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3387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新人教版

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

考点讲解

文本的类型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

它除文字外,还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

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考生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从近两年全国卷试卷选文和命题情况看,新闻阅读一般采用二至四则非连续性材料,这些材料由调查报告、时评、通讯、综述、表格、图片等不同类型的新闻片段组成,围绕一个新闻话题或调查主题,从不同视角、不同群体、不同类型等角度对话题或主题进行介绍、说明、阐释,或分析评论。

综合高考情况,可以发现:

一是新闻调查、新闻时评、新闻综述等“新”素材片段成为非连续性新闻阅读的主体;二是选文一般在1100~1300字之间,有的在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三是非连续性文本,调查、时评、述评等不同类别的文本在同一主题下编组而成;四是非连续性新闻文本主题有两个特点:

①贴近现实社会,合乎“社会话题”的要求;②文本主题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实用特征显著。

试题设两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选择题有四选一和五选二之分,涉及面较广,既有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有对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考查;简答题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和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对于连续性文本,即由句段构成的文本,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分析、鉴赏与评价。

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的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应该关注五个层面:

查找和提取信息,对文本形成整体理解,解释文本信息,反思和评价内容,反思和评价形式。

高考试卷中的新闻阅读材料,多为调查报告(新闻调查)、新闻时评、新闻综述、新闻访谈、消息通讯以及统计图表的片段材料,一般以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呈现。

新闻的文体特征

1.消息。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

其中,导语是考查的重点。

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简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导语的类型

直接性导语,直接陈述新闻事实。

延缓性导语,通常设置一种现场感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作用

从内容角度分析,导语属于什么类型,写出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

从结构角度分析,导语概括了哪些新闻事实,总写了什么,引出了下文哪些内容。

从社会、读者角度分析,导语中所写的中心事件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和价值,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2.通讯。

通讯的细节描写值得重视,新闻背景是考查的重点。

分析新闻背景要注意三个角度:

从新闻背景与内容的关系角度思考

说明或解释新闻的主要内容,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令新闻通俗易懂,更具有可读性。

从新闻背景与手法的关系角度思考

分析运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暗示,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示变化的情况。

从新闻背景与主旨的关系角度思考

分析并揭示新闻的意义,唤起社会的关注。

3.时评。

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就事论理是其典型特点。

4.综述。

它比时评更有深度,反映现实更深刻,有更强的综合性,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其鲜明的特点。

5.访谈。

访谈的问答方式是重要的考查点,必须了解基本的提问方式及效果:

趣问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

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推问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

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

追问

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

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对比

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

6.调查。

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是重要的考查点。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3+1法”分析新闻的特征

3个

角度

真实性

新闻为了真实,除新闻的六要素之外,还要引用数字、调查结论、新闻当事人的语言、第三方评论等。

时效性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

消息对时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受众性

要面对受众,通过公开的传播途径发布出来。

利于读者快速阅读,准确把握主要内容。

1个

明确

明确文

体特征

结合材料的内容、出处和标题,把握材料属于哪一种类型,有什么特点。

新闻阅读的一般方法

1.看材料,了解文体特征

非连续性文本的新闻阅读材料,体裁不同,要重点把握这些材料的文体特点。

比如调查报告,首先应把握调查主题、对象(人物或事件),其次,把握调查得出的结论、数据、调查方法等;新闻综述要抓住其专题、评述、深度等特点;消息,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评,要紧扣作者的观点与评论对象。

2.抓要素,把握新闻内容

新闻要素要结合新闻文体特征予以把握,消息、通讯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时评、调查、综述、访谈也各有特点,要按照文体分类把握。

3.明手法,用好三步解题

新闻阅读,采用的是非连续性材料,试题有两道综合性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主要从“理解”的角度和“分析”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掌握。

从命题角度看,这类题目的命制方式与论述类文本相似,其设误角度也有相同之处,因而解题方法仍是:

标注敏感点,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

典例一:

(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

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合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特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廉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材料四:

在料技成采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造遇到了些障碍。

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

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种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断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新闻阅读方法举例

1.了解文体特征

“材料一”是一段“综述”性文字。

“材料二”是调查报告中的图表。

“材料三”是一则新闻消息。

“材料四”是一篇时评性文章。

2.把握材料内容

“材料一”围绕“创新引领发展”这一观点,阐述了如何对待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利用问题。

“材料二”用形象的柱状图形式对比了2011~2016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个人遭遇专利侵权的情况。

“材料三”对中南大学科研团队一科技成果的转让问题进行报道。

“材料四”指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的两大障碍。

3.用好“三步解题法”

①标注敏感点。

对选项中的关键词句、敏感信息做出标画,这是重点思考的部分。

②找准对应点。

将题目与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在文中圈画标注。

这一步,最重要的是找准,找全,不要遗漏,也不要随意扩大范围。

③落实设误点。

看选项是否存在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有些选项,概括的范围较大,可能是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在文中没有直接对应处,就要采用深刻分析的方式。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标注关键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从柱状图看,2011年为25.3%;2012年为21.5%;2013年为13.4%;2014年为14.6%;2015年为8.4%;

分析科研单位5年来的数据情况可知,表述正确。

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2015企业与前四年对比,由29.7%、22.7%、19.3%、18.4%到19.5%,高校2015年与前四年对比,由28.2%、23.1%、6.7%、5.5%到8.8%。

2016年企业13.4%,高校为7.5%。

总体为10.7%。

将企业与高校数据纵向排列对比发现。

“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表述不正确,应为“较上两年有所提高”。

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个人2012年至2016年的比例分别是22.2%、16%、11.4%、10.3%、8.2%。

结合上面对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分析,可知C项表述正确。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近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总体比例分别为28.4%、22.6%、17.1%、14.5%、18.3%、10.7%。

虽然不是一直持续下降(仅2015略升),但曲线反映的整体情况是下降的。

从图上的曲线和数字看,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原因分析也正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标注关键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材料一”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A项仅强调了“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没有强调“知识产权保护”。

以偏概全。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材料三”中“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从材料三看,没有“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的表述,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材料三”中“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及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成果转让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

对“材料三”整体内容的概括分析。

正确。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材料四”“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只是遇到了一些障碍,并不是“无法直接转化”。

程度不同。

新闻阅读注意事项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查看标题:

文本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说出了事件的内容,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查看标题,可以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2.通读材料:

各则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不仅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

3.提取信息:

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隐含信息分辨较为困难,要善于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4.读懂图表: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图表必须注意的事项有:

①表头。

表头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②分类、图例。

如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③数据。

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

④注释性文字。

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注释性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5.注重非连结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其他呈现形式。

答题步骤

第一步,认真阅读每则新闻,梳理新闻要点,学会图文间转换。

1.抓住选项关键词回归文本相关区间。

确定相应文本区间进行比对,但不是粗浅的个别字词的比对,而是理解性的比对,结合上下文语境,充分理解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做出肯定的判断。

2.认真比对选项。

尤其是当不能清晰做出判断时,对选项进行对比分析,就更显必要。

请记住:

不要轻易排除某个模糊的选项。

第二步,阅读时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要比较材料间的异同。

1.阅读时要有整体意识。

学生要学会分解剖析材料,学会归纳整理信息。

由于对文本考查的跨度较大,可能不再局限于某一段或某句话的理解,而是对整则材料乃至几则材料的分析。

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整体意识,关注整则材料谈论的内容。

2.阅读时要比较材料间的异同。

考查的文本是非连续性文本,多则材料之间可能没有主次之分。

而设置的选项会涉及材料之间的异和同。

3.问答题要梳理知识清单。

要正确且全面回答某个问题,关键点在于掌握有关叙述的真实性方面知识。

回忆有关叙述真实性的知识内容,不留知识死角。

典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①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②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

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①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③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④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文本体悟

1.看标题信息

没有标题,但有一个共同的话题:

垃圾分类。

2.抓记叙要素

两则材料,第一则是消息,较完整,第二则是新闻摘选,取其表达垃圾分类观点的文字。

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第一则偏重于说明,第二则偏重于记叙、议论。

3.理行文线索

☆材料一,共有2个段落。

第①段,垃圾总量增多,威胁居民健康。

第②段,垃圾分类的作用,以及垃圾分类在我国还没有有效推进。

图表,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情况的分析。

☆材料二,共有4个段落。

第①段,居民小区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第②段,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

第③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第④段,希望垃圾分类处理能够各负其责,各尽其力。

4.辨叙述方式

材料一注重图表展示,表现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情况。

表达客观冷静。

材料二是通过记叙和议论,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更多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破解之道,主观性更强。

5.挖中心主旨

第一则材料只作表格的呈现,不作价值判断。

第二则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希望居民和政府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案】

1.D

2.AE

3.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

难点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

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岁提高到76.5岁,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7.5‰,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

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

从19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