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5143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docx

髋关节损伤康复研究

第六章髋关节损伤的康复方案

第一节髋关节的康复目标

一、髋关节一般康复目标和原则

髋关节由髋臼与股骨头组成,其周围有强有力的股肉层覆盖,人体中最深的关节,也是完善的球臼关节。

髋关节损伤及术后,在明确诊断及手术后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髋关节损伤及术后,早期应以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为主。

1.髋关节骨折:

髋关节常见的损伤:

髋臼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等。

2.髋关节疾病: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弹响髋等等。

二、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

1.屈曲(也称为前屈):

髋关节的屈曲是指膝关节接近胸口的动作,“抱膝”等动作就是髋关节的屈曲。

下肢完全伸直与身体成一条直线时(如正直站立),髋关节为0度。

屈曲至最大为90度。

2.伸展(也称为后伸):

髋关节的后伸是指整个下肢向后抬起的动作,如俯卧(趴在床上)上身和腰部不动,腿向后抬起,就是髋关节的后伸动作。

下肢完全伸直与身体成一条直线时(如正直站立),髋关节为0度。

后伸至最大为15度。

3.外展:

髋关节的外展动作,即是两腿分开的动作。

双腿并拢时为0度,两腿分开至最大为45度。

4.内收:

髋关节的内收,就是双腿并拢交叉腿的动作。

双腿并拢时为0度,两腿交叉至最大为20度。

5.外旋:

髋关节的外旋动作是指大腿向外侧的旋转动作。

即平躺在床上,腿向外旋转,使两个脚尖尽量分开(脚腕不参与动作)的动作。

脚尖正向上方为0度,两个脚尖尽量分开最大为45度。

6.内旋:

髋关节的内旋动作是指大腿向内侧的旋转动作。

即平躺在床上,腿向内旋转,使两个脚尖尽量靠近(脚腕不参与动作)的动作。

脚尖正向上方为0度,两个脚尖尽量靠近最大为45度。

三、肌力及完成运动的肌肉

髋关节周围有许多肌肉,虽然此起肩肱关节重要性较小,但它也是维持髋关节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髋关节的前面有髂腰肌,后面有许多的外旋肌如股内肌,闭孔内肌等。

在髋关节的外侧,有臀中肌,臀中肌,臀下肌和阔筋膜张肌等外展股,前部纤维同时可帮助内旋。

髋关节术后早期,肌力练习应以等长收缩为主,肌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不变,无明显的关节活动度的改变,术后中、晚期,逐渐增加肌力练习的方法次数。

 

第二节髂胫束挛缩术后的康复方案

一、弹响髋的损伤机制:

在人体大腿骨外上方有一骨性隆起,即大转子。

大大转子的外侧有髋胫束通过。

髋关节活动时,大转子与髋胫束之间摩擦,就会产生弹响。

髋胫束因某些原因导致肥厚或紧张,或大转子过于突出,或有滑囊炎,就可以造成髋关节活动时两者相互摩擦产生弹响。

如果髋关节弹响伴有疼痛则需要治疗。

二、弹响髋的治疗:

1.弹响髋一般需要保守,可以采用局部封闭、物理因子治疗。

2.保守治疗无效可以手术行髂胫束松解。

三、弹响髋(髋胫束挛缩)松解术后康复治疗方案

1.早期:

术后1周

(1)术后麻醉消退后:

卧床姿势采用自由无痛体位休息,可将下肢垫高以促进血液循环。

(2)踝泵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7):

即主动踝关节屈伸练习。

最大限度地绷脚尖(向下踩)和勾脚尖(向上勾脚),在极限处停留2秒,反复进行。

要求清醒时尽可能多做,至少5分钟/小时。

此练习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重视。

(3)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6):

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1000次/日。

可尽量避免肌肉萎缩,同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7):

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1000次/日。

可尽避免量肌肉萎缩,同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术后1-3天:

(1)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

(2)尽可能减少下床活动,经允许可持拐不负重行走。

但只鼓励去厕所等生活必须的活动,不能以下地行走作为练习。

(3)下地行走后可进行“抗重力踝泵练习”,以促进肢体远端血液回流。

动作与上面所述踝泵相同,只是自己用手或由他人帮助,将腿举到与床面垂直练习。

可以在重力作用的帮助下更好地促进肢体远端的血液回流。

(4)开始尝试直抬腿(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8):

尽量伸直膝关节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每组,2-3组练习每日。

术后4-7日

(1)可以开始扶双拐室内负重行走。

(2)开始小范围的关节活动度练习。

仰卧屈髋(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2):

仰卧床上,健侧腿伸直不离开床面,腰及臀部也不离开床面,双手抱住患侧大腿,缓慢用力向胸前拉,使膝关节尽量接近胸部。

至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钟为1次,逐渐加大屈曲角度,2-3次每日。

(3)可以开始在床上坐起,即髋关节屈曲90°位。

开始时可能存在疼痛,逐渐延长坐的时间,及慢慢坐直身体,即可逐渐适应。

(4)逐渐开始使用单拐或去拐行走,但行走距离应逐渐增加以避免肿胀发生。

2.中期:

术后1周:

(1)开始髋关节内旋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6):

坐位,屈膝屈髋90°左右,双脚分开,双手扶膝关节处,由两侧向中间推,使两膝尽量并拢。

至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钟为1次,2-3次练习每日。

并继续加大角度。

(2)开始髋关节内收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4):

健侧卧位,健腿屈曲帮助固定身体不使腰及骨盆旋转,患侧腿在体前交叉向对侧,肌肉完全放松自然下垂。

至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钟为1次,2-3次练习每日。

并继续加大角度。

(3)继续并强化直抬腿等肌力练习,以强化肌力。

术后2周:

(1)全面恢复髋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度:

仰卧屈髋:

至术后2周结束应基本抱至与健侧腿相同角度。

仰卧髋后伸(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3):

至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钟为1次,2-3次练习每日。

并继续加大角度。

至术后2周结束应基本抱至与健侧腿相同角度。

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负荷不应过大,否则肌肉不能放松,即无效果。

至术后2周结束应基本与健侧腿相同角度。

仰卧髋外展(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5):

至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钟为1次,2-3次练习每日。

并继续加大角度。

至术后2周结束应基本与健侧腿相同角度。

髋关节外旋(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5):

至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钟为1次,2-3次练习每日。

并继续加大角度。

至术后2周结束应与健侧腿相同角度。

(2)强化下肢肌力:

卧位或立位勾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1):

在踝关节处加沙袋或用皮筋的阻力为负荷以强化练习。

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日。

坐位抗阻伸膝(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7):

使用沙袋等为负荷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日。

术后3周

(1)静蹲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2):

膝屈至90°内的无痛及可控制的最大角度保持2分钟为1次。

力量增强后可抬起健侧腿,把重心完全移动至患腿单腿静蹲。

此练习可更好地加强患腿大腿前侧肌群肌力,锻炼股四头肌,尽快纠正健侧患侧腿之间力量的差异。

2分/次,休息5秒,5-10次/组,2-3组/日。

(2)立位内收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5):

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日。

(3)坐位并腿(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8):

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日。

(4)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

前向跨步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1):

力量增强后可双手可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

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

后向跨步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2):

力量增强后可双手可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

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

侧向跨步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3):

力量增强后可双手可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

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

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3.后期:

术后4周

经复查后无特殊不适,无并发大转子滑囊炎,即可逐步恢复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及体育运动。

(1)保护下全蹲(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5):

双腿平均分配体重,尽可能使臀部接触足跟。

3-5分/次,1-2次/日。

(2)开始单膝蹲起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0):

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

必要时可双手提重物以增加练习难度。

3-5分钟/次,2-3次/组,2-3组/日。

(3)台阶前向下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4):

力量增强后可双手可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

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

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第三节股骨颈骨折康复方案

一、股骨颈骨折

一般为跌倒后直接外力作用所致,病人跌倒时扭转患肢暴力传导至股骨颈引起骨折。

也见于年老骨质疏松者股骨颈骨小梁薄弱遭受轻微外力致骨小梁断裂引起骨折。

股骨颈骨折后由于局部血运的破坏骨折愈合较困难,需要早期康复治疗的配合。

二、股骨颈骨折治疗

1.股骨颈骨折临床上,由于股骨颈骨折愈合较困难除了年龄较大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即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牵引。

2.一般均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

对于65岁以上年老者有明显移位,采用人工股骨头髋关节置换术,置换成人工的髋臼及股骨头假体。

因髋关节稳定性远强于肩关节,术后内固定坚固,故可早期开始肌力练习和被动屈伸练习。

三、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方案(手术切开复位)

1.早期:

炎性反应期(0-1周)

目的:

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

功能练习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较低,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骨骼断端的连接尚较为脆弱。

故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

逐渐增加小负荷的耐力练习,即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连续练习,至疲劳为止。

避免髋内收动作(交叉腿等)!

平卧时双腿之间垫枕头,使双腿不能并拢。

不得向患侧翻身!

向健侧翻身时应保护患腿,使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

侧卧后双腿之间垫高枕头,使患腿保持髋稍外展位!

不得过多行走!

行走中扶双拐,患腿绝对不得受力负重!

更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

术后患肢摆放于伸直位,可用枕头垫于腿下,以抬高患肢预防肿胀。

(1)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如可能,即开始踝泵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8):

通过小腿肌肉收缩与舒张的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及淋巴的回流。

5分/组,1组/小时。

此练习对于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应认真练习。

(2)股四头肌(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6)及腘绳肌等长收缩(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7)练习:

大于300次/日。

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3)术后3天:

开始CPM练习

CPM,2次/日,30分钟/次,练习后即刻冰敷30分钟(角度在无或微痛情况下逐渐增大)由医务人员指导完成。

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

活动度等关节有活动的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站立、行走后)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3-5次/日。

2.初期:

(2—4周)

目的:

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

髋关节屈曲角度未达到90°前,绝对禁止正常姿势坐起!

只能半坐起(即半躺半坐)!

(1)开始直抬腿肌力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8):

10—20次/组,1—2组/日。

(2)开始主动关节屈伸练习(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

主动髋屈伸练习:

坐位,足不离开床面。

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髋,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

10—20次/组,1—2组/日。

见附录1—图13。

(3)加大CPM练习角度:

如骨折愈合良好,力求在4周左右膝关节屈曲达120°,髋关节屈曲角度接近90°。

(4)开始下地扶拐行走:

如无痛,患腿可部分负重(小于1/4体重),注意保护!

不得摔倒!

3.中期:

(5周—3个月)

目的:

强化关节活动度。

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

逐步尝试患腿负重改善步态。

通过X光检查确定是否可以开始负重!

(1)负重及平衡练习:

(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

负重及平衡(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08,109):

随骨折愈合的牢固程度,负重由:

1/4体重-1/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

可在平板健康称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

逐渐至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

5分/次,2次/日。

(2)继续加强关节活动度练习:

(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

坐位抱腿(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76):

开始前测量脚跟与臀部间距离,逐渐使距离缩短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

在髋关节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次,1-2次/日。

(3)有条件可以开始固定自行车练习,轻负荷至大负荷,并逐渐减低座位的高度。

20-30分/次,2次/日。

(4)开始腿部肌力练习

后抬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0):

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2-3次练习/日。

俯卧位“勾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1):

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抗阻伸膝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7):

以沙袋或皮筋为负荷在髋关节无痛的活动范围内进行。

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5)提踵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37):

2分/次,休息5秒,3-5次/组,2-3组/日。

4.后期:

(4个月—6个月)

目的:

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

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

如骨折完全愈合,并具备足够牢固程度,即可开始以下练习。

(1)静蹲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2):

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间隔5秒,5-10连续/组。

2-3组/日。

(2)跨步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1,112):

包括前后、侧向跨步练习,20次/组,组间休息45秒,4-6组连续练习,2-4次练习/日。

(3)患侧单腿蹲起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0):

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

20-3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

 

四、股骨颈骨折康复方案(胫骨结节骨牵引保守治疗)

1.固定期:

骨牵引阶段(根据骨折断端愈合情况约8-10周不等)

目的:

减轻疼痛,肿胀;早期等长肌力练习。

(1)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如疼痛允许,即开始踝泵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8)。

通过小腿肌肉收缩与舒张的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及淋巴的回流。

5分/组,1组/小时。

此练习对于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应认真练习。

(2)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6,017):

即大腿前侧及后侧肌肉的绷劲及放松。

练习时必须确保牵引的位置,不能移动肢体,不能产生膝关节屈伸动作。

大于300次/日。

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2.早期:

骨牵引拆除后

目的:

开始膝及髋关节活动度练习,开始肌力练习。

髋关节屈曲角度未达到90°前,绝对禁止正常姿势坐起!

只能半坐起(即半躺半坐)!

(1)开始直抬腿肌力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8):

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

10—20次/组,1—2组/日。

(2)开始主动关节屈伸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2):

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动作幅度在刚开始练习时无法达到图解中角度,角度必须逐渐增加。

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髋,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

10—20次/组,1—2组/日。

如骨折愈合良好,力求在6-8周左右膝关节屈曲达120°,髋关节屈曲角度接近90°。

(3)有条件可以使用CPM练习角度:

如骨折愈合良好,力求在6-8周左右膝关节屈曲达120°,髋关节屈曲角度接近90°。

(4)开始下地扶拐行走:

如无痛,患腿可部分负重(小于1/4体重),注意保护!

不得摔倒!

3.中期:

通过X光检查确定是否可以开始负重后

目的:

强化关节活动度。

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

逐步尝试患腿负重改善步态。

(1)负重及平衡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08,109):

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负重由:

1/4体重至1/3体重至1/2体重至2/3体重至4/5体重至100%体重逐渐过渡。

5分/次,2-3次/日。

(2)继续加强关节活动度练习:

(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

坐位抱腿(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76):

开始前测量脚跟与臀部间距离,逐渐使距离缩短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

在髋关节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次,1-2次/日。

如条件允许,可以使用固定自行车练习,轻负荷至大负荷,并逐渐减低座位的高度。

20-30分/次,2次/日。

(3)开始腿部肌力练习:

后抬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0):

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厘米为1次,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2-3次练习/日。

俯卧位“勾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1):

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并逐渐过渡至“立位勾腿练习”。

抗阻伸膝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7):

以沙袋或皮筋为负荷在髋关节无痛的活动范围内进行。

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提踵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37):

2分/次,休息5秒,3-5次/组,2-3组/日。

4.后期:

骨折完全愈合,并具备足够牢固程度,即可开始以下练习。

目的:

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

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

(1)静蹲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2):

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间隔5秒,5-10连续/组。

2-3组/日。

(2)跨步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1,112):

包括前后、侧向跨步练习,20次/组,组间休息45秒,4-6组连续练习,2-4次练习/日。

(3)患侧单腿蹲起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0):

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

20-3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

 

第四节股骨头缺血性性坏死康复方案

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任何影响股骨头血运的疾患均可以造成股骨头无菌坏死,例如:

酒精中毒、痛风、潜水员病、镰状细胞贫血等等,也有特发性的不伴有其他任何原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可以分四期:

(ficat分期方法)1期-x光片表现正常;2期-股骨头轮廓表现正常,但显示出囊性变和硬化等骨修复的征象;3期-表现为软骨下骨的塌陷或股骨头扁平;4期髋臼出现继发性表现,囊性变、髋臼边缘骨赘形成、软骨破坏或股骨头半脱位。

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因很多,首先要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对于1/2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采取保守治疗,避免过度劳动和负重,必要时应卧床休息或牵引治疗。

若有疼痛症状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如扶他林等等。

(2)对于3/4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保留股骨头手术或髋关节置换手术。

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康复方案

1.保护期:

卧床休息或骨牵引阶段(根据X光片复查由专业医生决定何时可开始负重)

目的:

减轻疼痛,肿胀;促进骨组织愈合,早期等长肌力练习避免肌肉萎缩。

(1)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如疼痛允许,即开始踝泵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8):

通过小腿肌肉收缩与舒张的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及淋巴的回流。

5分/组,1组/小时。

此练习对于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应认真练习。

(2)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6,017):

即大腿前侧及后侧肌肉的绷劲及放松。

练习时必须确保牵引的位置,不能移动肢体,不能产生膝关节屈伸动作。

大于300次/日。

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3)开始直抬腿肌力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8):

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

10—20次/组,1—2组/日。

(4)后抬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0):

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厘米为1次,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2-3次练习/日。

(5)侧抬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19):

内外侧抬腿均应练习,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2-3次练习/日。

2.早期:

(根据X光片复查由专业医生决定可开始负重和活动髋关节后)

目的:

恢复髋关节活动度练习,开始等张肌力练习。

()开始主动关节屈伸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2):

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动作幅度在刚开始练习时无法达到图解中角度,角度必须逐渐增加。

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髋,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

10—20次/组,1—2组/日。

如骨愈合恢复良好,力求在4周左右髋关节屈曲角度接近正常。

(2)髋关节其它方向活动度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

图解083,084,085,086,087):

如骨愈合恢复良好,力求在4周左右髋关节屈曲角度接近正常。

(3)开始下地扶拐行走:

如无痛,患腿可部分负重(1/4至1/3体重左右),注意保护!

不得摔倒!

3.中期:

通过X光检查确定是否可以开始负重后

目的:

强化关节活动度。

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

逐步尝试患腿负重改善步态。

(1)负重及平衡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08,109):

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负重由:

1/4体重至1/3体重至1/2体重至2/3体重至4/5体重至100%体重逐渐过渡。

5分/次,2-3次/日。

(2)继续加强关节活动度练习。

(3)开始腿部肌力练习:

俯卧位“勾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1):

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并逐渐过渡至“立位勾腿练习”。

抗阻伸膝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7):

以沙袋或皮筋为负荷在髋关节无痛的活动范围内进行。

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提踵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37):

2分/次,休息5秒,3-5次/组,2-3组/日。

4.后期:

骨恢复愈合良好,具备足够牢固程度,即可开始以下练习。

目的:

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

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

(1)静蹲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图解022):

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间隔5秒,5-10连续/组。

2-3组/日。

(2)跨步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1,112):

包括前后、侧向跨步练习,20次/组,组间休息45秒,4-6组连续练习,2-4次练习/日。

(3)患侧单腿蹲起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图解110):

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

20-3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

 

第五节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方案

一、全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以髋部疼痛、保持髋关节的稳定性,以获得较大的关节活动,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