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6987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docx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

(人教版必修1)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上期期末模拟试题

(一)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K39 Cu64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C )

解析:

铁锅生锈是Fe变成Fe2O3,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溶液中通入CO2没有沉淀产生的是( C )

A.NaAlO2溶液B.Na2SiO3溶液

C.BaCl2溶液D.饱和Na2CO3溶液

解析:

A项,产生Al(OH)3沉淀;B项,产生H2SiO3沉淀;D项,生成的NaHCO3能以沉淀的形式析出。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实验操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 )

A.从试剂瓶中取出的任何药品,若有剩余不能再放回原试剂瓶

B.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

C.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时可用水扑灭

D.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滤纸于天平的两托盘上,将NaOH固体放在左盘纸上称量

解析:

实验中剩余的钠、钾等试剂,应放回原试剂瓶;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常附有CaCO3,可以用稀盐酸除去;少量酒精失火应用湿抹布盖灭,大量酒精失火可用沙子盖灭,水与酒精互溶,若用水会加大着火面积;NaOH固体有很强的吸水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

4.常温下,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C )

A.Na+、Ca2+、Cl-、CO

B.Fe2+、H+、SO

、ClO-

C.Mg2+、Cu2+、Cl-、SO

D.K+、NH

、NO

、OH-

解析:

A项,Ca2+和CO

可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项,H+和ClO-会生成难电离的HClO,且会氧化Fe2+;D项,NH

和OH-不能大量共存。

5.等体积的硫酸铝、硫酸锌、硫酸钠溶液分别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反应。

若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比为1∶2∶3,则三种硫酸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B )

A.1∶2∶3B.1∶6∶9

C.1∶3∶3D.1∶3∶6

解析:

设硫酸钡沉淀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2mol、3mol,三种硫酸盐溶液均为1L,则c[Al2(SO4)3]=

mol·L-1,c(ZnSO4)=2mol·L-1,c(Na2SO4)=3mol·L-1。

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D )

A.Cl2通入水中:

Cl2+H2O===2H++Cl-+ClO-

B.NaHCO3溶液中滴加盐酸:

CO

+2H+===CO2↑+H2O

C.钠加入水中:

Na+H2O===Na++OH-+H2↑

D.铜片放入HNO3稀溶液中:

3Cu+8H++2NO

===3Cu2++2NO↑+4H2O

解析:

A项,HClO不能拆成离子形式;B项,HCO

不能拆;C项,不遵守质量守恒。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NH3与HCl气体或CO2气体均不能共存

B.铵盐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后均会有NH3逸出

C.SiO2能溶解在NaOH溶液中,但不能溶解在氨水中

D.硅、二氧化硅、硅酸、铵盐受热均很稳定

解析:

NH3能直接与HCl反应,但与CO2不反应,A项错;铵盐与NaOH稀溶液混合时,若不加热就不会有NH3逸出,B项错;硅、二氧化硅热稳定性较好,铵盐、硅酸受热均易分解,D项错。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等物质的量的H2O和CO2所含原子数均为3NA

B.1mol由Na2O和Na2O2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离子数为3.5NA

C.1L12mol·L-1浓盐酸和足量MnO2在加热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的分子数为3NA

D.标准状况下,6.72LNO2通入足量的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

A项,H2O和CO2的物质的量未知,无法求出其原子数,错误;1mol由Na2O和Na2O2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离子数为3NA,B项错误;C项,生成的气体的分子数小于3NA,错误。

9.下列实验装置对应的操作与粒子的大小相关的是( A )

解析:

A项,过滤时,小微粒可透过滤纸;B项,两种液体互不相溶出现分层就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C项,蒸发是从溶液中提取溶质;D项,蒸馏是利用物质间的沸点不同。

10.下列有关除去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B )

A.硫酸钠(碳酸钙):

加水溶解,然后过滤

B.碳酸钠(大量水):

蒸发

C.氯化钠(氯化镁):

加水溶解,然后过滤

D.硫酸钡(硝酸钡):

加水溶解,然后蒸发

解析:

A项中硫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后得到的固体是碳酸钙,不是硫酸钠;B项中碳酸钠易溶于水,蒸发可以除去水;C项中氯化钠和氯化镁均易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D项中硝酸钡易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蒸发后仍然是二者的混合物。

11.X、Y、Z、W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X、W可能是( B )

①C、O2    ②HNO3、Fe

③S、O2④N2、O2

A.①②③B.①②

C.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得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继续反应得二氧化碳,碳在过量氧气中燃烧得二氧化碳,故①正确;根据铁与硝酸反应时,铁少量得三价铁,铁过量得二价铁可知:

X、W、Y、Z可以分别是硝酸、铁、硝酸铁、硝酸亚铁,故②正确;硫与氧气反应无法直接得到三氧化硫,故③错误;氮气与氧气反应无法直接得到二氧化氮,故④错误,选B。

12.下列有关安全措施不恰当的是( C )

A.实验室使用电器时,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

B.实验结束后,应关好水龙头、排气扇及切断电源

C.未经老师允许,可以带食物进实验室,可以边做实验边吃东西

D.酒精灯里的酒精不准带出实验室

解析:

用湿手接触电器容易触电,A正确;做完实验要做好善后工作,如关好水龙头、关掉电源等,B正确;实验室中的许多化学药品是有毒或者有腐蚀性的,故边做实验边吃东西,不安全,C错误;不能将实验室中的酒精带出实验室,D正确。

13.根据下图装置和表中提供的试剂完成气体的制取、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下列选项最合理的是( C )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稀硫酸

石灰石

CO2

NaOH溶液

C

浓硝酸

Cu

NO2

NaOH溶液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解析:

NH3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NH3的集气瓶中的导管应短进长出,A项错误;制取CO2时不能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应选用稀盐酸与石灰石,B项错误;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Cl2时,需加热,D项错误。

14.已知Cu、Ag都能溶解在硝酸中,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测量mg铜银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收集到的VL气体全为NO

B.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C.操作Ⅱ应是洗涤

D.铜的质量分数为

×100%

解析:

由于是用排水法收集金属与硝酸反应所生成的气体,故收集到的VL气体全为NO;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在烘干前应该有沉淀的洗涤过程;wg的固体是AgCl,由元素守恒关系推出m(Ag)=

g,易得出选项D错误。

15.某同学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打开右端软塞,将一小块金属钠加入煤油中,反应前片刻,钠的位置在a处

B.开始反应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钠在b处液面以下的水中反应

C.反应一段时间后,左端液面上升进入长颈漏斗,b处有无色气体产生

D.若用苯或酒精来代替煤油,可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解析:

密度:

ρ煤油<ρNa<ρ水,所以钠在煤油中会下沉,至煤油与水的界面处立即与H2O反应,产生气体使Na上浮,气泡基本消失后Na又下沉,然后上浮……如此,Na做上下跳动至消耗完,产生的H2将水压入左端,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苯与煤油相似而酒精与水混溶,故用苯代替煤油可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而用酒精代替煤油则不行。

16.氯酸是一种强酸,浓度超过40%时会发生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HClO3===bO2↑+cCl2↑+dHClO4+eH2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

A.O2和HClO4均为氧化物

B.若1mol氯酸分解所得混合气体的质量为45g,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3HClO3===2O2↑+Cl2↑+HClO4+H2O

C.若化学计量数a=8,b=3,则4mol氯酸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0NA

D.若b=c,则反应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51.5g·mol-1

解析:

HClO4和O2均为氧化产物,A项正确;当有1mol氯酸分解时,设生成bmolO2,cmolCl2,32b+71c=45,4b+(1-2c)×2=10c,得b=

、c=

,B项正确;a=8,b=3,则4mol氯酸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10NA,C项错误;b=c时,

=51.5g·mol-1,D项正确。

17.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D )

①金属钠投入FeCl3溶液中②过量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③少量Ca(OH)2投入过量NaHCO3溶液中④向NaAlO2溶液中滴入少量盐酸⑤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A.①③④⑤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D.只有③④⑤

解析:

金属钠投入FeCl3溶液中发生两个化学反应:

2Na+2H2O

2NaOH+

H2↑,3NaOH+FeCl3

Fe(OH)3↓+3NaCl,但产生的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沉淀;过量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时,过量的氢氧根离子与铝离子反应生成偏铝酸根离子和水,无沉淀产生;Ca(OH)2投入过量NaHCO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Ca(OH)2+2NaHCO3

CaCO3↓+Na2CO3+2H2O,产生白色沉淀;向NaAlO2溶液中滴入少量盐酸,发生的反应是NaAlO2+H2O+HCl

NaCl+Al(OH)3↓,产生白色沉淀;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发生的反应是Na2CO3+CO2+H2O

2NaHCO3↓,因为反应消耗水且生成的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Na2CO3小,故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故选D。

18.将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2.72g加入50mL1.6mol/L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滴入KSCN溶液后不显红色,若忽略化学反应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在所得的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

A.0.2mol·L-1B.0.4mol·L-1

C.0.8mol·L-1D.1.6mol·L-1

解析:

最后所得溶液为FeCl2溶液,

∴c(Fe2+)=

c(Cl-)=

c(HCl)=

×1.6mol/L=0.8mol/L。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总分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4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64分)

19.(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8分)某溶液中含有Ba2+、Cu2+、Ag+,现用NaOH溶液、盐酸和Na2SO4溶液将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分离。

其流程图如下:

(1)上述反应________(填“有”或“无”)氧化还原反应。

(2)沉淀1为________,试剂B为________,沉淀3为________。

(3)加入试剂A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试剂C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

(2)AgCl NaOH溶液 BaSO4

(3)Ag++Cl-===AgCl↓ Ba2++SO

===BaSO4↓

20.(每空2分,共10分)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18.4mol·L-1的硫酸。

现用该浓硫酸配制100mL1mol·L-1的稀硫酸。

可供选用的仪器有:

①胶头滴管 ②烧瓶 ③烧杯 ④药匙 ⑤量筒⑥托盘天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稀硫酸时,上述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_(选填序号),还缺少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写仪器名称)。

(2)配制100mL1mol·L-1的稀硫酸需要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_mL(保留一位小数),量取浓硫酸时应选用__________(选填序号:

①10mL、②50mL、③100mL)规格的量筒。

(3)实验中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A.容量瓶中原来含有少量蒸馏水

B.未经冷却,立即转移至容量瓶并洗涤烧杯,定容

C.烧杯没有洗涤

D.向容量瓶中加水定容时眼睛一直仰视刻度线

答案:

(1)②④⑥ 100mL容量瓶、玻璃棒

(2)5.4 ① (3)B

解析:

(1)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无需烧瓶、药匙、托盘天平,还缺少100mL容量瓶、玻璃棒。

(2)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可得0.1L×1mol·L-1=18.4mol·L-1×V,V≈0.0054L,即5.4mL,应选用10mL量筒。

(3)A项无影响;B项未冷却,所加水偏少,浓度偏高;C项,造成溶质减少,浓度偏小;D项,仰视读数,会造成所加水偏多,浓度偏小。

21.(每空2分,共10分)过氧化银(Ag2O2)为活性物质,广泛应用于抗菌消毒和化学能源等领域。

(1)过氧化银可用于抗菌消毒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KOH固体加入适量AgNO3溶液中,保持反应温度为80℃,边搅拌边将含27.0gK2S2O8的溶液缓慢加到上述混合物中,反应完全后,过滤、洗涤、真空干燥得到固体样品。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4KOH+K2S2O8

Ag2O2↓+2KNO3+2K2SO4+2H2O,若K2S2O8溶液完全反应,则理论上生成Ag2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3)①用NaClO—NaOH溶液氧化AgNO3,能制得高纯度的纳米级Ag2O2。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上述方法制得的Ag2O2会含有少量的Ag2O。

可用热重分析法测定Ag2O2的纯度。

其步骤如下:

取27.12g样品在N2气氛下加热,测得不同温度下对应的剩余固体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即失重曲线)如图所示。

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品中Ag2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氧化银具有强氧化性

(2)24.8g

(3)①ClO-+2OH-+2Ag+===Ag2O2↓+Cl-+H2O

②2Ag2O

4Ag+O2↑ 91.45%

22.(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4分)实验室可用如下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制取SO2并验证其性质。

(1)盛装70%H2SO4溶液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

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多少判断SO2生成的快慢,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________(填代号)。

a.蒸馏水

b.饱和Na2C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OH溶液

(3)C试管中的试剂可以验证二氧化硫的氧化性,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充分反应后,取试管D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Ⅰ:

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Ⅱ:

向第二份溶液中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方案Ⅲ:

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上述方案合理的是方案________(填“Ⅰ”“Ⅱ”或“Ⅲ”);试管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F中为________溶液。

答案:

(1)分液漏斗 液柱高度保持不变 

(2)c

(3)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4)Ⅲ SO2+Cl2+2H2O===4H++SO

+2Cl- (5)防止倒吸 NaOH(合理即可)

解析:

(1)盛装70%浓硫酸的仪器为分液漏斗。

由于装置B的长颈漏斗内已形成一段水柱,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长颈漏斗内的液柱保持不变。

(2)由于装置B的作用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多少判断SO2生成的快慢,所以SO2在该液体内的溶解性非常小才可,而蒸馏水、饱和Na2CO3溶液、饱和NaOH溶液都可大量溶解或吸收SO2,不符合要求,但饱和NaHSO3溶液不吸收SO2,符合要求。

(3)二氧化硫可与Na2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单质,从而出现淡黄色沉淀。

(4)试管D中发生反应:

SO2+Cl2+2H2O===4H++SO

+2Cl-,其中SO2被氧化,体现还原性,SO2的氧化产物为H2SO4,则检验有SO

生成即可证明反应中SO2体现了还原性,只有方案Ⅲ能检验SO

的生成。

(5)装置E的作用是作安全瓶,防止液体倒吸。

F中的液体用来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故可用NaOH溶液等碱性溶液吸收。

23.(每空2分,共10分)如图所示中,A、B、C、D、E是单质,G、H、I、F是B、C、D、E分别和A形成的二元化合物。

已知:

①反应C+G

B+H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

②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和E可以发生反应:

2E+I

2F+D,F中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回答问题:

(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1.6gG溶于盐酸,得到的溶液与铜粉完全反应,计算至少所需铜粉的质量(写出离子方程式和计算过程)。

(3)C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溶液与过量化合物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在I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Al+Fe2O3

2Fe+Al2O3

(2)Fe2O3+6H+

2Fe3++3H2O,2Fe3++Cu

2Fe2++Cu2+,

n(Cu)=n(Fe2O3)=

=0.010mol,铜粉的质量=0.010mol×64g·mol-1=0.64g。

(3)2Al+2OH-+2H2O

2Al

+3H2↑ Al

+CO2+2H2O

Al(OH)3↓+HC

(4)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反应器内壁附着黑色的固体

解析:

由反应C+G

B+H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推出C、G为Al和Fe2O3,B、H为Fe和Al2O3。

又知G、H分别是B、C和A形成的二元化合物,那么G为Fe2O3,H为Al2O3,从而推知B为Fe,C为Al,A为O2。

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则I为CO2,又知I(CO2)是D和A(O2)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则D为碳。

结合反应2E+I

2F+D,F中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可知,E为Mg,F为MgO。

24.(12分)某化学活动小组想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探究Na2O2与NO反应的产物。

实验前,他们查阅有关资料得到如下信息:

①2NaNO3

2NaNO2+O2↑;

②NaNO2为白色粉末状固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③NaNO2溶液显弱碱性(原因:

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实验开始时,先在A装置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钙和足量稀硝酸,待不再有气体产生时,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放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C中的试剂分别是B________、C________,E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如何检验反应中是否有氧气生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Na2O2已反应完全,为确定D中固体产物的成分,甲同学将固体溶于水后,经测定发现溶液显强碱性,再向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由此现象推断固体产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乙同学取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密闭加热,发现白色固体部分变为淡黄色。

此现象说明固体中还可能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根据以上推测,请写出Na2O2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探究NO与过氧化钠的反应,实验设计必须考虑如下因素:

①产生NO时,要除尽装置中的空气;②装置必须干燥,防止水与过氧化钠反应;③排尽装置中的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④采取措施,防止空气进入装置。

新信息挖掘:

反应①暗示如果产物中有硝酸钠,受热会产生氧气;信息②暗示若D中固体呈黄色,一定有硝酸钠、亚硝酸钠以外的物质生成;亚硝酸钠具有还原性,加入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会发生反应,高锰酸钾溶液由紫色变成无色。

信息③暗示亚硝酸钠溶液呈弱碱性,若产物溶于水呈强碱性,说明有强碱生成。

若显中性,说明没有亚硝酸钠生成。

由以上分析,若Na2O2已反应完全,D中固体产物溶于水,溶液显强碱性说明含有Na2O,向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说明存在还原性物质,即可能有NaNO2,D中白色固体产物密闭加热,部分变为淡黄色,说明其中还有NaNO3,2NaNO3

2NaNO2+O2↑,生成的O2再次把Na2O氧化为Na2O2而显淡黄色,由此可知Na2O2与NO反应的产物有NaNO3、NaNO2和Na2O,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NO

NaNO3+NaNO2+Na2O。

答案:

(1)使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2)NaOH溶液 浓硫酸 防止空气中的CO2、水蒸气进入装置D中,干扰产物的判断

(3)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E装置的气体出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若复燃,则说明有氧气生成;若不复燃,说明无氧气产生

(4)Na2O、NaNO2

(5)NaNO3 2Na2O2+2NO

NaNO3+NaNO2+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