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4081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神病学名解 简答.docx

精神病学名解简答

名词解释

1.强制性思维突然涌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思潮,是异己的思维;无强烈的情感反应;多无自知力;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假性痴呆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部分短暂、可逆的智能障碍,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常表现为刚塞氏综合征、童样痴呆、抑郁性假性痴呆。

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

3.反射性幻听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另一感觉器官出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即闪现人影。

见于精神分裂症。

4.原发性妄想一种无法以病人当前环境和以往心境解释、有非源于其他异常精神活动的病理信念,具有突然发作、坚信不疑、非常显著的特点;常在下列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如妄想直觉、妄想心境等。

5.恶性综合征多见于应用高效价药物的病人尤其是氟哌啶醇;表现为意识障碍、持续高热、肌肉强直、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药物加量过快、用量过高、脱水、营养不足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处理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支持性治疗。

6.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和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7.精神病:

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

临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

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8.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

9.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副作用):

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迟发性运动障碍。

10.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表现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措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的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12.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ssyndrome),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

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13.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于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回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疾病轻重和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14.刚塞综合征: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见于癔症等患者。

15.童样痴呆:

假性痴呆的一种,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如成人表现出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16.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中毒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正常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

17.痴呆是一组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及人格的全面受损,通常发生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8岁以后),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及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症状及精神症状,根据病变的性质及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18.木僵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

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

19.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落,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0.恶劣心境障碍(dysthymicdisorder)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发作。

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无精神病性症状,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

21.精神障碍:

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22.人格改变:

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系原发疾病的症状,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

23.躯体化障碍Briquetsyndrome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

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求医和明显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

24.谵妄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

25.无抽搐电休克是传统电抽搐治疗的改良方法,在通电前给予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得通电后不发生抽搐,避免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更为安全。

26.心境稳定剂:

又称抗躁狂药物,是治疗躁狂以及预防双向情感障碍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且不会诱发躁狂或抑郁发作的一类药物。

主要包括锂盐和某些抗癫痫药。

27.电休克治疗,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28.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不协调,动作和行为的增多同当时的思维、情感状态不一致,缺乏目的和意义,单调而杂乱,令人费解。

29.Alzheimer’disease—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1分)多起病于老年期,潜伏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1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1分)特征性病理改变是SP和NFT(1分)

30.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2分)是病态推理和判断,其内容有以下特征:

1.与事实不符,但患者坚信不移2.均涉及本人3.有个人独特性4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2分)

31.强迫观念:

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种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常见于强迫症。

32.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是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一般病程不超过1个月.

33.癔症:

系由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或意识改变状态等,而缺乏相应的器质性基础。

其症状可具有做作、夸大、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34.幻觉:

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35.思维散漫:

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他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

36.定向力:

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及脑器质性精神病伴有意识障碍。

37.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retardation)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减低。

动作、行为与言语活动的减少,缺乏主动性,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临床上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和违拗症。

38.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

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

39.强迫症:

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和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病程迁延者可表现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40.躯体形式障碍:

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包括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disorder)、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hypochondriasis)、躯体形式的自主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多种形式。

41.偏执性精神障碍:

一组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

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

病程演进较慢,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42.双相障碍:

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简答题

一、何谓幻觉?

常见的幻听分为哪几类?

答:

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之一。

幻听既有言语性幻听,也有非言语性幻听,临床上常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具有诊断意义。

依据幻听内容,常可分为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及命令性幻听。

幻听常可影响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

二、如何理解妄想?

答:

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妄想具有以下特征:

①病理性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②妄想内容以患者为中心,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患者的个人利害有关;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④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三、简述妄想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

答:

妄想按其起源及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及继发性妄想。

原发性妄想常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及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包括突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常在疾病的早期出现,结构不太系统,逻辑性差,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

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或是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一般较原发性妄想系统,有一定逻辑性,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按妄想的结构可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

系统性妄想是指妄想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逻辑性较强的妄想;反之则称为非系统性妄想。

临床上通常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的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及嫉妒妄想等。

四、试述智能障碍的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答:

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两大类型。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中毒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正常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

痴呆是一组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及人格的全面受损,通常发生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8岁以后),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及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症状及精神症状,根据病变的性质及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五、何谓假性痴呆?

常见的假性痴呆有哪些?

答:

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

常见类型有:

①刚塞综合征: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②童样痴呆:

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如成人表现出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③抑郁性假性痴呆:

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功能降低,表现出类似痴呆早期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但患者有明显抑郁体验可予以鉴别,抑郁缓解后智能可完全恢复。

六、如何理解定向力?

答:

定向力是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

时间定向包括对当时所处时间的认识及年、月、日的认识;地点定向是指对所处地点的认识,包括街道、楼层及毗邻关系等;人物定向是指辨别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患者的关系;自我定向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

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或脑器质性精神病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痴呆时。

此外,精神病人尚可出现双重定向,即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判断或解释。

七、何为精神运动性兴奋?

常见有哪些类型?

答:

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指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多种形式的兴奋,通常可分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及非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可见于各种类型的精神障碍。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躁狂性兴奋:

指行为动作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与环境密切联系,行为具有目的性、可理解性,可引起共鸣,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一致的,给人以感染力,多见于躁狂症。

②青春性兴奋:

指行为动作与其他精神活动之间的同一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行为动作无明显目的及指向性,以致杂乱无章,不可理解,本能意向可能增强,严重时出现意向倒错,整个行为动作显得愚蠢幼稚、荒谬离奇,不能引起共鸣,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③紧张性兴奋:

常与紧张性木僵交替出现,兴奋常突然发作,强烈而粗暴,具有冲动性,往往无端攻击他人或毁物,既无明确原因,也无明确的目的和指向,使人无法捉摸,难以预防,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④器质性兴奋:

行为动作杂乱,带有冲动性,甚至可出现攻击性行为,日常活动常常缺乏目的性,这类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思维活动迟缓,情感脆弱不稳,易激惹,可出现欣快,也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患者。

八、何为木僵状态?

常见有哪些类型?

答:

木僵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

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

轻度木僵称为亚木僵状态,表现为问之不答、唤之不动、表情呆滞,但在无人时能自动进食,能自解大小便。

木僵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紧张性木僵:

是紧张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类运动性抑制表现,木僵程度不一,轻时言语、动作及行为的显著减少,呈亚木僵状态,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呈典型木僵状态,僵住不动。

在木僵基础上,有些患者肢体可任人摆布,即使一个极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保持很久不动,这种现象称为腊样屈曲。

如将患者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姿势,患者也可维持很长时间不动,称为空气枕头。

患者意识一般清晰,对外界仍能感知,事后能回忆发作过程。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②心因性木僵:

是在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出现的普遍抑制状态,病人的活动显著减少,呆滞、缄默、拒食,甚至呈现僵住状态,躯体方面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及瞳孔的变化,可有轻度意识障碍,一般当环境改变或外因消除后,木僵症状就可消失,事后患者常不能完全回忆。

③抑郁性木僵:

常由急性严重抑郁引起的,患者反应极端迟钝,经常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且缄默不语,在反复劝导或追问下,有时对外界刺激尚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点头或摇头,在木僵之前、之中及之后尚有抑郁情绪表现,有时有消极观念或行为,病人的表情或姿势与其内心体验是一致的,常见于抑郁症。

④器质性木僵:

常见于脑炎、脑肿瘤、癫痫、脑外伤或中毒的患者,病人可呈木僵或亚木僵表现,此外,患者尚有相应的器质性疾病的病史或体征。

九、如何理解自知力?

答: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态并愿意接受治疗称为“有自知力”;否认自己的病态并拒绝接受治疗称为“无自知力”;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有部分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

重性精神病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失,他们常常否认有病并拒绝治疗,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患者的自知力会逐渐恢复,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神经症患者常有自知力并主动求治。

十、试述慢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答:

慢性脑病综合症主要由慢性器质性疾病引起,也可由急性脑病综合征迁延而来,主要表现为痴呆,全面的精神功能障碍,记忆、思维及智能的减退,明显的人格改变。

可伴有精神病症状,如抑郁状态、类躁狂状态及类精神分裂症样表现,病程缓慢进展,后期可有高级皮质功能的一些障碍,如失语、失用、失认、计算及构图困难等,预后较差。

十一、什么是谵妄?

引起谵妄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

谵妄(delirium)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

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acutebrainsyndrome)。

导致谵妄的原因很多,可归纳成以下几类:

1.颅内病变:

包括:

①颅内感染性病变;②脑外伤;③脑血管病如梗塞、出血;电解质紊乱,④颅内肿瘤;⑤颅内寄生虫如血吸虫肉芽肿;⑥癫痫及发作后的朦胧状态等。

2.各种躯体疾病:

通常是起病急和/或病情重的疾病。

如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肺性脑病、各种急性传染病。

3.药物及其他物质中毒:

如酒中毒、阿托品、一氧化碳中毒、海洛因中毒等。

4.物理因素致病:

如电击、日射病、冻伤等。

十二、试述谵妄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

谵妄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变化大,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典型的谵妄通常10至12天可完全恢复,但有时可达30天以上。

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前驱症状,如焦虑不安、激越、注意涣散和睡眠障碍等,前驱期持续约1-3天。

谵妄的临床特征包括:

1.意识障碍:

病人可表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多数病人的意识障碍有昼轻夜重的节律变化。

有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人物定向障碍。

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近记忆障碍最明显,患者尤其对新近事件难以识记。

好转后患者对谵妄时的表现或发生的事大都遗忘。

2.感知障碍:

常见,包括感觉过敏、错觉和幻觉。

患者对声光特别敏感。

错觉和幻觉则以视错觉和视幻觉较常见,其内容常具有恐怖性和场面性。

3.思维障碍:

表现思维不连贯,可因错觉和幻觉而产生继发性的片断妄想。

4.情绪障碍:

情绪波动常见,包括焦虑不安、抑郁、恐惧、愤怒或淡漠等。

5.行为障碍:

可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和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冲动无目的性、或表现不自主运动。

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可表现为白天嗜睡而晚上兴奋。

十三、试述急性脑病综合征(谵妄)的处理原则。

答:

对于谵妄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病因治疗是指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

支持治疗一般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当补充营养。

而安静的环境与柔和灯光可减少因光线不足产生的错觉,也可避免因环境刺激过度而影响病人的睡眠或诱发精神症状。

对症治疗是指针对患者的精神症状给予精神药物治疗。

为避免药物加深意识障碍,应尽量小剂量、短期治疗。

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因其嗜睡、低血压等副作用较轻,可首先考虑。

有肝脏疾病和酒精依赖者应避免使用氯丙嗪,以免引起癫痫发作。

睡眠障碍者可给予适量苯二氮卓类药以改善睡眠。

十四、什么叫痴呆,引起痴呆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

痴呆(dementia)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

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

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综合征(chronicbrainsyndrome)。

引起痴呆的原因大致可用下表概括:

表1引起痴呆的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亨廷顿病、克-雅病(CJD)、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

颅内疾病

脑占位性病变:

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脑脓肿等

感染:

脑炎、脑膜脑炎、神经梅毒、艾滋病痴呆等

创伤:

脑外伤

代谢障碍和内分泌障碍

内分泌障碍:

阿狄森病、库欣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

肝衰竭、肾衰竭、肺衰竭

慢性电解质紊乱

血卟啉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disease)

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B1、烟酸、叶酸、维生素B12等缺乏

血管性疾病

血管性痴呆

中毒、缺氧

酒精、重金属、一氧化碳、药物中毒及缺氧等

十五、试述慢性脑病综合征(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

痴呆患者起病多缓慢隐匿,如能及时发现与治疗,部分病人预后相对较好,如因内分泌障碍、维生素缺乏及神经梅毒等所致的痴呆患者,10%-15%可以好转或痊愈。

1.认知功能损害:

记忆减退是常见症状,早期出现近记忆障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明显减退,严重者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

随着病情的进展,远记忆也受损,严重患者常以虚构的形式来弥补记忆方面的缺损。

思维缓慢、贫乏,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越来越差,注意力日渐受损,可出现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障碍。

2.语言障碍:

疾病初期,语言表达可以正常,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表现为用词困难,出现命名不能;甚至语言重复﹑刻板﹑不连贯或发出无意义的声音。

重度痴呆患者常表现缄默。

3.人格改变:

亦为常见症状。

通常表现兴趣减少、主动性差、情感淡漠、社会性退缩,但亦可表现为脱抑制行为,如冲动、幼稚行为等。

情绪症状包括焦虑﹑易激惹﹑抑郁和情绪不稳等,并可有“灾难反应”(catastrophicreactions),即当患者对问题不能做出响应和对工作不能完成时,可能出现突然放声大哭或愤怒的反应。

有些患者会出现坐立不安﹑漫游、尖叫和不恰当的、甚至是攻击性行为。

也可出现妄想和幻觉。

4.社会功能受损:

对自己熟悉的工作不能完成;晚期生活不能自理,运动功能逐渐丧失,甚至穿衣﹑洗澡、进食以及大小便等均需他人协助。

十六、试述慢性脑病综合征(痴呆)的治疗原则。

答:

慢性脑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病因治疗:

及早治疗可治疗的病因,如内分泌代谢紊乱、某些感染所致的痴呆。

2.支持治疗:

仔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及精神症状、行为问题和患者的家庭与社区资源等而制定相应的措施。

包括:

(1)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给家庭带来的负担;

(2)保持患者躯体健康,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包括提供充足的营养、适当运动、改善听力和视力问题及躯体疾病的治疗等。

尽量使患者处于熟悉的环境,最好是在家里。

房间地板不宜太光滑,室内光线要适当,厕所要安装扶手。

最好有让患者安全活动的空间。

(3)教育家庭成员,向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痴呆患者实际上仍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可通过非药物治疗使患者生活功能、情绪和行为问题得以改善。

3.药物对症处理:

对有精神病性症状、激越行为或攻击行为者,可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锥体外系副作用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