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3489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21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docx

1182七下科学第三章教案

课题

3.1机械运动

(1)

第1课时(总第43课时)

教学

目标

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

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

难点

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提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课题揭示]二、参照物:

[回顾]:

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讲解]:

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

[讨论]:

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总结]:

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

2.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

[演示]:

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举例]:

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

[概括]:

由各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讨论]:

1.“一切物体时刻都在运动着”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2.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

3.黑板刷在黑板上向右擦时,若以黑板为参照物,刷子怎样运动?

若以刷子作参照物,黑板是否运动,向何方向运动?

4.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认为某物体在前进,但同时有人则认为此物是向后退的?

举例说明。

为什么人们的说法会不同呢?

四、机械运动的分类:

[举例说明]:

以打篮球时一个运动员的跑动为例,说明一般情况下运动是复杂的。

对于运动员来说,他运动的快慢不断变化,运动方向也不断变化,若把运动员在一场球赛中走过的路线画出来,则极为杂乱。

[读图比较]:

读图2-18和2-19,比较汽车的运动和过山车的运动,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不同,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

[读图比较]:

读图3-7,比较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相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化情况不同,一个是相等,一个是不相等。

[说明]:

通过对机械运动的分类,我们知道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在学习《科学》及其他课程中经常要用到。

分类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只有揭示事物之间的共用性,才能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类。

【课堂小结】板书内容

【布置作业】p94

 

[讨论]:

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

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

比较物是哪一个?

 

[讨论]:

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

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介绍]:

介绍地球同步卫星,适当介绍其作用及我国航天技术情况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得出结论]:

根据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设计】

3.1机械运动

(1)

1.运动和静止:

⑴.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⑵.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参照物:

具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设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⑵.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任意选择,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3.机械运动的分类:

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反思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任意选择感到有难度

课题

3.2机械运动

(2)

第2课时(总第44课时)

教学

目标

[1].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叙述速度的定义

[3].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5].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教学

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

[2].根据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其解题注意事项。

教学

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引出。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首先说明,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个重要问题。

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

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进行思考。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

[课题揭示]问:

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何区别?

问:

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归纳: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播放动画片---百米赛跑片段。

问:

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问:

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

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探究实验

1.议一议:

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小组交流后得出:

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运动较快。

2.做一做:

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3.想一想:

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用什么测量工具?

4.试一试:

每组只给一辆小车,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

提问:

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

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

为什么?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

v和t分别是英语单词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得到的。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

“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

1米/秒=3.6千米/时

教学中要注意纠正有些学生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的习惯。

5.例题教学分析:

(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4)平均速度

师:

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严格说来,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速度公式的应用。

4.平均速度。

【布置作业】

 

答:

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答:

只需观察他们哪个在前。

答:

测量出100m的距离,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小车A和B,四位同学一小组,利用它们来寻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思考:

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什么缺陷?

 

5.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问:

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读一读:

阅读课本图3-9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讨论:

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板书设计】

3.2机械运动

(2)

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3.关于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教学反思

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有定性的比较和定量的比较。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通过只提供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路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为建立速度概念奠定基础。

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量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

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学生也是第一次见到,教学中要注意强调,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这块知识,速度公式的变形在此可以降低要求。

课题

3.2力的存在

(1)

第1课时(总第45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

重点

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教学

难点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

准备

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教师: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

(学生交流并记录)学生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

(留2~3分钟时间由学生互问互答)筛选问题:

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回答,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的问题。

[课题揭示]问题:

我们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

  

(二)力的存在

教师:

我们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就能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那么对于力的存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呢?

1.【做一做】

⑵投影:

树动知风图片,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②    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瘪。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也可补充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实例,如:

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手用力弯锯条,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这些都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议一议】

  学生讨论:

以上实验或事例是通过什么来证明力的存在的?

(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思考、讨论)教师: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物体会有什么效果?

学生:

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教师:

有力存在时,物体的形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

我把书本放在桌面上,书本对桌面有压力,我怎么就看不出桌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呢?

教师:

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你要事实证据或通过实验来说服我。

教师:

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形状改变让老师看到呢?

3.【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扁墨水瓶,罐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墨水瓶口。

以上实验说明了桌面受到压力时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形变,也说明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问题:

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4.【看一看】指导学生看书本图3-24、图3-25、图3-26,并进行简单讨论。

教师:

标枪静止,人给它一个力,标枪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足球被守门员接住,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教师:

排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手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做一做】探究实验:

两人一组,每组两只相同的吹足气的气球。

⑴如图3-27所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气球相互挤压,两个气球受压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猜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实验结果发现:

能产生如图3-27所示效果的是

 ⑵演示实验:

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实验结果发现:

用弹簧把锯条拉弯时,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

2.【议一议】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4.【看一看】看书本图3-28、图3-29,并讨论导弹的推力来自哪里、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请你举出几个。

(如划船、游泳等)

(四)小结1.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评价与反馈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五、作业布置p102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①什么是力?

②力是怎样产生的?

③力有哪些种类?

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

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

……

⑴把重物提起来要用力,你在用力时手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肌肉紧张)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

例如,用磁铁去靠近小磁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

这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⑶请大家动手做一下可以证明有力存在的实验:

① 手拉橡皮筋

学生:

物体的形状改变得太小了,所以看不出。

学生:

将微小形变放大

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思考与讨论:

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

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

请举例说明。

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3.【试一试】怎样用橡皮筋来做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试试看。

【板书设计】

3.2力的存在

(1)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主要包括:

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

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

按照我们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课题

3.2力的存在

(2)

第2课时(总第46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

难点

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

准备

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毛细管、玻璃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喷雾器、细线、小车、铁夹2只、小镜两面、弹簧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揭示]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归纳:

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

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

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科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

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牛顿;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牛顿;也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

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①准备如图所示的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

③撤去拉力,弹簧将。

  教师讲解:

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

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

练习使用弹簧秤

  

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

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

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

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

 

(3)学生实验:

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

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顿。

 

【板书设计】

3.2力的存在

(2)

1.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3.练习使用弹簧秤

 

教学反思

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牛顿的力有多大。

教材通过对弹力的研究,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课题

3.2力的存在(3)

第3课时(总第47课时)

教学

目标

1、描述力的三要素、举例说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实验、分析、讨论)

2、根据力的图示分析某个力的三要素(分析、举例、说明)

会正确作出力的图示(示范、分析、练习、讲评)

教学

重点

重点:

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教学

难点

力的示意图

教学

准备

皮球、弹簧、小木块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能不能利用皮球来演示一下,力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老师拿出弹簧,问学生)有多少种方法使弹簧发生形变?

小组做实验并讨论。

总结出力的三要素。

[课题揭示

1.学生小游戏:

在门上不同点开门。

问:

你们班哪个同学力气最大?

你哪个同学力气最小?

下面让他们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让男同学在门外用力推门,但手距离门的轴心较近。

让女同学在门的里面用力关门,但手放在门的把手上。

2.请同学们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现在我用10牛的力将黑板擦压在黑板上,如果你要完整描述这个力,你应当如何叙述?

这样描述一个力,非常麻烦。

同学们试一试,可不可以用图的形式把这个力画出来?

拿几幅图贴在黑板上,你认为好的图就在上面打个钩。

(叫五六个学生上来)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正方形来代表物体。

我们也可以用直观的方法描述一个力: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示意图。

学生作图训练,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

练习

师:

讲解例题:

某同学用10牛的力沿斜面向上匀速拉木块,试画出拉力的示意图。

师:

出示学生练习1:

要求用力的示意图画出以下四幅图。

物体受到水平向右15牛的拉力

物体受到水平向左30牛的推力

物体受到20牛顿向上的提力

物体受到15牛顿向下的压力

用拉力为80牛与水平方向成45。

角的斜向右上方拉小车,用力的图示画出拉力。

 

师:

老师将学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先找图的优点,然后再找缺点。

(可以从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三方面找优点和缺点。

重点强调水平线用虚线

师:

钉子受到条形磁铁水平向右2牛的吸引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书第102页)

2.作业本第三节作业

学生拿皮球演示并说明。

学生动手实验并相互讨论。

学生参与小游戏。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每个学生都尝试用图的形式表示这个力。

学生到黑板前画钩。

【板书设计】

3.2力的存在(3)

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示意图。

3.力的示意图画法

 

教学反思

让他们自己实验、探究知识,快乐地学习。

这节课上完以后,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本节的知识,学生觉得学的轻松,我自己觉得教的愉快。

课题

3.3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