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7054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8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docx

专题09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天津

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范延贵者为殿直①,押兵过金陵。

张忠定公咏②为守,因问曰:

“天使③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

”贵曰:

“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④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忠定曰:

“何以言之?

”延贵曰:

“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莱⑥垦辟,野无惰农。

及至邑,则鄽肆⑦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

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

以是知其必善政也。

”忠定大笑曰:

“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

”即日同荐于朝。

希颜后为发运使⑧,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殿直:

皇帝的侍从官。

②张忠定公咏:

张咏,谥号忠定,北宋名臣。

③天使:

皇帝的使者。

④邑宰:

邑,县宰,泛指地方官吏。

⑤驿传(zhuàn):

驿站。

⑥田莱:

荒芜不耕之田。

⑦鄽(chán)肆:

店铺。

⑧发运使:

与后面的“阁门候”都是官职名。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因问曰

(2)闻更鼓分明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15.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答案】

13.

(1)于是,就

(2)听到,听见

14.(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

15.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官员;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官员,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官员。

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得到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

于是问到。

因:

于是,就。

(2)句意:

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

闻:

听到,听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本题重点词:

虽:

虽然;知:

知道。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张咏和范延贵的谈话中,知道张希颜在管理、交通、农业、治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百姓生活井然有序,说明张希颜是一位有才能的好官员;范延贵能观察入微,从百姓生活的细小方面来评价张希颜,说明范延贵有识人之才,也是一位好官员。

因此张咏将两人“同荐于朝”。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叫范延贵的人担任皇帝的侍从官,押兵经过金陵。

张咏担任当地太守,于是问到:

“使者沿路过来,曾见到好的官员吗?

”范延贵说:

“昨天路过袁州萍乡,县令张希颜,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

”忠定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延贵说:

“自从进入萍乡县境,驿站桥道都修葺过,正在耕种及休耕的田地都得到开垦,野外没有懒惰的农民。

等到了城里,店铺里没有赌博的人,交易的时候人们不喧哗争执。

夜晚住在邮馆内,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

因此知道他一定擅长处理政务。

”忠定大笑着说:

“希颜本来就很好,使者您也是一位好官员。

”忠定当天将两人一同举荐给朝廷。

希颜后来担任发运使,延贵也做到了阁门祗候的职位,都被称作能干的官吏。

【2-2020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叔①死,管仲举上衽②而哭之,泣下如雨。

从者曰:

“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

”管仲曰:

“非夫子所知也。

吾尝与鲍子负贩③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④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⑤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⑥,知我之不遇明君也;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鲍叔:

即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②衽(rèn):

衣襟。

③负贩:

背货贩卖。

④明:

证明。

⑤说(shuì):

劝说,说服。

⑥不肖:

不贤。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尝:

________

(2)鲍子不以我为怯怯:

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15.管仲为什么说“知我者鲍子也”?

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答案】

13.

(1)曾经

(2)胆小,畏缩

14.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15.鲍叔不因管仲多次忍辱而认为他怯懦,不因管仲的建议多次不被采纳而认为他不贤,不因管仲多拿钱财而认为他贪心。

由此可见,鲍叔在性格、才能、人品等方面给予了管仲充分的理解与信任。

所以,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

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做买卖尝:

曾经;

(2)句意:

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怯:

胆小,畏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士,有才识的人;知己者,深知自己的人;死,牺牲生命;而况,何况。

【15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

管仲“三辱于市”,鲍叔不认为他是胆小不敢冒险,明白管仲“欲有所明”,深知管仲品性端正,不苟求钱财;管仲“三不见听”,鲍叔不认为他不成才,知道管仲是“不遇明君”,肯定他的才能卓著,只是未遇伯乐;管仲“自取多者三”鲍叔不说他贪财,相信他是有所用才多拿,不是出于贪婪,信任管仲的人品。

在一般人给予负面评价时,鲍叔能给予正面的准确的评价,所以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点睛】参考译文

鲍叔牙死后,管仲用上衣襟蒙头而哭他,眼泪就象下雨一样,他的随从说:

“他又不是您的父亲,您这样哀痛地哭,这也有说法吗?

”管仲说:

“不是您所知道的,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做买卖,我多次在买卖上失败,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想要的是明明白白地赚钱;鲍叔牙曾经和我一起游说君王(想取得地位),而多次不被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才,知道我没有遇到明君;鲍叔牙曾经和我分财货,我自己多次多取,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家里穷。

生下我身体的是我的父母,知道我内心的是鲍叔牙呀。

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3-2019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

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亚負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

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

“此固太守事业,水吏何足当哉!

”奏上,罪止罚俸。

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

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

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择]①况:

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

②府治:

府衙。

③遗火:

因失职造成火灾④好:

小石,碎石。

⑤亟:

急速,赶快。

⑥周旋:

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

⑴文卷悉烬悉:

⑵喝使归舍舍: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译文:

15.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分)

【答案】

13.全,都;房舍,住宅

14.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15.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

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

13.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①悉:

副词,全,都;②舍:

名词,房舍,住宅。

14.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此:

这。

固:

本来。

何足当哉:

怎么能够承担呢。

句意是:

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15.“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高度赞扬况高尚的品德。

具体体现在:

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

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

“此固太守事业,小吏何足当哉!

”奏上,罪止罚俸。

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故答案为:

⑴①全,都;②房舍,住宅。

⑵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⑶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

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点评】

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当况钟任太守时,府衙遭火焚毁,所有文卷付之一炬,纵火者是一名小吏,火势扑灭后,况钟坐在瓦砾堆中,命人痛打那名小吏一百鞭,然后喝令小吏回家去。

小吏离去后,况钟就急忙拟表上奏,一力承担火灾的过失,对那名纵火的小吏却只字未提。

当初那名小吏料想自己是死定了,况钟曾叹气的说:

“这本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如何能承当呢?

”奏表呈上后,皇帝只下令裁减俸禄,况公对待一名小吏尚且如此,所以虽然行事威严,但从未招致民怨,如果换成现在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过失,尚且还想将过失推诿别人,更何况是替一人受过呢,况公的人品非普通人能及。

【4-2018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上①谓侍臣曰:

“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侍臣曰:

“有之。

”上曰: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魏征曰:

“昔鲁哀公谓孔子曰:

‘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

‘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亦犹是也。

”上曰:

“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

②贾(gǔ)胡:

胡商。

③赇(qiú):

贿赂。

④抵:

触犯。

⑤徇:

顺从。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谓侍臣曰

(2)宜戮力相辅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15.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

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案】

13.

(1)对……说

(2)应当

14.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15.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

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谓”:

对……说。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

1、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

3、语法推断法。

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4、音形推断法。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

从形旁可推知字义。

5、邻词推断法。

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彼”“其”“身”等字词的翻译。

【15题详解】

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和提取。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从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的角度,从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的角度作答。

译文:

皇上对侍臣说:

“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

”侍臣回答说:

“是有这么回事。

”皇上说:

“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

”魏征说:

“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

‘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

孔子说:

‘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

桀、纣把自己都忘了。

’也和这个事是一样阿。

”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5-2017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

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

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

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

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①异时:

从前。

②固石洞:

地名。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能得人心

(2)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16.“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

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答案】14.

(1)所以,因此。

(2)军队。

15.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16.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

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解析】

【14题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如“故能得人心”根据全文的内容,可知“故”就是“所以”之意。

【15题详解】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在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语”“辄”“感”“泣”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6题详解】

答此题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是关键。

“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

“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说明岳飞治军是赏罚分明,“军行之地,秋毫无扰”是说军纪严明。

【1-2021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结课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嵇绍宇延祖。

侍中贾谧以外成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①焉。

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及谧诛,绍以不阿比凶族②,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齐王冏既辅正,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日:

“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③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释]①附托,依附寄托。

②阿比凶族,逄迎勾结恶人。

③起造,建造。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绍以书谏。

曰谏:

_________

(2)深思谦损之理。

理:

_________。

14.翻译文画线的句子。

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15.选文叙述了哪两件与嵇绍有关的事?

这两件事表现了嵇绍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3.

(1)劝谏

(2)道理

14.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往,嵇绍拒绝了没有答应他。

15.①不亲附恶人并拒绝与贾谧交往;②在齐王冏执掌政事时直言劝谏:

要省去起造宫屋的烦劳,深思谦虚谨慎的道理。

性格特点:

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勇于进谏。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注意:

(1)句意为:

嵇绍上书劝谏。

谏,劝谏。

(2)句意为:

沉思谦虚谨慎的道理。

理,道理。

【14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求,请求;于,和;不答,没有答应。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概括与人物形象的把握。

阅读文言文,疏通大意。

从“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可知,第一件事写嵇绍拒绝和贾谧交往,不亲附恶人,由此可知看出嵇绍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从“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可知,第二件事写嵇绍劝谏齐王冏不要骄奢淫逸,要“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由此可以看出嵇绍敢于直言劝谏,正直忠义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

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

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

等到贾谧被处死,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

齐王同执掌政事以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骄横奢侈,嵇绍上书劝谏道:

“夏禹以居室简陋而获得美誉,唐虞以茅草屋顶而显示品德,应该省去起造宫屋的烦劳,沉思谦虚谨慎的道理。

”齐王同虽然口头上答应顺从他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

【2-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A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服虔①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

闻崔烈②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③作食。

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烈闻,不测何人。

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明蚤④往,及未寤,便呼:

“子慎!

子慎!

”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服虔:

字子慎,东汉时古文经学家。

②崔烈:

字威考。

③赁:

雇佣。

④蚤:

早上。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辄窃听户壁间窃:

_________

(2)虔不觉惊应应:

_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15.本文从哪两件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段互学交友的佳话?

服虔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3.偷偷地应答,回答

14.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

15.偷听崔烈讲课;崔烈拜访服虔。

虚心好学,治学严谨,为人低调,讲究策略。

【分析】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

就躲在门外偷偷地听。

窃:

偷偷地;

(2)句意为:

服虔不觉惊醒答应。

应:

应答,回答;

1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

“逾”,超过;“叙”,谈论,讨论;“短长”,优点和缺点,得与失;

1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第一问: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根据“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

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概括得出:

偷听崔烈讲课;根据“明蚤往,及未寤,便呼:

‘子慎!

子慎!

’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概括得出:

崔烈拜访服虔。

第二问: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从“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可以看出他是虚心好学;从“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可以看出他讲究策略;从“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从“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可以看出他治学严谨。

据此综述即可。

参考译文:

服虔擅长对《春秋》的研究,将要给它做注释,想参考各家的异同。

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春秋》,便隐姓埋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

每当到讲授的时候,他就躲在门外偷偷地听。

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

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一向听到过服虔的名声,猜想是他。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的时候,便突然叫:

“子慎!

子慎!

”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人就结为好友。

【3-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B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余家三世积书三万余卷。

大父①诏余曰:

“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

”余简②太仆、文恭、大父丹铅③所及,有手泽④者存焉,汇以请,大父喜,命舁⑤去,约二千余卷。

天启乙丑,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⑥,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⑦辈乱取之,三代遗书,一日尽失。

余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乙酉避兵入剡⑧,略携数簏⑨随行,而所存者,为方兵⑩所据⑪,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籍⑫甲内,挡箭弹,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

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

(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大父:

这里指自己的先辈。

下文的太仆、文恭意思与此相同。

②简:

挑选。

③丹铅:

校勘性的文字。

④手泽:

这里指先人的遗墨。

⑤舁(yú):

抬。

⑥武林:

旧时杭州的别称。

⑦匠指、减获、巢婢:

指匠人、奴婢、内侍。

⑧剡(shàn):

地名,今浙江嵊县。

⑨鹿:

竹箱。

⑩方兵:

这里指入城的士兵。

⑪据:

占据,占有。

⑫籍:

同藉,以物衬垫。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余适往武林

(2)为方兵所据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

15.选文两次提到藏书“一日尽失”,请分别概括其原因。

【答案】

13.

(1)去,到

(2)被

14.孙子辈中只有你喜好读书,你要看的书,随你的意愿带走离开。

(意思对即可)

15.“三代遗书”被乱取;我的藏书被入城士兵所占有,撕了生火,衬垫在甲内挡箭。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

我刚好去了杭州。

往:

去,到;

(2)句意:

书被清兵占据。

为:

被;

1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

(1)惟:

只有;尔:

你;好:

喜好;

(2)余:

我;自:

从;垂髫:

指儿童。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文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原因即可。

第一次“一日尽失”从文中“天启乙丑,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辈乱取之”可知藏书因祖父去世我不在家中,书被叔叔们和兄弟们,门客、工匠、奴婢、内侍们胡乱拿取,一日之内尽失;第二次“一日尽失”从文中“为方兵所据,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籍甲内,挡箭弹”可知书因战乱被清兵占据,每天被撕毁用来引火,并且被抬到江边,把书籍藏到盾甲里来抵挡流矢飞箭而毁于一旦。

【参考译文】我们家三代人藏书达三万多卷。

我祖父对我说:

“所有孙子辈中只有你喜欢读书,你想要看的书,可以随意拿去。

”于是我就挑选高祖、曾祖、祖父所校订过以及先辈遗留下来的书籍,汇集成册后请求收藏,祖父很高兴,让人给我抬走,大约有二千多卷。

天启乙丑年,祖父去世了,我刚好去了杭州,这些书被叔叔们和兄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