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随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0253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之随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春之随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之随想.docx

《春之随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之随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之随想.docx

春之随想

春之随想

一、创造的心灵

前段时间农大的恩师沈老师打电话给我,第一句就是:

“好久没见你更新博客了。

”最近本科宿舍老大打电话过来,第一句也是这句话。

一看自己的博客,竟然接近两个月没有更新。

上周五刚把我的一篇论文的第四稿交给欧阳老师,忽然觉得一身轻松,感谢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最近我确实懂了不少道理。

这是我接触、学习文化研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后写的第一篇文章,可以说是两年磨一剑,自认为材料精读过,观点也有,思想也基本符合逻辑,应该问题不大才是,没想到一次又一次地回来返工,多少有些意外。

文章最大的问题是虎头蛇尾,老师说第三部分创意很好,就是太短,文章不完整,返工了两次,问题依旧存在。

正当自己觉得走投无路时,突然觉得手头另一份材料可用,于是增补下去,总算把尾巴处理得丰满一些。

慢慢懂得一个道理:

有时候应该从编辑的角度看看自己的文章,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我负责审这份稿,那么这篇文章究竟给予我什么信息,亮点在哪里,是否具有社会效益?

记得欧阳老师说过一个事,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主编郭老师问他有没有好的稿件,欧阳老师说有一篇关于尼采的文章,郭老师旋即就说,尼采的我不要。

郭老师在任期间人大学报的声誉很高,听说跟他的一个想法——学术性和社会效益并重有关。

看多了台湾超级偶像和超级星光大道,看到那些歌手为了得高分而绞尽脑汁,想想自己的处境,颇有一些相似,选秀节目的评审老师会评价道,pitch(音准)准不准,有没有拖拍,气量足不足,有没有把气氛炒热,自己是否enjoy(沉浸、享受)在里头,有没有讲故事的口气,戏剧张力够不够,有没有多种表情,最后还要问,这个人的独一无二之处在哪,他的声音是否有辨识度?

歌唱如此,写文章如此,很多事情都有着类似的过程。

说到辨识度,想起了Ruru妹妹,前段时间她特地送来了自己的EP《红》,让我十分感动。

里头有四首歌曲,主打歌还是她作的词,确实是才女,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曾经在央视一套的节目上播出过,百听不厌,几乎每次我都只听这首歌,空灵而又欢快,那种大自然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唱民歌要唱出辨识度来确实很难,“春晚”上那些排不上独唱的民歌手,往往声音十分雷同,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而言,区别有时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是Ruru妹妹的声音真的很特别,甜得有点要化掉的感觉,在这个民歌-通俗必须联盟的大众文化时代,我真的觉得她前途无量。

这歌也切合当前这个主题,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万紫千红总是春,万水千山总是情。

二、人间的四季

说到四季,我想起了雷锋的一句名言:

“对同志要像春天一样的温暖,对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的冷酷无情。

”对于中国人来说,关于四季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春天生长,对应木,东边;夏天发散,对应火,南边;秋天收敛,对应金,西边;冬天收藏,对应水,北边。

如果我们结合西方的人格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星座理论来对探讨四季,会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首先来看看前段时间流行的范玮琪的《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

谁知道后来关系那么密切

我们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却总能把冬天变成了春天

你拖我离开一场爱的风雪

我背你逃出一次梦的断裂

遇见一个人后生命全改变

原来不是恋爱才有的情节

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相信

朋友比情人还死心塌地

就算我忙恋爱把你冷冻结冰

你也不会恨我只是骂我几句

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确定

朋友比情人更懂得倾听

我的弦外之音我的有口无心

我离不开darling更离不开你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密友深厚情感的歌,如果结合传统文化解读,那么这首歌词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首先要分辨的是,谁是夏天,谁是秋天?

很明显,“我”是夏天,“你”是秋天,因为“你拖我离开一场爱的风雪”,夏天炎热,怎能耐得住风雪?

“我背你逃出一次梦的断裂”,秋天是最清醒的季节,怎么可以做梦?

夏天做着冬天的事,秋天做着春天的事,这是糊涂的爱情。

春天有什么特点?

万物复苏,种子发芽,好的孬的一起生发,因此春天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春天型的人懂得宽容,追求完美,尽量委曲求全,就像方炯镔的歌曲《坏人》中的一句歌词:

“容忍的人其实并不笨,只是宁可对自己残忍”。

看似温柔体贴的春天型女人,好好先生般的春天型男人,往往内心非常痛苦挣扎,因此有时候当我们看到身边有一些春天型的人竟然喜欢做极限运动时,总要偷偷寻找宣泄途径,就不能理解其中的理由。

另外,这些好人有时候很难找到另一半,因为秋天型的人还没出现。

春天型的人总是给人以非常正面的形象,但是离开人群他们就开始觉得心中的恶魔在折磨着善良的意志,就像双子座人格,因此春天也是蠢蠢欲动的季节,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春天有时候忍不住也想自己潇洒走一回,但往往只是幻想,没有付诸行动。

在当代社会,他们既扮演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又是最需要心理咨询的人群。

在传统家庭中,母亲扮演的正是春天的角色,而在社会中,则是由文化工作者、教师、医生、宗教人士、办公室人员、流通部门人员等扮演这样的角色。

夏天的特点十分明显,就是炎热,一切从蠢蠢欲动变成劲歌热舞,就像庾澄庆歌曲中热情的沙漠。

对于人体而言,热量从体内转移体表,五脏六腑也相应地变得空虚脆弱,因此容易中暑,有些细微的毛病虽然不会在夏天爆发,但会积攒到秋冬。

夏天型的人当然是待人热情,对工作有激情,但中国讲究阴阳的平衡,一开始就对人过于热情的人,往往内心对人充满敌意,而一开始就全身心投入于工作的人,往往路遥知马力:

三分钟热度,因此夏天型的人需要别人约束,让他们合理地表现自己,不要虎头蛇尾;在为人处事方面,我们常常发现夏天型的人旁边总有一个臭脸的伴侣,实际上大有功用,就像上面那段歌词,夏天型的人有口无心,散多聚少。

在传统家庭中,儿子扮演的正是夏天的角色,为了功名利禄必须努力进取,力图破茧成蝶,脱颖而出,同时一路上总是经历磨难,最后才能炼成金(夏天是火,秋天是金,所以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

在社会中,艺人、明星、销售人员、服务人员等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这类人需要良好的公众形象,因此需要良好的表现,同时既然是表现,就总有表现后面的更为真实的东西,所以艺人有时候也希望公众不要把他们当神看待,允许他们有犯错的权利和改过自新的机会。

春天型和夏天型的人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外部形象要比内部形象好,比如外强内弱,外热内冷,而秋天型和冬天型的人则刚好相反。

秋天是寒冷的开始,也是收成的季节,但收之前有一道程序,因为春天让一切生根发芽,所以秋天需要判断:

成果要收,恶果要除,所以秋天型的人是最讲原则的,这样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当然会让人“不太顺眼”,但是日久见人心,对于朋友会死心塌地,对于友情和爱情会分得很清。

夏天把秋天冷冻结冰,对于夏天而言,从热情待人到冷冻结冰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所以会感到过意不去,但对于秋天而言,冬天离她很近,所以不会狠夏天,只会骂她几句。

秋天型的人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比较自我,执着的同时也比较固执,所以相处起来给人以很大的压力。

在传统家庭中,父亲扮演的正是秋天的角色,而在社会中,法官、检察官、军人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在恋爱中,春天可以用温柔化解秋天的刚硬,秋天则可以用坚强弥合春天的脆弱。

秋季一般不被歌颂,因为景色实在不佳,而如果我们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那么少年是春季,青年是夏季,中年是秋季,老年是冬季,中年也是很少被歌颂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秋天是四季的中流砥柱,就像中年的“中”字寓意一样,他们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导力量。

作为媒体的操纵者,按照传统的阴阳原则,实际上的强者需要通过舆论上赞美弱者的方式以达到社会和谐,因此也有人说,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以儒家为外衣,以法家为内核的社会。

一般而言,秋天是很少出来的,一旦出面则意味着乱世当道,当道德、原则、法制等话题成为舆论核心时,我们就知道社会已经越轨,需要整治了,如果秋天竟然变态到要自己宣扬自己的优点,那么这个王朝就要覆灭了,就像中国的秦朝,以及日本的举国主义,欧洲的法西斯主义那样,所以,领导人一般都比较内敛,臭脸的事情要让部下去做,万不得已才出面解决重大问题,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下岗问题的出现,中国社会也开始对西方的“中年危机”理论产生兴趣,这实际上是社会转型的一个表现,其典型的艺术体现就是刘欢的《从头再来》。

冬天是自然界休眠的季节,需要养精蓄锐,为明年做准备。

与夏天相反的是,冬天时的人体是外寒内热,只有让体内无火,才不会因内外温差太大而引起感冒。

相应的,冬天型的人也有着外冷内热的性格,常常给人一种吝啬鬼和不太通融的形象,不过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就会发现这种人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对他或她会越来越喜欢。

秋天把果实区分为成果和恶果,锄掉恶果后把成果留给冬天,冬天主管收藏,等待果冻后把种子交给春天,因此冬天型的人崇尚节制,是好的管家,就像税务部门一样把分散的钱集中起来,也像负责公共安全的警察、保安、消防员,尽量做到不让安全问题有漏洞缺口。

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属于冬天型的风格,典型表现在“萧规曹随”的时代,父辈打下江山,而他的任务则是守住江山。

在传统家庭中,女儿扮演的是冬天的角色,当哥哥弟弟都去读书的时候,她们往往在家绣花、做手工、帮忙家务,为家庭做出贡献,对家庭的责任感往往比男孩子强,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当父母准备把东西赠予别人时,儿子和女儿可能都会反对,但反对的动机不一样,儿子常常出于自私的考虑,女儿则是出于对家庭未来的考虑。

有时候当父母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时,反而是女儿挺身而出,做着得罪人的事。

冬天渐渐地变成春天,女儿也成为了别人的母亲。

而在恋爱中,夏天型的人与冬天型的人比较搭配,像是年轻人青涩的爱,而春天型的人与秋天型的人的恋爱则更像是成年人之间带着社会化色彩的爱。

其实,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人格理论都很少是泾渭分明的,总有很多交叉的部分,一个人也总是由四季的品格组成,如果能够具备春天的包容,夏天的热情,秋天的威严和冬天的节制,去掉春天的自我折磨,夏天的缺乏耐力,秋天的不近人情和冬天的过分拘谨,按照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发挥这些品格,那么这个人就是完美的,当然,这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

有意思的是,按照这种分法,《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中的四个主人公竟然能够同构地用四季的人格表示出来: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三国演义》刘备张飞诸葛亮关羽

《西游记》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

有春天型的老板就必然要有秋天型的军师和宰相,否则阴阳就失调。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希望自己的老板是春天型的,慈悲为怀、与民同乐、实施仁政,但现实中这样的老板实在很少,因为春天型的人不适合坐在这个位置上,因此就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秋天型的助手,让他们替老板替天行道。

对于老百姓而言,这既兼顾了情感又兼顾了道德,那种矛盾的心态终于通过艺术的形象得以化解。

三、紧凑的节拍

对我而言,上个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我第四年参加某基金会的资料整理工作,想想时间过得真是飞快。

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到了那里之后才知道有点临危受命的感觉,因为韩老师家里有事,学生中主管此事的师弟又要上课,所以重担在身,要带14位师弟师妹干活,而这些同学我大半不认识,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实是一个难题,每次到了这种场合我总是比较尴尬,因为我怎么看也不像是年级比他们大几届的学长。

有意思的是,这种动力不是来自内部而是外部,有一位女老师听到我们这一小组群龙无首,特地前来监督我们,先是枪口对准我们一位看报纸的同学,然后劈头盖脸地安排我们工作,把我们的工作秩序打乱。

这时候我们似乎本能地产生了一种抱团之感,而我也积极与女老师沟通,同时先把第一道工序做完,进行分配,尽量大声喊话,让同学们按照原先韩老师的安排去做。

慢慢地女老师看到我们这些人能力很强,很有经验,也敢于承认说,我们有些同学的方法比她的好。

她的诚恳,让人感动,这是典型的冬天型人格。

工作在高效有序地进行着,每个人都很卖力。

韩老师发来短信对我说,不要做具体工作,要总揽全局。

可是,回想起第一次来基金会干活的那个场景,作为组长的韩老师不知疲倦,干活最多,我又怎么能动嘴不动手呢,但既然不做具体工作,我就开始整理资料,整理完又把东西从桌上搬到桌下,桌下搬到桌上,充分利用宾馆中的立体空间,反反复复,让下一道工序的同学节省时间,同时一有同学喊我,我就着手解决问题,基金会的老师过来询问,我就开始汇报工作进程和工作方式,下午则还要请示替代韩老师的臧老师。

那种紧张程度确实是平常安逸的我少有的,看到虎子邀请打球,看到小朋友邀请我去吃韩国拌饭的短信,我都是五秒内就回复,连语气词都没有,无关的电话更是让它静音,不敢接,因为那种气氛不允许。

慢慢的,我也有了一个新的代称:

小组长。

凌乱的桌面变得越来越整齐,地上的垃圾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进入尾声,基金会的老师们也对我们小组很放心,并抽调我们一些同学去支援其他小组,最后阶段我的任务是处理问题件,回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伸懒腰,弄完的材料已经堆积如山。

问题是,我还必须把几个问题件材料插到里头去,于是需要把这些材料搬下来,这真是对腰力的极大考验,我的体力已所剩无几。

最后核对材料,大家又纷纷动手搬运,胜利就在眼前,第二遍数对了,总算大功告成,可以去餐厅吃饭,心也安定下来。

晚饭后是领取报酬,基金会的领导和几位老师就在旁边,有意思的是,他们竟然在讨论小组长,他们对小组长的评价是:

“这个小组长干活特别踏实,特别负责任,而且人还特好。

”还好,没丢人。

每年那个时候去基金会帮忙我总是经不起考验,工作太累,午饭晚饭又太好,所以忍不住暴饮暴食,接着身体就开始报复我,这次我终于学乖了,知道工作劳累时更应该少吃一些,多吃容易消化的。

因为气血是有限的,如果不够充足的话,无法同时供应干活系统和消化系统,就像当年看《三国演义》,孙权因无法抉择而将一万精兵拆成两路,结果皆被歼灭。

回想硕博阶段,监考时我感冒,去小汤山服务时我一直在打喷嚏,很多次关键时候掉链子,这次总算是有所进步;这大概是我最后一次去基金会了,总算保住了“晚节”,自己感到非常满意。

未来的考验还很多,自己的身体还不够健壮,还需要向父母学习健康知识,向传统文化借鉴养生之道。

四、内在的张力

说到养生,之前我主要是听妈妈讲,妈妈勤读书,重实践,也教我练太极拳,练一些拉筋骨的柔体动作,传统文化有一个思想,叫至柔则至刚,强调柔的力量。

慢慢的我觉得自己也该学学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上网寻找视频。

因为潮汕地区是重中医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便下载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曲黎敏副教授的《黄帝内经》讲座,没想到如此有趣,也更新了很多原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上文“人间的四季”那部分就是在她的启发下写成的,另外比如以前我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的认识主要是基于美学的认识,现在才知道远远不是,饮食文化实际上贯穿于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的管理之中,懂得什么季节吃什么,什么时辰吃什么,实际上就跟打仗时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关注一样,而且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对应的。

有一次潘潘问我,你觉得学管理有用吗?

她知道我本科学的是管理。

回想本科的时候,我总觉得学那些东西没有用,但是当我开始学习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时,我又觉得收获很大,并且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所以我跟她说,只有把中西管理结合起来才有用。

这话很抽象,需要一生的体会,但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打排球。

我们常常认为,要提高自己的水平,一定要找高手过招,这当然没错,不过一旦对这个想法过于迷信的话,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就看不到了,因为我们只看到外面的世界,忽视了里面的世界。

跟高手过招有两个结果,一是有可能输的很惨,信心全没,这样的经历太多,人会变得消极,无动于衷;二是有可能偶尔超水平发挥赢了对手,但这样也不会有太大好处,因为下次估计就输了,回复原来的格局,信心又被摧毁;但如果对手下次还输,我们也不会满意,因为在我们心中,他们已不是高手,我们又得找新的高手。

这种不停找高手的精神其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体现,往反了说是一种受虐主义情结,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找高手需要条件,当这些条件满足后,找高手的收获就会很大而不是流于形式,比如队伍不知天高地厚,夜郎自大,这时候教练找找高手,摧毁队伍的自负,这是对的;比如针对某些比自己高的队伍进行专项练习,像打手出界、快速多变战术,想要检验一下训练成果,这时候找找身高臂长的球队也是对的。

实际上,当你要向别人讨教的时候,你的心中首先要有一些备选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初级思路,当别人回答你的问题或者教导你的时候,收获才会大,类似的,找高手也是如此。

另外我们常常忽视的一项练习就是找水平不如自己的球队练习,为什么要找菜队练习呢,就像我上面所说的受虐主义情结,有人扎你你会奋起反抗,一旦遇到菜鸟,人就松懈,反正能赢,为何还要拼命?

中国人比较受不了的是在强敌面前泄气,但是在弱敌面前放松却不会被追究,因为轻松制胜被认为是一种本事。

而在西方体育强国中这是不允许的,像称霸排坛多年的巴西男排,即使遇到弱队,主力也要全部上场,三比零不留情面。

这是奥林匹克主义,全力以赴是尊重对手的表现,这个我们需要学习,但要学习的还不止这些,深层次讲,找一个弱队,我们竟然还能全力以赴,说明我们内心世界的坚强,也就是说,我们的对手实际上由外部世界转移到了内部世界。

以自己为对手。

说到这一点,似乎在人云亦云,可是什么叫做以自己为对手呢,不是说我今天跑11秒,下场比赛我跑10秒半,我就是赢了自己,非也,这还停留在奥林匹克主义的层次上,因为我的参照系还是外部世界,那就是时间。

回到排球上来,当我面对弱队时,我不觉得对手很弱,不觉得自己捡了便宜,这是很难做到的境界,但是如果能够端正态度,让自己专注于比赛而不是对手身上,那么慢慢的,心态就不会有太大的起伏,而当面对强敌时,相反的心态也要培养,就是不把强敌当强敌看,那样,输球的代价就不会那么惨重,中国人讲究神与气,输球不要紧,就怕把神气也输掉了,说到底,无论什么训练,传统文化都会告诉我们,借助于器物的力量,让自己具有不卑不亢的品格,才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提升自己的技艺,因此找高手与找菜鸟的次数要平衡,而最终要练就的心态是,找哪种队对于球队自身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既不是去爽一把,也不是去受虐。

再进一步讲,找高手和找菜鸟也仅仅是刺激我们提升自己内部世界的外物,真正的提升还得靠平常科学的练习和思维、方法的创新,这方面西方的科学管理真的没话说,比如当前排球的站位法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效率最大化,很难从这方面入手进行改变,因此当蔡斌教练将中国女排的站位法由“副攻-二传-主攻”换成“二传-副攻-主攻”的站位法,只因为王一梅不适应欧美排球的科学体系时,这实际上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起到的也只是倒退历史的作用。

因此这方面,东西方管理还是要结合起来。

排球是西方人的项目,因此再中国化,也还是中国化的西方事物,因此不得不谈到科学的基础性问题,无法回避,不过对于有些东西则未必如此。

五、匀速的钟表

上面的话题还没讲完,在继续讲这个话题之前讲讲我自己的一个体会。

从小我就看着爸爸用锋利无比的割纸刀削了无数个苹果,每次都能把苹果皮削成一条宽度很平均的带子,不仅好看而且容易打扫。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等到今年我开始大量吃苹果不得不开始钻研这个问题时,我才懂了一些道理,也许,这些道理学理工科的人要比我体会深很多。

首先是如何不被伤到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手被划伤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手与刀刃之间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不会有导致受伤的加速度,因此我爸爸削苹果总是把手贴在刀刃上,这样就不会受伤。

我们常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这个道理,而之所以伴君如伴虎,就是因为臣与君之间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同时,把手贴在刀刃上,就等于给刀加了阻力,这样刀转动的速度就很慢,刀不会乱跑,苹果就能削得均匀不会很难看,这是削苹果的一个好方法。

不过,既然这种方法是以增加阻力为前提的,那就需要手有很大的劲儿,才能控制好削苹果的方向和力度,同时必须高度集中精神,因为一旦走神,刀刃与手的距离就会立刻出现,而大脑如果还误以为两者仍是零距离的话,鸡蛋碰石头的惨剧马上就会上演。

因此,好马配好鞍,好方法需要相应的能力才能显示出它的优势。

这让我想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上文我们说到,奥林匹克主义的“更快、更高、更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典型的思维方式,西医也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发展迅猛的,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西医很方便,能够立刻解决问题,所以一阵子有很多中国人纷纷起来想做中医掘墓人,不过,这阵风马上就烟消云散了,可笑至极,不要说京城的中医铺开始兴旺,就连中国人民大学校医院也开设中医科,所以中医重新在北方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因为中医本来就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产物嘛。

之所以大家对中医开始重视,一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摆脱了中医=封建主义的错误想法,二是近年来很多人发现很多慢性病用西医是治不好的,只能用中医调理的方式。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病人而言,中医师和西医师的直观差别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如何定位他们的差异?

举个例子,当你因为感冒到医院看病的时候,你发现一个西医师也跟你一样感冒,你会觉得很正常;可是当你到一个中医诊所时竟然也发现,中医师感冒,你马上就会对这个中医师的水平表示怀疑。

中国人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我们看人,总有一些人是不能犯错的,比如上文所讲的艺人(作为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者,而不是街头流浪的艺人),还有领导、老师,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家庭结构:

在儿女面前,父母是神圣的。

围绕这一点才有了所谓的中国的面子工程。

西医师大多数只精学其中一个方面的生理学医学知识,比如五官科、内科、外科,我们认为他们是专家、科学家。

而中医师在古代不仅看身体的疾病,还要看心病,扮演的正是类似于父母的角色,他需要提供一种病人在家庭、社会中没有得到的安全感,因此当病人看到中医师竟然生病了,他的安全感马上就丧失一大半,中医师必须是健健康康地坐在中药铺前面,才会门庭若市。

社会对中医师的要求是节制,他不能嗜酒、纵欲、挥霍,应该表现出典型的冬天型人格。

那么,中医师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形象?

就是他优于病人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态,也就是对养生之道的成功实践,其基本要求就是与自然同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结合上面我们所说的例子,就是他们要练就类似于能够与刀刃零距离的本领(增强手劲儿、锻炼注意力、增强匀速前进的控制力),只不过,中医师要通过养生的方式与疾病保持零距离:

不是被疾病牵着走,而是引导五脏六腑的合理运作,使其像婴儿的身体一样自然。

实际上,中医师只是中国人养生的一个理想形象而已,只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我们皆可以成为一个时时健康的人,难的是匀速,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这一点着实显得弥足珍贵。

匀速刚好跟西方文化的进步主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为进步主义强调的是加速度,因而量化思维十分盛行,量作为外在的标准时时在左右着我们的节奏,因此我们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十足的急性子,可是当这种外在标准越来越高以致完全超出我们的内在承受能力时,崩溃的日子也就来临,很多人说的当代中国的种种心理问题,实际上跟这种模式有关。

而传统文化则要求我们先把自己的钟调好,让它匀速运转之后再出山,这样自己所面对的世界就是匀速进行的,或者是匀速前进,或者是匀速转圈,即使有一个外在的标准,也最终会被我们平静的心所内化。

当然,实际生活中我们是边调钟边做事,调好钟去做事,事半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做错了事再调钟,亡羊补牢,吃一堑长一智,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不时时调整自己的钟,那么生活就会永远呈现为一场赌局,只有运气在作祟,就像削苹果一样,不懂得驾驭刀,偶尔就会被刮到,然后埋怨今天很衰;有人频频丢饭卡,有人却始终用一张饭卡。

时时调整自己的钟很麻烦,比如每天拉拉筋骨,每天按时吃饭睡觉,每天读书数篇,有人说,工作这么忙,哪有条件?

有些当然没有条件,但有些总该有吧,比如抽出五分钟来拉拉筋骨,五分钟来放空大脑,五分钟来认真跟自己的爱人说说话,五分钟来反省自己今天的失误,怕的不是没有条件,而是一颗能够抵御枯燥乏味无聊的心,平时不强迫自己,出了家门就会被世界强迫。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时时调钟是化外患成内忧,最终使内部坚强能够抵御外患的过程。

举个例子,如果每天都有意地扭扭脚,虽然脚会不舒服,但若不小心踩到一个坑,脚就不容易崴到;心也是如此,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