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158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docx

小学语文应用方法策略意义毕业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

  第1篇: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环节中使用的适配性

  近两年,在“开江县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初赛、复赛、决赛中,我作为嘉宾、指导教师、评委,大概听了五六十堂课。

现在仔细想来,这些课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参赛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展示的课程资源丰富、充实,感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一课标思想得到足够重视。

至于用得当与不当,后面再说。

我们先来看一看我随机挑选的20节课使用多媒体的统计数据:

  资源种类数量效果很好效果一般效果差

  电脑课件206122

  实物挂图181260

  生字卡片151032

  音乐7511

  课文录音10730

  动手实验4220

  其他资源54

  从统计数据看,历次大赛不少选手在媒体使用上刻意追求“声、光、形、色”效果,忽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功能,走进了“为使用而使用”的误区。

个别选手进入课堂的时候,五六位助手相拥而入,教具、学具装满一两纸箱,两三位电脑教师坐以待命。

从比赛的实际效果看,越是传统的媒体,使用的效果就越好。

“实物挂图、生字卡片、音乐录音”的使用效率达90%以上,而课件的使用效果与选手预期反差很大。

我想,一方面,使用什么媒体要因课而定,并非公开课都要使用电脑课件;另一方面,很多选手自己不会制作,使用起来也很勉强,何必要勉为其难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

显然,视觉、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感知器官。

“多媒体”能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統。

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犹如乐曲的“引子”和戏剧的“序幕”。

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再现情景、展示文本图表、播放动画视频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方面拥有传统手段难以企及的优势。

但是讲授新课过程中,如何做到多媒体与导入环节的适配呢?

下面我将结合近两年我县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相关课例,简要介绍几种与课堂内容适配的导入新法。

  一、图片起兴

  图片起兴,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

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

曾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她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

草原美不美?

美在哪里?

再顺势导入:

“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评价:

这种导入方式,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

适用于这种导入方式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威尼斯的小艇》……

  图片导入能够达到“凝神、激趣、起兴”的导入效果。

图片导入要遵循认知规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二、音乐怡情

  歌曲具有渲染作用,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教师恰当运用与教材内容“合拍”的歌曲导入,往往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情景教学。

通过欣赏歌曲,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如劳老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开阔优美的旋律及直抒胸臆的歌词,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把学生带进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之中。

学生马上由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联想到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带着不同民族头饰、穿着不同民族的衣服来到同一个地方——我们的民族小学,一个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

让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导入了教学正轨,而且增添了无限的学习乐趣。

  评价: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如果在新课前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学生们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表情丰富,一双双眼睛里都迸射出了激动的火花。

随着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学生都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

  歌曲导入法的优点使学生们容易接受,抓住学生喜欢歌曲的心理来导入新课,可以说是“愉快教学”法应用的典范。

但要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歌曲要恰当,要与教学紧密相关,否则非但不能顺利导入新课,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史料启智

  从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之一。

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图表、材料等多方面的阅读理解资源。

利用这些资源导人新课,也会使学生在接受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中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同样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五年级的施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她先让学生欣赏两组数据。

  1.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造成69142死亡。

  2.1976年7月28日,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

  通过这两组直观鲜明的数据,学生会对地震的危害程度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然后,她说道:

“是啊,在地震中很多人也许有生的希望,但是由于父母的固执,或其他种种原因,有一些可以活下来的人并没有活下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对坚强的父子,是一对创造奇迹的父子。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评价:

这堂课的导入很有价值,也很有深度。

两组鲜明的数据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在这基础上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危害有了感性认识,也体会到这种艰难之中那对父子的了不起。

  四、视频凝神

  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很多未知事物感到陌生和遥远,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而视频则可以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课文内容的真实情景,绘声绘色地展现原有情景,可以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使学生容易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知识。

  如蒋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温暖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

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播放视频)它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

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五、诗歌抒情

  诗歌具有语言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青年学生对诗歌颇感兴趣。

我们在导课时,用多媒体做投影,辅之以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读作为开场白,用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唐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时,在投影上展示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的内容,并配以深情的朗读导入:

“我在这头”有哪些绮丽的风景呢?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日月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阿里山的云雾》。

  评价:

教学略读课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上。

教学本课时,可通过充满激情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的展示等,引起學生学习本课的欲望。

接着可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提示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上述的导入方式,在多媒体的恰当配合下,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起到了导入的“凝神、激趣、起兴、启智”的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开了个好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多媒体方式辅助课堂导入,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适配的方式出现,才能真正做到为语文教学服务。

  作者:

张小波

  第2篇:

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优化途径与实践意义探寻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在新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教育教学都有了一定的优化和改善。

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创新和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始终是基础且关键的一部分,是一种能够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想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作文教学活动能够增强自身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个人情感,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作文是学生利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了解自我、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策略、兴趣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以及生活化教学策略等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到作文训练活动中。

  一、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优化作文教学不仅能够促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在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创作,进而通过运用文字表情达意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书面表达更加规范、富有内涵[1]。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身感悟、感情、思想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途径,是作者思维与思想观点的重要体现。

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在不断地观察和思考中对生活和生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感悟,进而使其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将这些情感和感悟表达出来。

  (三)有利于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增强

  通过作文不仅能够看出作者的文学水平,也能看出其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可以说,作文是作者思想和学识形象化的体现,是其思想意识传播的重要媒介。

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其思想脉络,进而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促使其思想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其学习成绩和为人处世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2]。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展作文教学,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究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教学属于辅助教学内容,没有将其视作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没有将其纳入到语文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中[3]。

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背诵教材中的文本,这种方式是當前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导致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的丧失,也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了较大阻碍。

教师需要明确文本背诵并不是开展作文教学的唯一方式。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作文创作本质进行分析得知,写作是作者对实际生活的反映以及对真实情感的表达。

然而,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常常难以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和真实情感进行创作。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一些经典词句生硬地融入作文中,使创作出来的文章缺乏灵动性和生命力,不能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4]。

同时,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基础较为薄弱,掌握的词汇量较少,作品较为空洞乏味。

尤其是在对场景描写或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较为苍白,文章整体呈现出“假大空”的现象。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优化途径

  

(一)提高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的主观意识,激发其创作动机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学科教育教学逐步向着多元化、高效化、个性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明确作文创作不是简单还原文本或将多个文本组合到一起的过程,而是应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自身的真实情感进行充分表达[5]。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训练,促使学生能够对作文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进而能够结合不同的生活体验创作出饱含不同情感的作文。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感悟、身边的人或事记录下来,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二)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素材,进而丰富作文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抓住人物的鲜明特点,体会令人感动的瞬间,进而在作文中可以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抒发情感的习惯,其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全体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其经验得到一定程度的积累,通过直接的参与引发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学生每次参加完比赛等集体活动后,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完成赛后感想等写作。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学氛围,结合阅读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作文阅读课。

由于作文与阅读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作文阅读课来阅读一些文摘、报刊、故事等,以此来丰富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

在其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全体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通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来提升其书面表达能力,以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促使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培养,促使其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6]。

  (四)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提高其写作技能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表达习惯是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写作习惯的培养。

可以围绕文章内容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掌握写作手法,促进其对行文布局形成一定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比喻、拟人等不同修辞手法来写作,提高文章的灵动性。

例如:

让他们准备一个空白记事本,将自己喜欢的诗句和语句抄录下来。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不断积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知识,丰富其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可知,为了有效解决写作的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促使作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

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策略和生活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促进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让他们强化作文素材的积累,逐渐扩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使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得到全面增强,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作者:

邢慧影

  第3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和策略浅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阅读是促进学生心智能力发展的必要过程

  阅读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多种心智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特别是思维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由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作用,每个儿童会形成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当原有认知结构可以包容外界信息时,主体就把新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当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包容外界的信息,主体就会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此来适应新的情境。

阅读过程是儿童的认知结构适应外部世界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能获取相应的知识,发挥相应的才能。

  二、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它显著的特征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化。

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

由书面语言组成的阅读材料在信息的传递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大量吸收外界的信息,使人的视野开阔了千万倍。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尊重世界各国的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从而从一个“生物的人”成长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三、阅读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材大多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作者感情激荡、喷涌而出之作。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透过文字,领略到作品的意境美、人性美以及语言美、结构美,情有所动,理有所悟,道德感、理智感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阅读是作文和口语交际的重要环节

  阅读是吸收和内化的过程,作文和口语交际则是语言运用和外化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中能掌握大量词汇、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同时通过阅读扩充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就能自如地驾驭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素材。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笔者有以下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设身处地,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理解与转化文本展现出来的见解和智慧,最终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而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自己必须先有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有心灵的震撼。

只有教师深入文本,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使文本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以自己的激情和热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思绪翻飞、情意激扬,使阅读教学成为一条心灵碰撞、精神交汇的生命之河,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具有时代精神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但是,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课本中所选择的文章是名家名作,对其表达的感情或观点很少有异议。

更严重的是个别教师迷信教学参考书,将参考书中关于中心思想、段落结构等分析,在课堂上“转嫁”给学生。

试想,教师自己都没有与教材充分对话,有可能把阅读课上得生动形象吗?

  二、平等交流,求同存异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价值体现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交流过程,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

而目前小学的语文课堂,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师的“话语霸权”,小学生或者是只听讲不说话,或者是只会说与教师一样的话,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事实上,学生在阅读了文本以后,必然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交流,应当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同时注意价值取向。

需要注意的是,一问一答不叫交流,教师和少数尖子生唱独角戏也不是交流。

交流应该是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应该是相互评价、相互赞赏、相互批判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对学生在感受、认识上的不同,教师在处理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关注、鼓励学生的个体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学生进行个性阅读,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见解,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流才有意义;第二,鼓励学生有不同观点、不同感悟进行交流、碰撞,通过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第三,允许求同存异。

语文阅读很多时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教师大可不必给学生做裁判、分对错,只要没有原则性、知识性的错误,就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一种观念:

解决问题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可以走。

这对小学生的人生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精略结合,整体把握

  一篇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中,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总体感受,以及对语言的积累和表达方法的借鉴。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对文本进行通篇略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张志公先生在《怎样锻炼思路》一文中说:

“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

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换言之,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构思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

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布局。

如果说,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的问题,那么,结构布局则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

材料犹人之“血肉”,主题似人之“灵魂”,结构布局像人之“骨骼”。

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灵魂就无所依附、寄托,没有完整、匀称的结构,文章就不能动人生辉。

因此,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所以,在实施“整体把握”时,必须多方兼顾,充分利用教材潜在因素,精心设计,促进课文内容、思想与结构“三维”的整体把握和有机融合。

  在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再进行精读。

这里说的精读是仔细地读。

通过精读可对文本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精读应当揣摩探究,有时还要咬文嚼字,并通過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

我们要摒弃传统阅读教学中对内容过于烦琐的分析,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肢解课文;不用“字词教学、逐段分析、归纳中心”的程式化教学套路。

  四、多读感悟,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中大量的活动无疑应是学生自己的读,因为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过多,而要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

同时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水平。

小学生年龄小,对反复阅读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朗读、默读、诵读穿插;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交替;引读、听读、品读、分角色读变换。

通过教师示范、同学评议、必要的技巧指点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加强读写结合。

一方面,让学生从读学写,读中悟写,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写加深对文本思想内涵的领悟和对表达方法的掌握。

在运用中,建议加强综合运用,减少单项训练。

因为语言总是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纯粹的训练不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