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4006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5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docx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158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

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一、小说阅读

概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征

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小说的

三要素

人物

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

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环境

社会

环境

概念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题。

举例

《最后一课》中: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普法战争这个时代背景,同时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国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社会现象。

自然

环境

概念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表现人物性格;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举例

《最后一课》中: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喜悦的气氛,与后面小弗郎士的悲哀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心情沉重,同时反映出小弗郎士不爱学习、幼稚糊涂的性格。

文章

结构

开头

①开篇点题,总领下文;②渲染气氛,设置悬念;③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①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②结构方面,如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等;

③语言、写法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结尾

①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开头;②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③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鉴赏

方法

人物形

象鉴赏

正面描

写(直接

描写)

外貌

描写

指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神情、体型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言

描写

指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独白或对话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动作

描写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征、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

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往往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交叉在一起。

细节

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常见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

侧面描

写(间接

描写)

指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环境描写则有衬托、烘托的作用。

故事情

节鉴赏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环境描

写鉴赏

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标题的

含义和

作用

含义

既要考虑浅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

先理解标题的含义,再明确标题的语境义,最后提炼整合答案。

作用

(好处)

①设置悬念,吸引兴趣;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写作对象);④揭示(表现)主题(中心);⑤富有诗意,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⑦确定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等。

二、散文阅读

分类

叙事

散文

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感。

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步》。

抒情

散文

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来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

如朱自清的《春》。

哲理散

文(未考)

哲理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线索

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的(或:

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事线

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人线

以人物为线索。

景物

以景物为线索。

思绪

以思绪为线索。

感情线

以情感变化为线索。

特点

形散而

神不散

“形散”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事迹的某个片断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

层次划

分方法

①按时间先后分;②按地点转移分,如《藤野先生》和《故乡》;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④按思想感情变化分;⑤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分,如《背影》分成“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三大部分;⑥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特别是一些表达感悟与哲思的散文)。

记叙

顺序

顺叙

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

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倒叙

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断,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作用:

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补叙

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

人称

第一人称

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写作

手法

修辞手法

详见[附表1]

表达

方式

记叙

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

议论

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者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写

分为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侧重于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中景物描写与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人物描写主要是考查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抒情

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着重于感情的抒发。

抒情方式有直接和间接抒情两种。

(注:

一般不单独出题,多和词语表达结合考查。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现手法

详见[附表2]

附表1:

常见修辞手法一览表

修辞手法

作用

举例分析

比喻

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人们接受。

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春》中作者把雨比作“牛毛”和“花针”,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春雨如织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拟人

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生动有趣。

《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中“睡”“唤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反复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春》中“盼望着”出现两次,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期盼和喜爱之情。

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皇帝的新装》: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句话夸大了皇帝换衣服的频率,生动地体现了皇帝爱穿新衣,更突出表现了皇帝骄奢淫逸的本性,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虚伪、腐朽本质的揭露。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热烈的特点。

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注:

对偶一般用在文言文或古诗中)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句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将诗人的思念和痛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他的武器是什么?

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支笔。

”这一句运用设问,强调了伏尔泰战斗的武器是“一支笔”。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敬业与乐业》:

“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运用反问,强调“做工”和“不做工”都各有各的苦,关键在于要有乐业的精神。

附表2:

常见表现手法一览表

铺垫

特点

①铺垫是“显性”的。

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

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

铺垫是为了衬托。

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

特点

①伏笔是“隐性”的。

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

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前有伏笔,后有应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前后

照应

特点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如《秋天的怀念》中第一段最后一句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与文章的结尾“我”心里想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象征

特点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作用

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如余光中的《乡愁》中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象征着骨肉之情、恋人之情、生死之情、故国之情。

衬托

特点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对比

特点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

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或:

类)人、事、物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我”的父母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人性的丑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旧式学校教育制度对孩子天性的束缚。

烘托

渲染

特点

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鲜明。

作用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如《相见欢》中的“月如钩”“寂寞”“深院”“清秋”等词渲染了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表达出诗人心头无可解脱的苦闷之情。

欲扬

先抑

特点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

作用

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欲抑

先扬

特点

指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可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

作用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想象、

联想

特点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作用

使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

如:

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托物

言志

特点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如《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作用

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借景

抒情

特点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用

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出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令读者产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

如《春》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置

悬念

特点

设置疑团,不作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

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悬念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点面

结合

特点

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连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谋篇布局。

作用

给人以真实现场的感受,同时也能多方面地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并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虚实

结合

特点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

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丰富。

正面侧

面结合

特点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侧面描写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表达的中心更加突出。

1.(2017·嘉兴、舟山中考)阅读《搭车记》,完成下面各题。

搭车记

邢庆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

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

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

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

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

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

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

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

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

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

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

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

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

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

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

“我……想搭个车。

”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

“去哪里?

”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

司机说:

“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

那你快走吧!

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

“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

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

“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

“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

“小伙子,经常回家吗?

”黎鸣说:

“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

”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

”黎鸣说:

“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

男人说这有什么?

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

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

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

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

”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

○小说●情节梳理

(1)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小说●语言品味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有何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写法探究

(3)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内容评价

(4)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

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

2.(2017·绍兴中考)阅读《吃莲花的》,完成下列各题。

吃莲花的

老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

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

泥是由黄河拉来的。

水用趵突泉的。

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

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