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5283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6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8页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docx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

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科目

类别

比例

科目

基础医学综合

13.33%

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医学人文综合

6.67%

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临床医学综合

75%

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

预防医学综合

5%

预防医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

(4)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2)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

(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3.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二、血液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1)内环境与稳态

(2)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3)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细胞及其功能

(1)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

(2)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3)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3.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

(1)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2)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其功能

 

4.血型

(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

(2)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3)输血原则

三、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3.血管生理

(1)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2)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人卫医学网考试

三、血液循环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功能

(2)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3)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内皮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的功能

5.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四、呼吸

 

1.肺通气

(1)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2)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

(3)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2)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

4.呼吸运动的调节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五、消化和吸收

1.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

般规律

(1)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2.口腔内消化

(1)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唾液分泌的调节

 

 

3.胃内消化

(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胃液分泌的调节

(3)胃的运动:

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排空及其控制

4.小肠内消化

(1)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2)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大肠的功能

排便反射

6.吸收

小肠的吸收功能:

吸收的条件和方式,食物中主要成分的吸收

 

 

 

六、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基础代谢率

 

 

2.体温

(1)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2)体热平衡:

产热和散热

(3)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七、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2)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1)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2)对H+、NH3和NH4+的分泌

 

3.尿生成的调节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2)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交感神经,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4.血浆清除率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5.尿的排放

(1)排尿反射

(2)正常和异常尿量,低渗尿和高渗尿的概念

八、神经系统的功能

 

 

1.突触传递

(1)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的原理

(2)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3)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

(1)反射与反射弧

(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3)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

功能

(1)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2)内脏痛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

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

(1)骨骼肌牵张反射

(2)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3)小脑的主要功能

(4)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

调节

(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2)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2)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九、内分泌

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1)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

(2)下丘脑调节肽

2.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1)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

(2)生长激素的生物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3.甲状腺激素

(1)生物作用

(2)分泌调节

 

4.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

(1)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降钙素的生物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3)维生素D3的生物作用及其生成调节

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生物作用

(2)分泌调节

6.胰岛素

(1)生物作用

(2)分泌调节

十、生殖

1.男性生殖

睾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女性生殖

(1)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2)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激素调节

微生物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分类

(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2)肽聚糖的结构

(3)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4)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3.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2)鞭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3)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4)芽胞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三、细菌的生理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2)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分类

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及分解代谢产物

 

3.细菌的人工培养

(1)培养基的概念

(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

 

 

四、消毒与灭菌

1.基本概念

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

2.物理灭菌法

(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2)射线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

3.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

 

 

五、噬菌体

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

(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

基础

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

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

(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耐药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

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1)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2)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2.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的来源

(2)医院感染的控制

3.细菌的致病性

(1)细菌的毒力

(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4.宿主的固有免疫

(1)固有免疫的组成

(2)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细菌感染的来源

(2)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症的概念

 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细菌学诊断

(1)标本的采集原则

(2)检验程序

2.血清学诊断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3.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细菌类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九、病原性球菌

 

1.葡萄球菌属

(1)生物学性状和分类

(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2.链球菌属

(1)生物学性状和分类

(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

 

3.肺炎链球菌

(1)形态和染色

(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4.脑膜炎奈瑟氏菌

(1)生物学性状

(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3)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

 

5.淋病奈瑟氏菌

(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防治原则

十、肠道杆菌

 

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1)形态、染色和结构

(2)生化反应的特点

 

2.埃希氏菌属

(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

(2)肠出血型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

(3)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3.志贺氏菌属

(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

 

4.沙门氏菌属

(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

(3)肥达试验和结果判断

 

十一、弧菌属

 

1.霍乱弧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副溶血性弧菌

所致疾病

 

十二、厌氧性细菌

 

 

 

1.厌氧芽胞梭菌

(1)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肉毒梭菌的形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4)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2.无芽胞厌氧菌

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

 

十三、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

(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十四、分枝杆菌属

 

 

1.结核分枝杆菌

(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2)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4)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麻风分枝杆菌

形态、染色和致病性

 

十五、放线菌属和诺卡氏菌属

1.放线菌属

(1)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

(2)硫磺样颗粒及其临床意义

2.诺卡氏菌属

主要致病性诺卡氏菌及其致病性

 

 

十六、动物源性细菌

1.布鲁氏菌属

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

2.耶尔森氏菌属

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

疾病

3.炭疽芽胞杆菌

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十七、其他细菌

1.流感嗜血杆菌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及预防

2.百日咳鲍特氏菌

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3.幽门螺杆菌

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人卫医学网考试

4.嗜肺军团菌

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

5.铜绿假单胞菌

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

6.弯曲菌属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

 

十八、支原体

1.生物学性状

支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

 

2.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

(2)解脲脲原体所致疾病

 

 

十九、立克次氏体

1.生物学性状

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

 

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

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恙虫病东方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二十、衣原体

1.生物学性状

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

 

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1)沙眼衣原体的生物型和所致疾病

(2)肺炎嗜衣原体所致疾病

(3)鹦鹉热嗜衣原体所致疾病

 

 

二十一、螺旋体

1.钩端螺旋体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2.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

3.疏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

  

二十二、真菌

1.概述

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2.主要病原性真菌

(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

(2)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4)卡氏肺孢子菌致病性

 

 

 

二十三、病毒的基本性状

1.病毒的形态

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

(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

3.病毒的增殖

病毒增殖的过程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物理因素

(2)化学因素

 

 

 

 

 

二十四、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1.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2.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3.致病机制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2)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

(3)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2)病毒分离培养方法

(3)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4)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二十六、呼吸道病毒

 

1.正黏病毒

(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

(2)致病性和免疫性

 

2.副黏病毒

(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2)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

 

3.冠状病毒

(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

(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4.其他病毒

(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二十七、肠道病毒

1.概述

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2.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

新型肠道病毒

致病性

4.急性胃肠炎病毒

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

 二十八、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与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

 

2.乙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与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

 

3.丙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与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原则

4.丁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5.戊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查

 

二十九、黄病毒属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2.登革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

三十、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

三十一、疱疹病毒

1.单纯疱疹病毒

致病性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致病性

3.巨细胞病毒

致病性

4.EB病毒

致病性

 

 

三十二、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生物学特点

(2)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

(3)微生物学检查

(4)防治原则

 

三十三、其他病毒

1.狂犬病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人乳头瘤病毒

分型及致病性

三十四、亚病毒

朊粒(朊病毒)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免疫学》

单 元

细 目

要  点

 一、绪论

 

 

绪论

1)基本概念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4)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抗原

 

 

 

1.基本概念

(1)抗原及其特性

(2)抗原表位

(3)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4)共同抗原

(5)交叉抗原

(6)耐受原与变应原

 

 

 

2.抗原的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3)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

 

 

3.超抗原

(1)概念

(2)种类

(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4)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4.佐剂

(1)概念

(2)种类

(3)作用机制

 三、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

 

四、免疫细胞

 

 

1.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TCR复合物的组成

(3)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4)调节性T细胞

 

2.B淋巴细胞

(1)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BCR复合物的组成

(3)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3.自然杀伤(NK)细胞

(1)NK细胞的表面标志

(2)NK细胞受体

(3)NK细胞的功能

 

 

 

4.抗原提呈细胞

(1)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

(2)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3)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

(4)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

(5)抗原的交叉提呈

 

 

 

5.其他免疫细胞

(1)单核巨噬细胞

(2)中性粒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4)嗜碱性粒细胞

(5)肥大细胞

五、免疫球蛋白

 

1.基本概念

(1)免疫球蛋白(Ig)

(2)抗体(Ab)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3)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1)免疫球蛋白的类及亚类

(2)免疫球蛋白的型及亚型

 

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

(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IgG的特性和功能

(2)IgM的特性和功能

(3)IgA的特性和功能

(4)IgE的特性和功能

(5)IgD的特性和功能

 

6.抗体的制备

(1)多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

(3)人源化抗体

 

 

 

 

 

 

 

 

六、补体系统

 

1.基本概念

(1)补体的概念

(2)补体系统的组成

 

2.补体系统的激活

(1)经典激活途径

(2)旁路激活途径

(3)凝集素激活途径

 

3.补体激活的调节

(1)补体的自身调控

(2)补体调节因子的调控

 

4.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膜攻击复合物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5.补体与临床疾病

(1)补体与疾病的发生

(2)补体与疾病的诊治

 

 

 

 

 

 

 

七、细胞因子

1.基本概念

细胞因子

 

 

2.细胞因子的种类

(1)白细胞介素

(2)干扰素

(3)肿瘤坏死因子

(4)集落刺激因子

(5)趋化因子

3.细胞因子受体

基本概念

4.细胞因子的功能

概述

 

5.细胞因子与疾病

(1)疾病的发生

(2)疾病的诊断

(3)疾病的治疗

八、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白细胞分化抗原

CD分子的概念及应用

2.黏附分子

概念及功能

 

 

 

 

 

 

 

 

 

 

 

九、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基本概念

(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1)HLA复合体的定位和结构

(2)HLA复合体的分类

(3)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多基因性、多态性、

单元型遗传、共显性遗传、连锁不平衡)

(4)HLA编码的产物

 

3.HLA⁃Ⅰ类抗原

(1)结构

(2)分布

(3)主要功能

 

4.HLA⁃Ⅱ类抗原

(1)结构

(2)分布

(3)主要功能

 

 

5.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1)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2)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3)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4)HLA的生理学意义

十、免疫应答

 

1.基本概念

(1)免疫应答

(2)免疫应答的类型

(3)免疫应答的过程

 

 

 

2.固有免疫应答

(1)概念

(2)固有免疫识别

(3)组成

(4)功能

(5)与疾病的关系

 

3.适应性免疫应答

(1)概念

(2)分类

(3)特点

 

4.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5.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T细胞活化的双识别、双信号

(2)Th1细胞的效应

(3)Th2细胞的效应

(4)Th17细胞的效应

(5)CTL的细胞毒效应

 

 

 

 

 

十一、黏膜免疫

1.基本概念

(1)黏膜免疫

(2)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细胞

(2)分子

 

 

3.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1)诱导免疫耐受

(2)抗感染

(3)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4)参与免疫调节

 十二、免疫耐受

 

1.基本概念

(1)免疫耐受

(2)中枢免疫耐受

(3)外周免疫耐受

 

2.免疫耐受的形成与维持

(1)影响因素

(2)形成机制

(3)维持与终止

3.免疫耐受与临床

(1)建立免疫耐受

(2)打破免疫耐受

 

 

 

十三、抗感染免疫

1.概述

感染免疫基本概念

2.机制

(1)抗感染固有免疫

(2)抗感染适应性免疫

3.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1)宿主机制

(2)病原体机制

十四、超敏反应

1.基本概念

(1)超敏反应

(2)超敏反应的分型

 

 

2.Ⅰ型超敏反应

(1)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2)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变应素和细胞

(3)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4)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5)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3.Ⅱ型超敏反应

(1)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