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4557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8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总31页)

第1-2章史前教育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B)。

A.“拉比”B.“古儒”C.“书吏”D.“教父”

2.通常,苏美尔和(A)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A.巴比伦B.印度C.埃及D.中国

3.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其中的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A)。

A.读写B.苏美尔文C.文法D.祈祷文

4.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的是(D)。

A.文士学校B.职官学校C.僧侣学校D.宫廷学校

5.古代埃及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C).

A.文士学校B.职官学校C.僧侣学校D.宫廷学校

6.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A)。

A.《吠陀》经B.苏美尔文C.文法D.祈祷文

7.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的是(A)。

A.佛教教育B.婆罗门教育C.职官学校D.宫廷学校

8.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C);“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D);希伯来的教师称为(A)。

A.拉比B.校父C.专家D.古儒

第3章古希腊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D)。

(教育学统考2008年)

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

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2.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D)。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3.“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和(A)。

A.摔跤B.游泳C.射箭D.骑马

斯巴达的公民子女7~18岁,进入国家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4.在斯巴达,(D)岁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A.15C.25D.30

斯巴达的公民子女20岁开始接受实战训练,30岁证实获得公民资格。

5.在雅典,(B)岁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A.15C.25D.30

雅典公民子女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到20岁,经过一定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6.“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A).A.怀疑主义B.主观主义C.实证主义D.绝对主义

7.在古典时期,出现了一些由着名学者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如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办了(A)。

A.“学园”B.修辞学校C.哲学学校D.吕克昂

在古典时期,出现了一些由着名学者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如前309年(或前392),伊索克拉底创办的修辞学校;前387年,柏拉图创办的学园;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

8.公元前200年前后,(C)成为了着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的中心。

A.巴黎大学B.伦敦大学C.雅典大学D.吕克昂

希腊化时期真正得到明显发展的是高等教育机构。

雅典大学成为非常着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的中心,为传播希腊的文化、科学和学术做出来重要的贡献。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奥古斯丁

2.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新阶段的人是(A)。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

3.问答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它由(A)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间的对话方法。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

4.《理想国》的最高教育目标是培养(B)。

A.哲学家B.哲学王C.政治学家D.修辞学家

5.(B)中首次提到了强迫教育。

所有公民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学校教育,不管他们父母是否乐意。

A.《理想国》B.《法律篇》C.《爱弥儿》D.《论灵魂》

6.(C)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俩个部分:

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

7.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提出者是(C)。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

第4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选择题

1.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B)。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教会教育

2.教会学校的种类主要有修道院、主教学校和(A)。

A.堂区学校B.文法学校C.修辞学校D.基尔特学校

3.中世纪修道院的学生不全是以做神职为目的,其中有一部分进修道院仅为学习知识,毕业后仍为俗人,这部分人称为(B)。

A.内学B.外学C.俗人D.留学生

修道院最初只接收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

但俩类学生分开,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将终生做圣职。

后者称为“外学”,入修道远只为学习知识,学成后仍为俗人。

~21岁的骑士教育是(C)。

A.礼文教育阶段B.家庭教育阶段C.侍从教育阶段D.社会教育阶段

5.查理曼大帝时,以(B)为法兰克王宫宫廷学校校长的学校最为着名。

A.柏拉图B.阿尔琴C.雷克斯D.基尔特学校

6.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A)。

A.萨莱诺大学B.波隆那大学C.巴黎大学D.基尔特学校

7.下列哪所中世纪大学是典型的“先生”大学(C)

A.萨莱诺大学B.波隆那大学C.巴黎大学D.基尔特学校

8.新兴市民阶层具有本阶段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而这些利益和需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缺乏满足这种需要的学校,于是,一种新型学校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B)。

A.基尔特学校B.城市学校C.堂区学校D.主教学校

9.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城市学校称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称为(A)。

A.基尔特学校B.城市学校C.堂区学校D.主教学校

10.下列哪种势力未曾担任过城市学校的领导者(D)

A.行会B.商会C.市政当局D.教会

11.下列哪项不是骑士教育第一阶段的教育内容(D)

A.道德教育B.身体的养护与锻炼C.宗教教育D.礼文教育

12.下列哪项不属于中世纪大学自治的特点(C)

A.大学师生免税B.大学生可以自由集体迁移

C.大学师生可以免被起诉D.大学师生免服兵役

13.关于波隆那大学,哪项说法不正确(D)

A.是欧洲研究罗马法的中心B.训练教会管理者的机构

C.讲授教会法的机构D.形成于11世纪末

14.下列哪项不是中世纪大学教育的科目(B)

A.文科B.理科C.法科D.神科

15.下列哪项不属于七艺的内容(D)

A.文法B.修辞C.算术D.体育

16.中世纪学校有哪几种办学形式(ACD)(多选)

A.修道院B.专科学校C.主教学校D.堂区学校

17.骑士教育的内容有(ABCDE)(多选)

A.宗教知识B.道德教育C.身体养护D.身体锻炼E.击剑

第6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1、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C)。

A.希腊B.罗马C.意大利D.德国

2.(B)是弗吉里奥教育理想的实践者,他在1423年开办宫廷学校,并于此终生执教,他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

A.罗耀拉B.维多里诺C.格里诺D.伊拉斯谟

3、人文主义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是(D)。

A.古典教育B.人文教育C.贵族性D.世俗性

4、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C)的文化革命。

A.奴隶主阶级B.封建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5、(A)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着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A.蒙旦B.莫尔C.埃拉斯谟D.斯图谟

6、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D)。

A.蒙旦B.拉伯雷C.莫尔D.维多里诺

7、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C)。

A.拉伯雷B.蒙旦C.莫尔D.维多里谟

第7章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宗教改革运动最初产生于(D)。

A.法国B.英国C.意大利D.德国

2.最先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德国的(B)。

A.加尔文B.路德C.斯图谟D.罗耀拉

3.主张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的是(A)。

A.路德派B.加尔文派C.英国国教派D.耶稣会

4.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教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关系的是(C)

A.路德派B.加尔文派C.英国国教派D.耶稣会

5.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其首创人是西班牙人(A)。

A.罗耀拉B.维多里诺C.格里诺D.罗拉耀

6.把办教育视为实现其宗教和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的是(D)。

A.路德派B.加尔文派C.英国国教派D.耶稣会

7.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实施贵族式精英教育B.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C.实施世俗性的义务教育D.重视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8.宗教改革对欧洲教育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是(B)

A.教育管理的国家化B.教育内容的古典化

C.教学语言的统一化D.教学目的单一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选择题

1.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D)。

A.直观性原则B.教育性教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2.提出“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B).

A.卢梭B.夸美纽斯C.乌申斯基D.福禄培尔

3.被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视为基础性教学原则的是(B)。

A.量力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

4.夸美纽斯依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将母育学校比喻为(A)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5.夸美纽斯的(D)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着作。

A.《普通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母语教育》D.《大教学论》

6.夸美纽斯的重大功绩在于他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B)的理论基础。

A.心理学B.感觉论C.伦理学D.系统论

7.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B)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

A.“泛爱”B.“泛智“C.和谐发展D.全面发展

8.在外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是(D)。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柏拉图D.夸美纽斯

9.夸美纽斯在1633年正式出版了(C)一书,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着。

A.《理想国》B.《世界图解》C.《母育教育》D.《大教学论》

10.夸美纽斯把(B)四种品德作为自己的德育教育内容。

A.智慧、勇敢、仁慈、公正B.智慧、勇敢、节制、公正C.博学、勇敢、仁爱、公正D.智慧、勇敢、节制、礼让

二、名词解释

1.《大教学论》

【参考答案】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该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着作,提出了“泛智教育”和“教育适应自然”的主张和重要思想。

该书的完成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对西方近代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2.“泛智教育”

【参考答案】夸美纽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以广泛的知识,就可使个人和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立适合发展他们的学校。

为实现这一思想,他先后到达英国、瑞典等多个国家宣传“泛智教育”,对各国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辩析题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

【参考答案】正确。

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

为此夸美纽斯制定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前后衔接的统一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

四、简答题

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

【参考答案】夸美纽斯从其宗教世界观出发,认为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准备,因此,教育目的也应是使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这是他的宗教性的教育目的;但另一方面,在他的《大教学论》等着作中又渗透着现实性的教育目的,认为人既然是上帝“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创造物,人就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要主宰万物,并利用万物来过好现实生活。

2.简述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两大支柱。

【参考答案】

(1)自然原则:

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体系的根本指导原则就是教育适应自然。

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

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界存在着一种保证万物和谐发展的秩序,即普遍规律,所以,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

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白然本性和年龄特征。

夸美纽斯认为,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法则。

(2)泛智论:

所谓“泛智”是一种全面的、能为所有人掌握的全部知识。

他的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

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要求把教育普及于一切男女儿童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他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有缺陷的。

他认为,男女青年根据各自所处的社会阶层,所受教育的目的和程度应是不同的。

五、论述题

1.论述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理论。

【参考答案】(l)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内容:

中世纪的教学组织工作十分松散,为改变这种状况,夸美纽斯总结各教派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初步经验,提出全面系统的论述班级授课制。

他主张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的班级。

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个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

采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学校教育长期实施的个别教学形式,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

(2)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①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②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相互激励、互相帮助。

(3)对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今天看来夸美纽斯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许多意见还是粗糙的,其中也有不少片面的地方,但他总结了教育窦践中的宝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论述,从而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广为后人采用,建立了教育史上的不朽功绩。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选择题

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将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分为三类,即(B)。

A.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和劳动的教育

B.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

C.社会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

D.自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个人的教育

B.卢梭从儿童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

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撰写了着名教育哲理小说(C)。

A.林哈德与葛笃德》B.《巨人传》C.《爱弥儿》D.《教育漫话》C.卢梭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儿》,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3.卢梭的人性理论,即他的天性哲学,是其向旧制度提出挑战的武器。

与教育密切联系的是(A)和感觉论。

前者指明人的本性,后者指明人的本能、人的知识的来源。

A.性善论B.性恶论C.理性论D.自然论

4.在自然教育的实施上,卢梭按照年龄阶段把人的教育分为符合自然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儿童期主要进行(C)。

A.道德教育B.劳动教育C.感觉教育D.体育

C.儿童期的教育(2~12岁)。

又称“理智的催眠期”,主要进行感觉教育。

儿童不能接受和形成抽象观念,因此以发展和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为主。

5.主张国家掌管学校教育,“设立一个最高行政院为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的是(A)。

A.卢梭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洛克

A.卢梭又是一个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的思想家,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他认为理想国家中的教育“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改变现存制度及其教育,主张国家掌管学校目标,“设立”一个最高行政院为符合自然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

1.自然后果法

【参考答案】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

基于少年儿童的理智尚处于所谓的“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这样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是由其过失所召来的自然后果。

这种教育方法有反封建专制教育的意义,但易引发资产阶级利已主义思想,后由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进一步发展。

2.《爱弥尔》

【参考答案】法国教育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的教育小说。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反封建专制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神论的思想,并对基督教神学进行了遣责。

卢梭通过《爱弥尔》一书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乃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

3.消极教育

【参考答案】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的方法。

就是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但这并非无所作为,还有两件事要做:

一是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二是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消极教育”实际上就是与传统的教育相反,使成人、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儿童不再只是被动受教,教师不再是主宰一切。

三、辨析题

1.卢梭认为人所受的教育应当以自然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

【参考答案】

正确。

卢梭认为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即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卢梭看来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2.卢梭认为当儿童犯了过失和错误后,应该受一定的处罚。

【参考答案】

错误。

这不符合卢梭的自然后果法。

此法认为当儿童犯了过失和错误后,不必直接去拒绝或处罚他们,而让他们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现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

它体现了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和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

但是其过分强调儿童的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教育的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四、简答题

1.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是如何实施的。

【参考答案】

自然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

在自然教育的实施上,卢梭按照年龄阶段把人的教育分为符合自然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婴儿期的教育(0~2)。

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因为良好的体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

儿童期的教育(2~12岁)。

又称“理智的催眠期”,主要进行感觉教育。

第三个教育:

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

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第四个阶段:

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

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选择题

1.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A)。

A.儿童对母亲的爱B.儿童对父亲的爱

C.儿童对全人类的爱D.儿童对上帝的爱

A..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爱,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

2.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A)。

A.裴斯泰洛齐B.夸美纽斯C.詹姆斯D.赫尔巴特

3.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是(C)。

A.卢梭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4.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最简单的要素是(C).

A.抓挠B.行走C.关节的活动D.刺戳

5.在测量数学中,裴斯泰洛齐认为构成各种形状的最简单的要素是(A)。

A.直线B圆形C.曲线D.三角形

6.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C)。

A.卢梭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

7.裴斯泰洛齐的《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写于(D)期间。

A.1768年,他在苏黎世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实验农产期间

B.1774年,他在’新庄“办起孤儿院期间

C.1789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在斯坦兹建立了一所孤儿院期间

D.1799年,在布格多夫小学任教期间

二、名词解释

《林哈德与葛笃德》:

《林哈德与葛笃德》: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重要的教育代表作,该书从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该书的问世,引起很大的反响,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辨析题

裴斯泰洛齐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人民获得幸福的根源,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答:

正确。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工场与学校合一,在教育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时代性质决定了其并不能找到二者结合的内在联系,其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人民获得幸福的根源,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四、简答题

1.简述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思想。

答:

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自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的观念。

关于道德任务的实现,她认为,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中的教育,但二者应该密切联系。

无论是在家庭或者学校,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以母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对学生给予充分的爱心,以激起儿童的道德情感。

但同时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限度的,爱如变成溺爱,纵容,放任,则是教育中极大的祸害,所以他又主张爱与威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的另一原则,是要重视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的练习,而不是崇尚空谈,也不能求助于体罚。

德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德育的基础是在家庭中奠定的。

儿童诞生后,首先要在家庭中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再逐渐扩大到家庭其他成员的爱。

随着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到周围领导以及学校教师和同学的爱,再扩大到对全人类的爱,并由此而意识到自己是整个人类的一员。

2.简述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的基本内涵。

答: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论述。

也是他为初等教育革新所做的开创性实践的结晶。

要素教育的含义是,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按照裴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