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孟子 庄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726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 孟子 庄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孔子 孟子 庄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孔子 孟子 庄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孔子 孟子 庄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孔子 孟子 庄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孔子 孟子 庄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 孟子 庄子.docx

《孔子 孟子 庄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 孟子 庄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子 孟子 庄子.docx

孔子孟子庄子

一、孔子篇

儒家思想,纵观整个封建社会乃至今天都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他的思想可分为两部分:

“仁学”和“礼学”。

礼学方面,孔子复周礼,强调“礼”对人的外啊影响(“礼学”孔子只要的尊崇周礼,所以这不是孔子思想的重点);“仁学”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注重人的身体(由内而外),下面就孔子“仁学”思想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哲学上,孔子强调“仁者,人也”,所谓“天道远,人道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天地间,仁为贵”充分说明孔子“仁学”中的“人本色彩”,孔子注重“人道”,不言“鬼事”。

论语上有“(孔子)祭神如神在”,很多人不免提出疑问:

孔子不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吗?

”关於这个问题,孔子的学生曾子作了一个精辟的回答:

“(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意思是要追念先祖使民风淳厚。

荀子也说孔子“祭神”为“其在君子,以为人道,其在小人,以为鬼事”,庄子亦云孔子“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就连反对儒学的墨子也说“儒以神为不明,鬼为不灵”。

孔子敬“天”,孔子的“天道”亦并非尊神言鬼的宗教论,孔子之谓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由此可见,孔子的“天”即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孔子“仁学”上也非常强调追求自身人格理想的重要性,“为仁由己,求仁得仁”说明求“仁”全靠自己,只要努力,便会“求仁得仁”。

“仁学”在伦理学上首先表现在“修己以安人”,“修己”即“克己复礼为仁”,“安人”即“仁者爱人”。

孔子主张“爱有差等”,即“亲亲,尊尊”,由此导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意即孔子的伦理学思想唯“忠恕”二字,“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孔子之“安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孔子之“修己”。

其次,“仁学”在伦理学上表现为孔子的载欲主义思想。

孔子认为,人都有满足自己合理追求的权利,且这种符合人生追求的欲望也是天道其曰“食不厌精,烩不厌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也赞同孔子“人性合理欲求”亦天道的思想“必有所以然之故,与其当然之则,此其理也”。

很多人断章取义不求其解的认为佛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便是禁欲主义,实际上儒家关於“人欲”的定义乃是“人情之流於滥者”意即人的欲望诉求超过了合理的界限。

这种欲壑难填的做法自然该“灭”。

最后,孔子也认为“孝悌义者,岂为人之本也”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主张“恭.宽.信.敏.慧,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也”这“恭、宽、信、敏、慧”也就成为人自身修养的标准。

对於“礼”孔子持“礼应有所损益”“礼之用,和为贵”的观点,即是符合人心人性才为礼,不合人心人性则不为礼。

从政治学的角度,孔子主张以仁为政,当“为政以德”则“譬如白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认为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即以道德引导人民,让人民有礼知耻而以德自我约束。

并强调“政者,正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成为封建知识份子修身的规范。

要求君王严以待己,从“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最终达到“君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君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君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在施政方面,孔子主张“有刑罚,薄税政”,统治者应“太上以德教民,以礼齐之;其次以政齐民,以刑禁之”、“节用爱民,使民以时,使民如民承大祭”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孔子虽然强调行仁政、德政,但并不反对用刑,只是“仁政为主,刑罚为末”。

社会学方面,孔子的“仁学”思想为社会构建了美仑美奂的社会制度宫殿。

孔子的社会构想分为两个阶段:

小康社会→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

“天道之隐,天下为家,故人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为己”其标准为“庶(人口众多)、富、(生活富裕)、教(教育发达)”。

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送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事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不必归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的“仁学”思想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系统性,不仅奠定了儒学的基础,而从更高的层面讲也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竖起了一面旗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后人尊孔子为圣。

二、孟子篇

孔子之后,儒家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孟轲,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新颖更深入的见解。

对儒学思想起到补充发展的作用。

司马迁说孟子“是以所如者不和,退而与万章之徒续诗书,述仲民之意,作《孟子》七篇”由此观之,孟子的思想主要也是“仁学”思想。

在哲学上,孟子的“仁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将孔子“仁者,人也”“仁者,爱也”的思想融合得出“仁者,人心也”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观点,他认为人有“善端”,因为“仁义礼知,非为外铄(通援),我也,我固有之也”且“(善)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孟子的性善论,在人性哲学认知这方面,体现出了东方文明哲学的独特魅力,而西方关於人性认知哲学上,强调人的“原罪”,在《圣经》中提到:

伊甸园中,夏娃亚当在罪恶的蛇的引诱下,偷食了禁果,由此产生了人类,所以人类生来就是罪恶的,这於中华民族的“性善论”恰恰相反。

孟子所以提出“性善”是因为他设制了一个前提“人之异於禽兽几稀也,人之为人,皆有恻隐之心也”,他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徵定义在人与禽兽的区别。

从宏观来说,人之区别於物是因人类步入文明。

在前提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可以为善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此所谓善也”。

孟子的“性善论”加上孔子“礼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体征产生明显的影响,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大抵由此而产生。

孟子“性善”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思想。

在他看来统治者应该“推恩及民,保民而王”,“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因为孟子认为统治者施仁政“(让)老者一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相较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更具体更细致:

一、“省刑罚,薄税政,养孤寡”;反对“线民、虐民、残民”在春秋战国群雄割据战祸连连,“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今日也”,在古代税政是很重的。

孟子中曾描述:

“有布缕之征,有粟米之征,有力役之征,是以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则民有殍;用其三则父子离”所以统治者应该“发政施仁,省刑罚,薄税政,取民有节”。

二、“制民之产,富而后教”。

孟子认为“民之有道,有恒产则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且统治者“行政必自经界起”,孟子提出君王“制民之产”的标准“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於死亡”,是以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蓄,七十者可以食肉;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也”。

三、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孟子曰:

“以德服人曰王,以力服人曰霸”,“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君王“发政施仁”则“士,立于王之朝;耕,耕于王之野;商贾,藏于王之市;行旅,行于王之途"对之霸道。

孟子认为:

“善战者,服上刑”意思是善於打仗的应该处以极刑,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所看到的全是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和对平民的伤害。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所以孟子格外反对以霸道而王天下。

四、民贵君轻。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德乎丘民而为天子,德乎天子而为诸侯,德乎诸侯而为大夫。

”在孟子看来,只有布德于民才能王天下,民心方为王道。

在施政方面,孟子还为君王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左右皆曰贤,不可;诸侯大夫以为贤,不可;百姓以为贤,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侯大夫以为不可,勿听;国人百姓以为不可,见不可焉,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侯大夫以为可杀,勿听;国人百姓皆曰可杀,见可焉,杀之。

如此方可为民父母。

”这些施政纲领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具有很强的民主意识。

另一方面,孟子反对“愚忠”,对於暴政、暴君,孟子认为应该“伐无道,诛暴君”,在《孟子见齐宣王》中,齐宣王问孟子伐纣王是否为弑君,孟子答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义,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

”在他看来,“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王犯错要“格君之非”即“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不听,则易位”如此方能“一正君而国定”。

孟子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而且对以后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历代农民起义、改朝换代都是运用孟子的这一“民贵君轻”的思想。

及至当代社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机制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三、庄子篇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主流和民族主体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构建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意识流框架。

但在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方面,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则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在道家文化当中,则以庄子文化汪洋恣肆“晚周诸子,莫能先之”(鲁迅语)最能体现道家文化在中华文学艺术上的领袖地位。

为什么道家思想没能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占到主体地位,但却对整个民族的艺术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首先,应该从道家哲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谈起。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相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却坚持出世、弃世的思想,主张倾心寡欲、恬淡无为,“不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认为“天子不及臣,诸侯不及友”,面临人生抉择理想追求的时候,儒家为理想主义者,子曰:

“知其无可奈何而为之”;道家却为现实主义者,庄子曰:

“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正是因为道家在出世入世方面与儒家的截然不同,所以在历史上造就了一大批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各种文学、建筑方面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这些人把庄子“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哀乐不入於心”当作教条,把“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如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息深深”当作人格理想而毕生追求。

而且道家主张清心寡欲恬淡无为的生活方式及其后来道教修道炼丹之术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医学——中医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认识论方面,道家坚持认识的相对论,谓之“齐万物,一死生,等是非”,具体体现在:

1、“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典型例子便是“庄周梦蝶”,梦中所物是庄子耶还是蝴蝶耶?

实乃庄子亦蝶,蝶亦庄子耳。

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思想,方是并的意思,表示生与死一起放生不可断绝,所谓“生也死之徒,生也死之始”,死生并存的例子把认识的相对论发挥得淋漓尽致。

道家看来,“无己,无名,无功”的得道之人应“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最后,在世界本源问题上,道家强调“道”即世界的本源,庄子曰道“生而无有,为而不持,养而不宰,衣养万物不为主”,在他看来,“道”只是造物主,并非世间万物的控制者。

由老子的《道德经》中,可以给“道”下入下两种定义:

1、物质性,道“有情,有信,自古以固存”。

2、非物质性,道“无形无相,视之不见,搏之不及精神生於道”。

“道”作为一个总原理,“德”就是它的方法论,由此庄子曾曰:

“天不德不高,地不德不厚,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德不昌,此其道欤。

”关於这句话,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中作了精辟的解释:

“道,天地万物之所生的总原理;德,得也,一物之所生的原理。

”正是因为道家在其“道”上的本质论、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论、规律论这一系统的分析弥补了儒家在哲学上这方面的不足,所以使得中华文化有了另一个坚实的支撑点,由此完成了中华文化这一博大身躯,使之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从现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逆流而上,定格於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学派——儒家、道家,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华文化的起源。

儒家以孔孟为代表,其“礼学”“仁学”思想从哲学、论理学、政治学等角度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干——中庸,讲究万事万物应“允执阙中”,中庸之道用现在的话来讲便是和谐之道,由此就产生了“人於天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身只和谐,人与心之和谐”这一中华文化的主体脉络,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理想观,在此基础上再融合道家“道”之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为儒学思想插漏补缺,使整个中华文化长河融会贯通,从而使中华文化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能海纳百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能顺应当时历史环境因地制宜有所创新;又有广阔的胸怀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为己用,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和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历史上,中华民族在绝大多数时间裏引领世界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万国来朝的泱泱中央大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财富与智力支援。

今天,不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从这一文化源头攫取能源(党中央实行的以德治国,建立小康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施政纲领,都来源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当现在西方文化走入死胡同之际,西方思想家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东方,投向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想从中汲取养分来为西方文化开辟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更应该从这一“源头”著手,引来更多更好的“活水”灌溉滋养我们这片文化沃土,不断丰富和创新我们现在的文化,让它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