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640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8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

银行卡是货币吗?

答:

(1)钱、货币、通货、现金不是一回事,虽然其内容有所重叠,但这几个概念之间是有区别的。

钱是人们对货币的俗称。

经济学中被称为货币的东西,就是在日常人们生活中被称为钱的东西。

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劳务交易中或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

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货币。

现金就是指家庭个人、工商企业、政府部门所拥有的现钞,包括纸币现钞、硬币现钞。

现金是货币的一部分,这部分货币的流动性强,使用频率高,对人们日常消费影响大。

(2)银行卡亦称“塑料货币”,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等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自动出纳机卡、灵光卡等。

各种银行卡是用塑料制作的,可用于存取款和转账支付。

现在,特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银行卡正逐步取代现钞和支票,成为经济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支付工具。

因此,在现代社会银行卡也属于货币。

2.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货币?

为什么自古至今,人们又往往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

答:

(1)社会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要求有某种商品充当共同的、一般的等价物,而金银的特性决定其成为货币的天然材料。

作为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便于携带、铸造和分割,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经历了实物货币阶段、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和信用货币阶段。

当今货币正朝着专门化、无体化、扩张化、电子化的趋势发展。

但不管货币的具体形态如何,都是媒介商品经济所必需的。

货币节省了社会劳动,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有效率的发展。

对货币的使用是实现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经济:

货币方便了市场交换,提高了市场效率;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交易成本上看,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

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

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

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活动方式之所以这样演化而不是那样演化,最终都可以从社会费用、社会成本的节约找到解答。

人们不论怎样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营造一个经济理想国,其成败利钝最终取决于是否合乎这样的规律而不取决于主观愿望。

通过货币的交易取代物物交易也同样是如此。

(2)货币原本同斧头、猪、牛一样是商品,但由于固定充当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因此成为了社会财富的一般性代表。

货币并非财富本身,但有人将其夸大为“唯一的”财富,为了获得它而不择手段,甚至谋财害命,因而货币被看作是万恶之源。

其实货币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交换其他商品的媒介,由于人们对其态度不同,而被赋予了感情色彩。

3.货币种种形态的演进有何内在规律?

流通了几千年的金属货币被钞票和存款货币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答:

(1)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时,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就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一是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

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

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而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

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

(2)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之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

①金属货币的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币材的日益匮乏使人们开始寻找可以适应成倍增长的经济量的货币形式。

②金银的国际分布极不平衡,动摇了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等贵金属流通的基础。

③在金银复本位条件下,金贵银贱引起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极大地撼动了复合金本位的根基,随后的金本位制虽然克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但因银退出了主币行列,所以使得原来就不足的货币金属量更显匮乏。

④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和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使各国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公众则因金属货币流通、携带及保存的不方便而逐渐接受了银行券。

同时各国都意识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也鼓励和支持银行券的流通。

⑤经济危机使各国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纷纷树起了壁垒。

尤其是在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认为金银即国家财富,因此,各国都把金银作为战略物资管制起来。

另外,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财政赤字使各国进一步管制黄金并大量发行不兑换银行券和纸币。

4.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高度地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

答:

(1)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观,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生活中,当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就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的反映。

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有商品首先要借助于货币的价值尺度来表现其价格,然后才通过流通手段实现其价值。

正因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随时可购买商品,货币能作为交换价值独立存在,可用于各种支付,所以人们才贮藏货币,货币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的。

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和发展。

从历史和逻辑上讲,货币的各个职能都是按顺序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而反映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进程。

(2)货币的职能最少不能少于三个,即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购买和支付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①现代的经济生活中,作为交易的对象都具有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示的价格。

马克思把货币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名为价值尺度。

交易对象如果不具备用一定金额表示的价格,则无从设想交易如何进行;或者说,没有价格的对象就不称其为交易对象。

②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购买手段。

在赊买赊卖过程中,要以货币的支付结束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这时,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充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早先发生的流通过程结束。

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就是起着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③当具备给出价格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一经产生,便立即具备了用来积累价值、保存价值、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职能。

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答:

如何界定货币,由于时代背景、观察角度、观察深度、侧重于理论剖析与侧重于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

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不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来认识其性质,不可能有稍许全面的理解。

(1)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较简明完整。

那就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马克思论证货币起源的思路及有关行文,可以归结出这样的界说:

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进行简化,则成为捌鹨话愕燃畚镒饔玫纳唐贰薄?

现在的问题是,各国的货币运动都与最后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商品——黄金——割断了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把一般等价物拘泥地解释为某种商品,而是解释为某种“等价形态”,那么一般等价物的界说依然可以沿用下来。

至于其不断深化的内涵,无疑需要加以探讨。

上面讲解了两条:

其一,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的手段(隐含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前提);其二,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

以此来回答货币的界说或定义的问题。

综合以上两点,或许可以说达到起码的要求。

(2)自凯恩斯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

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的概念则仅仅赋予货币。

如果就“流动”的性能来把握,与任何商品比,与任何有价证券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

在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的就是货币,有时指的范围比较大,如包括国家债券等,需注意区分。

(3)将货币看成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通常所说的“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

从劳动价值观的视角来看,生产劳动是否是社会分工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必须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来检验:

假使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卖掉它,即不能用它获得货币,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不为社会所需要;反之,产品能够卖掉,即能够换成货币,则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的确是社会所需要。

正是这些货币信息,使得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挥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

列宁特别重视这一点,并把货币表述为“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

撇开是否遵循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西方经济学中,从货币信息指挥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把货币界定为“选票”。

一个社会生产什么东西,要取决于货币选票:

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对每一件商品是购买还是不购买,这是投不投选票;是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还是只愿意出较低的价格,这是投多少选票。

(4)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

但是在这个大框子里,有的可以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如现钞、支票存款,有的却不那么方便。

由于存在着区别,所以对能起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作用的货币也要划分为若干组。

国际通用的是M1,M2,M3,……系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各国大多采用的M1直接称之为货币,它主要包含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把M1之外可构成M2的称之为准货币,如定期存款等。

(5)从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货币。

货币是根植于商品经济关系,体现并服务于商品经济关系,但却不具有任何可能更改商品经济关系潜力的经济范畴。

6.建立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当今世界上的货币制度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答:

(1)建立货币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现代社会,建立有效的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2)当今世界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六大要素:

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7.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系应该怎样理解?

结合欧洲货币、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理一理你的思路。

答:

从古代开始有可以称之为货币制度的制度,几千年来货币制度都是与国家的主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

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其意图总是在于建立能够符合自己政策目标,并可能由自己操纵的货币制度。

一般说来,有秩序的、稳定的,从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客观条件的货币制度,是国家追求的目标。

要求能够有效地操纵货币制度,也包括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

控制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这样的观念和准则却在20世纪中受到严重的挑战。

先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但相当长的期间,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中,各国的货币主权依然还是得以保持;有的货币如德国马克等,还很有与美元分庭抗礼的态势。

在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外,还曾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世界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货币制度。

但到了20世纪的后十年,货币制度对主权的挑战却沿着以下三个趋向而迅速强化:

(1)欧洲货币制度的建立。

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

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必须放弃原有的国家货币制度,共同使用欧元和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之间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从而丧失了很大部分货币主权。

对于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这是直接的挑战。

(2)货币局制度。

货币局制度是指一国(地区)所发行的货币完全与其外汇储备挂钩的货币制度。

在该制度下,基础货币要由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来支持。

货币局规定本币对某一外币的固定汇率。

货币局不是中央银行,它不能持有任何国内资产,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

实施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独立实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权。

(3)美元化。

美元化是指一国以美元代替本国货币流通,放弃铸币税和发行银行在本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进行最后救助的可能。

本国货币让位于美元,意味着货币主权的完全丧失。

这一进程,有可能进一步推进。

综上所述,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

货币制度服务于国家主权;国家主权为了实现其目的必须对货币制度进行有效的操纵。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给这一关系带来了新的内容:

欧元,货币局制度,美元化等说明货币制度有可能独立于国家主权,即国家主权对货币制度的有效控制不是必须的。

8.货币是不是终归要消亡?

答:

(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然会伴随着商品的消亡而一起消亡。

货币消亡之后,其核算社会劳动和媒介产品交换的任务,将由劳动券来承担。

但货币消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恩格斯曾指出,商品货币消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一个是社会能够直接以社会化的形式将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源运用于生产之中。

当然只有到了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生产资料完全的社会占有和劳动完全的直接社会性。

这两个条件不能同时实现,货币也就不可能消亡。

(2)“货币永恒论”的观点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社会计算的工具和决定生产行为的选票,始终是社会进步的车轮,货币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永恒存在,货币不会消亡,所变换的只是其形态而已。

当然这一论点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稳定的前提下得出的。

实际上,货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客观存在的。

货币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会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要求有某种商品充当共同的、一般的等价物,而金银的特性决定其成为货币的天然材料。

作为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便于携带、铸造和分割,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交易成本上看,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

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

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

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活动方式,之所以这样演化而不是那样演化,最终都可以从社会费用、社会成本的节约找到解答。

人们不论怎样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营造一个经济理想国,其成败利钝最终取决于是否合乎这样的规律而不取决于主观愿望。

通过货币的交易取代物物交易也同样是如此。

只有出现了另外一种交易媒介,能够以之更经济地解决整个社会庞大的交易需求,货币才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但不管最终货币是否消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守经济规律,不能人为强行取消货币,否则只会导致经济混乱。

第二章信用

1.你过去对于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怎样理解的?

应该怎样界定信用较好?

答:

(1)过去对信用这个经济范畴的理解是,信用相当于“借贷”或“债”的概念,等等。

(2)按照下面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比较好:

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指借贷行为。

从逻辑上推论,私有财产是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有时也有无利息的借贷,但这是由于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而采取的免除利息的优惠,是一般中的特殊。

西方不少国家的银行对企业的活期存款也往往不支付利息,但存款者可以享受银行的有关服务和取得贷款的某些权利,实际上还是隐含有利息的。

2.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里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答:

道德范畴中的“信用”指的是诚信,是经济主体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从经济意义上看,信用的含义就转化和延伸为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

它既区别于一般商品货币交换的价值运动形式,又区别于财政分配等其他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

诚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借贷活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如果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活动。

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

如果失信成为信用行为中的主导方面,借贷活动就会萎缩甚至中断。

而借贷活动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日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使诚信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

3.为什么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联系几乎无所不在,以至可以称为“信用经济”?

能否谈谈你本人的体验?

答:

(1)将现代经济说成信用经济是对现代经济的一种描述。

信用经济是从金融的角度提出来的,体现在现代经济的特点上:

①信用关系无处不在。

现代经济关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打着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的烙印,商品货币关系覆盖整个社会。

信用货币代表着央行对货币持有者的负债,而持有货币就是拥有债权,货币从金属货币发展为信用货币也就意味着信用关系覆盖着整个社会。

不仅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都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对于企业经营单位来说,借债与放债,也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国内的经济联系中是这样,在国际经济联系中更是这样。

政府几乎没有不发行债券的,而各国政府对外国政府,往往是既借债又放债;银行通过办理个人储蓄,吸收企业、政府存款,发放贷款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个人依靠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及房屋。

在经济不发达的过去,负债是不光彩的事情,现在则相反,若能获取信贷,正说明有较高信誉。

②信用规模日趋扩张,并加速扩张,这是信用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主体拥有债权债务的规模在年复一年的加速扩张,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财富积累的结果。

债台高筑是信用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已不是贬义词。

③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为了规避风险,大量信用工具和衍生工具应运而生,使得信用关系和信用结构复杂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用网络越来越复杂。

信用活动同时就是交易活动,任何一个买卖都是信用关系的重新变动,这种变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④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离不开信用。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而在调控过程中信用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一般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财政政策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有国债筹资作为基础,而货币政策的各种工具无不利用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信用作为传导。

⑤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的飞速发展。

个人、企业、政府和有经济联系的国外各单位,它们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媒介而形成的。

作为媒介要聚集资金,从而形成它们的债务;作为媒介要把聚集的资金通过诸如贷款等方式分配出去,从而形成它们的债权。

信用媒介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合理分工的表现,它的出现使信用成为联结整个经济的网络。

因此,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

信用经济使经济加速,使经济的影响面很宽,信用对经济的渗透力很强。

(2)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论述,譬如,大学里的助学贷款、各商业银行为在校大学生们办理的可以透支的信用卡。

4.记住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模型。

对于它的重要性你有什么认识?

答:

(1)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从货币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数量模型,并据以进行统计分析,称之为“资金流量核算”、“资金流量分析”。

经济生活中微观行为主体是由不同的类型构成的。

如果把不同类型的主体分别归入几个部门,则每一个部门的活动结果,在货币收支对比上不是盈余,就是赤字,而很少是零。

最基本的部门划分是分为政府部门、个人部门、工商企业部门、国外部门和作为中介的金融部门。

在这种分析体系中,是把部门内部的资金流动略去了。

作为这个体系的特征是在分部门的基础上建立起数量模型。

其最简单的形式如下表:

部门

收入

消费

投资

进出口

资金差额:

盈余(+)/赤字(-)

1.政府部门

2.个人部门

3.工商企业部门

4.金融部门

5.国外部门

Y1

Y2

Y3

Y4

 

-C1

-C2

-I1

-I2

-I3

-I4

 

-X+M

=F1

=F2

=F3

=F4

=F5

合计

Y

-C

-I

-X+M

=0

 

模型中的F指资金的盈余或赤字,这是从通过信用调剂的资金流动角度所考察的差额,通称为“金融盈余”或“金融赤字”。

根据上面的分析,经常的、大量的赤字是出现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也通常是资金的需求者。

国外部门的F或为正,或为负;个人部门的F则多为正;金融部门的F则有正有负。

不论哪个部门,有盈余,如上面曾分析过的,在信用关系存在的条件下,必然表现为债权,即实际上必然已经“贷出”;赤字之所以能够成立,实际上是负有债务,即必然已经“借入”。

这就是说,一个部门的债权必然在另一个或另几个部门中有对应的等额债务;反之,一个部门的债务也必然诹硪桓龌蛄砑父霾棵胖杏卸杂Φ牡榷钫āK裕鞑棵诺腇相加应该等于零。

但实际统计中,由于误差和遗漏,则很难等于零。

在这种分析体系中,是把部门内部的资金流动略去了。

事实上,有的部门内部的资金流动也极重要,如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等等。

为此,需要在几个部门之下再划分亚部门。

但统计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往往不易实现过细的划分。

(2)资金流量的统计和分析对于实现经济的宏观控制很有意义。

通过对过去年份的统计与分析,可从中找出信用运动的规律,进而可以对整个经济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对未来年份的规划和预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规划是否有足够的财力保证,并进而重新考虑整体规划的合理性,以便作适当的调整。

5.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

(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典型形式有赊销、赊购、分期付款等。

它包含了销售与借贷两方面,作为信用制度的基础,调节资金余缺,对经济有润滑和促进作用。

但其在方向上是严格单向的,规模上也受到局限。

商业信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是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企业。

②商业信用的发生必包含两种经济行为:

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或者说是两种行为的统一。

③商业信用在生产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为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服务,与产业资本循环密切相联,其增减变化也受产业资本循环的影响和制约。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态提供给企业的信用。

它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

与商业信用比较,银行信用具有如下特点:

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则是企业。

银行成为专门经营信用的企业和信用中介。

②银行信用在规模、方向和时间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

由于银行一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