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4296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题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组1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4.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5.“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6.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7.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

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8.《资治通鉴》载:

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

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

9.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0.《金史》记载:

“赞曰:

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这表明金章宗(  )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11.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12.“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隋朝B.唐朝C.北宋D.元朝

13.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B.唐代扬州C.宋代扬州D.元代顺宁府

14.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1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6.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7.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8.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19.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20.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21.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2.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23.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4.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

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28.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29.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30.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

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1.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32.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

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

……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3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

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

因此,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C

3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35.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

图6

A

.唐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  D.明北京

36.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37.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

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38.元朝时右丞

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

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

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39.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

是(  )

A.西周

B.秦朝

C

.西汉

D.唐朝

40.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

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41.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4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44.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45.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46.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47.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47.《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

48.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49.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50.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51.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5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

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

5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54.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

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55.《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56.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57.“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58.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5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60.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61.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6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6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

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

这主要是因为(  )

A.南方经济的影响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

64.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65.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颁布附益之法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D.实施行省制度

66.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7.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

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68.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

69.“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什五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70.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

正制D.科举制

71.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72.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7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

74.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

A.西汉B.隋朝C.宋朝D.清朝

75.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7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77.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7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79.《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

这说明本质(  )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80.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②杯酒释兵权③犯颜直谏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D.③①④②⑤

81.右图所示的是(  )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

82.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83.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8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5.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86.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87.朱熹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非选择题

1.(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