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472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doc

吉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吉政发[2006]11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06年2月12日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吉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三月九日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12日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共中央、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取得重大成就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主要目标任务提前实现,是我省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40美元。

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工业比重逐年提高,主要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9:

43.9:

34.2调整为2005年的16.8:

44.4:

38.8。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全面展开,国企改革攻坚成效显著,民营经济迅速崛起。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转变政府职能迈出新步伐。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长足发展,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生态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加快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全省上下精神振奋,开拓进取,着力推进国企改制、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环境整治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重点工作,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社会氛围。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单位

计划目标

实际完成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800

3614.9

10.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0100

13328

10.2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283.1

418.6

17.9

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59.7

207.1

14.8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4000

5430.3

25.9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8

11.5

18.4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40

65.3

20.7

其中:

出口总额

亿美元

20

24.7

14.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00

1460.8

12.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3以内

101.5

1.5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98

17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5以内

4.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746.3

8690.6

12.6

农民人均纯收入

2706.6

3264

10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以内

2.6

 

  第二节 “十一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保持恢复增长态势。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未来五年,外部环境总体上对发展有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发展动力和空间。

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区域发展战略,为各省竞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家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为吉林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全面推进,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突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活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必须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地区协调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把握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心任务,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基本完成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吉林。

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和人才兴业战略,扎实推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贯彻指导思想,推动“十一五”时期更快更好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重大举措,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增长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突出加快发展,通过加快发展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

  注重投资、消费双向拉动,在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扩大投资需求,提高投资规模和效率,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突出工业带动,加快工业化进程。

  注重所有制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在推行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基础上,突出利用好土地等优势资源。

  注重发挥科教优势,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

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跃上新台阶。

  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13:

50:

37,所有制结构趋向合理,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0%左右,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专栏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总量结构

指   标

单位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400

12以上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美元

23300

2800

12左右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400

14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亿元

15500

20

预期性

民营经济比重

%

50

导向性

 

城镇化率

%

提高5个百分点

导向性

 

资源环境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1.22

-6.9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

立方米

85

-8.5

预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万公顷

484.89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45

导向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化学需氧量

万吨

≤34.5

约束性

二氧化硫

≤34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57

预期性

 

自主创新

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

预期性

 

对外开放

实际利用外资5年累计

亿美元

100

20

导向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10

11

导向性

其中:

出口额

亿美元

55

17.4

导向性

社会发展

人均受教育年限

10以上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35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万人

350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80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2以下

约束性

 

人民生活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17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5

预期性 

 

五年累计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

100

预期性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5000

11.5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4350

6

导向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670

12.8

导向性

专栏3 规划功能及指标属性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划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出的战略谋划或具体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发展规划具有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基本功能,是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约束性的规划。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广大人民意愿的政府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

◆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拟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

◆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

政府拟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同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政府拟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稳步发展粮食生产。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5万公顷左右,粮食产量达到550亿斤阶段性水平。

重点发展专用玉米、绿色水稻、优质大豆三大作物,基本实现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体系。

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建立适应加工业和畜牧业发展需要的种植业结构。

推进“粮变肉”工程实施,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牧业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比重和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产业,建设“北药”和长白山生态山珍生产基地。

保护草场资源,建设优质饲草基地。

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扩大水产养殖规模。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玉米、肉制品等开发为重点,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适度提高规模经营,不断增强带户功能,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着力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支撑能力。

研发、选育和更新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品种,加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

大力推广精耕节水、测土施肥、生物防治等农业新技术。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新型农机具,实施1000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

加大对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扶持发展农机租赁、农机合作、农机维修等专业性组织,提高农机综合作业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

建立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控能力。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防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服务。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和三级农产品监测站。

创新发展农业服务组织,建立以专业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机制,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节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总体投入产出水平,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建设节约型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措施,积极发展精品畜牧业。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和储运。

发展蔬菜、水果、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开发绿色、有机食品。

开拓农产品市场,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乡镇工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域工业集中区集聚。

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引导农民从事建筑、交通运输、商贸餐饮、观光旅游等非农产业。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制度。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

  第三节 明显改善农村面貌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饮水、农田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和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4万公里,实现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之间互通公路。

扩大有线电视和通讯光缆的覆盖范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能够收看有线电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小水电、太阳能和秸秆、沼气等生物质能。

预防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强养殖场污染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乡村建设改造计划,采取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等方式,建设2-3个试点县,30个试点镇,100个试点村,全省三分之一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快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免收农村中小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点扶持县级职教中心建设。

  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改善县级医院条件,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健全区域公益性农村医疗机构,建立覆盖全省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

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发展农村乡镇文化。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站建设。

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基本实现一月一村放映一场电影。

建设乡村体育设施,活跃农村体育活动。

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弘扬新风尚,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的乡风。

专栏4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建设长春、四平、松原、白城、通化、吉林、辽源七个国家大型商品粮建设基地。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到2007年,在榆树、公主岭、扶余等28个粮食生产县(市、区)建设万亩连片标准良田。

◆种养业良种繁育工程。

建设玉米种子基地、大豆良种繁育中心、水稻良种基地、优质饲草良种基地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的繁育能力和供种能力。

选育农作物新品种100个,畜禽品种(品系)10个,特产新品种20个。

◆千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80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70万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动物防疫体系工程。

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验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防疫技术支撑、防疫物质保障六大系统。

◆绿色能源工程。

建设东部地区小水电工程,新增装机容量36万千瓦。

建设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以及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

全省在20个县、200个乡镇、1000个村建设沼气和秸秆气化供应站,覆盖40万户。

◆道地中药材种养基地。

建成人参、梅花鹿等30个符合GAP标准吉林省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及两个综合性中药材种源基地。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现行土地政策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化发展道路。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分类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经营。

推进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创新农业信贷方式,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

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加快以登记管理为主的户籍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发展农村市场。

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试点。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三章 建设新型工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的转变。

  第一节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打造自主品牌,扩大支柱产业规模,增强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基地。

以一汽为依托,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调整产品结构,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发展自主品牌。

全面扩大整车生产能力,以轿车为重点,大力发展重型车、商务车、轻微型车、专用车和客车,积极发展经济型、节能环保小排量、新型燃料汽车。

推进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和吉林市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功能,省内汽车产量达到180万辆。

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关键总成及零部件,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地方配套份额,推进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和模块化供货,整合零部件企业资源,发展壮大富奥、一汽四环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建设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促进汽车衍生经济,积极发展汽车贸易和服务产业,建设长吉汽车储运、批发、零售中心,形成全国汽车物流集散地。

  建设全国综合性石化产业基地。

依托吉化、吉林油田,加快发展石化产业。

坚持“油气并举”方针,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持合理的储采比。

加强老油田改造和新区产能建设,保持原油产量稳定增长。

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左右,新增原油生产能力660万吨。

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700亿立方米,加快500亿立方米大型整装高产天然气田开发。

油气当量达到800万吨。

做好引进俄罗斯天然气前期工作,加强天然气管网规划和建设。

  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发展延伸化的方向,推进石化装置大型化、规模化,形成吉化百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建设吉林石化工业园区和松原石油化工园区。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和特种材料,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石化产品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型。

以玉米原料为主,着力发展生物化工。

加强与内蒙古合作,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

扩大化肥生产总量,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推行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精深加工、畜禽乳精深加工、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产业,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强化玉米产业的战略地位,依托大成、华润生化等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建设千万吨玉米深加工工程。

按照生物化工材料、功能性原料和生物能源的发展方向,整合玉米科技研发资源,建立集约式开发平台,强化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增强与化工、纺织、新材料等产业关联,形成玉米加工产业集群。

重点建设长春玉米工业园区,积极发展松原、四平、白城等地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实施大豆振兴工程,积极发展大豆精深加工产品。

粮食综合加工率达到70%以上。

  大力发展畜禽乳深加工产业,发展壮大德大、华正、皓月、广泽等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创立品牌,推进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

全省畜禽肉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

  充分发挥长白山动植物和生态资源优势,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发展壮大人参产业,培育形成矿泉水产业,保护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