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6135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产生时差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能够结合实际解释产生地方时差的成因。

(综合思维)

2.结合相关图文资料,了解时区的划分及世界时区分布,能够说出某一时刻不同日期的范围。

(区域认知)

3.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时间计算和日期换算。

(地理实践力)

4.结合实际说明实行分区计时和划分国际日界线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

产生时差

1.地方时

(1)形成原因: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如上图,同纬度的甲、乙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东,乙地先看到太阳,乙地时刻较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特点:

1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如上图甲、乙、丙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2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3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4东边的地点时刻总比西边的地点时刻要早。

(3)计算:

图中甲与丁经度相隔60°,地方时相差4小时,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若此时丁地地方时为6时,则甲地为2时。

2.时区和区时

(1)划分: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

(2)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这叫区时,又称标准时。

(3)区时换算:

1位于同一时区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2位于不同时区的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3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在同一日期内,东早西迟。

3.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1)国际日界线:

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

(2)作用:

1旨在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的不同结果。

2为了确保180°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有的地方改用折线。

(1)北京时间是指经过北京所在经线的时间。

(  )

(2)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  )

(3)从0°经线向东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的一天。

(  )

(4)东边地点的时刻较早,因此,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应加1天。

(  )

(5)以下关于地方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B.经度相差10°,地方时差1小时

C.东方的时刻比西方的时刻晚

D.根据地方时可推算另一地的地理位置

[提示] (1)× 北京时间是指经过120°E经线的时间。

(2)× 为了确保180°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在有的地方改用折线,故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

(3)× 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的一天。

(4)× 日界线的东侧是西十二区,日界线的西侧是东十二区,又因为东十二区的日期比西十二区早1天,所以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应当减一天。

(5)A [地方时是指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所以,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隔15°,时刻相差1小时,东方的时刻比西方的时刻早。

根据地方时之差可推算另一地方的经度。

]

地方时差

有位年轻的孕妇乘坐海轮时于区时12月31日23时30分,首先生下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个小时,又生下了一个男孩。

按照实际日期计算,后生的男孩反而是哥哥,先生的女孩却是妹妹。

问题1 (综合思维)针对材料中的状况,你知道为什么吗?

提示:

孕妇生下女孩后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下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从而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问题2 (综合思维)你能计算出男孩的出生时间吗?

提示:

12月31日0时30分。

1.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计算步骤

1一定时:

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为例:

A.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B.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C.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D.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2二定向: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若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三定差: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四定值:

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

00+

=15:

00,F点地方时为24:

00—

=21:

00。

2.时区的确定与区时的计算

(1)时区确定:

若已知某地经度,确定该地所处的时区,方法是:

(已知经度+7.5°)÷15°,所得商即为时区数。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7.5°W~7.5°E为零时区;172.5°E~172.5°W为十二时区)。

(2)求时区差:

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3)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

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如西三区中央经线为15°×3=45°W。

(4)区时计算:

1已知某地地方时,求该地区时:

即求该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可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求出。

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利用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区时差。

(注意“±”符合“东加西减”原则;两地区时差=两地时区差)

3.日期变更与日期范围的判断

由于地球自转,一般情况下,地球上都有两个日期,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地方时0时经线。

(1)两种日界线的区别

(2)日期变更的判读

1经线展开图示

2极地投影图示

(3)日期范围的判断

从地方时0时向东到国际日界线(大致沿180°经线)是新的一天,从地方时0时向西到国际日界线(大致沿180°经线)是旧的一天。

因此若180°经线的时刻是t时,则新的一天的范围占全球t/24,旧的一天的范围占全球1—t/24。

1.读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回答(1)~(2)题。

(1)甲地时间为(  )

A.15时B.9时

C.3时D.12时

(2)北京时间为(  )

A.6日8时B.7日8时

C.6日20时D.7日20时

(1)B (2)B [第(1)题,从南极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依据题意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日期划分界线为国际日界线(向东过此线日期要减去一天)和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所以只能是左下方的分界线是国际日界线,右上方的分界线是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

又依据每格3小时(图中共有8格平分24小时),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地方时用“+”,得出甲所在经线地方时为9时。

第(2)题,图中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与180°经线相对,经度为0°。

北京时间就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为8时。

又依据120°E位于非阴影部分,日期为7月7日,得出北京时间为7日8时。

]

2.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的航行,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  )

A.12月29日12时5分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D.12月31日12时5分

B [有三种可能(如图):

1时刻相同,日期加一天;2时刻相同,日期减一天;3未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相同。

]

地理实践力:

日晷观影

日晷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的角度是一致的。

日晷景观

某科技馆(29°36′N,106°00′E)拟建一座赤道日晷,据此完成(1)~(3)题。

(1)此科技馆位于(  )

A.兰州市B.重庆市

C.贵阳市D.武汉市

(2)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度数应为(  )

A.90°B.29°36′

C.66°34′D.60°24′

(3)当晷针影子恰好在晷针正下方时,当地时间为(  )

A.0时B.6时

C.18时D.12时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日晷观影考查了地球自转运动及时间计算的相关知识。

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

(1)B (2)D (3)D [第(1)题,(29°36′N,106°E)应定位到四川盆地附近。

第(2)题,通过背景材料获得,日晷的安装要做到晷针与地轴平行,则晷盘又与赤道平行,日晷底座又是一水平面,垂直于当地与地心的连线,运用几何画图可知,所求夹角应与当地纬度互余。

第(3)题,当晷针针影恰好在晷针正下方时,针影应指向当地正北方向,太阳高度为正午最高位置,当地地方时为12时。

]

题组 产生时差

从罗马到北京的某国际航班经过18小时的飞行,于某星期一的17时10分安全降落在北京机场。

此时,飞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

据此,回答1~2题。

1.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  )

2.飞机从罗马(东三区)起飞的时间是当地时间(  )

A.星期一的18:

00B.星期一的12:

10

C.星期日的18:

10D.星期日的5:

10

1.D 2.C [第1题,在北京机场17时10分看到日落,说明该日北京昼短夜长且北京正处在昏线上,图D与上述分析相符。

第2题,北京机场位于东八区,星期一的17:

10时,正是罗马当地时间星期一的12:

10;飞机从罗马经过18小时飞行到达北京,则在罗马起飞的时间为星期一的12:

10减去18小时,即星期日的18:

10。

]

3.关于地方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1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变化而变化的时刻 2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变化而变化的时刻 3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4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A.13B.24C.14D.23

D [北京的经度大约为116°E,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因此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上海的经度约为121°E,按照“东早西晚”的规律,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

4.下列关于180°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80°经线与日界线吻合

B.180°经线西侧是西十二区,东侧是东十二区

C.国际日界线西侧是旧的一天,东侧是新的一天

D.国际日界线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早

D [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又为计时的方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将180°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是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故180°经线与日界线并不完全吻合;其东侧是西十二区,西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新的一天,东侧是旧的一天,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早。

]

(易错题)下图中D地此时是12月21日的正午时刻,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

据图,回答5~6题。

5.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范围的比例为(  )

A.等于1/2B.大于1/2

C.小于1/2D.全球同在一天

6.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A.2017年1月6日16时

B.2017年1月5日8时

C.2017年1月5日16时

D.2017年1月6日8时

5.A 6.C [该题组易错是由于不能正确运用日界线。

第5题,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第6题,C地位于120°W经线上,C地时间的计算步骤如下:

轮船到达B地时,用时6天,又因向东跨越了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故到达B地时的时间为12月26日12时;C地在B地以东,相差4个时区,故此时C地时间为12月26日16时,其间轮船由B航行到C用时10天,12月为31天,故到达C地的时间为1月5日16时。

]

教材P7活动

1.一般认为,该时区划分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划分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各地地方时与区时差别较小;中央经线的经度是时区数的15倍;除中时区各地外,东经在东时区,西经在西时区等。

这样的划分便于人们使用区时计时,克服了时间上的混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2.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时区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

某地时区=某地的经度÷15°。

若结果为整数,则为时区数;若所得结果为小数,则四舍五入。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第二种方法:

先用某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分别加上和减去7.5°,得到这个时区的范围。

然后比较已知经度是否在这个时区范围之内。

教材P8活动

1.如果两个时间相加超过了24小时,则是明天,钟点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进一天;如果两个时间相减是负值时,则是昨天,钟点要加上24小时,日期则要退一天。

2.

城市

按照乙地在甲地的西边计算

按照乙地在甲地的东边计算

日期

时间(区时)

日期

时间(区时)

甲:

北京

设定:

9月8日

设定:

10时

设定:

9月8日

设定:

10时

乙:

纽约

计算:

9月7日24时—3时=9月7日(21时)

计算:

10—(8+5)=—3=(昨日)21(时)

计算:

9月8日

计算:

10+(12—8)+(12—5)=21(时)

3.从上述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两个经度相差较大的城市,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出现大于24或小于0的情况,涉及日期的变更。

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东西方向是相对的。

解决的方案之一就是划定国际日期变更线。

教材P9活动

1.(1)向东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加一天。

(2)有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世界的时区中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时区——东西十二区。

因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180°经线是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共同的中央经线。

2.(1)夜半线是不断移动的,向西移动。

(2)地方时0时经线向东到国际日界线(可看作180°经线)为“今天”的范围(下图中阴影部分),地方时0时经线向西到国际日界线(可看作180°经线)为“昨天”的范围(下图中空白部分)。

(3)当北京时间20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为20时时,国际日界线(可看作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此时刻,全球处在同一天。

当国际日界线(可看作180°经线)是0时时,全世界同属“今天”。

3.请按照教科书所介绍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特别要思考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明确其中的道理。

用观测日影的方法,可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图中上午杆影影端A点与下午杆影影端B点都位于所画圆周上,说明两时刻的太阳高度相等,则AB两点连线的中点C与圆心所在直线即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杆影,记下此刻的北京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可计算出当地的大概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