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863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docx

初一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

一、地球仪的基本常识(社会七上P37-39)

1.地球仪的基本常识

含义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又一个工具

地轴

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两极

地轴交地表于南北两个极点。

北极是地面的最北点,南极是地面的最南点

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纬线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

赤道

在地球仪上,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2.地球仪的主要功能

(1)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山脉与河流、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状况

(2)可以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确定世界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

(3)利用经纬网,还可以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特点

3、经线和纬线

比较点

经  线

纬  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都相等

每条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到两极逐渐缩短成点;纬度相同的线,长度相等。

圆弧状况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一个经线圈均可以平分地球。

(半圆)

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圆)

相互关系

所有经线都能相交于南北两极

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区分

经度

纬度

4、经度和纬度

比较点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以0°纬线为界,向南向北各划分90°

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

0°纬线以北为北纬度,0°纬线以南为南纬度

代号

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

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

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半球的划分

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

以赤道为界划分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0°—30°

中纬度

30°—60°

高纬度

60°—90°

五带的划分

北极圈以北地区

北寒带

66.5°N—90°N

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

23.5°N—66.5°N

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

23.5°N—23.5°S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南温带

23.5°S—66.5°S

南极圈以南地区

南寒带

66.5°S—90°S

二、地图的基本常识(社会七上P6—8)

1、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

 

比例尺

含义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比例尺

1:

10000000或1/10000000或一千分之一

文字式比例尺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比例尺

[attach]122631[/attach]100千米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小。

方向

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

指向标定方向

经纬网定方向(最精确的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最普遍的定向法)

图例和注记

常用图例(P8图1-4)

三、大洲和大洋(世界地形图)

海陆分布

地球总面积陆地占29℅,海洋占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陆地

陆地分为大陆和岛屿

六块大陆: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大洲

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七大洲、四大洋面积按照由大到小排列

(1)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洲:

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的洲。

大洋洲:

面积最小的洲

南极洲:

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海拔最高的洲

欧洲:

面积和中国差不多,海拔最低的洲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洲:

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洲:

北美洲和南美洲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穿过的洲(见作业本)

(2)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P21图2-4)

太平洋:

面积最大的洋

北冰洋:

面积最小,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被欧洲、亚洲、北美洲三大洲包围

大洲位置分布特点

除南极洲外,两两南北对称分布。

大洲间的分界线(P22图2-6)

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

亚非分界线

南北美洲分界线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

运河、海峡、山脉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

沟通的海洋

地中海和红海

太平洋和大西洋

北冰洋和太平洋

重要的海峡

(P24图2-10)

英吉利海峡

法国与英国

沟通北海和大西洋

马六甲海峡

东南亚

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和非洲分界线

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

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和南极洲分界线

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白令海峡

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

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岛屿之最

最大的岛:

格陵兰岛

最大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

最大的群岛:

马来群岛

我国的岛: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我国的半岛:

山东半岛、

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我国最大群岛:

舟山群岛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为人类提供不可缺少的水资源,

海洋为人类提供鱼盐之利、能量之源,

人们还可以修筑运河,开辟海上交通航线,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资交流,

人类在沿海地带填海造陆,不断扩大生存空间。

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P25图2-11)(P50图3-14、图3-15)

决定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

气温带

气候类型

主要特征

分布主要地区

典型动植物

注意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很潮湿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大象、

猩猩

不同类型气候的差异主要表表现在气温和降水的不同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

热带雨林两侧

长颈鹿、斑马

热带季风气候

高温多雨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海南岛

甘蔗、橡胶、油棕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降水少,

十分干燥,温差大

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骆驼、鸵鸟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浙江省)

全年温暖,夏季经常下雨,冬季比较干燥

我国南方、南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夏天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主要地中海周围

温带

温带海洋气候

夏天比较凉爽,冬天不冷,全年降雨较多,比较潮湿

西欧、北美和南美洲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温带季风气候(北京)

夏季温暖,冬天较冷

我国东北、华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及朝鲜半岛

梅花鹿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很冷,夏天较热,全年降水较少

我国西北地区、蒙古、西伯利亚

寒带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全年都很寒冷,积雪不会融化

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内陆地区

驯鹿、

北极熊、南极企鹅

高原高山气候

气候寒冷,很多地方终年冰雪覆盖

我国青藏高寒地区

牦牛

三、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1、我国辽阔疆域(P40图3-1)

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最北端

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端

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

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最东端

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14个陆上相邻国家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6个隔海相望国家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濒临的海洋

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

台湾岛(中国最大的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

疆域优势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中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海陆疆域方面来看,中、英、美、蒙古的不同之处

中美:

海陆兼备(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中国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英国:

岛国  蒙古:

内陆国家

中国的地理位置(P39图2-37)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纬度带

五带

时差(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北半球

东半球

中纬度

北温带

中国东西大约跨越60°,大约相差4小时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

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23个省

5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4个直辖市: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2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43、P42图3-3

3、比较黄河、长江(P56—P59)

比较点

黄河

长江

发源地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长

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几”字形

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之”字形

注入海洋

渤海(山东省)

东海(上海市)

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9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1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上、中、下游的划分

上、中游的分界点:

河口(内蒙古自治区),中、下游分界点:

孟津(河南省)

上、中游分界点:

宜昌(湖北省)

中、下游分界点:

湖口(江西省)

主要支流

渭河(陕西省)、汾河(山西省)

雅砻江、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乌江、湘江(洞庭湖)、汉江(武汉)、赣江(鄱阳湖)

主要景观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著名峡谷——虎跳峡、三峡工程(长江上游)

作用

灌溉、发电

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原因

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

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更加大了沿岸地带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答题时具体看材料分析)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

(措施)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

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中下游禁止砍伐树木、裁弯取直、分洪蓄洪、开挖入海新河等措施。

历史地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4、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

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差异

民居特色

注重防寒保暖

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

面食

米饭

交通工具

陆路交通为主

公路、铁路和水运并举

气候差异

气温

差异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1月均温

低于0度

高于0度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原因:

纬度因素。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

差异

年降水量

少于800毫米(<800mm)

多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原因:

受夏季风影响和山脉阻扰

农业生产差异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

棉花、大豆、甜菜、苹果

油菜、甘蔗、茶叶、橡胶、油棕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

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

地形

北方地区以平原为主

南方地区以丘陵、平原为主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5、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

西部

地形

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

西部地区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特点

较为湿润

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

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

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人口

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

西部人口少,且分布比较分散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发达、方便

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

发达

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人才资金技术

较为丰富

短缺

工业

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

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农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

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方便、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

劣势

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工业污染严重

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具体见上面的表格)

6、中国地形及其分布

地形类型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特征

中国主要地形区(看课本P50)和(图册P26-27)

山地

一般500米以上

高大,排列有序,脉络分明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高的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

平原

一般200米以下

宽广低平;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是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

1000米以上

地表起伏不大,但边缘处比较陡峭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我国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高原)、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丘陵

多500米以下

坡度和缓,连绵起伏

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

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

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

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各自的影响:

(1)地形特点: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形影响:

利:

丰富的矿产、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大;弊:

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缓慢。

所以要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2)地势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势影响:

使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加强内地与沿海的关系;人口分布东部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西部盆地高原地区人口稀少。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以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以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为主

三级阶梯(图册P24)

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单元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2000米

高原和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7、中国气候的两大特征: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各地气候差异显著

A,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B,原因:

第一,南北跨度大,纬度高低不同;第二,东西跨度大,离海远近不同;第三,地形起伏大,海拔高低不同

C,分布(见课本P53页图3-16)

东部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

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是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云南南部、海南岛、台湾岛南部和广东雷州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

(2)季风气候对我们影响最大

季风气候(P26图2-13)

类型

方向

中国季风源地

季风方向

性质(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夏季风

海洋→大陆

太平洋和印度洋

偏南风

温暖湿润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冬季风

大陆→海洋

蒙古和西伯利亚

偏北风

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

功劳(利)

气候湿润,适应人类生存;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的生长;丰沛的雨水补充了河流、湖泊的水量,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危害(弊)

造成了洪水或干旱(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所以当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易造成洪水;而当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造成干旱。

四,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

1、家住平原

湄南河平原

美国大平原

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1)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2)地形和土壤: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水文:

水网密布,灌溉发达

北美洲中部

(1)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

(2)地形和土壤: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生产特点

水稻(水田农业),精耕细作,人力劳作;产量高,商品率低(自给自足);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

小麦、大豆、玉米(旱地农业),劳动人手不多,机械化程度高;商品性农业。

生活特点

人口稠密;吊架屋,通风防潮,安全防野兽;精神生活:

崇尚稻母、谷神,团结互助。

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交通发达

注意:

比较湄南河平原和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见作业本)

比较美国大平原和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见作业本)

2、与山为邻

三个典型案例

垂直的牧场

(新疆天山山脉)

民族:

哈萨克牧民

原因:

在山体的不同部位,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海拔: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特色:

四季放牧。

过程:

春秋两季,在低海拔的春秋牧场;夏季,是放牧的黄金季节,在高海拔的夏季牧场;冬季,在山谷间冬季牧场

“转场”文化

如画的梯田

(云南元阳哀牢山)

民族:

哈尼族(梯田是小伙子的脸)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梯田:

水稻种植业

原因:

元江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云雨;在高山上修建庞大的水渠网络把山泉溪流引向梯田,种植水稻。

“梯田”文化

热闹的山谷

(欧洲阿尔卑斯山脉)

旅游业发达原因:

(1)自然条件:

夏季,从山麓到山顶景色各异,成为观光和旅游胜地;冬季,成为滑雪胜地。

(2)交通条件:

公路、铁路等交通发达。

(3)基础设施:

旅店、饭店、医院等基础设施完善。

影响:

(1)利:

方便山区物产的外销,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完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

(2)弊:

破坏了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威胁了高山动植物。

旅游文化

3、傍水而居

比较点

水乡孕育的城镇

耕海牧鱼(日本)

水上都市(威尼斯)

地理位置

太湖流域。

日本(鱼文化)—亚洲东部,岛国

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水上古城威尼斯

原因:

土壤肥沃;太湖及众多的河道,优越的灌溉条件,成为农业基地;交通便利发达;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日常生活:

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

渔业发达原因:

日本海岸线曲折,优良的港湾多;北海道附近是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

渔业问题:

(1)世界燃料价格上涨,使捕鱼成本增加

(2)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本国海域内捕鱼(3)填海造地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场所(4)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沿海水质。

措施:

(1)海洋资源管理法,设定禁渔期,休养生息

(2)海洋环境保护法,限制废水的排放(3)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因水而兴:

地中海是亚非欧三洲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

因水而美:

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水城风光,旅游业发达。

主要交通工具—船,“公共汽车”—交通船,“小汽车”—汽艇。

因水而忧:

海水倒灌和水位上涨

要树立因地制宜思想,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

4、比较澳大利亚牧场与、青藏牧区、内蒙古牧区

青藏牧区

现代化的大牧场(澳大利亚)

草原风情(内蒙古)

1、地理位置:

青藏地区2、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3、畜牧业发达原因:

气候冬冷夏凉,降水少,干旱;耕地少,草场广布;牧草营养成分含量高

4、生活:

衣(藏袍)食住(帐篷)行等,游牧生活,转场,靠天养畜

5、青藏铁路的意义

1、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的大洋州,是世界上惟一占据整个大陆及边缘岛屿的国家。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降水量和畜牧带分布特点:

降水分布和畜牧带分布基本吻合,大体呈半环状分布。

3、原因:

(1)气候干热;

(2)地广人稀,地势平坦辽阔;(3)草原面积大;(4)无大型野兽的攻击;(5)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

(1)定居

(2)机械化程度高

5、现代化的基础:

国家的工业化

1、地理位置:

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

2、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3、生活:

衣(蒙古袍)食(主食:

牛羊肉和奶制品;副食:

粮食和蔬菜)住(蒙古包)行(马、勒勒车)民俗(那达慕大会)。

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转场。

4、“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5、比较我国新疆地区和波斯湾地区

比较点

丝路明珠(新疆地区)

石油宝库(波斯湾地区)

地理位置

中国西北部

阿拉伯半岛

主要特点

绿洲农业带来财富、丝绸之路

石油资源带来财富

解决水问题的措施

坎儿井

节水灌溉设备、海水淡化厂

绿洲农产品

葡萄、哈密瓜、小麦

椰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