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6105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docx

如何写好新闻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

什么叫新闻?

新闻的结构和写法新闻的顾名思义:

新鲜、奇闻。

(一)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网站、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报道最新发生的新事件、新气象、新成就、新做法等。

(二)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一篇完整的消息由五个部分组成。

A、标题 B、导语 C、主体 D、背景 E、结语。

标题是以精炼的语言概述全篇文章要旨,要求醒目有力。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

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是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

结语则是对消息内容的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个部分构成。

(四)新闻的特点:

立场、观点要鲜明,内容要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五)新闻的写法:

要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稿的写法、格式是什么?

(一)怎样写新闻稿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1.消息的写法和格式

(1)标题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

出现在报刊上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待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

如:

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副题) ②双行标题 正题和眉题。

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③单行标题 大多文章稿件都是一行标题。

(2)导语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

导语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法:

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

这是《经济日报》发表的导语。

提问式:

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用事实作答。

如“亲爱的读者,你可知道灯心绒布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

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灯心绒中,就有这样的品种”。

描写式:

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称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如“一盆盆翠绿令人欲滴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

评论式:

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用具体事实来阐明。

如:

“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

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

”引用式:

引用消息中从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如“女青年杜芸芸到上海司法机关,要求将继承的十余万元遗产捐献给国家,她说:

我还年轻,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我愿意将这笔款支援国家的四化建设。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主干突出。

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于主干上。

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的要简略。

内容充实。

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

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

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起来,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背景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即可在主体部分体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体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

一类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理解消息的内容。

(5)结语结语是消息也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

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

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论新闻写作模式的改革

(1)

简介: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从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新闻报道从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报纸,广播、电视受到受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但是,新闻报道在形式上变化...内容: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从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新闻报道从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报纸,广播、电视受到受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但是,新闻报道在形式上变化则比较小,特别是在写作模式上,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跟不上转轨的需要,也适应不了新时期的受众,极需来个变化。

本文打算就此作一番探讨,主张改变平面化的报道模式,力求多侧面多层次地报道变化中的事物,使新闻报道立体化。

本文不想用一种新的模式要求所有的报道,但是可以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报道,特别是那些在较大广度和深度反映某一事物的新闻、通讯、调查等,应该是如此。

绝对好、绝对坏的报道模式打开我们的报纸,稿件似乎只需要分为两大类:

表扬稿和批评稿。

凡表扬某人或某事物,绝对没有半点批评;凡批评某人或某事件,绝没有一句肯定和谅解。

这种绝对化的报道比比皆是。

甚至一个单位三个月前受到批评时,通篇是批评和抨击;作了些改进,三个月后受到表扬,一点儿问题也不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成绩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是同时存在的;而我们的报道则告诉人们,事物要么是全好的,要么是全坏的,总是“合二为一”的。

我们平常也讲究既报喜又报忧,但只是这个单位报喜,那个单位报忧。

很少看到对同一个报道对象,既报喜又报忧。

这使报道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总是有着或大或小的距离,使报纸在读者心目中不怎么可信(又说不清为什么不可信)。

我们的不少读者批评报纸不真实、不可信、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报纸发了多少纯属于虚乌有的假新闻(那毕竟是极少的,而且总是得到揭露和纠正,因此也会得到读者的谅解),而是那些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与事物原貌有距离的新闻报道,在读者心中积淀起不可信的因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起着消极作用。

这种绝对好、绝对坏的模式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极端发展于大抓阶级斗争年代。

在革命年代,对敌斗争,壁垒分明,报纸只是在划清敌我,分清大是大非上做文章,抓住对敌人要批,对自己人要赞这两条,就得了办报之要领了。

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消灭了敌对阶级的社会,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对敌斗争,而是经济建设,我们报道的对象主要是人民内部的各个阶层、各个部分、各种人物,报道的内容主要围绕着现代化建设和各项改革,其复杂性远非革命年代可比。

用单纯的批评或单纯的表扬来表现一个人、一项工作或一件事物,往往显得太简单化,容易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而且,现代受众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受众无法与之相比的。

简单歌颂、简单批评的报道,已经落后于他们对事物的多维的思考,不能概括他们对于事物的多侧面、多层面的认识。

新闻报道要立体化克服这种毛病,其办法就是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其各个不同的侧面。

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深度地报道某一个事物时,必须打破绝对好、绝对坏的模式。

当你要表扬某事物时,应写以表扬为主,却不回避缺点和不足的报道。

后者哪怕只有寥寥几句,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当你批评某干部、某群众、某单位时,可写以批评为主,却又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和长处的报道。

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人们很难找到十全十美的事物。

特别是我们现在处于改革年代,报道中的许多事物处于较快的变化之中,即使那些被视为经验的东西也只是相对的,有些还要为新做法、新经验所代替,如果极言其利,讳言其弊,就会造成被动,不利于当事者的进步,也不能使受众信服。

报道事物要立体化,报道人物也要尽可能立体化。

过去有很多长篇的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总是搜罗一面材料,把先进人物写成闪闪发光的高大形象,使之离其本单位人们对他的认识和印象甚远,其结果给先进人物留下一大堆麻烦,甚至使他孤立。

久而久之,一些先进人物不敢接受记者的采访报道。

我们的报纸当然应当宣扬先进人物,大量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但也不应该回避他们的不足与此同时失误(特别是那些明显的不足与失误,在一些群众中曾引起相当的反应时)。

比如,新华社有关步鑫生的连续报道就做到了这一点,报道中以恰当的方式透露了他的一些缺点、不足,报道说:

“当然,赵嘉祥、沈尧诚(两位发现和扶持步鑫生的干部)从来没有把步鑫生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们对他的缺点、弱点也有足够的了解:

他办事果断,有时不免急躁,简单;他充满自信,有时又失之主观、固执;他敢负责,有时不大乐意听取不同的意见。

”这样写,无损他作为一个改革者的形象,而且使他避免了因受不适当的吹捧而招致人际关系恶化的困境,使广大读者、特别是熟悉他的读者感到,报道中的步鑫生是真实可信的。

同时也使步鑫生清醒地看到自己进步的道路上还有要克服的缺点。

克服批评报道的过大伤害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方式,应用到批评报道中来,是新闻写作模式改革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报纸的批评报道,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通篇都是不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和评论。

不管是谁,一旦选为批评对象,都是从头批到尾,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或能使被批评者得到某种谅解的材料一律避开,被批评者过去的功德更是只字不提,传统的批评报道是以战斗性著称的。

这种战斗性的批评,在革命战争年代对等敌人是可以的、应该的。

在夺取政权以后,其使用范围就应该大大受到限制。

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其矛盾双方都在人民之间,或者是群众与群众,或者是干部与干部,或者是干部与群众,或者是单位与单位。

他们的错误,报纸也应该严肃地进行批评,目的是治病救人。

我们总不能要求医生对病人要有战斗性吧?

在调整社会主义的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时,报纸舆论应该做到公正、客观,无需把有一方说得十全十美,把另一方说得一无是处。

当一方有八、九分错时,我们进行批评;另有一、二分正确的,我们也不妨点出来,并对那犯八、九分错的主客观原因,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只有这样的批评,才是公正的、客观的。

而只有公正的、客观的批评,才是令人口服、心服的。

然而建国以后的长时期里,由于治国以阶级斗争为纲,传统的批评报道模式随着历次政治运动而得到强化。

每次运动或者开展一项中心工作,或以大批判开路或找几个坏典型在报上批一通。

这些坏典型,必是“头顶长疮,脚底流脓”,一无是处。

历史证明,几十年来,吃这种批评报道的苦头的,坏人并不多,好人倒是不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走上了正道,批评报道比较事实事求是。

但是由于基本模式未变,仍然存在着伤害过大的问题。

报纸批评本来就存在公开、传播面广,而且留存于世等特点,再加上“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批评方式,自然会对被批评者形成过大伤害。

套用一句现成话,“无产阶级不能解放全人类,就不能最后解放自己”;报纸不解决对被批评者的伤害过大问题,它自己也就没有进行批评的自由。

这几年批评报道是很难搞,见报前的批准难,见报后告状多,有时是打不尽的官司扯不尽的皮。

除了党风、社会风气不正造成的障碍以外,传统的批评报道方式没有得到改革,造成过大伤害,从而使报纸批评阻力增大,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性质,分出批评报道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批评形式。

一、对犯罪分子或犯罪现象的批评,毫无疑问应该有战斗性,不留情面,对其消极面,不能有一句谅解之辞,但分析仍应尽可能客观、全面。

二、对于有错误缺点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应该是治病救人,全面看待。

特别是对那些工作有成绩、于社会有贡献者,更应该是下笔有分寸,尽可能实行“适当言好”的办法,即尽可能提到他的有关的成绩的一面,不回避对其有利的材料。

只要我们有意识避免伤害过大,办法是很容易想到的。

就拿当年那篇批评商业部长吃客饭的报道来说,除了可以作一些有利于这位部长的背景介绍以外,还可以巧妙地如实透露他犯错误的客观环境,比如这样写:

据了解,吃客饭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甚至比这更严重,但人们认为商业部长应该带头加以纠正。

在批评一个厂长压制工人**权利时,还不妨借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到他以前在领导工会工作时很重视工人的**权利(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

三、对于一些尚存异议的事物的批评,则更应减其锋芒。

比如一项计划外工程即将兴建,有一些明显的不当之处,但也有人能为它说出一些理由。

但按照发展舆论监督的要求来看,这样有争议的事物更需要报道,因为舆论监督的功能之一,在于及时引起社会注意,使施政得到及时调整,以利及时避免损失。

对于这样的事物,报纸可以客观地报道出来,并进行商榷性的评说;也可以用讨论式的评议,即把两种意见都摆出来分析。

还可以只是从字里行间表现出不赞成的倾向,而不用很明显的批评的语言;当舆论普遍注意这个事物时,就可以在连续报道中加强自己的倾向性。

这样进行批评,就不会陷入被动。

过去,我们的报纸为加强战斗性,喜欢新闻、评论一起上,评论充满着结论式的定性语言,上纲上线进行分析,火药味浓浓的。

我认为这种办法还是少用一点为好。

因为这样做,一旦发生错误,毫无回旋余地,对报纸威信损害甚大。

特别是我们通常是记者写报道,编辑写评论,对事实了解、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分寸感也不一样,常有评论比报道更尖锐的现象。

我认为,对于许多问题,最好是将批评报道先发出来,在得到一定的反馈以后,晚一两天才发评论,视舆情变化(包括来自上面和下面的),决定评论的调子是比报道高一些,还是缓和一些。

如果报道中有出入,还可以在评论中补正。

总之一,事物是多层次的,批评报道也应该是多层次的。

掌握多层次的批评报道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非常值得我们去钻研、去驾驭。

改变单一因果关系的报道模式传统的平面化的报道模式,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无论现实生活多么复杂,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多少种,出现在报道中的事物变化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

大到“某部门整顿党风,整出经济效益”,小到“某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精神文明村”,都不离这种模式:

因为a,所以b,即由一个因,结一个果。

实际上,报道中的因只是这个部门、这个村发生变化的诸原因中的一个,并且可能不是主要原因,报道不过是选个角度来做文章罢了。

这种突出和夸大促使事物变化的某一个原因而形成的单一因果关系的报道模式,在“文革”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那时印证式新闻盛行,办报人实际上就是要下面找例子印证和图解上面一项项政策、主张,下面写稿人也就习惯于从复杂动因中挑出一点(这一点也是似是而非),来敷衍成篇,以迎合报纸的需要。

这种跟风报道,现在比较少见了,但是只要我们不能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乃至新闻与政治的关系,类似的实用主义的,对口径的报道随时还会出现。

比如,不难见到,有的新闻在报道一种做法时,为强调其重要,硬是把一个很大的“果”挂在它后面,造成因小果大。

有家大报曾报道一个煤矿的灯房女工,主动组织起来,为井下工人洗窑衣。

这个事迹是好的,但它后面接着写:

矿工们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大战煤海夺高产,几个月来增产煤炭八千吨。

这个“八千吨”的果,似乎都是洗窑衣洗出来的。

读后使人心中泛起一种不可信的感觉,反而影响了这篇报道的效果。

这种硬拼凑出来的因果关系不如割断为好。

新闻写作培训讲义

(一)

    为什么要举办此次新闻写作专题培训?

我认为有三个目的:

一是着力提高我们的通讯员、特约记者的写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提升我们的报纸、广播的采编水平,提高稿件质量(现在的稿件任务量各单位、各部室都能积极按照考核要求每月按时完成,但是在质量上我们和同类型的企业比,我们的内刊的稿件质量相对不高);三是通过培训,真正为我们公司建立起一支具备基本业务素质的通讯员队伍。

要通过今天的实务培训,使大家都能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懂得新闻写作的要领。

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定义)    1.新闻的定义。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阐述开来可以理解为: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和传播。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

    a.    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    b.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且有价值的;    c.    新闻必须是对事件(事实)的“报道”。

    其它的定义还有很多比如: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等等,但是最贴切的我认为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

    在新华词典中“新闻”的解释是①借助语言(声音/广播)、文字、图片(报纸/杂志/网络)、画面(电视)等,向公众传播的消息。

具有现实性、及时性、时间性、公开性和连续性等特点,以及传递信息、宣传鼓动、服务社会、提供知识等功能。

从事采集、传播新闻的专门机构有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

②泛指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

    新:

刚有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

    闻:

听见,闻听、闻讯。

    2.新闻六要素=5W1H。

    既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对“5W”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和“1H”How怎么样?

如何/结果)的报道。

5W1H也称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原来我们上学时的教科书里只有新闻五要素,即5W。

    大家谁知道,一篇新闻报道中大家最关注的是什么?

    是事件本身,其它五个要素都是围绕事件在讲述、在补充(图示)。

最后出现的是结果,有些新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新闻系列报道的单篇新闻,所以1H有时有,有时没有。

    新闻六要素,就像一个人的脸一样,必须有鼻子有眼,有嘴巴又耳朵,缺一不可。

少了其中一项,就感觉不能让人信服,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要素,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知道如何写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我们就基本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所以新闻5W和1H是写作新闻的纲领,必须记住下面这短话(20个字):

    新闻六要素,    事时人地因,    有果必要写,    真实又及时。

    3.新闻的基本特征。

    接讲义第2页。

    4.新闻价值。

    接讲义第4页。

    5.新闻与其它文体的区别。

接讲义第14页。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里认识新闻的定义,所以我们必须把新闻与其它相关文体学科在这里进行必要的区别,以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外延,从而更好地定位新闻。

    a.新闻报道不是重复历史(旧闻)    过去的已知已发生的事实不是新闻,新闻是新近(近期)发生的未知事实,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

如:

比如3月份发生在车间的新闻,你4月份才去写,或者别人都知道了,你再写,就没有新闻报道的价值了。

所以说,新闻必须要及时。

    b.新闻稿件不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都是大家常见的,比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

文学作品讲究修饰、形容,甚至虚构、夸大;但新闻重真实、明晰(尽量少用形容词、心理描写、合理想像,多用动词)。

新闻通讯是饭、文学作品是酒。

    C.新闻不是公文    公文引经典,重重复,有倾向;新闻引“今典”,重差异,求平衡。

新闻有新闻的结构、公文有公文的格式。

    6.新闻语言的应用和表述。

    在写新闻时,有的通讯员常用写散文或者写评论的方式写新闻,其实,它们之间的语言风格、语言要求是不一样的。

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评论语言是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则是表述事实的语言。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

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a.客观。

新闻语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b.确切。

确切,就是准确,贴切。

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除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

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确切。

比如,“近300人”比“几百人”,“300多米”比“几百厘米”要精确。

    c.简练。

新闻以简练为贵,以烦冗为病。

新闻语言应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

写新闻提倡写短句,说短话,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要用两个字,强调简捷直叙,少曲迂回,尤其忌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比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础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应尽量避免。

本来就是一个简讯不要写成消息,本来是一个消息不要写成通讯。

    d.朴实通俗。

质朴无华、通俗具体、客观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

新闻语言讲究朴实,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

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从读者(听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接近口语的书面语。

而不能用生僻字、生僻词。

在写新闻时,用语不以作者的认识标准为准,也不以行业内的认识为标准,而应是最广大的读者认识为标准,对一些特殊用词,或者专有名词,应加必要的注释。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基层员工稿件中有设备、工艺的特殊专用词,即使你写错了,我们编辑也看不出来,所以要求通讯员要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注释。

    另外,在新闻语言表述中,还应该把握“两多两少”,即:

“多用中性词,少用修饰语;多用陈述词,少用褒贬词”。

要对你想表述的事件客观地描述,而不要随便下结论,或者评论;如果要写评论,那就单独写新闻评论,而不能消息中夹带评论。

    同时,新闻写作必须用第三者身份进行客观描述,而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去下结论或发表感叹。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通讯员经常用“我选煤厂、我焦化厂、我车间”等进行表述,这说明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成通讯员,应该改为“选煤厂、焦化厂、***车间”。

只有要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第三方,才能更客观、更真实。

二、新闻的分类    1.新闻的分类。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特写。

    从写作规律和格式上:

    新闻体裁主要分为三大类:

    a.消息:

迅速及时和简要报道社会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用电报传递的称“电讯”,特别简短的称“简讯”、“简明新闻”。

比如阳光之窗的头版文章。

    b.通讯:

一种比消息详细并能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动态的新闻体裁。

常见于报纸、刊物驻外地记者发回的专题采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