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5250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docx

项目必要性大纲1112下午

项目必要性

项目必要性公共点(3个项目均可使用)

一、开启海洋之门,把握低碳经济之路,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

(一)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我省蓝色经济加快发展

广东省地多人少,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2公顷,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远低于联合国划定的0.053公顷的警戒线。

长期以土地换GDP式的经济高增长,造成我省目前生产和生活用地极其紧张,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几乎面临无地可用的境地。

据统计,国际上大的都市圈土地开发强度都在25%-30%之间,珠三角土地开发强度却已经超过30%了,东莞是38%,深圳是40%,远远超过世界上的标准。

为突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土地供应严重不足的约束,我省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三旧改造”等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省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滩涂淤涨型海域面积大等优势,推动科学填海,大力发展蓝色经济。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省列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这为广东海洋事业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必将推动广东省经济社会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是珠江口西岸的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土地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约占珠三角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的23%,其中江门市区181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9.05%,全市人均土地3.75亩,人均耕地0.82亩。

江门市沿海有大小岛屿269个,海岸线总长328.7公里,岛岸线356.7里。

江门市同样存在土地快速消耗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矛盾。

据不完全统计,2001至2004年期间,江门市仅供应工业用地就达8.4万亩之多,但是土地利用效益还比较低下,地均产出GDP只有765万元/平方公里,仅为深圳市的1/19,位居珠三角第八位;建成区域地均GDP3.7亿元/平方公里,为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37%,为深圳市的21.6%,在珠三角排名第七;耕地产值2826元/亩,是珠三角平均水平的69.9%,在珠三角排名第八。

工业基础较好的某工业走廊的86个项目中,投资强度超过100万元/亩的项目21个,占总数24%;72-100万元/亩的项目14个,占总数的15%;未达到国家对江门市最低投资强度72万元/亩的要求的项目51个,占总数的59%。

由此可见,土地快速消耗并未带来相应的高效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

产业增长赖于聚集与建设用地布局分散的矛盾。

产业聚集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处理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但是,江门市在工业用地在一些地区出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致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直接导致难以开辟出较大区域的土地开发大型旅游项目,严重制约了江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新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土地政策的不断收紧,用地需求不断增大与土地指标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虽然新会目前可供使用的工业和建设土地仍然不少,但可以使用这些土地的指标却不多,形成了严重的土地瓶颈问题,制约了新会第二产业的发展。

而目前银湖湾有约2.68万亩可进行围填并开发建设的海域,可有效避免传统工业用地瓶颈问题,对于加快改区域旅游产业开发,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银湖湾区域建设用海区作为由国家批复的广东省第一个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为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切实的可行性。

经过数年的酝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银湖湾没有走“来者不拒”,以牺牲环境、牺牲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为代价的道路,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而是“适而择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了地方GDP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就业岗位的大型优质旅游项目。

引进的本项目选址于新会银湖湾区域建设规划B区,其开发内容以及节能、环保的开发理念符合江门市发展功能定位,符合《江门市城乡总体规划》(2010-2020)要求。

该项目的落户,大大提高了银湖湾滨海旅游产业的招商吸引力,并有效推动了《银湖湾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的实施,有助于加快了我省填海造地进程,缓解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

(二)国内外围填海经验教训警示用海方式转变

围填海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东部许多沿海地区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纷纷提出围填海造地计划。

在提及围填海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低地国家”荷兰。

荷兰从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填海,现在41,526平方公里的国土有1/4是从大海里夺取过来的。

为了增加陆地,荷兰人建造堤坝,阻挡海水,并且利用风车产生的动力将低洼地带的水抽干,填海造田。

人们抽掉艾瑟尔湖的部分湖水,填入沙土,开垦出新的土地,建成农田、现代城镇与休闲度假区,使其成为荷兰最年轻的省份---弗莱福兰省。

有人笑称,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

国土狭小、人口密集的日本,是世界上围填海造地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史料记载,仅冈山县一地,在16世纪末就将儿岛湾填埋了90%,围垦出近百平方公里的良田。

二战结束后,日本大规模围填海情况愈演愈烈,新造陆地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10个神户市区或20个香港岛。

东京湾填海项目、神户人工岛、关西国际机场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填海工程。

借助于围填海造地,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一条长达1000余公里的沿海工业地带。

据有关专家估计,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日本一共从海洋索取了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沿海城市约有1/3的面积都是通过围填海获取的。

韩国山多地少,围填海的历史也较悠久。

最早的围填海活动可以追溯到高丽时代高宗43年(1256年)。

当时,为增加军粮供给,在黄海沿岸仁川附近的江华岛建设了4个堤坝围海造地。

长期以来,韩国围填海造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

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经济腾飞,为解决工业用地不足的问题,政府牵头实施大规模围填海。

韩国的围填海工程主要分布在黄海沿岸以及对马海峡沿岸。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围填海项目,新万金工程于1991年开工,已修筑33公里长的防波堤,围填了401平方公里海域。

滨海小国或“袖珍”岛国,如新加坡、摩纳哥、马尔代夫等,也都向海洋索地,依靠围填海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新加坡迄今已经围填海造地100多平方公里,世界最大、最壮观的机场之一---樟宜国际机场、工业区裕廊镇等都是填海而建的。

摩纳哥夹在法国、意大利当中,国土面积很小,从1981年开始在海湾填土造陆,建设丰特维耶新城,得地0.22平方公里,扩大国土12%。

不少沿海国家通过围填海获得大量平整成片的土地,缓解了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用地紧张状况,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过度和缺乏科学指导的围填海工程也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围填海造成海洋污染加剧,赤潮频发。

在日本,通过围填海新建的工厂和住宅区加重了污染物的排放,使硫酸还原菌等细菌大量滋生,不但生物不能生存,更是频繁出现赤潮。

在韩国,新万金工程导致防波堤附近海水流速减弱和污染加剧,有助于赤潮生物生长。

一些沿海国家坚持以高利润、高附加值开发为主的有益做法,将围填海新造土地用于旅游业发展。

例如在韩国,2008年10月,国务会议变更了新万金围垦土地开发构想,将原计划72%的农用地减少为30%,围填海形成的土地主要用于第二、第三产业开发。

李明博总统承诺要将新万金工程打造成亚洲的“迪拜”,进一步推动韩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银湖湾区域建设用海B区引入本项目,将是广东围填海转变发展方式的又一新尝试,是借鉴国内外经验,是启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形式的重要措施,符合科学用海之路。

(三)响应鼓励环保项目政策,打造低碳科技成果展览示范区

众所周知,能源供应缺口大、利用效率低、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中国能源使用方面的三座大山。

据专家测算及统计,中国的能源供应缺口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而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并且在能源的生产、使用和消费中所产生的污染危机已到了触及危害国民经济、健康底线的边缘,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空气质量报告,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有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总数的39.8%,其中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为劣三级,而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494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49个,占50.4%。

一个个不容忽视的数据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清洁能源技术,而本项目的投资商江门市新会区洁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是一家集环保科技、清洁能源及绿色建筑综合技术开发公司,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清洁技术及环保事业经验。

本项目中的建设建材、水资源循环利用、节能产品的使用、设置污染层与人呼吸层不重叠的合理净高空间、雨水收集系统、清洁能源的利用及潮汐发电站等技术均高于国际环保标准要求。

合理高效的能源利用、接近零污染的能源应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技术不但将新会区乃至江门市的清洁能源业引领到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对促进本市外贸创汇、扩大就业、城市形象宣传意义深远,更为广东省打造首批低碳经济城市树立起标兵模范作用。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2009年12月初,《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响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低碳旅游,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质量,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

它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

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

本项目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在低资源消耗、低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取得更好的经济发展。

通过积极引导旅游消费者开展低碳旅游,以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等。

同时,让旅游者感受低碳旅游新技术、新理念的体验,比如参与碳中和旅游活动,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责任。

本项目倡导低碳环保理念,大力推广科研发展,对全国清洁能源应用与推广具有积极的模范作用。

同时引入国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建立清洁技术污水处理系统和区域水循环系统,将旅游区产生的污水、废水净洁处理后再进行植物灌溉、公厕冲洗等二次循环利用,到达环保、低碳的效果。

本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环保政策,引领时尚新生活,打造新时代低碳经济城市的需要,才能切实地抓住广东海洋经济试验区获批机遇,为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

二、引入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高效促进地方经济腾飞

(一)有利于江门旅游产业发展迈向国际化

随着旅游由原来的观光游走向度假休闲时代,滨海旅游已成为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现代人对滨海度假的认知及需求日益增强,已成为国际旅游的趋势和潮流。

随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通过国务院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至此,广东成为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之一,广东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蓝色引擎”已经启动。

据《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广东省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打造两条旅游产业带,一条是广东滨海旅游蓝色产业带,一条是广东山地生态旅游绿色产业带,目标要在2015年,全省接待过夜旅游人数达3.04亿人、年均增长7.3%。

2010年,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990.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4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7.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7%,旅游外汇收入47656.60万美元,同比增长16.54%。

对此,江门市抓住机遇,重点打造滨海旅游产业。

在“十二五”期间,江门将重点打造滨海度假旅游板块,从国际化着眼、产业化着手,休闲化着力,“一岸两湾”高端游艇基地和海岸延伸游憩观光产品为增长极,建设成为粤港澳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集聚区。

为了实现2010年旅游总收入120亿元的目标,江门市将采取打造更多的旅游品牌,提高江门旅游的知名度,并加强旅游市场的开拓,延伸产业链等,推出更多的旅游新景点,努力提高江门旅游知名度。

在擦亮原有的碉楼、海滨、温泉、生态四大品牌,完善配套设施,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知名品牌;此外,还把创4A、5A旅游区、五星酒店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推动开平碉楼、圭峰山景区、古兜温泉、川岛旅游区开展创5A工作,梁启超故居、小鸟天堂、康桥温泉、香江温泉等景区开展创4A工作。

同时,江门市还将加强招商引资,加快新项目建设,推出更多江门旅游新景点,自2010年开始,重点抓好良溪古村落、叱石风景区宗教旅游项目、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台山海龙湾国际游艇俱乐部、上川园山大酒店、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改扩建、开平碉楼文化展示区、赤坎古镇旅游、加拿大村开发建设、梁金山、鹤山新水乡旅游休闲项目、恩平盛林生态旅游、山泉湾酒店、美林小镇旅游项目、青南湖山水休闲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同时抓好江海区海逸酒店建设。

围绕“一轴三圈”往外辐射。

在2009年开拓旅游市场的基础上,2010年江门市继续强化江中珠、江港澳两联盟,扩大江门旅游的辐射力。

围绕“一轴三圈”,把江门旅游作为一个亮点往外辐射:

以江门市区为轴心,以珠三角为中心辐射全省,以广东省为中心辐射全国,以粤港澳为中心辐射世界。

江门现有7个国家4A旅游区、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如何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多条旅游黄金线路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开展市内景点的联线游,也可与周边城市以及港澳地区开展江中珠联线、碉楼-伟人-滨海联线,以及港澳合作的浪漫都市、城乡世遗联线游,还可以加强山海合作,开展江门-韶关世界遗产联线游。

引进本项目后,将会新增一条高品质的旅游联线,在提高江门旅游国际化程度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并迎合酝酿已久的“江门旅游消费一卡通”的发展需要。

江门市在旅游项目在设置中充分考虑的国际化旅游因素,在设计中融入欧美客源旅游元素,营造出国际化的滨海旅游氛围,填充了江门市在国际化旅游产品的空白。

项目建成后,预计国外消费群体将占重要的比例,由此可见本项目将进一步使银湖湾走向世界的经济舞台,进一步提升区域品味,拉动外界对当地的投资,为江门市建成重要的自然和侨乡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门市城乡总体规划2010-2020》中指出,江门市将充分利用银洲湖区域的区位优势、港口条件、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南拓”的空间发展策略,实现银洲湖区域拓展成为江门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大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达的临港经济区。

其中,将重点利用银洲湖区域良好的旅游资源,发展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农业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大力发展能源等临港产业和物流业,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发展外源型经济。

近年来,江门市以自身经济和良好环境为依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成功举办大型特色节日—“江门旅游侨乡文化节”,重点打造国际侨乡文化旅游,正逐步将其影响力融入到国际旅游当中。

银湖湾位于江门市新会区的西南端、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发展生态旅游无可比拟的风水宝地。

本项目位于银湖湾区域建设用海B区,主要引入未来城市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将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景区,将银洲湖区域建设成珠三角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

本项目其中重要的特点是低碳旅游区建设,引入本项目,也会便于国际交往,因为“低碳”已经形成国际共识,它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对低碳旅游的探讨、研究,可以加强与国际间的对话。

而最终,则是使“旅游”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不断改进管理、提高技术、优化行业结构、降低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使“旅游”有自己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提升低碳旅游方面的技术水平。

(二)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新会旅游形象

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发展,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此前,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国家旅游局与广东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助力广东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而在今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我省进一步明确了2010年旅游发展新思路———“做强大产业、做好大品牌、做优大家乐”。

近年来,江门市紧跟广东省“旅游产业园”的新理念,把握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难得机遇,充分挖掘旅游潜力,利用银洲湖区域的区位优势、港口条件、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根据《江门市总体规划(2010-2010)》的总体目标,要强化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商务、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点协调市区空间发展规划,推出“北展南拓、东联西带、强化中心、沿江出海”的空间发展策略,其中,利用市区南部银洲湖地区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广阔发展空间,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等临港产业和物流业,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发展外源型经济,成为南拓的发展目标。

江门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品牌旅游区的打造,崖海旅游产业区也需要打造品牌景点。

本项目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坚持旅游开发与低碳环保并重的基本原则,坚持国际化、现代化、品牌化的发展定位,高标准规划、高端化运作、集群式发展,主题形象鲜明,文化概念突出,产业服务链完备,并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和旅游研发、旅游不动产、新兴旅游制造业等范畴,前瞻性和带动性强,拉动和辐射作用明显。

为此,新会区政府正规划一个可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品牌效应的滨海旅游新版块——崖海旅游产业集聚区。

该区规划预计2011年11月完成,规划范围涵盖银湖湾、崖门镇崖南片区、古兜山南麓等;区内还包括现有的古兜温泉度假村(正升级改造)及港湾、在建的崖门昌安国际酒店(五星级)及古兜度假区,和规划中的烟管山海滨度假区(约1000亩)、木生缘旅游区及海产品综合市场等,突出了区域“综合发展”和“辐射带动”的相互作用,彰显银湖湾未来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

目前,江门新会区从古兜温泉度假村到圭峰山风景区,形成了古兜温泉——银湖湾——银洲湖——圭峰山旅游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新会区正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该产业集聚区只有游艇休闲度假村项目一个超20亿元旅游项目,本项目的落户绝不是单纯的“上项目,造景区”,而是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的新实践,将加大该产业聚集区高端旅游的品牌响应,未来通过港珠澳大桥(预计2016年通车)能无限放大其集聚效应,吸引世界级大项目、大企业前来投资,成为珠三角高端旅游产业集聚区,塑造新会地区在国际旅游度假市场上魅力独特和优势明显的国际滨海旅游品牌新形象。

(三)有利于增加新会旅游产业区周边就业机会

众所周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有很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抓好创建旅游强县工作,不仅可以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绿色GDP,而且能够加快县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成为广东省发展县域经济,拉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同时,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创建旅游强县必然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层次,是一个系统工程。

省旅游局曾向申报创建省旅游强县的单位提出,创强工作要树立大概念,改善大环境、发展大旅游,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据了解,广东省13个旅游强县正是按照大旅游的发展思路,不仅与公安、工商、交通、技监、城建、安监等部门协作,还包括与林业、农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带动旅游业发展,已不单是构建观光型的旅游景点项目,而是向观光游与休闲度假游、养生游、乡村游等多重模式转变,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银湖湾作为江门市新会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继续凸显温泉旅游度假,休闲度假养生的旅游形式,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带旺人流物流资金流,创造就业机会。

2010年,江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990.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4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7.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7%,旅游外汇收入47656.60万美元,同比增长16.54%。

“十一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和接待过夜旅游者两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29%和11.47%,旅游规划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

江门市在建的旅游项目资金达80多亿元,带动相关行业增收达344亿元。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万人,为江门市相关行业增加了14万个就业机会。

银湖湾周边区域土地肥沃,水质优良,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先进的技术,农业结构比较单一,且多为低产值作物,水产养殖主要以粗养为主,农业经济效益比较低。

通过实施本规划,可以拓宽农、水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种养业的结构调整,从而带动周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另外,规划区各个项目真正实施后,又可大大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促进和谐新会的构建。

(四)有利于拉动银湖湾经济发展

全省各地发展旅游的热情高涨,银湖湾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把旅游业当作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先导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交通、公共安全、卫生保障、生态环保、宾馆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和服务配套功能,提高旅游产业地位,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以发展旅游带动招商引资、劳动就业、环境保护,提升当地城镇化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型引擎项目支撑

(一)本项目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会经济突破的需要

在《江门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江门市区旅游发展定位:

以侨乡风情体验为主导特色,滨海休闲度假和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为重要补充的特色鲜明的旅游体系。

突出“侨乡”和“温泉”两大特色。

利用银湖湾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温泉养生,符合了《江门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从新会近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新会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慢于第二产业,且还呈现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9.68:

52.01:

38.31调整为2010年的7.1∶66.97∶25.93,第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广东省5.0:

50.4:

44.6和江门市7.5:

56.5:

36的水平)。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来看,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从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来看。

2010年,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超过60%,此比例还将逐年提高。

据统计,2009年,新会接待各类游客550.69万人次,增长15.15%,旅游总收入27.04亿元,增长17.46%;2010年,接待各类游客600万人次,增长9%,旅游总收入30.29亿元,增长12.02%。

旅游业已成为新会区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有望打造成为工业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扩大,新会周边已形成一个潜在的旅游大市场。

再如银湖湾,未实施农业向旅游产业转型之前的2005年,财政收入为125万元,自2006年实施旅游开发后,至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474万元,五年间年均增长67.7%。

同时,据有关测算,国税收入地方留成平均只有22%,但地税收入的地方留成平均高达66%,相差达3倍。

而第三产业地方税收留成大,见效快,因此,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崖南—银湖湾—古兜片区必须坚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