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3664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docx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

SWOT(态势)分析,指把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因素(Strengths)、弱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顺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或对策。

在对皖北地区进行SWOT分析时,既要根据皖北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又要结合与周边其他相邻区域的经济比较,表1是皖北地区与苏北、豫东和鲁西南的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根据表1对皖北地区进行SWOT分析。

2012年皖北与周边区域相关经济指标对比

皖北

苏北

豫东

鲁西南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4885.65

12182.94

4904.31

6679.65

人均GDP(元)

19769

40916

20806

32959

“三产”比

19:

58:

23

13:

47:

40

23:

48:

29

10:

51:

39

矿产资源种类

41

36

28

21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8285

0.6937

0.7693

1.057

人口总数(万人)

4013.4

3431

2885.3

2199.1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648.57

8181.21

3011.79

3049.43

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亿元)

6206.81

10297.13

4181.49

5946.24

存贷比

1.79:

1

1.46:

1

1.53:

1

1.65:

1

公路里程数(公里)

41980

69993

61648

46345

普通高等院校数

21

25

14

6

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亿元)

219.73

392.76

249.86

194.91

R&D经费支出(亿元)

22.6

135.82

47.01

18.6

4A级旅游景点数

8

7

4

2

旅游收入(亿元)

387.2

912.7

371.7

118.8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21.56

86.38

第一节皖北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皖北地处我国中部,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

皖北地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的交汇处,紧靠“长三角”,比邻中原经济区,战略区位十分重要。

由皖北、苏北、豫东和鲁西南部分市县组成的淮海经济区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各成员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学习,特别是近年来苏北高速发展、山东菏泽的崛起等成功的发展案例对皖北的经济发展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此外,京沪、京九、陇海青阜铁路贯穿其中,京福高铁纵贯皖北,淮河自西向东穿过皖北地区。

蚌埠市更是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拥有京沪高铁和千里淮河第一大港。

二、人口资源优势

皖北地区的一大特点就是“人多”,皖北地区2012年年末户籍人口3133.6万人,占安徽48.7%,其中农村人口占到70%。

人多既是经济发展的压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潜力。

首先人多就说明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看中中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

而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正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来皖北地区里投资设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再次,人多说明劳动力相当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和产业转移,带动经济增长。

三、丰富的战略物质资源

首先,皖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着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煤炭资源最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

目前已探明煤炭保有储量279.1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99.4%,居华东地区之首。

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5亿吨,位居华东第一,被列为全国大型铁矿基地。

已探明的其他矿产资源有金、银、铜、莹石、云母等。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不会受到因原材料短缺而造成的经济混乱。

其次,有未被过度开发的、充足的、完整的用地。

相对于很多地区日趋紧张的开发区用地、支离破碎的县乡镇用地,皖北地区土地储备充足,特别是皖北地区属于平原地开阔地带,大量未开发土地优质土地为未来皖北地区的城市拓展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证。

四、旅游资源优势

皖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各市、县又各有特点:

亳州有“先贤英豪故里”、“药都”、“酒乡”之称;两淮以煤炭文化为优势,淮北的湖光山色也别具特色,淮南则以“八公山”为品牌;宿州以生态农业与楚汉文化为特点;阜阳以生态、水域风光见长;蚌埠以涂山大禹水文化出名;寿县以楚文化闻名;凤阳县以明皇故里、农村改革之乡著称。

如果将这些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多种方式组合加工,将会构造成一个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大旅游体系。

2006年皖北六市建立新皖北区域旅游协作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和区域内景区(点)联手协作互动机制,共同打造新皖北区域无障碍快速旅游通道,培育新皖北区域旅游整体品牌,更是为皖北旅游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2012年皖北旅游收入387.2亿元,占当年GDP的7.93%,远高于豫东和鲁西南地区,仅低于苏北地区的912.7亿元。

五、农业生产优势

皖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拥有耕地总面积334.32公顷,约占全省的61.5%,园地8.89万公顷、林地24.46万公顷、草地2.02万公顷。

皖北地区土地资源种类众多,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粮食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肉类、蔬菜、水果占全省的60以上,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基地。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皖北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进,2012年皖北可灌溉面积已达到70%以上,建设旱涝保收田50多万亩,种养殖业已初具规模,2012年规模养殖比重达55%以上,农产品优质率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46%到2012年85%。

特色农业规模化不断发展,砀山酥梨、怀远石榴、涡阳苔干和萧县葡萄等传统品牌的规模化生产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此外,各市县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引导,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一大批按规划实施的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已基本形成,为培育主导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

第二节皖北经济发展的劣势

一、外向型经济比重低

皖北经济发展总体上体现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和发展基础弱的特点,和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首先外贸出口总量低,近年来由于合肥和皖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的外贸出口额不及全省的10%,增长率也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额低,以2012年为例,皖北六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36亿美元,低于全省增幅近10个百分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省的24.1%。

同年苏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86.38亿美元,是皖北的四倍。

此外,皖北地区的存贷比为1.79:

1,也远高于苏北、豫东等地区。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皖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和苏北、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相比发展相对落后,表明皖北地区产业层次较低。

第二产业中,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偏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工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皖北的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依托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过分依赖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的转化,不少地方产业结构偏重,技术含量低,高新技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粗放,同构现象依然严重。

从产品层次看,多是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链条短,综合利用程度低,竞争力低下,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对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和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三、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皖北地区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2012年苏北地区R&D经费支出高达135.82亿元,豫东地区为47.01亿元,而皖北地区只有22.6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46%,不仅低于全省0.77%的平均水平,还远远低于全国1.97%的平均水平,表明皖北在重视科技教育等方面思想严重落后。

发明专利数量少,2012年申请专利18272件,仅占全省申请专利74888件的24.4%。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发挥不足,远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高科技技术人才缺乏。

此外,小农意识、平均主义和“官本位”思想严重,不注意培育和营造具有自我特色的城市文化。

思想创新能力不足和人力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皖北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中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虽然皖北地区的高等院校数与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受到皖北地区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影响,皖北地区中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在皖北地区就读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少去外地工作,在外就读的大学生毕业后很少回乡工作,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皖北地区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此外,皖北地区是劳动力输出地,一些事业有成人“凤还巢”较少,政府创新不足和一些贪腐现象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皖北的招商和引进人才。

五、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皖北地区,具有核心作用的城市如“两淮一蚌”,其自身的发展就比较缓慢,集聚度很弱,竞争力也不强。

虽然比亳州、阜阳和宿州的带动力稍强,但与整个皖北地区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显得相当单薄。

由于规模偏小,其辐射能力更是不强,尚难以带动整个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资本集聚、人口集聚、规模效应、辐射带动效应等方面都无法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

而且在城市自身发展中也明显感受到发育不足,第三产业仍以零售批发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金融、要素市场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地市以及县城经济联系不够密切,分工互补关系尚没有建立起来,横向联系薄弱,经济效率较低。

六、投资不足制约经济增长

皖北地区的经济属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加投资是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资本投资与否关键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水平。

在利率水平一定时,资本的边际效率越高,企业投资意愿越强烈,投资规模越大;反之,投资规模越小。

税负过重是导致皖北资本投资回报率较低的原因之一,皖北相对于苏北而言,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皖北六市仅淮南和蚌埠各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他地区的企业难以享受到国家优惠的增值税、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是资本投资回报率低的另一原因,就公路里程数而言,皖北地区与苏北、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相比,相对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阻碍了市场规模的扩展和分工的深化,降低了企业生产率,增加了企业物流成本,从而导致资本投资回报率降低。

第三节皖北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

2012年11月,国务院出台《中原经济区规划》。

我省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五市及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被纳入规划范围。

皖北振兴从一省策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大提升了皖北的发展地位,也为皖北经济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

我省共有包括商丘至合肥至杭州快速铁路、江淮运河航道、沿淮生态走廊等72个重大项目被纳入了规划。

规划要求包括皖北在内的中原经济区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努力开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要继续实施东部率先、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国家更加重视抓紧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提出要引导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对于皖北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有利于扩大有效投入,促进消费需求,为皖北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安徽省大力推进皖北发展新机遇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发展,认为皖北地区是我省十分重要的经济区域板块,采取措施大力推动皖北地区发展。

安徽省委省政府2008《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10《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区的实施方案》(皖办发〔2012〕9号),决定通过省内发达地区参与共建模式在皖北地区合作共建“三个现代产业园区(省级)”和“四个县域现代产业园区”。

201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皖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2014年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新的《关于促进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支持政策。

三、合肥特大型城市崛起提供新机遇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安徽省整体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合肥身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又是中部六省和“中四角”的成员,承东启西,左右逢源,受上海的引领和带动,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合肥受益匪浅,合肥着力壮大城市规模和实力,打造特大城市,成为长三角第四极,必将形成对于皖北地区辐射带动作用。

四、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交通条件持续改善,皖北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随着2015年京福高铁通车和商合杭高铁动工建设,皖北加入中国高铁版图,可进入性大大改善。

随着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完善路网结构,尤其是新一轮治淮工程启动,引江济淮、淮水北调工程实施,淮河实现通江达海,航运功能将大大提升,成为推动皖北发展的黄金水道,这些都将为皖北地区发展带动新的机遇。

第四节皖北经济发展的挑战

一、“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皖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低洼地治理任务艰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缓慢,易旱易涝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现代化需要大力推进。

皖北地区农民收入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皖北地区农产品加工度较低,产业链条短,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皖北农村改革任务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亟待改进。

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应该把握以市场为导向,以内涵型、存量调整为主,结合有限的增量调整,以产品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以开放型调整为手段,着眼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而皖北六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因此皖北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

此外,市场主体成长不足,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创新上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也是制约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区域竞争日益加剧

面对国际和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转移的趋势,中西部各省市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发达地区社会资本,纷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安徽省内各市纷纷优化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此外,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经济区、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都市圈都对皖北地区产生极化效应,加大皖北地区生产要素的离心与外流作用,因此,皖北经济区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被肢解的危险。

四、生态环境脆弱

皖北地区林地面积小、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不到20%,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和人为活动影响,湿地面积锐减,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4,水域植被衰退,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呈减少趋势,与我省其他区域相比,生态环境脆弱性突出,环境容量相对较小。

2012年,皖北地区单位GDP能耗、SO2排放、COD排放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20%、26%、100%,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4%。

产业结构明显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协调,随着节能减排的硬约束加大,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环境的瓶颈制约。

第五节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

SWOT矩阵是美国的K.J.安德鲁斯针对企业的发展而提出的经营战略。

区域经济学者将SWOT分析方法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制定,分析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形成区域SWOT分析或优劣机遇和威胁分析。

所谓SWOT(态势)分析,指把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因素(Strengths)、弱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顺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或对策。

上面已对皖北的经济现状作了大致的剖析,对皖北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将对皖北所处的内部、外部有利及不利因素作一阐述,即对皖北的优势(S)、劣势(W)、机会(O)、挑战(T)进行分析,以便了解皖北的状况,从而作出相应的战略选择。

根据前面的论述,以战略分析中常用的SWOT矩阵分析来分析皖北可能的战略选择。

表2横坐标列出了机会(O)、挑战(T),纵坐标列出了优势(S)、劣势(W),表中交叉部分则列出了各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战略选择。

表2 皖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SWOT矩阵

机遇(O)

挑战(T)

外部环境[O.T]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政策

安徽省大力推进皖北发展

合肥特大型城市崛起

交通条件改善

同长三角的落差较大

区域竞争日益加剧

“三农”问题突出

环境和生态压力大

内部环境[S.W]

优势(S)

优势机会策略(S.O)

优势威胁策略(S.T)

区位优势

人口资源优势

农业生产优势

融入中原经济区,联合皖江,加速形成皖北经济板块,突出阜、蚌的战略地位,把阜阳和蚌埠培育成经济中心

加快确立阜阳、蚌埠在皖北的核心地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外资

劣势(W)

劣势机会策略(O.W)

劣势威胁策略(W.T)

皖北经济总量小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确定以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分工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区域一体化,共同开发、协调发展

内部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偏低

缺乏中心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