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4587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

论述类文本阅读2

论述类文本阅读2

论述类文章阅读2

如何做好主观题

试题引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

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

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

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

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

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

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

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

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

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

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

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伦继往开来的责任。

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

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4分)

2.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

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4分)

【练习巩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

什么是美?

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

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

究竟什么是美?

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

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

什么是美?

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

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

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

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

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均不相同。

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

当时杜甫写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

可是当杜甫写道: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

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审美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

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说成东西呢?

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

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

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

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

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

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4分)

2.一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

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

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

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

(4分)

【深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沈国仪陶冠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

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

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

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

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

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

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

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

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

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

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

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请写出两点。

2.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

请概括出史载和传说的内容。

3.书法家高二适反对郭沫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知识积累】

答案规范

1)注意答案的组织顺序及角度

示例: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略)

问题:

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

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要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依据。

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逻辑渐进)

2)注意角度与完整性

示例《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

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

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问题: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注意信息的整合

示例:

我年轻初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

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

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

这段话要表达的道理是什么?

4)注意正面肯定作答

示例1: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

(略)

错例:

中国古诗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答案:

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示例2: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一文提倡什么观点?

的理由是什么?

(略)

点拨:

在文中,主要是谈愚昧、黑暗如何危险,禁止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有何危害。

如果照搬原文语句就不能切合讲提倡的角度的。

错例:

本文提倡不要借口危险思想来禁止言论自由。

从提倡一词的使用要求看,如此说法不能成立。

这就需要调整表述角度,进行化性表述:

提倡思想、言论自由。

练习清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动漫也需中国特色

在《国际漫画杂志》主编约翰兰特看来,上世纪中期拍摄的《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动画片,至今仍然能让人们看到中国动漫惊人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中国元素依然是中国动漫发展的法宝。

当然,中国元素不应简单等同于固守传统,中国元素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题材。

约翰兰特认为,生活本身永远是创作的沃土。

中国的社会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图景的展现,让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发展中的中国,展现平常人的生活,这应该是中国元素极为重要的一种表达内容。

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也是影响中国动漫发展的重要原因。

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是现在动漫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产业链层次分明且关联性强。

但在国内,漫画通过漫画读者盈利,动画片通过动画企业投资生存,衍生产品制造商通过厂商购买少数动漫形象消费者赚钱。

动漫产业被分成若干块,企业各行其是,谁也做不大,谁也做不好。

专家认为,要打造动漫产业链,首先要实现从重成品到重创意的变。

对于动漫这样的内容产业,创意永远是第一位的。

国家动漫产业部际专家联席会议成员傅铁铮介绍说,在国外,常常是先出漫画书看市场反应,市场反应好的再拍动画片,有些厂商甚至只是简单地买创意。

而中国动漫现在还是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

‘以产定销’的模式使得很多动画片缺乏市场,影响了动漫企业的收益和进一步发展。

打造产业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通和开拓上下游产业,形成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行为。

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军介绍说,在《淘气鬼马小跳》的制作和发行中,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开拓上下游产业的尝试。

首先,在动画片投拍前,中影动画在儿童刊物上连载《马小跳》多格漫画。

这一方面是为动画片造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应,对动漫形象进行改造,以保证最后设计出来的形象是接受度最高的。

在影片制作的同时,文具、玩具等各种衍生品也在同步设计、制作、出售。

我们有信心,要让马小跳存在于中国的大街小巷,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和动画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有删节)

1.在约翰兰特看来,中国动漫要准确把握中国元素这一发展法宝的重要内涵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2.动画片《淘气鬼马小跳》在制作和发行上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请分条说明。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小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

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

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

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

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

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

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

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

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

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

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

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4分)

2.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名声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

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

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

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

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

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

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

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

莱辛便说过:

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

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6分)

16.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模块单元

论述类文章阅读

课题

如何如何做好主观题

主备人

王冠

学习课时

2学时

时间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7.学会掌握主观题答题的基本方法;

18.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阅读问题。

学习重点

学会掌握主观题答题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

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阅读问题

考情分析

近年来的安徽省《考试说明》都有这样的表述: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可以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也就是说,对于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在形式上会有不只选择题这一种选择,非选择题(如江苏、广东等省份的简答题)也是一种形式。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未用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论述类文章,但《考试说明》的表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另外非选择题的训练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确有莫大的帮助,所以,借助兄弟省份的有效形式和成功经验,对一般论述类文章的主观题(通常为简答题)进行必要的备考训练。

一展示目标

1.学会掌握主观题答题的基本方法;

2.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阅读问题。

二自学导学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简析】

1.理解(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

体现立场观点的概念;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概念;有深层次的含义的概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

文中其主要作用的关键句子。

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中有影响的句子;

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关键语句,即文眼;

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文中表达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2.分析综合(分析解剖和归纳整理)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

区分有关的与无关的,主要的和次要的,关键的和非关键的的信息。

整合:

再将筛选出来的信息分类、合并。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结构:

根据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把握思路:

理清文章的脉络。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

对文章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有几层意思。

归纳:

对文本的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抽象、提炼出几条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不仅要把握对本话题的观点态度,还要把握赞扬、批评,或支持、反对的观点态度,并能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概括。

【活动设计方案】

(一)例题引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