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0356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

人文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人类社会的早期,出于生存的需要和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就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开始了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容也不断的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是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容;二是近代地理学时期,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与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与人地关系的科学。

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作用的综合体,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分支学科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军事地理学等。

为此,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核:

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的主线。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起发展变化的趋向。

1、注重区域与空间研究

2、人地关系研究的传统

3、对时间序列的关注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

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

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比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与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

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饿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区域性:

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三)综合性:

横断学科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

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与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其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1、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

2、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与理论思想。

(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

3、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1.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趋向化。

4、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与容。

(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

古今中外约250多个概念

  古代中国,文化:

文治教化

  古代西方,文化:

培育、栽培、耕耘日常生活,文化:

文学、艺术、宗

广义的文化: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

(一)物质文化:

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与其所表现的文化。

例如,人类的衣、食、住、行,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都属于物质文化。

具体的器物

器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体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精神、欲望、智慧、爱好等。

物质文化的特点:

  物质性。

物质文化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产品,能反映出创造者的主体的意识。

   

   基础性。

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其他形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物质作为该时期文化的标志,例如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

  时代性。

物质文化与物质生产的技术发展有关。

(二)制度文化:

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各样的制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

行为规(非正式制度):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

正式制度:

由权威机构颁布实行的正式条文。

(社会的完善是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与和谐。

否则,必然影响正式制度的效用。

组织机构:

实施制度的组织机构

制度文化的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

  动态性。

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 独立性。

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当其在人们观念中影响深刻并形成理论体系后,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三)精神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的特点:

 时代性。

欧洲中世纪:

在控制下,信奉上帝或相信天命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神的意志引申出社会和国家制度――“君权神授”。

 民族性(地域性)。

精神文化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

大家族农业经济组织产生的血缘社会的民族心理反映在政治思想上,使政治思想与宗法伦理有紧密联系――“君臣如父子”。

精神文化的结构:

1、书面文化:

以书面形式凝固化的精神文化

借助书面符号,使人类的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的传递、扩散,避免了经验重复,从而使文化获得较快的发展。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书面文化是经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外在形态与在含意。

2、行为文化:

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

是精神文化的外在活动形态。

行为文化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之间。

它与书面文化均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形态,书面文化具有外在的固定形态,而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活动形态。

在不同民族、不同集团,或不同时代,相同的精神文化并不具有相同的外在活动形态;反之相同的外在活动形态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精神文化涵。

3、艺术文化:

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和

艺术文化是思想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价值是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艺术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性。

古今中外,艺术形式往往差异很大,彼此往往不能相互沟通。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本身只能在使用汉字的国度流行,而书法艺术又往往与中国的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

4、心理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孕育产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观等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

  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在风俗习俗、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意识、情绪、感觉认识、民族性格里感性的、直观的反映,是属于初级层次。

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初级层次进行理性思考和艺术加工的成品(以著作、艺术作品表现出来)。

包括:

基础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

上层意识形态:

艺术、和哲学。

文化的结构模式:

文化的“三位一体”,文化结构上三种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案例分析】从建筑物中可以看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典型。

民居由多种材料建成的,是属于物质文化。

我国典型民居多由四合院,或多个四合院组成,可以容纳几代多子女家庭聚居在一起。

是我国传统家庭制度的反映,属于制度文化。

 民居的建筑装饰、室摆设,例如砖雕、木雕上的人物、花草、动物以与墙上挂的字画又都是属于艺术产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

1、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容?

2、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1.二者都是在环境发展过程中,既有因为环境引起的变化,又有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二者都是通过新性状或新特制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并由此增强其适应性;3.都是通过选择或竞争实现其变化;4.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容。

4、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定时间人口在一定地区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一、人口密度;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人口算术密度:

土地总面积

  人口土地密度:

可居住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

  人口资源密度→ 人口经济密度:

GDP、GNI、商品零售额

 面积指数

  比较密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与一般规律

(一)分布特征:

极不平衡

  海陆分布

  中低纬指向

  近海岸指向

  平原指向

  洲际分布

  国家间差异

(二)一般规律

四大人口密集区(人类大陆)

  东亚和东南亚;南亚; 欧洲; 北美洲东部四类人口稀疏区:

高纬;高海拔;湿热;干旱

二、中国人口分布

  东西差异:

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

  沿海与地的差异

  垂直差异:

低地指向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五大资源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体 矿产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

a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b 经济发展水平c 经济活动方式d 交通运输条件

(三)历史和政治因素

  历史因素

  政治因素

第二节  人口移动

一、基本概念

  人口移动:

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人口流动:

暂时性

  人口迁移:

非暂时性。

移民、迁出地、迁入地、迁出率、迁入率、净迁移率

•人口移动的重要意义

  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化

  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

  发展中地区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经济空间分布的协调

•人口移动的历史发展

远古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近代工业社会时期

  欧洲―新大陆地区

  非洲―新大陆地区:

奴隶贸易

  亚洲―新大陆地区

  现代社会

  国移民:

城乡之间、落后与发达地区之间

  暂时性移民:

劳务

二、人口迁移的形式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1年左右)。

  永久性迁移→

  非永久性迁移:

暂时性移民,劳务输出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

  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

  国际难民增加:

政治难民、生态难民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

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

主要人口迁入区:

北美洲、大洋州

主要人口迁出区:

欧洲、拉丁美洲、亚洲

主流――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2、国人口迁移

人口在国家部的空间移动。

包括:

  地区间迁移

  城乡间迁移

  城市间迁移

现代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规模不断扩大

  组织性移民增加

  城乡间迁移是主流:

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化

3、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研究

  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空间取向研究: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7条人口迁移法则

  对迁移规模的研究:

美国人口学家

(二)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环境变化产生的刺激性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环境移民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1、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地形、水体;2.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力水平、历史故土、政治因素)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1.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2.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

4、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趋向暖湿地区、地平地区、岸边)

5、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1.农业革命前,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口发展特征有a极低的人口密度b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c对居住地要求高,如、干燥、地势高、接近水源、抵御侵略、固定或半固定营地2.农业革命期间:

农业社会能够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疾病传播容易,死亡率提高,生产力提高,出生率提高,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3.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使公共卫生服务和保健措施增强,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

6、简答当代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7、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发达国家经济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结构与其功能也随之改变,导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发展中国家为布莱克模式。

8、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与成因。

9、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10、论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与发展

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

  人口迁移特征:

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

  人口分布特征:

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

  人口发展特征:

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增长

  农业发展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影响λ 人口发展的特征

  高出生、高死亡

  长期缓慢增长

  波动性增长:

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

 死亡率下降

  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二)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

 早期的出生率上升与后期的下降

 原因分析:

人的意愿:

控制家庭规模 婴儿死亡率下降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国家政策

(三)工业革命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λ 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日趋显著:

λ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λ

发达国家人口        发展中国家

占世界的比重        占世界的比重

  1650年,20%          80%

  1950年,32%          68%

  1998年,20%          80%

  2050年,13%          87%

(预计)

•各人口增长的差异

四、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公元1800年,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

  130年后(1930年),世界人口第二个10亿

  30年后(1960年),世界人口第三个10亿

  15年后(1975年),世界人口第四个10亿

  12年后(1987年),世界人口第五个10亿

  12年后(1999年),世界人口第六个10亿

倍增

  1650年(工业革命初期)世界人口约5亿,人口倍增时间1500年

  1800年,世界人口10亿,倍增时间150年

  1930年,世界人口20亿,倍增时间80年

  1975年,世界人口40亿,倍增时间45年

  2010年,世界人口预计80亿,倍增时间35年

趋势

    目前,全球每年净增人口约8000万,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3人/km2, 以目前速度,2600年平均人口密度约1人/m2:

2800年(包括海洋面积)120人/m2(热极限:

人类会因为无法耗散自身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热能而遭到毁灭)

第二节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

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兰迪的“三个序列

  原始阶段:

极高出生、极高死亡、极低增长

  中间过度阶段: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现代阶段: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

  阶段一:

人口高增长阶段,高出生、低死亡

  阶段二:

人口过渡增长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

  阶段三:

低增长阶段,低出生、低死亡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λ

  高位静止阶段(HS):

高出生=高死亡

  早期扩阶段(EE):

死亡率开始下降

  后期扩阶段(LE):

出生率开始下降

  低位静止阶段(LS):

低出生=低死亡

  减退阶段(D):

出生率?

?

死亡率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

数量界限

  原始静止时期

  前现代时期

  转变时期

  现代时期

  现代静止时期

(二)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经济发展

  政府政策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和模式

  加速增长阶段(AG)

  负增长阶段(NG)

  高速增长阶段(HG)

  减速增长阶段(DG)

  波动增长阶段(FG)

  持续增长阶段(SG)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

(一)中国人口增长的历程

  公元前21世纪(夏)人口约1350万,约占世界的20%,人口增长率0.6‰

  封建社会时期,增长率1.2‰

初期:

战国至隋代(1090年)人口2700  6000万,(其中最高记录汉代人口约6500万)

中期:

唐代至元代(750年)人口约0.8-1.1亿

晚期:

明清(470年)人口在18世纪突破2亿、3亿和4亿

  近代,增长率2.1‰。

1949年,人口5.4亿

  现代(1949-2000年),平均增长率17‰,2000年人口12.7亿(仅包括大陆人口)

中国人口增长现状

  目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9‰左右

  每年绝对增长量1300万

  每天的新生人口相当于一个军的编制

  2040年前后达到人口峰值,约16亿;此后趋于平衡或缓慢回落

(二)中国人口转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机制

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土地资源

  淡水资源

  森林资源

  矿产资源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一)人口构成:

人口系统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人口的自然构成:

年龄、性别。

  人口的社会构成:

职业、文化教育、婚姻家庭、阶级、民族、种族等。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

性比例92-106

  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年龄金字塔图、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系数

  人口文化构成的影响:

成人文盲率、中学和大学入学率、人口学生比例和科技人员比例、初级教育普与率

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

  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λ

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

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生产者

  消费者

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马尔萨斯:

1788年,《人口原理》

•    两个公理: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食;人口的繁衍是必然的――性

•    两个级数:

人口增长的几何级数(2、4、8、16、32、64、128、256……

食物增长的算术级数(1、2、4、8、10、12、14……)

•    两种抑制:

积极抑制(客观因素),疾病、战争、饥荒、瘟疫……

预防抑制,主观控制生育

马寅初:

1957年,新人口论

人口激增产生五个矛盾:

•    人口增长与经济建设资金积累之间

•    人口增长与提高生活水平之间

•    人口增长与工业原料需求之间

•    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和发展科学事业之间

•    人口增长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之间

三、适度人口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人口容量:

人口承载量,地球与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理想人口数量。

  经济适度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

  意义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国家人口战略的制定

对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影响

第五章人文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口问题

一、人口老化

Ø人口老龄化指数是指同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数的相对比值,即与每100名0-14岁人口相对应的65岁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

n  2000年时,只有德国、希腊、意大利、保加利亚、日本等5国的老年人口数超过了0-14岁的人口数。

n  2030年时,预测的所有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指数都将超过100,其中几个欧洲国家和日本的老龄化指数将在200以上。

最高的意大利、保加利亚、日本将分别达到261、244和231。

n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指数一般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据预测,到2030年时,发展中国家中老龄化指数最低的马拉维、利比里亚、危地马拉、肯尼亚等国分别只有10、11、18、19。

n发展中国家老龄化指数上升的潜力都较发达国家大。

如国、新加坡和泰国的老龄化指数分别从2000年的32、38、27上升到2030年的125、96、96。

同期,中国的老龄化指数也将从27上升到91。

n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退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寿命延长与少子化加速已使劳动力短缺,加重了劳动人口与整个社会的负担。

n以欧盟为例,2000年底,欧盟国家73%的劳动力养活27%的退休者,而到2050年,将由47%的劳力养活53%的6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

Ø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

n  当前,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有60个已进入“老年型”。

n  人口老化最严重的19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

>22%的国家:

(1个)摩洛哥;

>17%的国家:

(2个)意大利、瑞典;

>16%的国家:

(9个)保加利亚、德国、挪威、英国、比利时、法国、希腊、西班牙、日本;

>15%的国家(8个):

瑞士、奥地利、匈牙利、芬兰、葡萄牙、圣马力诺、丹麦。

n  目前全球老龄人口总数已达6.29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或60岁以上的老人。

n  2050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近20亿,占总人口21%,并将超过14岁以下儿童人口的总数。

其中,非洲老龄人口将从4200万上升到2.05亿;亚洲从3.38亿增加到12.27亿;欧洲1.48亿增加到2.21亿;美洲从9600万增加到3亿。

二、城市化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

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

(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