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492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总体上说,其核心就是权力集中。

专制主义指君主独裁,与民主对立;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与分裂割据对立。

在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最后集中到皇帝(专制主义)。

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争。

从汉代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解决这些矛盾展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加快民族融合;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的范围内传播。

其消极作用表现在:

封建社会后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空前强化的专制易形成暴政;衍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易出现政治腐败;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中国古代(从汉至元)的选官制度

 

汉代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

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东汉时期,随着地方豪强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三国时的曹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在朝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为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朝廷举荐。

由于“中正官”经常举荐自己的族人担任官职,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势力不断壮大,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

隋唐时期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量才录用。

科举制度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把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同时,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局稳定。

科举制自隋唐出现后,便一直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专重“四书”“五经”,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在地方设郡县   B.颁布“推恩令”

 

C.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D.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

 

2.唐朝将秦汉以来的一相制变为多相制的实质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行政效率 D.笼络科举士子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

 

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C.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宰相军权

 

4.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尚书省 D.宣慰司

 

5.科举制的实质是( )

 

A.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 B.皇帝任命官吏的制度

 

C.依据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 D.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二)能力提高

 

1.与秦朝相比,刘邦建立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

 

A.实行郡县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皇帝制度更加完善 D.根本目的不同

 

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D.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4.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省权力受中央节制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为了削弱相权,汉代、唐代、宋代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

 

A.增加宰相的名额 B.废除宰相

 

C.分割宰相的权力 D.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与中枢决策

 

(三)延伸拓展

 

1.贾谊在《治安策》中说: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是( )

 

A.形成中朝机构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 D.隋朝实行科举制度

 

2.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3.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4.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右图反映的步入仕途的方式是( )

 

A.地方举荐,皇帝任命

 

B.按门第高低获得官职

 

C.凭才学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

 

(四)模拟练习

 

1.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出现鼎盛局面。

与这一现象出现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B.编户齐民制度

 

C.察举制       D.刺史制度

 

2.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主要的积极作用是( )

 

A.加强皇权        B.中央机构明确分工,相互制约

 

C.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3.史书记载:

“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这反映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4.北宋初年规定,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需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这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完善封建法制 C.减轻刑罚 D.防止司法腐败

 

5.元朝是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时期,“发展”集中体现在( )

 

A.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B.政府将大量汉族人迁到边疆地区,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开发

 

C.推行了行省制度

 

D.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6.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根源是( )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影响

 

7.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在中央机构中设有宰相,但其名称与具体职掌却不尽相同。

结合有关史实,请回答:

 

(1)为了行使权力,秦始皇确立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组织。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始皇设置丞相,汉承秦制。

当时丞相的主要职权是什么?

 

 

 

(2)唐承隋制,中央最高机构为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三省之长同为宰相。

概述三省各自的职权及相互关系。

 

 

 

(3)宋初对宰相制度作了哪些调整?

 

 

 

(4)(明太祖)曰: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朝对宰相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历史作用怎样?

 

 

 

(5)简要说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对宰相制度不断调整的主要原因和根本目的。

 

 

 

8.材料一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材料二 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

(《隋书·百官志》)

 

隋唐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

材料分别反映了隋唐哪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整理知识要点

 

首先,阅读教材标题和子目。

以本课为例,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教材知识的时间范围是汉朝至元朝。

 

其次,按段落找到每个朝代的措施,再比较各个朝代相似的措施和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有联系的知识一般是重点知识。

 

再次,把相同问题的解决办法列成图示或表格。

如本课中“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可以列表如下。

 

时期

名称

标准

作用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不注重才干,世家大族把持要职,导致政权腐败。

隋唐宋元

科举制

才学

有利于打破特权,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是选官制度的进步,影响深远。

 

(二)例题解析

 

材料一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天子。

 

──引自贾谊:

《治安策》

 

材料二 读下图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材料三 读下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贾谊的建议是针对当时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内容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解析:

本课的重点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一制度的内在矛盾。

本题重在考查这一历史概念。

此外,本题还考查阅读材料、观察历史图片、提炼有效信息等能力。

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把材料与教材有关内容相结合,体会题干考查的目的和角度,然后确定答题的内容。

 

提示:

(1)针对的问题:

王国问题。

西汉分封诸侯,封国势力不断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国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

 

(2)材料二反映的是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景;材料三反映北宋重文抑武,文官受到重视。

原因:

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控制地方政治、经济,拥兵自重,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朝廷收回大将兵权,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从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经历了汉、唐、宋上千年时间方告一段落。

 

(三)学习拓展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内在矛盾是什么?

历代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各有何特点?

利弊如何?

 

(四)自展才华

 

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古代的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那时,人们对皇帝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

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

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汉光武帝名叫刘秀,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唐太宗叫李世民,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二)新苗论坛

 

1.学生表演两位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始皇:

“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

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上略作修改。

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由尚书省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2.教师提出问题:

剧本反映出的秦朝和唐朝的制度是什么?

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1)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明清以前,专制主义的弊病尚未暴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以积极为主。

 

(三)书目网址

 

1.齐涛主编: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2.http:

//

 

3.http: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