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573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第一单元03古诗三首教案03

3古诗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营造的氛围,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营造的氛围,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1.在我国众多的古诗中,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很多。

哪位同学能背诵一首?

2.指名背诵。

3.看来大家积累的这方面的古诗真不少。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古诗,也与这方面有关。

4.指名读,齐读。

5.结合学生预习,简介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6.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寒食》这首诗的作者是韩翃。

他是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驾部郎中。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他的诗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只能相视无言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

他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有独到之处。

二、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诗句。

三、学习第一首诗——《寒食》

1.过渡: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首诗写了在寒食节这天,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当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炊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3.小组交流,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出示交流提示:

①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②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③提出问题。

(2)检查小组交流情况。

①结合诗句理解“春城”“飞花”“御柳”“汉宫”“传蜡烛”“五侯”等词语的意思。

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句的意思。

4.交流,整体感知。

5.学习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前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哪里、怎样的景色?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②作者为了描写寒食这个节气,抓住了哪些事物来写?

(柳絮、柳枝)

(2)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开头“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中的“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柳絮飞舞,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景色。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城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皇城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选取了随东风飘拂的“御柳”入诗。

6.学习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哪里、怎样的景色?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炊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②作者为了描写寒食这个节日,抓住了哪些事物来写?

(蜡烛。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在寒食节不能生火点灯,而皇宫却传送着由皇帝恩赐给权贵豪门的新火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的讽刺。

(2)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泛指权贵豪门。

这两句诗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传赐新火,除了皇宫,权贵豪门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赐新火图,使人如见新火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7.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试着背诵。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抄写这首诗。

3.预习《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翃的《寒食》,了解了在寒食这个节日中,作者引用贴切的典故对权贵豪门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两首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迢迢牵牛星》

1.自由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注音和注释多读两遍。

2.朗读感知。

(1)出示全文,教师谈话:

《牛郎织女》的故事非常美好,那人们是怎样看待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首古诗,看看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理解是怎样的。

齐读全文。

(2)诗歌读完了,但好像还没有品出味来,为什么呢?

(稍停)是因为我们读这首诗歌的节奏不对。

那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来品读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五言诗的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3)教师范读,课件出示:

五言诗的朗读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读法:

“二三”“二二一”“二一二”。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运用刚刚的指导方法再次朗读全文,看看能否品出美感。

(5)齐读。

3.出示自学题目: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牛郎织女夫妻分离)

(2)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和

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动作情态)

(3)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

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织女,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牛郎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的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4)这首诗中,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达相思之苦的诗句是什么?

产生这种苦楚的原因又是什么?

(用诗中原句回答)(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各小组活动中,并给予指导。

5.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指名回答。

6.教师小结:

这首诗写的是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只得相视无言的故事。

寄托了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远隔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聚的强烈愿望。

7.指名读、齐读。

三、深入品味,体悟情感

(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指名说出诗意:

牵牛星位于遥远之处,织女星明亮而皎洁。

2.思考:

这两句诗点明了什么?

点明了描写对象——牵牛星、织女星,引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织女。

“迢迢”写出了两个人分隔异地,引出他们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引申: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之一。

(二)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1.指名说出诗意:

织女伸出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2.教师小结:

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形象。

(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1.指名说出诗意:

(因相思)织女一整天也织不出完整的花纹,眼泪像雨一样落下。

2.思考:

前一句写织女忙碌地织布,她整天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

为什么“泣涕零如雨”?

(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

3.提问:

织女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织布呢?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表现愁苦到极致。

4.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调读出这种情感。

(四)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1.指名说出诗意:

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

且:

并且,表并列关系。

去:

距离。

2.思考:

既然银河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

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要表达什么呢?

(银河并非不能渡过,是因为有像王母娘娘这样的势力的阻隔,爱情被扼杀。

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源于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3.深入思考:

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思念牛郎,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指名说出诗意:

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2.这两句诗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与恋人相隔的哀怨。

四、读诗歌,品写作特色

1.整首古诗共有十句,其中六句以叠词起头,叠词的使用有何作用?

2.教师出示表格,小组讨论交流,结合诗句内容填写。

3.教师小结:

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都准确而生动,能收到较佳的效果。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五、课外拓展

教师:

牛郎织女鹊桥会,古来诗词吟咏多。

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传诵。

中国历代文人骚客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下面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鹊桥仙·七夕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

特别是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众人大多慨叹牛郎织女相见太难时,词人却别出心裁,认为坚贞的爱情不在于耳鬓厮磨。

六、学习第三首诗——《十五夜望月》

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出示自学提示,小组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明写月光,而是从侧面进行描写,从何处可以体现出来?

(“地白”给人积水空明、澄净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寒鸦

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树栖鸦”是从听觉来写的,还是从视觉来写的?

写“鸦”有什么作用?

(既有听觉也有视觉。

烘托了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绘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4)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几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因为这两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蕴藉、深沉。

(5)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

为什么?

(不可以。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态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从中可以体会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1)小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2)教师小结: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湿润。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5.同桌互议,指名答。

教师小结:

普天之下,人人望月思乡,不知今夜的秋思落在谁家。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态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七、整体感悟,体会意境

1.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指名答。

教师小结:

诗中点明了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同时暗含了月的意象。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亲人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

1.抄写三首古诗,并背诵。

2.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传统习俗的古诗,抄写到摘抄本上。

3古诗三首

成功之处:

把诗句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多媒体课件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易于学生理解,特别是把诗句进行精讲点拨,把学生的情感很好地带进诗的意境里。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重要部分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记笔记,在引导理解诗意方面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

教学建议:

古诗词的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诗意或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会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