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960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docx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书填写要求模板

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课题申报书

课题名称:

机制专业“3+4”中职与本科衔接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衔接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牵头申报单位:

**学院

联合申报单位: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课题主持人1:

叶霞

课题主持人2:

缪朝东

课题主持人3:

许思健

申请日期:

二〇一五年四月三日

 

江苏省教育厅制

 

填写要求

1.课题名称应简明、准确。

2.课题主持人不超过3人,一般为1名代表后继教育学校、1名代表前段教育学校、1名代表企业。

相关材料需经学校审核,确属真实无误后签署意见,加盖学校公章。

3.研究目标、研究基础、重点与创新、研究方案、预期成果、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保障措施的填写,要简明、准确。

4.申请表须用A4纸,小4号字,双面打印。

左侧装订成册。

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封面。

5.申请表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一式2份。

相关证明材料(现有调研报告等)1式1份(按序装订)。

 

主持人

姓名

叶霞

缪朝东

许思健

性别

年龄

42

47

38

行政职务

教学副院长

副校长

常务副总

专业技术

职务

副教授

高级讲师

高级经济师

从事专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电工程

机械制造

工作单位

江苏理工

宜兴中专

无锡机电

常发农装

联系电话

********

********

********

********

邮政编码

********

********

********

********

通讯地址

江苏省**市中吴大道1801号

江苏省宜兴市荆邑南路97号

**市新区旺庄东路169号

**市**区礼嘉镇常发工业园

E—mail

yexia@********@

********@

xsj_kj@

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

姓名

专业

技术职务

工作单位

从事专业

课题组

中分工

雷卫宁

教授

**学院教务处

高教研究

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杨龙兴

教授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

内容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周金宇

教授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

模块化教学研究

何庆

教授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

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

万立

高级讲师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机械制造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周建廷

高级讲师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机械制造

课程衔接研究

过磊

讲师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机电工程

实训教学研究

周淑芳

高级讲师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数控技术

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发

蒋强

讲师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机械制造

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建设

程铁仕

高级工程师

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

企业实践指导

徐凯

工程师

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

岗位调研、教学模式改革

宋浩

讲师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机械制造

调研、信息处理

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的目标

前段教育学历层次

中职

专业名称

数控技术应用

后续教育学历层次

本科

专业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总目标:

以**学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为载体,创建“校-校-企-企”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面推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创新“二层次、三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二层次”是指将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教学分成中职课程、本科课程二个阶段进行教学,“三模块化”是指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分别设置成三个课程模块)实践研究,确立“中职3年+本科4年”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士+技师”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构建“3+4”中职与本科的课程新体系。

加强中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管理模式研究,构建中职与本科无缝衔接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的科学体系。

具体目标:

1.开展“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形成“3+4”中职与本科新的教学模式:

构建“二层次、三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完成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与教材体系建设;

4.完善“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5.开发主要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站;

6.构建中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管理、运行与监控机制,形成高效的运行系统。

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的基础

牵头单位:

**学院;

合作学校: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与的企业:

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牵头单位、合作学校是江苏省第一批参与“3+4”中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试点的院校,此次三方合作的专业均为三方的重点和品牌专业;各方单位都是本行业中的领跑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影响力,具有该项目研究的前期基础,现分述如下:

一、**学院

创建于1984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经、管、艺、教、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是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省对口单招机械专业联考委单位。

2008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12年开始招收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江苏省“职教母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院办学最早、实力最强的统招、单招二类生源兼招的专业。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4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学位15人、“双师型”教师12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5人),担任本专业实验、实训任务的专职教师6人,均为高级实验师或实验师。

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有7人为省部级人才培养对象,硕士导师8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其所属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

专业实验室面积达1000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余万元。

该专业除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十二五”国家级精品教材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外,还拥有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基础实验中心”和“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高性能材料绿色成形技术与装备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团队完成的教学研究项目“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由本专业教学团队老师主持的项目——“培养‘双师’型人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和“装备制造业高技能学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为先,素质为重,自我孵化,科技创新——应用型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2013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机械工程学院高度注重人才质量的培养,坚持以市场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

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双能型”职教师资为目标,探讨并实践了“学士+技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获得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周培源杯”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在内的各级专业竞赛奖项200余项,10余项学生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二、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融高职高技和中职中技于一体、职前职后相沟通、多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学校,江苏省首批“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课改实验学校,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占地420亩,建筑面积18万平米,在籍生6192名(中职和联院五年制学生4288名),开设中职和五年制专业24个,形成了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群。

总投资8900万元的新实训中心,已成为宜兴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实训工场。

有机械性能、技术测量、PLC、CAD/CAM、机床电气、金相、液压气动、热处理、柔性控制、数控维修、传感器等50个实验室。

学校已建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员工699人,其中专任教师486人,全部本科学历,其中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123人。

数控专业专任教师22人,其中高级职称17名,中级职称5名,“双师型”教师21人,“江苏省名特级教师”1人,“**市教学能手”1人,“**市机械学科带头人”1人,“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高级技师6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10人。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和**市重点建设专业。

拥有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和宜兴市电达自动控制研究所。

培养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数控设备(以数控车、数控铣为主)的操作、维护保养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师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建成**市级精品课程2门,拥有国家专利3个。

网络课程《液压传动》获国家一等奖、《机构运动分析》获国家二等奖。

师生技能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成绩显著:

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技术技能比赛中沈华良同学获“加工中心/数控车”组合一等奖(第一名);在2010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周佳乐同学获车工中职组个人一等奖、徐鹤雷获数控车工教师组个人一等奖、勇云强获车工教师组个人二等奖;在2010年“南通科技杯”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江苏赛区选拔赛中徐鹤雷获数控车教师组第四名;在2011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勇云强获车工教师组二等奖、周佳乐获车工学生组二等奖;在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王健获同学获中职组数控车工个人三等奖;在2013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沈华良获教师组数控车一等奖。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实行“从严治教、封闭管理、强化技能、彰显特色”的管理方略,实行全封闭式的校园管理。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之路,与市内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毕业生主要面向大型骨干企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三、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市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位于无锡新区,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开设机电、自动化、电子信息三大专业群,1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以举办五年制高职为主,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现有独具特色的机电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各种实训场所46个,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可以进行6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

学生中级职业资格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双证书获取率达95%。

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数控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学校骨干专业,2005年、2007年两度被评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2011年再次又评为江苏省首批五年制高职品牌专业,该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014年数控技术及其专业群被评为**市重点建设专业群。

目前,该专业现有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1人,**市属院校学科带头人2人,副高级职称10人,高级技师11人,技师21人,96%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

近20名教师曾赴国外进修。

现有占地3000平米君远数控实训中心配备30台数控车、30台数控铣/加工中心、1台五轴联动加工中心、1台龙门式三坐标测量仪,以及DMG数控培训教室、Powermill数控培训教室、测量实验室、材料测量室、钳工车间、数控编程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教学设备资产总值1900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11200元。

在课程建设上,数控技术专业建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一门,**市精品课程三门。

数控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技能教学特色,2012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该专业学生在历次全国职业学校数控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四、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常发集团旗下三大子公司之一,是一家集农机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总部坐落在江苏省**市**区武进大道常发工业园。

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设单缸机、多缸机、轮拖、插秧机、铸造五大事业部,动力公司、研究院、营销公司、进出口公司、物资公司、常发锋陵、常发重工、常发佳联八大子公司,公司年产值55亿、销售额50亿元,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

公司目前拥有员工5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余人,高级工程师200余人。

公司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成套试验、检测设备,并设有多个实验室,其规模、能力达到了国家级实验室的标准作为国内农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工艺设计生产出了诸多国内外一流的农机产品:

如连年被评为全国消费者满意品牌的CF系列大中轮式拖拉机;在国内市场迅速推广的2ZS-4型手扶插秧机;整体性能均到达国际领先水平的全喂入、半喂入式稻麦联合收割机;90%出口欧美等60多个国家的各类发电机组;在国内同行业产销名列前茅的常发牌柴油机和手扶拖拉机等。

该公司具有装备制造,柴油机和发电机维修,液压、电气维护的能力。

各个分公司能提供数控机床维修、零部件检测、产品质量的控制方法、产品营销与设备管理与维护方面的职业实习岗位,能按产品制造工艺让学生实习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方法及具体实施,能启发学员对产品制造、装配、维护、试验过程进行分析,查找产生偏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能让学员进行CAD/CAM实际训练,结合产品开发,运用CAD/CAM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工艺方案设计。

公司设有的工艺工装新品设计实验室、柴油机综合性能检测实验室、农用机械电驱控制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平台,完全满足学员实习实训的要求。

五、各方现有合作及协同初步成果

**学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和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这两个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均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有多年的合作基础,签订了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书,试行了机械工程学院“常发卓越工程师班”,并于2013年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合作各方在中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材体系建设和课程标准制定等方面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且具有初步的成果:

1.合作双方已经形成调研、探讨、研究、决策的定期例会制度;

2.试点项目现在执行的是合作双方制定的”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3.目前已经完成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使用体系,正在着手开发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4.合作院校已经初步制定了试点项目的学籍管理规定、转段标准、管理模式及运转机制,正在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

5.**学院是江苏省“职教母机”,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一直是江苏省职教的引领者,前期已经成功申报了2013年省级教研项目《中、高职与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体系构建研究》,这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6.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在机械课题研究方面基础较好,形成了校-市-省-国家级的四级课题研究网络,2013年10月,成功申报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726项目课题《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部分研究内容和本课题研究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融通、借鉴。

7.省教育厅、合作双方都将给予该课题经费支持,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8.“中职——企业——本科”三方联合开展本课题研究与实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达到“1+1+1>3”的效果。

上述这些有利的方面都将保证该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设施、企业实践和项目研究经费等方面的保障。

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研究的重点:

1.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体系构建。

对中职与本科对接所面临的实施操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转段前以“技能型”为特征的培养目标体系;构建转段后以“技术技能型”为特征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等。

2.“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

整体设计“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各阶段课程内容,确定分段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分层衔接和阶梯递进,研究实施在中职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较好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数控技术方向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中级数控应用型人才,车工和数控车床操作工技能达到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工水平;在本科阶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机械工程计算、设计、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设备安装调试等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从事机械制造工艺及工装设计、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与生产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数控车床操作技能达到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或技师水平。

3.在创新“二层次、三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前提下,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机制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衔接研究的重点有:

通识教育课程的衔接、职业基本能力模块的课程衔接、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衔接、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模块的衔接。

 

图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理论课程体系示意图

4.推行“做中学、做中教”前提下,创新“工学一体化教学”,全面建设“工学一体化”教室、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多层次的数控加工能力培养体系。

(如图5所示)。

 

图5多层次的数控加工能力培养体系图

5.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构建招生选拔的评价与录取机制,构建基于过程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基于过程的升学转段要求和淘汰选拔机制。

6.适应“学士+技师”培养目标的保障机制的构建。

为应对这种变化需要研究学校、企业或专业部门、老师应有的应对措施;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与条件的建设与共享机制等,探索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和机制,形成中高职衔接的管理模式及优化运行机制。

7.修订现行的专业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根据“3+4”分段培养的要求,规定每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同时规定编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一般进度要求,将科学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8.编制校企合作教材,核心课程按照能力本位要求与实际生产运行结合,按照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所需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新技术的调整和增删,面对实际,讲求实效,邀请企业资深人士一起探讨,广泛听取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意见,构建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确定以实际生产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基本教学内容的课程改革思路来编制教材。

创新点:

1.形成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色体系。

从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评价机制、保障体系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企-校-校-企”的校企合作模式,使人才培养的数量、层次、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的相吻合,形成“3+4”中职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通了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突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分层衔接和阶梯递进。

2.构建“二层次、三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创新“工学一体化教学”,形成“七位一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模式,培养“学士+技师”高层次高技能技术人才。

3.研究创新了针对合作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机制。

建立基于过程的监控管理、对核心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双方共同参与,取消了一次定终身的转学(岗)考试,监控主体是牵头学校,被监控主体是合作学校,建立针对关键环节的监控机制。

 

课题研究的方案(包括研究思路、方法和时间安排)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按照“一个中心,多项任务;多方合作,分组研究;分步实施,层次推进;相互交流,共同完成”的策略,来开展课题研究,流程如图6所示。

1.课题研究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微调的策略,通过实践、对比、分析、总结,逐步形成可物化的教学研究成果。

 

图6研究思路流程图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分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

3.分解研究任务,各参与方分配研究任务,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根据子任务内容不同,可以一方主要完成或一方牵头,多方参与。

4.在企业方牵头下,在原“校-企-企”合作模式下,创新为“校-校-企-企”模式,开展深度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最前沿的岗位能力要求,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身心健康、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全面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市场依据。

5.参与各方在课程专家和行业委员会指导下,完善”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既满足中职的培养要求,更符合“学士+技师”的培养目标,同时形成“二层次、三模块”的课程体系。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

学习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和分析中职与本科对接所面临的实施操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问题点,对问题点进行解剖、调研、分析、研究、实践检验。

2.调查研究法。

到相关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机械制造企业和行业最前沿的岗位能力要求,对机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身心健康、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全面调研。

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达到“做学教”一体化。

3.对比研究法。

对比研究”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等方面与传统课程体系的区别和优势。

对接项目在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差异性,创新并形成“七位一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模式。

4.行动研究法。

各子课题组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分组完成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核心专业课的课程标准、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发、课程网站及教学资源开发等。

5.经验总结法。

总结“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研究中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形成可示范、推广的物化成果。

三、时间安排

研究起始时间:

2015年4月~2015年11月。

1.准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

(1)课题申报立项、成立总课题组,制定、论证确定课题研究总方案。

(2)撰写开题报告。

(3)各参与方根据接受的研究任务成立子课题组。

(4)各子课题组制定各自研究计划。

(5)协商制订各类研究保障制度。

2.研究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

(1)各小组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