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0864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docx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

2009年03月30日 侯路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义,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学习本章还应该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使命和任务,了解学前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框架,包括对师资的认知,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对学前美术的学习内容及教学媒体等基本情况的认知。

难点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定位。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初步梳理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框架;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认识;了解美术、美术教育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定位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美术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

美术是一门艺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等)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i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基本特点:

  一,美术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也就是说要进行美术活动,不仅需要运用人体的某些部分,如眼、手等,而且还需借助人体以外的物质材料,如绘画需要运用笔、纸、墨、颜料、布、绢等,雕塑需要运用泥、木、石、铜、刀等。

  二,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平面或立体)。

  三,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四,感知美术形象要通过“视觉”,也就是说美术活动通过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引起人们的情感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美术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

根据对两者的倚重不同,我们可以相应地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是美术本身,即由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也就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横向和纵向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在教育,即从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追求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也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趣味、意志、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进行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等。

这一观点为不同层面的美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较明晰的导向。

*19世纪德国与美国美术教育差异

19世纪来看,德国与美国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就差异很大。

作为近代美术教育发源地的德国,从19世纪开始就比较重视美术对人的素质的影响,而将美术教育视为一种文化哲学的应用学科,其目的在于纠正科学理性主义给社会及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完善人格,表达个性,陶冶情操,提高民众的审美趣味。

而美国的美术教育从一开始则带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其目标主要是为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培养有一定技艺的劳动者,同时也帮助人们从美的角度选择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

艺术由于感情。

故‘立意’做合乎天理的事,便是道德;‘情愿’做合乎天理的事,便是艺术。

康有为(1858—1927)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

鲁迅(1881—1936)更是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

“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陈鹤琴指出“游戏从心理方面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

”儿童从2岁左右起,受其内在动机的驱使,开始在平面上涂鸦,以其自身创造的视觉符号系统表现自己,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这种自由创造活动没有社会功利目的和社会实用价值,重视活动的过程而不重视活动的结果。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美术游戏,具有在游戏中发展和教育儿童的一般价值,又具有美术游戏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价值。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

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

一般来讲,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是以教育为取向的普通美术教育为主,但又和中、小学校的普通美术教育有所不同,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本真的生命活动。

儿童的美术活动就是一种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为满足。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前儿童的美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纯艺术的领域,它的着眼点是美术本身,即由美术本位出发的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

因此,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传授一些基本的、简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美术文化的意义上进行发展和延续也是必要的。

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不能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和意志去规范和扼杀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绘画热情,使儿童的绘画失去儿童特有的天真、稚拙和淳朴。

康德(1mmanuelKant,1724—1804)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德国教育家福

禄倍尔(FriedrichWilhelmAugustFroebel,1782—1852)认为,儿童游戏和艺术活动基本上是同一件事。

他把艺术作为人的内部潜在力量的表现,一个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正是根据其内在的需要和冲动,在最美地表现其生活。

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也将艺术看成满足爱好和感情的、由内在动机引发的游戏活动。

这种活动没有目的,超脱个人利害,具有唯美特征。

席勒(J。

—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1805)则确信,艺术,只有艺术,才能使人从精神的必然性中而不是从物质的需求中去获得自由。

里德(H.Read,1893—1968)、

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1947一)也都相信,艺术和游戏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

所不同的是,罗恩菲尔德把艺术看成是游戏的一种形式,而里德却把游戏看成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

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

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于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使幼儿能按照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第二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前美术教师、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及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

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绘画教学领域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各种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用线条、色块、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

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绘画工具和材料的认识与使用

  学前儿童在绘画活动中要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了解其性质活地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

并能灵活的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

  学前儿童经常使用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有可直接握在手中、运用简便的铅笔、水彩笔、蜡笔、油画棒等,还有需要和水粉笔、毛笔、排笔、铅画纸、宣纸、卡纸等多种材料一起使用的较复杂的水粉颜料等。

这些工具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油画棒的油性和固体性、水粉颜料的水性和宣纸的渗透性等。

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多种多样,其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学前儿童学习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也有不同,如线描——笔和纸发生摩擦产生的线状痕迹,由此派生出各种各样形状的外轮廓、结构和肌理、疏密等。

幼儿通常喜爱用铅笔、水彩笔画线条,也喜欢用油画棒、蜡笔画出浓浓的、鲜丽的色块。

学前儿童绘画的内容类型

从儿童绘画的内容来看,有反映个别物体的物体画,有反映一定情节内容的情节画,还有图案画等。

我们根据幼儿园绘画教学领域的特点及其不同的教育作用,开展以下四种类型的绘画教学活动:

  第一类,临摹画。

在范本的帮助下,加快幼儿对图形的关注和表达能力,并在临摹的过程中把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使幼儿较快地获得成就感,提高绘画的兴趣。

  第二类,写生画。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第三类,命题画。

这种画是由教师出题目,提要求,幼儿根据要求作画,着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视觉表达能力。

  第四类,意愿画,又称自由画。

它是由儿童自己出题目,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自由地作画;教师需做出适当的启发,充分活跃幼儿的情感思维和视觉经验。

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教学的内容

1.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工具和材料的使用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工具主要有剪刀、:

胶水、泥工板、料包括点状材料、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和块状材料。

小刮刀等;辅助材

  点状材料可用于作品完成后的装饰,如珠子、纽扣、果仁、瓶盖、豆子、女十、沙子等,也可通过串连、拼贴、镶嵌等方法制作成平面和立体的作品。

  线状材料主要有绳子、线、纸条、橡皮筋、吸管、树枝等。

线状材料可通过编织、盘绕、拼贴、插接等方法制作成平面和立体的作品。

  面状材料主要有塑料片、纸、纸盘、布、花瓣、木板、树叶等。

面状材料可通过撕、剪、折、卷、粘贴等方法制作成平面和立体的作品。

  块状材料主要有各种材质的盒子、瓶子、球体,还有水果、蔬菜、泥块、石块、纸杯等。

块状材料’可通过塑造、雕刻、组合、挖、剪、拼接等方法制作成立体的作品。

  2.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活动的内容和种类

  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活动的内容和种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泥工。

以黏土、橡皮泥、面团为主要材料,用手和简单工具制成各种物体(包括人物、动物等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形象)。

  第二种,纸工。

以纸(图画纸、蜡光纸、马粪纸等)为主要材料,通过折、叠、撕、剪、贴等各种手段制造出图样和形状。

由于纸质不同和处理手段不同,可有各种各样的纸工活动。

用较薄的纸通过折、叠手段成型的称为折纸;用彩纸通过撕、贴成型的称为撕纸;通过使用剪刀、粘贴成型的称为剪贴。

  第三种,综合材料。

用泥、自然材料、废旧物品等综合材料,使用综合技能制成各种玩具。

学前儿童欣赏教学的内容

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对象的类型

  学前儿童可欣赏的艺术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绘画作品。

画种包括油彩画、水墨画、水彩画、粉画、丙烯画、蜡笔画等。

绘画题材包括人物、风景、静物、动物等。

绘画的表现形式包括情景画、装饰画、卡通画、漫画等。

绘画根据作画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成人画和儿童画。

  第二类,雕塑作品。

雕塑一般分为两种:

一是圆雕,它是占有三度空间的实体,不用背景,从四周观看,有如现实中真的人物或形体;二是浮雕,即浅凸雕。

浮雕又有高浮雕、浅浮雕之分。

古代雕塑多取材于神话、宗教题材,近代雕塑的取材极为广泛。

我们在公园里、小区景观中都能见到雕塑的身影。

  第三类,实用工艺品。

实用工艺品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

实用工艺品的范围极其广泛,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漂亮的绣花枕套、精致的床单、美观的玻璃器皿等,这些用品多是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二是民间工艺美术晶,如竹编器件、蜡染织物、泥塑、木雕、剪纸等,既实用,又具有观赏价值;三是特种工艺美术晶,如景泰蓝器皿、象牙雕刻、瓷器、玉雕等,它们采用的原材料比较珍贵,工艺非常精细,价格也比较昂贵,

主要供观赏和珍藏之用。

特种工艺品实际上已不具有实用价值,而是主要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四类,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可分为宫廷建筑、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公共建筑、民居或园林建筑、陵寝建筑等。

  第五类,自然景物。

自然景物是以地理、物象、水文、天象等为主的自然造化。

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日常生活中可供学前儿童欣赏的自然景物有很多,如动物、花草、树木、山谷、河流、星空、高山、海滩、冰雪、晨露、霞光、贝壳等。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学前儿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美术欣赏方面的简单知识,如冷色、暖色、变化、对称等;

二是用自己的语言对欣赏对象作出适当的描述;

三是用各种“语言”表达自己对欣赏对象的感受和认识,如口头语言、形体语言(如动作、舞蹈、戏剧、哑剧等)、美术语言(色彩、造型、构图等)等;

四是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如绘画、泥塑、粘贴、剪纸、撕纸等。

第三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一、为学前儿童提供自我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现代美术教育的工具论是以里德和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其理论基础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工具论者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美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发展,并注重过程。

二、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罗恩菲尔德极力主张美术教育对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价值,他明确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

”美术教育除了具备其他学科教育所具有的一般智育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具有的智育功能特点,主要表现为给儿童提供—种有别于抽象思维形式的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思维是感性的,但积淀着理性还表现为引导儿童对感性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把握和领悟,这种引导有益于形象想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美术活动需要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述目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前儿童学习如何积累内在图式,如何生成绘画所需的心I里意象,如何使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如何组织画面等形式语言和技能。

这和手、眼、脑并用的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促使学前儿童手部小肌肉群逐渐发育成熟,使手、眼、脑逐渐协调一致,同时也使他们对多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伺用逐渐变得游刃有余,艺术审美经验逐渐丰富

四、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

  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认识到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教育功能。

五、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

广义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包含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

如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本章小结

本章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本学科学习内容

的基本框架,描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及价值取向,使学习者了解到美

术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学习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中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着重于近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观点的学习。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初步阐释了中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历史,通过比较概括了当代中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的社会公育被家庭承担学前儿童教育所取代,尤其到了春秋末年,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私学大兴,学前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孔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对艺术教育有精当的论述。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仁人君子修身的完成是通过艺术的学习达成的,因此,儒家十分强调礼、乐的美育作用,认为礼能使外在行为得到规范,乐能使内在精神得到修养。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奉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对以物质性为特征的工艺采取了鄙视的态度,使工艺的传授只能以世代相继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所谓的“世业”。

于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分为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重“艺”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技”的美术教育。

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重“艺”为特色的。

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授受式。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身上,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中国近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清末维新运动中,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幼儿教育,教育包括从胎儿到六岁的教育,妇女怀孕应入“人本院”,婴儿在育婴院养育,三至六岁儿童则进慈幼院。

康有为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但以大同理想改良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民主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在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幼儿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

他还提出以儿童为根本,在审美教育中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养育。

同时提出出生后为儿童提供优美的环境,人幼儿园后,更要重视儿童的美感发展。

他还设置美术馆,举办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召开儿童艺术展览会审查会,编印《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和《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报告》。

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是从20世纪开始的。

辛亥革命以后,按照西方模式,学习西洋绘画和西洋音乐的艺术专科学校相继成立,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探索和开创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

陈鹤琴----儿童游戏的理论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对包括造型游戏在内的儿童游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他在《儿童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中都设专章论述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玩具,对儿童游戏发展的价值、游戏的学说和种类等理论作了阐述,并进行儿童游戏发展的实验。

他提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我们应当依儿童的年龄,给以各种游戏工具,使他有适当的游戏”等观点,主张“游戏性的教育”,“儿童既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

他还提出优等玩具的标准和手工制作表现的教学要求:

可以引起儿童发生兴趣,质料坚固不易损坏,可以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发展儿童创造力,儿童自己玩弄而能拆开,能适应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智力,能抒发儿童美感,有变化而活动,这些观点就是在现在也是有价值的。

他主张课程应以大自然、以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并且强调尽量在户外进行造型性游戏活动。

他还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

关于艺术教育中技能技巧训练和儿童的个性、创造性培育的关系问题,他在《创造的艺术》一文中说:

“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

但是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儿童,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断画不出很好的作品。

艺术是一定要教的,我们人类所有的经验,是应当利用的,不然让儿童己去瞎摸,就是摸了一辈子顶多不过像初民时代的作品罢了。

但是技能应当么时候开始教,应当怎样教,这是我们研究教育的应当解答的。

”经过研究,的结论是:

“大概九岁、十岁以前,要注意想象的一面,就是注重儿童天真作品,就是尊重儿童的个性。

”也就是说,陈鹤琴先生认为,至少在幼儿教阶段,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技能、技巧的训相比较而言应是第二位的。

1923年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他将艺术纳入幼稚园学内容之内,在造型美术教学中,主要是围绕某个主题(例如“六一”儿童)来展开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及图画活动。

由于他的研究在当时影响很,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就参照了他的研究成果。

陶行知(1891—1946)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他指出:

“做一桩事情,画一幅图画,写一张字,能自慰和慰人就叫做美。

”同时他还认为真、善、美合一的教育,必须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

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陈鹤琴等人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采取了一些平民化、因地制宜的方进行艺术教育活动。

第二节外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西方早期儿童美术教育

西方美术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雅典的教育重视智育、德育和美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在雅典教育制度中,儿童从7岁开始就可进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

在文法学校中尚未熟悉字母轮廓的儿童,便依照教师所写的描画。

图画教学不是传授谋生的技艺,而是旨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的著作《大教学论》为在学校中实施美术教育作了铺垫。

他主张对儿童实施一种周全的教育,即从道德、知识、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发展儿童,而艺术教育则主要发展儿童的首创精神,培养儿童的艺术才能。

夸美纽斯推崇美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他认为,美术对儿童有较强的吸引力,能诱发其内在动机,激发儿童主动学习。

他说:

“一切儿童都有一种要画图画的天生欲望,这种练习就可以给他们快乐,他们的想象就可以从这种感觉的双重动作得到激发。

”在述及艺术教学法时,他提出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中去学习,要“从雕刻中去学雕刻,从画图中去学画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自然教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2岁一12岁)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感官。

卢梭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在第二阶段对儿童实施的美术教育是以感觉和形象训练为目的的。

通过绘画,能训练儿童观察的敏锐性和触觉的真实性。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

F.Herbart,1776—1841)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是人内部生命的表现,因此培养充分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计划应根据儿童的审美兴趣开设文学、唱歌、图画等学科。

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儿童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儿童学会欣赏艺术,掌握多种能力。

  18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新式学校开始将美术课列入课程。

到了19世纪,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普遍开设了图画课。

  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是一位瑞士女教育家。

她是最早表明可以向几乎一切儿童教授绘画和音乐的学前教育家。

在她的学前儿童教育课程中就包括了绘画、制作模型、绘制地图、采集标本等与美术有关的内容。

她强调直观的作用,认为获得知识最简单也最可靠的方式就是直接观察,她经常带领孩子到山川溪流中,让儿童接触自然,观察自然的变化,从而引发他们的思绪。

福禄倍尔是德国的教育家,德国幼儿园的创始人。

他把艺术教育纳入幼儿的教育活动之中,为学前教育设置的教育内容包括:

发展外部感觉、数学、自然、语言、绘画、唱歌、泥塑等。

他还专门为幼儿设计和介绍了很多有益的艺术活动,如著名的福禄倍尔“恩物”(Gifts,意为神恩赐儿童的玩具)就是他作为儿童游戏和作业的材料,用以培养儿童造型能力的玩具。

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育

奥地利美术教育家弗兰兹•西泽克(FranzCizek,1865—1946)是一位儿童美术教育的先驱者。

他是在美术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