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6196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docx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25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期中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估测的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4s

B.正常人心脏1s跳动约60次

C.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5cm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

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波在BC段没有吸收热量B.海波在AB段开始熔化

C.海波的熔点是48°D.海波在CD段是气态

3.如图所示,能解释“手影”形成的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平面镜成像

4.观察图中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可能甲车静止,乙车向右运动D.可能甲车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5.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

B.当启动停表后再把小车放开,观察到它撞击金属片时立即停止,读出的就是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的斜面长就是小车通过的路程

6.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用体温计直接测量沸水的温度

B.可以用体温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C.体温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常用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二、多选题

7.如图是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条直线同向运动的s-t图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始计时时,乙在甲的前方5m处

B.甲比乙迟1s才开始运动

C.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运动

D.开始计时后6s,甲、乙两物体相遇

8.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D.人耳能区分编钟与其它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三、填空题

9.假期到了,班上的几个同学送小明乘列车回家.如图所示,几个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这几个同学所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小明所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

10.“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断的。

当人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琴弦发声时,主要是改变声音的_______。

11.如图是一张晚上萤火虫发光的图片,萤火虫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清树叶,是因为光在树叶表面发生了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12.光在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我们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_______(选“真实存在的”或“假想出的理想模型”)。

13.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_______处减弱噪声.

14.晚上,在桌面上铺上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白纸是_____的,平面镜是_____的.

15.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受热后由固态_______为液态(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迅速汽化,以上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需要_______;避免火箭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高温而被毁坏。

16.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________.(选填“内表面力”或“外表面”)

17.农民晒粮食的时候,要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这是通过_______来加快粮食中水份的蒸发的;还要把粮食摊开,这是通过_______来加快粮食中水份的蒸发的。

18.人们以_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等级.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___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

19.

(1)如图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____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____cm。

(2)写出图中两种情况下的温度值:

甲_______℃,乙_______℃。

(3)小明用_______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它的外圈的分度值为____s;读数如图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s。

四、计算题

20.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粉”、“白烟”和“汗”各是怎样形成的?

 

21.激光是测量距离最精确的“尺子”,它的射程非常远,利用它可以从地球射向月球,再从月球反射回地球.从发射激光到接收到它返回的信号,共用时2s,已知光速为3×108m/s,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

 

22.如图所示,小汽车从某地往南昌方向匀速行驶。

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1)小汽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小时?

(2)小汽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

(3)若小汽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昌需要多长时间?

 

23.汽车在某段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

当该车运动到距测速仪370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波信号,2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求该车的速度。

若该区域限速80km/h,汽车在此区域是否超速?

五、实验题

24.如图甲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黏接在一起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小诚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和量角器,进行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

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______。

(2)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

(3)如图丙所示,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射向镜面,则纸板F上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进行三次实验,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请你帮忙设计这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1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

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

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

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后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

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操作合理?

________。

理由是______。

26.

(1)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管口稍远处。

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

“白气”是由____(选填“空气中”或“沸水产生”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____。

(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玻璃片。

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有__,玻璃片的温度将__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水蒸气液化过程中要_____。

(4)为使实验效果明显,让玻璃片下端“雨”下的更大一些,我们应选择一块更______(填“热”或“冷”)的玻璃片。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中学生跑100米用时约14s,那50m需用时约7s。

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常人心脏1min跳动约70次。

故B不符合题意;

C.我国1元硬币直径大约5cm。

故C符合题意;

D.一支新铅笔长度约为18cm。

故D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

【详解】

A.随时间增长,实验中一直在给海波加热,所以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故A错误;

BC.由海波熔化图可知,0~6min海波吸热升温,6~12min温度不变,说明海波是晶体,熔点是48℃。

BC这段是熔化过程,晶体熔化过程吸热不升温,物体由固态熔化为液态。

故B错误,C正确;

D.在12min末海波全部熔化为液体,继续加热,液体升温加快了液体的蒸发,而CD段依然是液态。

故D错误。

3.A

【解析】

【详解】

光照不透明的物体上,在物体背后形成一个黑暗区域即为影。

“手影”的形成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

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

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故ABC错误,D正确.

5.C

【解析】

【详解】

A.测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应让小车从斜面起点由静止下滑,滑到中点时开始计时,用一半路程和所计时间来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故A错误;

B.实验中启动停表和放开小车应该在同一时刻,观察到它撞击金属片时立即停止,读出的时间就是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故B错误;

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应用总路程除以对应的总时间,而不是上半程平均速度和下半程平均速度的平均值。

故C正确;

D.斜面长减车身长才是小车通过的路程。

故D错误。

6.A

【解析】

【分析】

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有三个:

一是量程不同,由于体温计是测量人体的温度,所以测量范围是35℃~42℃;二是它的分度值不同,一般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的分度值是0.1℃;三是它的构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遇热液柱可以通过缩口上升,遇冷液柱会在缩口处断开而不能自行下降,使用之前必须用手向下甩,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详解】

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不能用体温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故A正确;

B、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不能用体温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故B错误;

C、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C错误;

D、常用温度计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故D错误。

故选A。

7.ABD

【解析】

【详解】

A.开始计时时,甲在起点,乙在甲前5m处开始运动。

故A正确;

B.甲在乙开始运动1s后,甲在起点才开始运动。

故B正确;

C.乙行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1~2s和4s以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在2~4s时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

故C错误;

D.在开始计时6s时,甲和乙都运动到了离起点10m位置,所以甲、乙相遇。

故D正确。

8.ACD

【解析】

【详解】

A.敲击钟时,钟振动发出声音,所以说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

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发声体的大小无关。

故B错误;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时,大钟和小钟的振动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也就不同。

故C正确;

D.由于编钟材料和结构与其它乐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即使同一首曲子,人耳也能区分开。

故D正确。

9.地面列车

【解析】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

当这些同学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列车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列车是运动的;若以列车、小明或火车内其他乘客为参照物,几个同学与这些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些同学是运动的,所以小明看到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

10.音色响度

【解析】

【详解】

[1]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所以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特色不同,人们根据音色可以直接判断说话的人是谁;

[2]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琴弦时,琴弦振动的幅度(振幅)不同,得到的声音响度也就不同。

11.是漫

【解析】

【详解】

[1]由于萤火虫本身能够发光,所以萤火虫是光源;

[2]光在树叶上发生了漫反射,所以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清树叶。

12.同种均匀假想出的理想模型

【解析】

【详解】

[1][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是不存在的,它是人们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规律定义出来的线,是一种假想出来的理想模型。

13.空气声源

【解析】

【详解】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学生的耳朵;

[2]听力考试期间,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点睛】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基本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牢记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阻挡反射或吸收、在人耳处减弱.

14.亮暗

【解析】

【详解】

[1]当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时,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所以光线会集中在竖直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的平面镜是暗的;

[2]而纸会发生漫反射,所以在侧面看到的纸是亮的;

【点评】

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射向了某一处方向,而漫反射是由于物体表面粗糙时,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得是向各个方向反射.

15.熔化吸热

【解析】

【详解】

[1]物质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汽化过程需要吸热。

16.外表面内表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会变成小水珠,这种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成为液化;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取决于车内外空气温度的高低,当车内温度高附着在内表面,如车外温度高就附着在外表面.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17.提高粮食的温度增大粮食的表面积

【解析】

【详解】

[1][2]加快液体蒸发有三种方法:

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

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是通过提高粮食的温度来加快粮食中的水份蒸发的。

把粮食摊开是通过增大粮食的表面积来加快粮食中水份的蒸发的。

18.分贝(或dB)噪声

【解析】

【分析】

(1)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即为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注意区分.

【详解】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9.乙2.80-6.238.8停表120

【解析】

【详解】

(1)[1]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精确度越高,所以应用乙刻度尺测量;

[2]此把尺子的分度值是1mm,长度测量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测量长度为2.80cm;

(2)[3][4]甲温度计,液注自右向左,示数越来越小,故是零下,甲读数为-6.2℃,乙读数为38.8℃;

(3)[5][6][7]此表是停表,外圈分度值为1s,图中里面分针靠近零,外面秒针指向20,所以时间是20s。

20.“粉”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霜.“白烟”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解析】

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冰棒上冒“白烟”,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茶杯外壁出“汗”,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茶杯凝结而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1.

【解析】

【详解】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s=vt=3×108m/s×2s

=3×108m

【点睛】

已知所用的时间和光的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22.

(1)0.5h

(2)100km/h(3)0.7h

【解析】

【详解】

因为10时15分到10时45分,经历了30min,所以

t=30min=0.5h

(2)小汽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从B地到达南昌需时间:

答:

(1)小汽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是0.5小时;

(2)小汽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小汽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昌需要0.7小时。

23.

汽车在此区域没有超速。

【解析】

【分析】

【详解】

车与超声波相遇时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2s中车行驶的距离:

车行驶的速度:

单位换算:

15m/s=54km/h

因为54km/h<80km/h,所以汽车在此区域没有超速。

答:

该车的速度是该车的速度;汽车在此区域没有超速。

24.OA可逆显示光路不能不能略

【解析】

【详解】

(1)[1][2]让光线沿AO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沿OB射出,若让光线沿BO入射时,则反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证明光路是可逆的;

[3]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的路径;

(2)[4]在光的反射中,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所以以法线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旋转时,因为F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在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

(3)[5]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入射平面镜上时,法线与平面镜垂直,法线已经不是ON了,入射光线AO与法线所在平面已不在是纸板所在平面了,所以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6]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

3

25.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小丽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起来

【解析】

【详解】

(1)[1][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声音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逐渐通入玻璃罩,声音响度会逐渐增大。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3][4]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5]实验中利用乒乓球把音叉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明显振动;

[6][7]小丽同学先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再靠近乒乓球,若乒乓球振动,则能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小刚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敲击音叉,若乒乓球振动,则分不清是因为人敲击使球振动,还是音叉引起球的振动。

所以小刚的操作不合理。

26.沸水产生液化小水珠小水珠升高放热冷

【解析】

【详解】

(1)[1][2][3]“白气”不是气体是小水珠,这是在沸水中产生的水蒸气从玻璃口中出来时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2)[4][5]在管口放一玻璃片时,从管口中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附在玻璃片上,由于水蒸气液化放热,所以玻璃片将吸热温度升高;

(3)[6]水蒸气液化过程要对外放热;

(4)[7]要让玻璃片上水滴多一些,应该选较冷玻璃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