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146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8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docx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3

给药

概述

口服给药法

吸入给药法

注射给药法

药物过敏试验

局部给药

概述

一、护士角色与职责

(一)严格遵守安全给药的原则

1.按医嘱要求准确给药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

指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均须进行查对;“七对”:

核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和时间。

此外,还应检查药物的质量。

对疑有变质或已超过有效期的药物,应放弃使用。

3.按需要进行过敏试验对易致变态反应的药物,用药前须作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使用。

4.临床试验用药中的责任护士应了解所试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明确已征得病人同意后可应用。

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疗效及副反应,并做好有关记录。

(二)熟练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与技术

(三)促进疗效及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四)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五)参与药物管理

1.药柜放置置药柜于光线明亮处,但不宜阳光直射。

保持整洁。

2.药品分类保管按内服、外用、注射、剧毒药等分类保管。

剧毒药、麻醉药加锁、登

记并交班。

3.药瓶有明显标签内服药标签为蓝色边、外用药标签为红色边、剧毒药标签为黑色边。

标签上标明药名(中、英文对照)、浓度、剂量。

4.定期检查药物要定期检查,如有沉淀、混浊、异味、潮解、霉变或标签脱落,难以辨认等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

5.分类保存

(1)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

如维生素C、氨茶碱、盐酸肾上腺素等,应放入有色瓶或避光纸盒内,置于阴凉处。

(2)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

如乙醇、过氧乙酸、糖衣片、食母生片等,应装瓶盖紧。

(3)易被热破坏的药物:

如疫苗、胎盘球蛋白、抗毒血清等,应置于干燥阴凉处或2~10℃冷藏保存。

(4)易燃、易爆的药物;如乙醚、环氧乙烷、乙醇等,应单独存放于阴凉低温处,远离明火。

(六)特种药物

病人个人专用的特种药物,单独存放,并注明床号、姓名。

例题

应放在有色密闭盖瓶内的药物是

A.易氧化的药物

B.易潮解的药物

C.易燃烧的药物

D.易风化的药物

E.易挥发的药物

[答疑编号502345130101]

【答案】A

例题

药物保管原则错误的是

A.药柜宜放在光线明亮处

B.药瓶上应有明显标签

C.麻醉药要放在易取处

D.内服药、外用药应分类保管

E.专人负责,定期检查

[答疑编号502345130102]

【答案】C

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方面

1.药物剂量一般而言,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作用也就愈强。

若药物超过有效量,则引起毒性反应,因此,药物用之得当是良药,用之不当是毒药。

2.药物剂型

(1)内服药:

包括片剂、丸剂、散剂、胶囊、溶液、酊剂、合剂等。

(2)注射药:

包括溶液、油剂、混悬液、结晶、粉剂等。

(3)外用药:

软膏、溶液、酊剂、粉剂、搽剂、洗剂、滴剂、栓剂、涂膜剂等。

(4)新颖剂型:

粘贴敷片、植入慢溶药片、胰岛素泵等。

3.给药途径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消化道给药(口服、舌下给药、直肠给药)、注射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动脉注射)、呼吸道吸入给药、皮肤黏膜用药。

药物吸收速度除静脉和动脉注射是将药液直接注入静脉和动脉进入血循环外,其他药物吸收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为:

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口服>皮肤。

4.给药时间给药的间隔时间应以药物的半衰期作为参考依据,医院常用外文缩写及中文译意,见下表:

医院常用的外文缩写及中文译意

外文缩写qdbidtidqidqod

中文译意

外文缩写

中文译意

1次每日

am

上午

次每日2

pm

下午

次每日3

ac

饭前

次4每日

pc

饭后

次1隔日

ID

皮内注射

biwqhqnhsprnsos

每周2次

H

皮下注射

次每小时1

imIM或

肌内注射

每晚1次

IV或iv

静脉注射

临睡前

12n

中午12点

需要时(长期)

12mn

午夜12点

小时有效)需要时(限用1次,12

St

立即

例题

隔日一次的外文缩写是

A.qd

B.qh

C.qn

D.qid

E.Qod

[答疑编号502345130103]

【答案】E

5.联合用药

(二)机体方面

1.生理因素

(1)年龄

(2)性别

2.病理状态

3.心理、行为因素

例题

下列关于给药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

A.遵医嘱给药,如有任何质疑,应立即提出

B.给药前核对病人,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C.药物应现用现配,备好后及时分发

D.为工作方便可适当更改给药时间

E.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

[答疑编号502345130104]

【答案】D

例题

下列哪一种给药途径发挥药效最快

A.舌下含化

B.雾化吸入

C.静脉注射

D.直肠灌注

E.口服

[答疑编号502345130105]

【答案】C

口服给药法

口服给药法是临床广泛应用的给药方法,具有常用、方便、经济、安全的特点,药物口服后被胃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然而由于口服给药吸收较慢,药物产生疗效的时间较长,因而不适于急救、意识不清、呕吐频繁、禁食等病人。

一、目的

1.正确提供药物的剂量、给药时间等。

2.达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二、取药、配药和发药的方法

1.取药根据药物剂型,采取不同的取药方法:

①固体药用药匙取药;

②水剂用量杯,更换药液品种时应将量杯洗净后再用;

③药液不足1ml用滴管吸取计量(1ml为15滴);

④油剂及按滴计算的药液,可先在杯中加少许冷开水,再滴入药液,以免药液吸附在药杯壁,影响剂量;

⑤个人专用药应单独存放,注明床号、姓名、药名、剂量。

2.配药

①根据服药本摆药;

②先配固体药,再配水剂;

③数种药片可放在同一药杯内;多种药液分别放置在不同药杯中;

④全部药物配完后,重新查对一次,然后再请另一护士查对后方可发药。

3.发药

①分发药物:

在规定时间,核对、解释,分发药物。

待病人服下后方可离开。

②危重病人应喂服;鼻饲病人须将药碾碎、溶解后从胃管内灌入;因故不能服药者,应将药取回并交班。

③发药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虚心听取,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给予解释,再给病人服下。

④发药完毕,收回药杯,按规定处理。

三、健康教育

1.健胃药饭前服,因其刺激味觉感受器,使胃液大量分泌,可增进食欲。

2.助消化药及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饭后服,以便使药物和食物均匀混合,有助于消化或减少对胃壁的刺激。

3.止咳糖浆对呼吸道黏膜起安抚作用,服后不宜饮水,以免冲淡药物。

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用止咳糖浆。

4.磺胺类药和退热药,服后宜多饮水。

前者由肾脏排出,尿少时易析出结晶,使肾小管堵塞;后者起发汗降温作用、多饮水可增强药物疗效。

5.对牙齿有腐蚀作用和使牙齿染色的药物,如酸类、铁剂,可用饮水管吸取药液,服药后漱口;服用铁剂禁忌饮茶,因茶叶中的鞣酸与铁形成铁盐妨碍吸收。

6.强心苷类药物,服用前应测脉率(心率)及节律,如脉率低于60次/分或节律异常,应停服并报告医生。

吸入给药法.

一、超声雾化吸入法

(一)目的

1.祛痰、解痉、消炎吸入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抗感染药物,治疗急、慢性呼吸道炎症、哮喘等疾病。

2.湿化气道,改善通气功能吸入温暖、潮湿的气体,减少呼吸道刺激、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和水肿。

用于全身麻醉手术后、呼吸道烧伤或配合人工呼吸器的使用。

3.间歇吸入抗癌药物治疗肺癌。

(二)常用药物

1.控制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2.解除支气管痉挛如氨茶碱、沙丁胺醇。

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如α-糜蛋白酶、乙酰半胱氨酸。

4.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如地塞米松。

(三)方法

1.水槽内加入冷蒸馏水250ml,浸没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

2.雾化罐内放入药液,药液稀释至30~50ml。

3.开电源开关,调节雾量大小。

4.面罩覆盖于病人口鼻部或将口含嘴放入口中。

嘱病人紧闭口唇深吸气。

5.使用中发现水槽内水温超过50℃,须关闭机器调换冷蒸馏水。

6.治疗时间每次15~20分钟。

7.治疗完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避免损坏电子管。

8.操作中须注意;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遵守消毒隔离原则;水槽底部的晶体换能器和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薄而质脆,易破碎,注意不要损坏;水槽和雾化罐中切忌加温水或热水,只能加冷蒸馏水;需连续使用雾化器,中间应间隔30分钟。

二、氧气雾化吸入法

(一)目的

消炎、镇咳、祛痰、解痉。

(二)常用药物

同超声雾化吸入法。

(三)方法

1.药液稀释至5ml以内,注入雾化器。

2.嘱病人漱口以清洁口腔。

3.雾化器直接接流量表,不使用湿化瓶或湿化瓶内勿放水,以防药液被稀释。

调节氧流量达6~8L/min。

4.嘱病人手持雾化器,把喷气管放入口中,吸气时手指按住出气口,作深吸气动作,使药液充分到达支气管和肺内;呼气时,手松开出气口,防止药液丢失。

5.时间1O~15分钟。

6.吸毕,取出雾化器,关闭氧气开关。

清理、消毒用物。

7.操作时,严禁接触烟火和易燃品。

三、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法

(一)目的

吸入药物以改善通气功能,解除支气管痉挛。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对症治疗。

(二)常用药物

拟肾上腺素类药、氨茶碱或沙丁胺醇等支气管解痉药。

(三)方法

取下雾化器保护盖,充分摇匀药液;将雾化器倒置,接口端放入双唇间,平静呼气;在吸气开始时,按压气雾瓶顶部,使之喷药,随着深吸气的动作,药雾经口吸入;尽可能延长屏气(最好能坚持10秒左右),然后呼气,每次1~2喷,两次使用间隔时间不少于3~4小时。

喷雾器使用后放在阴凉处(30℃以下)保存。

例题

雾化吸入疗法的目的不包括

A.减轻呼吸道的炎症

B.胸部手术后止痛

C.镇咳、祛痰

D.湿化呼吸道

E.解除支气管的痉挛

[答疑编号502345130106]

【答案】B

注射给药法

一、注射原则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射前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并衣帽整洁。

注射部位皮肤用消毒溶液涂擦。

方法:

以注射点为中心向外呈螺旋形涂擦,直径在5cm以上,待消毒液干后方可注射。

注射药物应临时抽取,药液现配现用,以防药物效价降低或被污染。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并仔细检查药液质量、药物有效期、安瓿及密封瓶是否完整,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防交叉感染注射时要做到一人一套物品,包括注射器、针头、止血带、小垫枕。

所有物品须按消毒隔离制度处理。

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液量、黏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

注射器应完整无裂缝,不漏气。

针头应锐利,无钩、无弯曲,型号合适。

注射器和针头衔接必须紧密。

一次性注射器的包装应密封,并在有效期内。

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

不可在炎症、损伤、感染、硬结、疤痕及患皮肤病处进针。

对需长期进行注射病人须轮流更换注射部位。

6.药液应现用现配药液按规定时间临时抽取,及时注射,以防药物效价降低或被污染。

7.排除空气注射前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并应防止浪费药液。

8.检查回血进针后,注射前应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

静脉注射必须见回血后方可注入药液。

而皮下、肌内注射,抽吸无回血,才可注入药液。

9.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根据注射方法,掌握不同的进针深度。

进针时不可把针梗全部刺入皮肤内,以防不慎发生断针时处理更为困难。

10.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解除思想顾虑,分散注意力;体位合适,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和拔针快,推药液慢);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且进针要深;同时注射几种药液,注意配伍禁忌,一般应先注射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且推药速度宜更慢,以减轻疼痛。

二、注射前准备

注射用物准备1.

(1)注射盘:

皮肤消毒溶液(2%碘酊和70%乙醇,或0.5%碘伏或安尔碘)、无菌持物镊(放在无菌持物罐内)、砂轮、无菌棉签、乙醇棉球、弯盘等。

(2)注射器及针头:

注射器由空筒和活塞两部分组成。

其中空筒内壁、乳头、活塞须

保持无菌,不得用手接触。

针头由针尖、针梗、针栓三部分组成,除针栓外壁以外,其余部

分须保持无菌,不得用手接触。

(3)注射药物:

按医嘱准备。

(4)注射本:

根据医嘱准备注射本或注射卡。

2.药液抽吸法

(1)自安瓿内吸取药液法。

(2)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法。

(3)吸取结晶、粉剂或油剂注射剂法。

三、皮内注射法(ID)

1.定义将小量药液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2.目的①药物过敏试验;②预防接种;③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3.部位①药物过敏试验在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皮色较浅,

局部反应易于辨认;②预防接种在三角肌下缘;③局部麻醉在相应部位。

4.持针姿势平执式,即右手拇指、中指握住空筒,示指固定针栓,针尖斜面向上进针。

5.进针角度针尖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

6.进针深度针尖斜面完全进入皮内。

7.注意事项

①病人已对注射药物有过敏史者不作皮试;

②忌用碘酊消毒皮肤,以免脱碘不彻底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

③注射部位不可按揉;

④20分钟后观察结果。

四、皮下注射法(H)

1.定义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2.目的①需迅速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②预防接种;③局部供药,如局部麻醉用药。

3.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

4.持针姿势平执式。

5.进针角度针尖与皮肤呈30°~40°角刺入皮下。

6.进针深度针头的2/3(1.5~2cm)。

7.注意事项

①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角,以免刺入肌层;

②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注射器吸药,保证药物剂量准确。

1ml时,用1ml③药液少于

五、肌内注射法(IM或im)

1.定义

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2.目的

①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②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3.部位

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和大血管较远的部位。

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其中以臀大肌最为常用。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两种定位方法:

①十字法:

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平分线,取外上四分之一处(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②联线法;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该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目前使用日趋广泛。

定位法有两种:

①二指法:

即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髂嵴、示指、中指便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内角内。

即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

②三指法:

(3)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

大腿中段外侧,成人为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宽约

7.5cm,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

(4)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此处肌肉少,只能作小剂量

注射。

4.体位

①侧卧位:

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②俯卧位:

足尖相对,足跟分开;③仰卧位:

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④坐位:

便于操作。

5.持针姿势

执笔式(握毛笔式),即右手拇指、示指握住空筒,中指固定针栓进针。

6.进针角度

针尖与皮肤呈90°角刺入肌肉组织。

7.进针深度

针头的2/3(2.5~3cm)。

8.注意事项

2岁以下婴幼儿因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长期注射者,应更换注射部位,以利药物吸收。

六、静脉注射(IV或iv)及静脉血标本采集法

1.定义

自静脉注入药液或抽取血标本的方法。

2.目的

(1)静脉注射:

①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而需迅速发生药效时采用;②作诊

断性检查;③静脉营养治疗;④输液或输血。

(2)静脉血标本采集:

①全血标本:

测定血沉及血液中某些物质如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肌酸、血氨的含量;②血清标本:

测定肝功能、血清酶、脂类、电解质等;③血培养标本:

培养检测血液中的病原体。

3.部位

①四肢浅静脉(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和手背、足背、踝部等静脉);

②小儿头皮静脉;

③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股神经和股动脉内侧。

方法4.

(1)静脉注射:

穿刺部位上方约6cm处扎止血带,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小枕,嘱病人

握拳,针尖斜面与皮肤呈15°~30°角平执式进针,见回血再平行进针少许,松带、松拳,

缓慢注入药物,拔针。

(2)静脉血标本采集:

进针方法同静脉注射,见回血后,抽动注射器活塞,抽血至所需量,再松带、松拳,拔针,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标本注入相应容器内。

5.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1)针头未刺入血管内,刺入过浅,或因静脉滑动,针头未刺入血管,表现为抽吸无回血,推注药液局部隆起、疼痛。

(2)针头(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即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尚在皮下,表现为可抽吸到回血,但推注药液可有局部隆起、疼痛。

(3)针头(尖)刺破对侧血管壁,即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血管外,表现为抽吸有回血,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

(4)针头斜面穿透对侧血管壁,即针头刺入过深,穿透下面的血管壁,表现为抽吸无回血,药液注入深层组织。

6.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1)肥胖病人:

肥胖者皮下脂肪多,静脉较深,且显露不明显,但较固定,穿刺时须摸准血管走向后正面刺入,进针角度应稍大(30°~40°)。

(2)消瘦病人:

消瘦者皮下脂肪少,静脉较滑动,但较明显,穿刺时须固定静脉,正面或侧面刺入。

(3)水肿病人:

水肿者静脉不明显,可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迅速穿刺。

(4)脱水病人:

脱水者静脉萎陷,充盈不良,可作局部热敷、按摩,待血管扩张显露后再穿刺。

(5)老年病人:

因老年人皮肤松弛,静脉多硬化,脆性增强,血管易滑动,针头不易刺入。

可采用手指固定穿刺段静脉上下两端后在静脉上方直接穿刺。

七、动脉注射及动脉血标本采集法

1.定义自动脉注入药液或抽取血标本的方法。

2.目的

(1)加压输入血液,以迅速增加有效血容量,用于抢救重度休克病人。

(2)注入造影剂,用于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下肢动脉造影等。

)注射抗癌药物作区域性化疗,如头面部疾患采用颈总动脉;上肢疾患采用锁骨下3(

动脉;下肢疾患采用股动脉。

(4)采集动脉血标本,作血液气体分析。

3.部位桡动脉、股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

4.方法操作者立于穿刺侧,戴手套或消毒左手示指和中指,在已消毒的范围内摸到欲穿刺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固定于两指间;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角刺入动脉,见有鲜红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

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5~10min。

采血作血气分析者,针头拔出后立即刺入软塞以隔绝空气,然后用手搓动注射器以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避免凝血。

例题

静脉注射时,止血带应系在穿刺点上方约

A.2cm

B.4cm

C.6cm

D.8cm

E.10cm

[答疑编号502345130201]

【正确答案】C

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的部位是

A.三角肌下缘2~3指

B.三角肌上缘2~3指

C.上臂内侧,肩峰下2~3指

D.上臂外侧,肩峰下2~3指

E.肱二头肌下缘

[答疑编号502345130202]

【正确答案】D

药物过敏试验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对青霉素过敏的人接触该药后,无论任何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注射、口服、外用等)、剂量和制剂(钾盐、钠盐、长效、半合成青霉素等)均可发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达3%~6%。

因此,在使用各种剂型的青霉素制剂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试验结果阴性方可用药。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

1.皮内试验法

(1)皮试液剂量:

青霉素过敏试验液的剂量以每ml含200~500U的青霉素G生理盐水

溶液为标准。

皮内注入0.1ml含青霉素20~50U,20分钟后观察试验结果。

(2)结果判断:

1)阴性:

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2)阳性:

局部皮丘隆起,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周围出现伪足、有痒感。

严重时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2.青霉素快速过敏试验法

(1)原理:

青霉素分子结构中的酸根带负电荷,在水溶液中电离后,负离子含致敏原,当直流电通过时,其负离子可通过负极投入皮下,与体内蛋白质结核变成抗原,对青霉素过敏者,在电极板下的皮肤有阳性反应现象。

(2)试验液剂量:

1ml含1万U青霉素(注射用水稀释)。

(3)操作步骤

1)用注射用水或蒸馏水浸湿的纱布(忌用乙醇),擦拭病人前臂掌侧皮肤。

2)在电极板方形的负极滴青霉素试验1滴,中间圆形正极滴注射用水1滴,另一圆形正极滴0.25%普鲁卡因试验液1滴(在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时用),将电极板束于前臂掌侧面,松紧适度。

3)开启电源开关,电流维持在50~80μA,电压维持在9~12V。

待电流稳定后,开动计时开关5分钟。

4)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