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0034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docx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整理西华师大

教育的定义:

广义:

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2、教育起源的主要学说:

(1、神话起源说: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

神所创造的体现神和天的意志;(2、生物起源说: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3、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心理模仿;(4、劳动起源说:

教育是适应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5、需要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逻辑延伸,它包括三种略有区别的主张:

生产劳动的需要说,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说,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说。

3、教育发展的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2、

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3、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2、古代社会的教育(1、出现了古代学校;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现代社会的教育(1、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实现普及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2、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内容上加强了自然科学的教学,教育的手段逐步现代化;。

【斯宾塞《教育论》;1763年《普及教育规程》;中国1986年颁布《教育普及化》】

4、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的五个阶段:

(1、教育经验与思想的积累和形成阶段;【西方最早

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2、独立学科的初创阶段;(3、独立学科的成熟阶段;(4、多元教育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流派:

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6、元教育学;】

(5、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

5、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相应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相关方面。

6、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有效提高

劳动生产率;3、教育创新科学技术;

7、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生产力的主要手段;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发展、创造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

8、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2、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3、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9、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机会和

权力;3、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10、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1、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2、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

播;3、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4、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11、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促使年轻一代

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根据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政治管理人才;

3、教育通过制造和传播政治舆论和思想,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4、教育可以促

进政治民主化。

12、人的发展理论:

1、“最近发展区”理论【1、发展水平时现有的水平;2、水平是

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

】;2、“一般发展”理论【赞可夫:

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3、发生认识论【感觉运动:

1、感觉器官去

认识周围事物;2、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

1、自我为中心;2、用符号代表实物;

3、思维的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

1、思维的可逆性;2、守恒的道理;形式运算阶

段:

具有抽象思维】;4、心理社会阶段论。

13、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2、环境因素;3、教育因素;4、

个人主观能动性。

1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1、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压抑和损伤个性;2、课业

负担过重,学生不堪重负;3、应试教育造成了教育的荒废;4、过于规范、标准化的教学和考试;5、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强调学生顺服,妨碍主体性成长及创造性的培育。

1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与身心发展顺序性的谐适;2、教

育与身心发展阶段性的谐适;3、教育与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谐适;4、教育与身心发展不均衡性的谐适;4、教育与身心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谐适。

16、教育的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

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定的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

17、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定向功能、激励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评价

功能。

18、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个体

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19、我国的教育会目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3、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0、素质:

指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

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素质教育:

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21、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素质教育的主体性;2、素质教育的全体性;3、素质教

育的全面性;4、素质教育的普遍性。

22、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目标:

1、传授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方法;2、培

养基本能力【1、基础教育应培养学习能力;2、基础教育应培养做事能力;3、基础教育应培养交往能力;4、基础教育应培养创新能力;】;3、形成基本态度、情感【1、基础教育应培养基本的、积极的态度;2、基础教育应培养受教育基本的、积极的情感】23、教师职业的特征: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教师劳动的

长期性;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6、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4、现代教师素质:

(1、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1、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具有较

强的社会责任感;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乐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形成正确的教师集体观;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形象。

;(2、现代教师的职业知识(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2、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3、现代教师的职业能力(1、理解学生的能力;2、善于控制自己的能力;3、善于表达的能力;4、组织能力。

;(4、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25、新时期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1、有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

由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编造者;3、由教育活动的权威转变为师生关系的协调者、合作者;4、教师即终生学习之学习者。

现代教师角色:

(一、教书育人的角色(教学角色:

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二、行政管理的角色(1、学生集体的领导者;2、课堂几率的管理者;(三、心理辅导的角色(1、人际关系的协调者;2、心理卫生的治疗者。

;(四、邵瑞珍《教育心理学》(1、知识传授者;2、父母形象;3.课堂纪律管理员4、教师—一个榜样5、心理治疗家6、朋友与知己7、替罪羊8、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6、学生观分析:

“外塑论”赫尔巴特;“内铄论”卢梭、杜威。

27、现代学生观:

1、人性化的学生观;2、发展化的学生观;3、法制化的学生观;4、

主体化的学生观。

28、现代学生的地位(选择题:

1、现代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是权力的主体;2、

学生的合法权利。

;2、现代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29、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30、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

长。

3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教好功课,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3、提高师德修养,塑造高尚师德形象;4、双向式“师道尊严”,构建师生关系的新走向;5、改革教育制度,促成师生关系和谐发展;6、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

32、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1、国家日益重视高素质的教师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

策背景;2、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演进使教师专业化问题无法回避;3、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对教师的质和量提出的新要求必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33、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内容相通的两个概念: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群

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升。

34、教师专业化:

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

和管理制度。

(鲜明的专业性:

1、国家对教师任职规定的学历标准;2、教师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国家对教师有职业道德要求;4、国家对教师教育有专业机构、专业教育内容和措施;5、国家有对教师资格认定的制度和管理制度;6、教师专业要不断地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要求。

35、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其要经历一

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其次强调其发展的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

3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选择题:

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伙伴合作——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办法;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37、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8、学科课程:

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

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逻辑组织,有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但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活动课程:

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立足于儿童的经验并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如果活动课程的比重太大,又组织不好,就可能影响学生对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39、综合课程:

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

形态;分科课程:

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教学期限。

40、显性课程:

人们精心设计的目标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

性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

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41、课程的构成: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42、课程改革(分析:

改革:

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

的过程,简言之,改革就是除旧布新。

课程改革:

将课程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变为新的能适应社会、文化、儿童以及教育客观情况的特殊过程。

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改革;(二、经济因素与课程改革;(三、知识因素与课程改革(1、知识的本质特征;2、知识因素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四、学生发展与课程改革(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是课程课程改革的基础;2、学生的需要对课程改革有重要影响;3、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课程改革着眼点。

4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6个: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段额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44、教学:

一种尊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到独立思考和行

动的主体,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45、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题:

1、教学与教育: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两者是部分和整体的联系;2、教学与智育: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智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是教育的重要途径;3、教学与自学:

自学包括两种一种自学是教学活动以外的单纯的自学;另一种自学是教学中的自学,自学与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中的自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教学为前提。

46、教学的任务与地位:

(一、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3、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4、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健康体魄。

教学的地位(选择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辨析题:

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活动课程;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

学校并非唯有教学工作,搞“教学工作压倒

一切”也是错误的。

47、教学过程:

学生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改造学生

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过程。

认识层面:

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实践层面:

实践目的特殊性、实践环境特殊性、实践方法特殊性。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和创造性地学习。

4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社会制约性规律;(首先,一定的教学目

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其次,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最后,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影响着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

;(二、教学过程的教育性规律;(三、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相互性规律;【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教等于学、教大于学、学多于教、有教无学;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

】;(四、教学效果的整体和谐优化规律;(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五、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规律;(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离不开学生的直接经验。

49、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

以科学知识,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二、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实物、直观教具、现代化教学技术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创造条件。

;(三、启发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性原则(1、讲课要清楚明白,使学生听懂学会,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重点突出、生动形象;2、组织好复习和练习;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强学生记忆的信心。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为主导,密切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多知识的理解,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六、循序渐进原则;(七、因材施教原则;

5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答题、学业成

绩的检查与评论。

`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题:

1、以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研究法。

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

1、发现式教学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工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2、范例教学法;3、“掌握学习”教学法(通过操作教学时间实施“因学施教”,以每个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标志,是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展的教学方法。

代表人物:

卡罗尔、布鲁姆过程结构:

1、教师首先确定教学内容;2、教师把课程分解为一系列单元,并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3、在新课程之前,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4、编制各单元简短的“形成性测验”试题,预先确定并准备好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和矫正手段,供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选择;5、编制“终结性测验”试题,覆盖所有单元目标,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了该学科的学习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