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0084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与孟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孔子与孟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与孟子.docx

《孔子与孟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与孟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子与孟子.docx

孔子与孟子

伟大的民族源起于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始于孔孟。

至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现山东省曲阜市)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的品格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孔子的品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君子好财取之有道)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观水的故事

孔子观水

【原文】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

“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对曰:

“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译文】

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

“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

孔子回答说:

“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是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

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啊!

【悟】

孔子观水,便看到水的品德有如此多,读罢此文,不得不令我们敬佩起水的德能来。

如它那自然、从容,不刻意彰显自己,利益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的美德。

又如它总往低处流,不怕弯曲迂回,谦卑曲全的好品行。

纵然迂回曲下,它也一定按自己的水道行进,这似同君子那坚守原则的凛然之气。

水,浩浩荡荡,江河湖海奔流不息。

永无穷尽,如宇宙人生大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永无止息。

看瀑布从高山之巅毅然跃下,一往无前的气势里,感受到勇者无惧的力量。

无论流到哪儿,无论置在何处,水面自然平和,像法律法规讲求的公平正直。

水性柔和,给人以美的感受,它无色透明,纤毫必见,又犹明察秋毫。

无论发源何处,都朝同一个方向——东方流去,启迪着我们坚守操守,勿中途变节。

也告诉我们,立志后当勇往向前,纵然中间会有曲折迂回,但最终目标不改变。

新鲜洁净的水,洗涤物品,使它们变得清洁美好,但水已污秽。

这犹如智者以美好的道德化导人心,使人改过自新,重焕光彩,而他自身恐怕已受到委屈磨难,遭受污辱责骂。

然而,那博大的胸怀,却可以含纳污垢,纵受尽委屈污蔑,也坦然面对,随缘顺受。

此外,它随方就圆,置于任何形状的容器都能安然其中,像是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融入大众;它变化无常,时而为雨,时而为雪,时而为云,时而为雾,以不同方式利益万物,不会拘泥于外在形式;它面对美丑、净垢,没有分别心,同样为之洗涤,使之更加洁净,似同那平等心;它既能洗涤物品,又可滋养生命,功能广大,像是君子之才华横溢,亦能从政,亦懂医术,亦知天文地理……

难怪老子有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上善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无所争。

我们在敬佩水的德性后,也不由得感佩起孔老夫子的智慧来。

夫子于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启迪,从水的不同形态中,就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他将万物当成了自己的老师,于是时时处处便有所启发。

能怀有一颗谦虚好学的心,的确更能开启智慧,在生活中领悟真理。

想夫子尊为万世师表,还能谦虚向万物学习,我们又怎么不更加谦恭善学,让自己的品德日日新,让智慧更加增长呢?

4.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5.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说:

“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孔子的成就:

1、在政治思想方面:

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2、在教育方面: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

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

他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乐》、《易》等经典文献。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约十五岁时拜读于子思(孔子的孙子)门下,他最崇拜的人就是孔子(“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他是孔子思想真正的传人,但是他并不墨守陈规,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

该书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自宋至元、明、清,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孟子是伟大的辩才,是高智慧的人。

能言善辩,说事论理,干脆利索,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孟子》一书值得一读再读。

例: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言论

【原文】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唐代韩愈非常推崇孟子,他说:

“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宜行”,将研读《孟子》作为入圣的不二法门。

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1.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

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四端之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此“四心”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译文](孟子说:

)“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

2.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黜王霸而尊三王。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尧、舜、禹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反对以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

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3、尊孔子,辟杨墨

《孟子》—书中记载了孟子对杨朱及墨翟的批判。

杨朱、墨翟都在孟子之前,杨朱年代不可确考,其人事略见于《庄子》及《淮南子》诸书;墨翟,鲁人或称宋人,生当在周敬王之末,其时或孔子犹未死,逝当在孟子出生前十年左右,其学说备见于《墨子》一书。

战国中期,杨朱、墨翟的学说非常流行,与儒家鼎峙而立。

《孟子.滕文公下》有“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之说。

对杨墨的主张,孟子说: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篇)孟子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就不为统治阶级服务;“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均见《孟子·滕文公》下篇),就是“爱无差等”。

无君、无父破坏“忠孝”和“仁义”,不合人道,就是禽兽。

孟子认为“杨墨之道不息”,则“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而“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孟子·滕文公》下篇)。

为发扬儒家学说,维护君权与封建纲常、孝道,孟子对杨朱、墨翟进行了批判。

孟子进而阐述禹消灭洪水、周公驱逐“夷狄”、猛兽,孔子贬斥“乱臣贼子”的重大意义,认为杨墨盛行,又是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不能不把继承孔子业绩的“道统”担于自己肩头。

孟子辟杨墨不但维护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也反映了儒、墨、杨三派互相对立的立场。

4、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公孙丑》: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

”曰: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译文】公孙丑问道:

“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

”孟子说:

“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

“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

“难以说清楚的呀。

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公孙丑又问:

“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

”孟子回答:

“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这里说的“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孟子的成就: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距孔子去世一百多年,由于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派林立,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作为孔子的“私淑”弟子和崇拜者,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以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学说。

南宋学者施德操《孟子发题》说:

“孟子有大功四:

道性善,一也;明浩然之气,二也;辟杨墨,三也;黜王霸而尊三王,四也。

是四者,发孔氏之所未谈,述《六经》之所不载,遏邪说于横流,启人心于方惑。

”应该说,孔子思想之所以能够被发扬光大,与孟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孟子与孔子的不同:

孔子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品格的塑造;孟子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关注民生、人性关怀。

(孔子关心人的品质,孟子更关心人的疾苦。

“孔子像父亲,孟子像母亲”——胡适。

附:

孟子的经典语录: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义”,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9、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0、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1、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没有敌人的。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3、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5、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6、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7、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8、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2、孟子曰: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孟子说:

“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

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

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

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

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

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

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2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4、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

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

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6、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28、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后演化成成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他所做的事情点到错乱,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知晓。

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

30、仁者爱人

【原文】“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

【译文】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

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

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

我一定不忠吧?

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

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