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159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docx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

一、序言

(一)勘探目的与任务

(二)勘探依据

(三)勘探日期

(四)勘探方式及勘探工作量

二、自然地理条件

(一)线路走向及交通地理位置

(二)水文、气象

(三)地形、地貌

三、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一)区域地质与区域稳定性

(二)地层

(三)水文地质

(四)地震

(五)天然建筑材料

四、工程地质分区

 

五、沿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一)第四纪活动断裂

(二)砂土液化

(三)软弱土

(四)湿陷性土

(五)膨胀土

六、工程地质评价

(一)线路方案评价

(二)路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七、结论及建议

 

青岛—红其拉甫公路鲁冀界至邯郸段高速公路

路基工程地质详细勘探报告

一、序言

青岛─红其拉甫公路鲁冀界至邯郸段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公路(横5)的组成部份,也是河北省计划“五纵六横七条线”高速公路主骨架中横6“鲁冀界(聊城)—邯郸—涉县—冀晋界(长治)”的重要组成部份。

既是晋煤外运的大通道和内陆与沿海联系的大动脉,又是连接邯郸西部各旅游景点及其矿产资源外运的骨干道。

本项目的实施对完善河北乃至全国公路网有着重要意义,将有效带动河北省南部地域的经济发展。

(一)勘探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探是在初勘基础上进行的详细勘探,其的目的是为选定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

1.查明设计线路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做出评价。

2.查明场地地基土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沿线路基设计,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物理、力学指标。

3.查明沿线路基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深条件,并做出工程地质评价。

4.查明沿线场地的不良地质现象、特殊性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治理办法及建议。

5.查明沿线场地的地震大体烈度,并对沿线场地稳定性进行评价。

6.查明沿线筑路材料的类别、材料位置、储量和采运条件。

7.提供编制施工图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

(二)勘探依据

本次勘探所依据的规范、规程:

1.《公路工程地质勘探规范》(JTJ064-98);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5.《公路土工实验规程》(JTJ054-93);

6.《土工实验方式标准》(GB/T50123—1999);

7.《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及有关规范、规程。

(三)勘探日期

本次勘探范围从K0+000~K93+713,全长千米,外业工作从2004年4月8日至2005年3月20日完成,土工实验及内业资料整理于2005年4月25日完成。

(四)勘探方式及勘探工作量

本次勘探采用工程地质钻探、动力触探、工程地质测量等方式进行,钻机采用北京DPP-100及无锡G-二、G-3工程钻机钻进,地下水以上采用冲击钻进,取土采用Ф120mm薄壁取土器取样,并用蜡密封。

本次勘探范围从K0+000~K93+713,沿线钻孔位置、孔深依据有关规范及场地桩位进行放定及钻探。

沿线各钻孔位置及孔深详见《钻孔一览表》。

详细勘探完成的总工程量

钻探

探井

静探

标准贯入试验(次)

土工试验

(件)

测量

(点)

总孔数(个)

总进尺(m)

总数

(个)

总进尺(m)

总孔数

(个)

总进尺(m)

339

54

92

2869

3352

485

二、自然地理条件

(一)线路走向及交通地理位置

青红公路鲁冀界至邯郸段高速公路东起自鲁冀界济馆高速卫运河大桥西头,向西经馆陶县,跨卫西干渠、国道106,经曲周南、广平北、肥乡北,向西北跨邯临一级公路、滏阳河、京珠高速公路、国道107、京广铁路,在邯郸县北两岗乡跨计划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终于邯武复线,全长千米,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二)水文、气象

1.水文

线路所经地域水系比较发育,均为内陆河流,所经河流主要有支漳河、滏阳河、输元河、卫西干渠、沙东干渠、东风渠、团结渠、计划南水北调骨干渠等,这些河(渠)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每一年雨季,河(渠)流洪水暴涨,枯水季节,河流迳流变小乃至断流。

2.气象

线路区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历年冬夏日较长,春秋季较短,气候特点是干旱同季,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春天多风少雨,蒸发量大,夏日酷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寒暖适中,冬季酷寒干燥,雨雪稀少。

全年气温季节转变明显。

该区年平均气温°C,极端最低气温°C,极端最高气温°C,连年平均日照2587小时,连年平均降雨量538mm,无霜期210天,标准冻深小于60cm。

(三)地形、地貌

线路区大部份处于华北平原南部,以京广铁路为界,铁路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太行山丘陵地带。

京广铁路以东路段属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平缓,略呈波状起伏,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区域最大平均高差约。

该路段主腹地貌类型有古河道、自然堤缓岗、准缓岗、二坡地、低平地和各类类型的洼地等。

京广铁路以西路段为太行山丘陵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区域最大平均高差约。

该路段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丘陵起伏、切沟纵横、沟壑峭立、切割较为破碎的地貌特征。

三、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一)区域地质与区域稳定性

沿线所在区域构造体系主如果新华夏系,受区域构造体系的影响,具明显的分区特征。

以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邯郸断裂为界(京广铁路东侧),其西为新生代的太行山隆起,以东则为华北平原坳陷区。

太行山隆起东侧以太行山山前断裂与华北平原坳陷相邻。

线路穿越区东段处于华北平原坳陷区的临清凹陷,临清凹陷内部受断裂活动控制,新生代形成了一系列走向NNE的凹陷和凸起,自东向西有馆陶凸起、丘县凹陷、广宗凸起、邯郸凹陷。

凹陷区内断裂为NNW向F1磁县断裂、F2邯郸断裂、F3临漳断裂、F4馆陶西断裂、F5冠县断裂,线路穿越区西段处于太行山隆起带,始新世以来,本区发生明显的抬升,抬升幅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中新世末、上新世初,本区经历了构造稳按期,在隆起的背景上,一些老断裂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时期发生不同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半地堑式的构造盆地。

区域多数隆断、断凹仍有必然的继承性活动,多数凹陷的上第三系底板,上延到上第三系地层当中,一些断裂还切穿第四底板,显示第四纪期间的活动,活动断裂以NNE—NE向为主,其次是NW—NWW向。

断裂性质均为正断层,控制断凹的断裂规模较大,其产状呈由浅入深由陡变缓的形态。

场地断裂构造以NNW向至NE向为主体,还有NWW向的活动断裂穿过隆起区和坳陷区两个构造单元,并切过NNE至NE向断裂,其中与场址地震危险性影响最大的地震构造是NNE向的断裂和NWW向的磁县断裂,另外还有临漳断裂。

磁县—大名断裂为内黄隆起和临清坳陷的分界断裂,东起朝城南,西经大名、临漳、磁县北,进入太行山隆起区,全长100千米,该断裂走向NWW,偏向N,倾角较陡,是中生代以来长期发育的一条边界大断裂。

晚期三纪以来该断裂活动较为强烈,该断裂带是一条较强的地震地带。

据历史资料记载,已发生较大的地震自东向西是1654年朝城级地震、1889年大名5级地震、1830年磁县级地震,和1314年涉县6级地震,1970年9月29日和1977年3月10日在磁县又发生了级地震,等震线为NWW向。

邯郸断裂是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中规模较大、活动时期较新的一条著名断裂,断裂呈NNE向,偏向SEE,长约150千米,中新生代以来断距显著,第四纪晚期仍在活动。

临漳断裂,该断裂北起旧永年向南延伸,经临漳折为北北西向至田市集,控制了广宗—成安隆起上回隆镇凸起的发育。

该断裂主要活动于早第三纪,晚第三纪以来该断裂活动较弱,取而代之的是邯郸西侧邯郸断裂的活动。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表明,穿越区区域上属次稳定区。

(二)地层

依据钻探揭露,线路穿越区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及细砂,线路西端出露第三系上新统地层。

线路穿越区地层具明显分区特征,以京广铁路为界,以东平原地域为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以西主要为第四系下更新统(Q1)地层,线路西端为第三系中新统(N1)地层。

现按地层成因及形成时期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第三系中新统(N1)

该统地层为内陆河湖相沉积,主要为红褐~灰褐色泥岩及细砂岩。

细砂岩为灰褐色,中~厚层,具波状层理,矿物成份主要为为石英、长石及云母,钙泥质胶结,节理较发育,岩芯较完整,倾角15~27°,裂隙为钙泥质充填。

顶部~为强风化带,呈碎块状。

泥岩呈褐红色,中~厚层,钙泥质胶结,具水平及波状层理,岩芯较完整,倾角16~25°。

顶部~为强风带,成碎块状,裂隙被钙泥质充填。

与上部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该地层散布在线路西端(K92+350~K92+970)区段。

2.第四系更新统(Q1l)

该地层为湖相沉积,主要由灰褐~灰黄、灰白~灰绿色及红褐色粘土及亚粘土组成,呈坚硬~硬塑状,结构致密,断口滑腻,上部裂隙发育,含钙质及铁锰质结核,具膨胀性,膨胀潜势弱~中。

主要散布在京广铁路以西(K81+500~K93+713)区段,最大揭露厚度大于。

自由膨胀率为40~87%,膨胀潜势弱~中。

与上部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3.第四系全新统(Q4)

⑴全新统冲洪积堆积(Q4al+pl)

主要由黄褐~棕褐色亚粘土、亚砂土组成,间夹砂土层及粘土透镜体。

亚粘土与亚砂土成互层状产出,结构致密,多呈硬塑状,中~低紧缩性,含钙质结核。

砂土多为粉细砂及中砂,饱和,中密~密实状,砂质较纯,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含白云母片,级配差~中。

散布在平原区段,最大揭露厚度。

⑵全新统冲积~湖沼相堆积(Q4al+l)

主要由黄褐、灰褐~灰色亚粘土、亚砂土及粘土组成,亚粘土、亚砂土及粘土成互层状产出,多呈软塑~硬塑状,具水平层理,土质较均,含贝壳、蜗牛碎片。

散布在平原区段。

⑶全新统冲洪积堆积(Q4al+pl)

主要由黄褐色~褐黄色亚粘土、亚砂土组成,间夹粉细砂。

亚粘土与亚砂土成互层状产出,多呈软塑~硬塑状,部份呈流塑状,土质不均匀,含铁锰斑氧化物。

散布在平原区段。

(三)水文地质

线路所经地域水系比较发育,均为内陆河流,所经河流主要有支漳河、滏阳河、渝元河、卫西干渠、沙东干渠、东风渠、团结渠、南水北调主渠等,勘探时支漳河、滏阳河、东风渠、卫西干渠均有地表水迳流,地表迳流水体非无色、透明,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东部平原地域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砂层孔隙和土层孔隙中,为多层结构的松散岩土孔隙水,储水量比较丰硕。

浅部的两个含水组别离为第一含水组的潜水和第二含水组的潜水-承压水含水组。

东部平原地域由上至下依次为淡水-(微)咸水-淡水,上部淡水多沿古河道双侧散布,呈条状散布,矿化度为~L,主要散布在地下浅层。

(微)咸水矿化度~L,底板埋深约~。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河流、干渠浇灌回渗补给。

西部丘陵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土层孔隙及风化带裂隙中,地下水贮存条件复杂,多数为淡水,多属潜水-承压水,地下水位埋深受构造条件控制,水位转变大。

线路K31+100~K43+200区段,地下水埋深在~,K55+100~K75+500区段,地下水埋深在~,K75+500~K83+600区段,地下水埋深~,K83+600~K93+713地下水埋深转变大,一般埋深~。

其它地段地下水埋深均大于。

通过对测区地下水取样进行水质分析,东部平原多数为微咸水~咸水。

东风渠、团结渠、支漳河、滏阳河区段地下水为硫酸盐氯化物钙镁型、氯化物硫酸盐钙钠型,属咸水,在II类环境下,对混凝土具有中等结晶侵蚀。

平原其它区段地下水大部份属于重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水,属微咸水,在II类环境下,对混凝土具弱结晶侵蚀。

西区丘陵区段地下水多数为淡水,为硫酸盐钙钠型。

(四)地震

按照中国地震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通知》(冀震发[2001]38号文)文件的规定,线路穿越地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本线路所经区域地震烈度均为Ⅶ度区。

(五)天然建筑材料

勘测路段位于平原及山区微丘地带,沿线筑路材料缺乏,公路建设所用材料均需外运,路段内有多条省道和国道,道路纵横交织,为建筑材料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碎石材料可以选用武安市伯延、野河料场,该料场有品种、规格齐全,质量稳定靠得住,交通便利,储量丰硕,加工的各类规格的碎石可用作路面基层、构造物、防护工程等。

位于武安阳邑的玄武岩石料场,曾在石安等高速公路抗滑面层中普遍利用过,该场生产规模大,碎石质量较好,能知足抗滑表层的利用要求。

工程所用中粗砂可采用七里河姚坪砂场、白马河的青山和杨村砂场,这些砂场质量靠得住,,储量丰硕。

石灰材料可从武安市伯延、野河料场取得,料源储量丰硕,品质较好,运输方便,可供路基、基础工程及构造物附属工程利用。

粉煤灰可选用邯郸电厂的粉煤灰,该电厂日出灰量400t,储灰池储量约为300万吨,质量稳定,符合一级粉煤灰标准且运输方便。

工程用土数量较大,线路通过平原地域,土体多为低液限粘土、粉土,可以直接做为路基填料。

西部丘陵地域,土体多为高液限粘土,具膨胀性,不宜直接做路基填料,用土需外运或加石灰后用于路基填料。

水泥可选用峰峰矿区太行水泥厂水泥,钢材可选用邯郸钢铁公司钢材。

四、工程地质分区

依据沿线地质测量、钻探揭露、动力触探及土工实验结果,线路穿越区地层具明显的分区特征。

以京广铁路为界限,以东平原地域(K0+000~K79+100)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低液限粘土、粉土及砂土,以西丘陵地域主要为湖积成因的高液限粘土及低液限粘土。

依据其岩性及工程性质,将线路分为9个工程地质分区。

分述如下:

Ⅰ区:

K0+000~K31+050,该区为冲积、洪积平原,其沉积地层为河流冲、洪积相沉积,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粉土及粘土,散布较均,呈互层状产出。

依据地层岩性及工程性质可分为二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由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呈互层状产出。

低液限粘质土呈硬塑状,局部呈软塑状,具大孔隙,中紧缩性,土质不均,含铁锰锈斑。

低液限粉土呈黄褐色,稍湿,稍密~中密,中紧缩性,土质均匀,含云母片,砂感较强。

其允许承载力〔σ0〕=120~17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0kPa。

底板埋深约~。

下段:

主要由黄褐~灰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间夹砂土、粘土透镜体。

粘质土呈硬塑状,局部软塑状,结构较致密,中紧缩性,局部具高紧缩性,土质不均。

粉土呈硬塑状,稍湿,中密,土质较均,中紧缩性。

其允许承载力〔σ0〕=150~20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5kPa。

Ⅱ区:

K31+050~K46+500,该区地层为河流冲洪积相沉积物。

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间夹高液限粘土及砂土透镜体,依据其岩性及工程性质可分为二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间夹高液限粘土及砂土。

低液限粘质土多呈软塑~硬塑状,局部流塑状,具大孔隙,高紧缩性,局部高紧缩性。

粉土多呈软塑~硬塑状,稍密~中密,稍湿~湿。

其允许承载力〔σ0〕=110~16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25~30kPa。

底板埋深约~。

下段:

主要由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间夹高液限粘土及砂土透镜体,粘质土多呈软塑~硬塑状,土质不均,含钙质结核,中紧缩性。

粉土呈软塑~硬塑状,稍湿~湿,中密,中紧缩性。

其允许承载力〔σ0〕=140~19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5kPa。

III区:

K46+500~K54+500,该区地层为河流冲洪积相沉积物。

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间夹高液限粘土及砂土透镜体,依据岩性及工程性质可分为二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由黄褐色低液限粉土及粘土组成,间夹高液限粘土透镜体。

粘质土多呈硬塑状,局部软塑状,高紧缩性。

粉土多呈硬塑状,稍密~中密,稍湿。

其允许承载力〔σ0〕=130~18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5kPa。

底板埋深约~。

下段:

主要由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间夹高液限粘土及砂土透镜体,粘质土多呈硬塑状,土质不均,中紧缩性。

粉土大多呈硬塑状,稍湿,中密~密实,具砂感,中~低紧缩性。

其允许承载力〔σ0〕=170~20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40~45kPa。

IV区:

K54+500~K64+050,该区地层主要为河流冲、洪积相及湖相沉积,主要由灰褐~灰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散布较均,呈互层状产出。

依据岩性及工程性质,该区地层可分为三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由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间夹高液限粘土透镜体。

粘质土呈软塑状~硬塑状,局部呈流塑状,具大孔隙,中~(近)高紧缩性,土质不均,含铁锰锈斑。

粉土呈黄褐色,湿,稍密~中密,中~高紧缩性。

其允许承载力〔σ0〕=110~13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0~35kPa。

底板埋深约~。

中段:

主要为黄褐~灰褐~灰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间夹高液限粘土透镜体。

粘质土呈软塑~流塑状,中~高紧缩性,土质松软。

低液限粉土呈软塑~流塑状,稍湿~饱和,稍密~中密,土质松软,中~高紧缩性,摇振反映中~迅速。

该段地层含有机质,具腥臭味,见贝壳。

其允许承载力〔σ0〕=80~10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20~25kPa。

底板埋深约~。

下段:

主要为黄褐低液限粘土及粉土,间夹砂土及高液限粘土透镜体。

粘质土呈软塑~硬塑状,中紧缩性,土质不均。

低液限粉土呈软塑~硬塑状,中密,土质较均,中紧缩性。

其允许承载力〔σ0〕=140~18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0kPa。

V区:

K64+050~K68+850,该区地层为河流冲、洪积相及湖相沉积,主要为黄褐~灰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散布较均,呈互层状产出。

依据岩性及工程性质,该区地层可分为三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由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粘质土大多呈软塑状,局部呈流塑状,具大孔隙,中紧缩性,土质不均,含铁锰氧化物。

粉土呈黄褐色,湿,稍密~中密,中紧缩性。

其允许承载力〔σ0〕=110~13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0~35kPa。

底板埋深约~。

中段:

主要为黄褐~灰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间夹高液限粘土透镜体。

粘质土多呈软塑~流塑状,中~(近)高紧缩性,土质松软。

低液限粉土多呈软塑~流塑状,稍湿~饱和,稍密~中密,土质松软,中~(近)高紧缩性,摇振反映中~迅速。

该段地层含有机质,见贝壳。

其允许承载力〔σ0〕=70~10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20~25kPa。

底板埋深约~。

下段:

主要为黄褐低液限粘土及粉土,间夹砂土及高液限粘土透镜体。

粘质土呈软塑~硬塑状,中紧缩性,土质不均。

低液限粉土呈软塑~硬塑状,中密,土质较均,中紧缩性。

其允许承载力〔σ0〕=140~18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0kPa。

VI区:

K68+850~K71+400,该区地层主要为河流冲、洪相及湖积相沉积物,主要为黄褐~灰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依据其岩性及工程性质,该区地层可分为三段,现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间夹高液限粘土透镜体。

粘性土多呈硬塑状,局部软塑状,具大孔隙,中紧缩性。

粉土呈硬塑状,稍湿~湿,稍密~中密。

其允许承载力〔σ0〕=110~14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0kPa,底板埋深~。

中段:

主要为黄褐~灰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间夹高液限粘土薄层。

粘性土多呈软塑~硬塑状,局部液流塑状,中紧缩性。

粉土多呈软塑~硬塑状,湿~饱和,稍密~中密,摇振反映中。

该段地层含有机质,具腥臭味,含蜗牛。

其允许承载力〔σ0〕=100~16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0~40kPa,底板埋深~。

下段:

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粘性土多呈硬塑状,中紧缩性,含钙质结核。

粉土多呈硬塑状,湿,中密。

其允许承载力〔σ0〕=150~19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5kPa。

VII区:

K71+400~K76+350,该区段地层为河流冲洪积相及洪湖相沉积物,主要为黄褐、灰褐及灰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间夹高液限粘土,依据其岩性及工程地质可分为三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为黄褐~褐黄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间夹高液限粘土透镜体。

粘质土多呈硬塑状,局部软塑状,中紧缩性。

粉土多呈硬塑状,稍湿~湿,稍密~中密。

局部区段含青色瓦片及陶片,为新近沉积土。

其允许承载力〔σ0〕=100~14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25~40kPa,底板埋深~。

中段:

主要为黄褐、灰褐~灰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间夹高液限粘土。

粘质土多呈软塑~硬塑状,中紧缩性。

粉土多呈软塑~硬塑状,稍湿~湿,中密,摇振反映中。

该段地层含有机质,具腥臭味,含贝壳。

其允许承载力〔σ0〕=120~18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5kPa。

下段:

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粘性土呈硬塑状,中紧缩性,含钙质结核。

粉土多呈硬塑状,湿,中密,摇振反映中。

其允许承载力〔σ0〕=160~20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40~45kPa。

VIII区:

K76+350~K80+600,该区为河流冲洪积相及洪湖相沉积,主要由黄褐~褐黄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依据岩性及工程性质,可分为二段。

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由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粘质土多呈硬塑状,土质不均,具大孔隙,含钙质结核,中紧缩性。

粉土多成硬塑状,稍湿~湿,中密。

其允许承载力〔σ0〕=100~17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0~40kPa,底板埋深~。

下段:

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

粘质土多呈硬塑状,结构致密,含钙质结核。

粉土多为硬塑状,中密~密实,中紧缩。

其允许承载力〔σ0〕=160~19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40~45kPa。

K80+600~K82+900,该区上段为河流冲洪积沉积,下段为湖相沉积,分界明显,呈假整合接触。

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由黄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粉土组成,底部常散布一层砂土。

粘质土多呈软塑~硬塑状,土质不均,结构较致密,含较多钙质结核,中紧缩性。

粉土多成软塑~硬塑状,稍湿~湿,稍密~中密。

砂土多为粉细砂,局部为中砂,中密,稍湿~饱和,级配中。

其允许承载力〔σ0〕=120~18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0~45kPa,底板埋深~。

下段:

主要为灰褐色、灰绿色、灰白色低(高)液限粘土,呈硬塑状,土质不均,含较多钙质结核,结构致密,具膨胀性。

其允许承载力〔σ0〕=180~21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40~50kPa。

区:

K82+900~K92+600、K92+690~K92+890及K92+970~K93+713,该区段主要为湖相沉积,主要为黄褐、灰褐~灰白~灰绿色低(高)液限粘土,依据岩性及工程性质,可分为二段。

分述如下:

上段:

主要由黄褐、灰褐~灰白色及红褐色低液限粘土及高液限粘土组成。

呈硬塑~坚硬状,结构较致密,具裂隙,含较多钙质结核,局部含砾石,为膨胀土风化带,局部具膨胀性。

其允许承载力〔σ0〕=140~18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35~45kPa,底板埋深~。

下段:

主要由红褐、灰褐~灰黄~灰白及灰绿色低液限粘土及高液限粘土组成。

粘土多呈坚硬状,结构致密,切面滑腻,含较多钙质及钙锰质结核,具膨胀性,膨胀潜势弱~中,其允许承载力〔σ0〕=190~240kPa,极限侧摩阻力τi=45~50kPa。

K92+350~K92+600段底部为第三系泥岩(砂)岩。

I区:

K92+600~K92+690及K92+890~K92+970,该区段为第三系中新统(N1)地层,主要为红褐~灰褐色泥岩及砂岩,中~厚层状,倾角15O~27O,节理较发育,顶部~为强风化带,呈褐红色,裂隙发育,成碎成块状,裂隙被钙泥质物充填。

五、沿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