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7535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docx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

家畜环境卫生学

名词解释:

1.适应:

是生物体受到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响或遗传学改变。

2.应激:

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响的总和

3.气候服习:

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这一过程称为气候服习。

4.气候驯化:

动物处于某种环境中,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至体型发生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又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气候驯化。

5.温热环境:

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6.小气候:

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称为小气候。

7.散热调节:

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

8.产热调节:

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响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

9.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日出前温度最低,午后2:

00温度最高,每日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日较差。

〔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大〕

10.气温年较差:

一年,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1.等热区:

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围,叫等热区。

12.临界温度:

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场提高代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蓄热。

13.过高温度:

体温升高,代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14.舒适区:

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围,家畜代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展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围为舒适区。

15.绝对湿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可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

16.相对湿度:

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17.露点: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到达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18.风向玫瑰图:

是依据某地区一定时间风向变化的情况绘制成的图,它可以说明一个地方一定时间的主风向。

也称“风向频率图〞。

19.有效温度:

也称“实感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一样影响的空气温度。

20.温湿指数:

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又称“不适指数〞。

21.冷风指数:

是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以估计寒冷程度的一种指标。

用于估计裸体皮肤的对流散热量。

22.饱和差:

指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差。

23.热性喘息就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动物出现的增加呼吸频率,降低呼吸深度的现象。

常见于汗腺不兴旺或缺乏汗腺的动物如猪、鸡、狗。

24.呼吸性碱中毒:

热性喘息在排出大量的水蒸气的同时,将体大量CO2排出体外,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23.生物节律:

机体许多机能的工作速率〔运转效率〕与性能指标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生物节律。

24.光周期:

指每天光照时间与黑暗时间交替循环及其变动的规律,即光照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规律变化,称为光周期。

25.红斑作用:

紫外线照射下,被照射皮肤出现潮红的现象。

26.色素沉着:

指动物在太照射下,皮肤和被毛颜色变深的现象。

27.勒克司:

是照度单位,当投射到1m^2面积上的光流通是1流时,照度为1勒

28.长日照动物:

光照时间逐渐延长情况下发情配种的动物。

如马、驴、雪貂、浣熊、狐、野猪、野猫、野兔、仓鼠和一般食肉、食虫兽以及所有的鸟类。

29.短日照动物:

光照时间逐渐缩短时发情配种的动物。

如绵羊、山羊、鹿等。

30.水体自净:

是指水体受污染后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逐渐消除污染以达净化的过程。

31.土壤自净作用:

是土壤污染后,在土壤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下,使污染物中的病原体死亡,有机物无机化或腐殖质化,有害污染物浓度减少的过程。

32.溶解氧〔DO〕:

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其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

33.化学耗氧量〔COD〕:

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氧的量。

34.生化需氧量〔BOD〕:

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35.细菌总数:

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0C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饮用水卫生标准:

限制为100CUF/ml

36.大肠菌群指数:

指1L水中所含有大肠菌群的数目。

37.大肠菌群值:

指含有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量。

38.水体污染:

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安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39.浑浊度(turbidity):

指悬浮于水中的胶体颗粒产生的散射现象,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40.生物富集:

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到达相当高能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浓度的现象。

41.生物放大:

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污染物在食物链的高端生物体比低端生物体逐渐增加、放大。

42.导热系数:

是指当物体厚度为1m时,两外表温差为1℃,1小时通过1m2面积传导的热量。

(在0.12以下的材料为隔热材料)〔空气的导热系数为0.23〕

43.中和面:

是指如畜舍屋顶不透气,墙壁的透气能力一致时在墙壁二分之一高处形成的一个与大气压力相等的分界面。

44.入射角:

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或屋檐〕所引直线与地面水平线的夹角。

45.透光角:

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或屋檐〕和下缘所引两条直线的夹角。

〔不小于5度〕

46.自然照度系数:

指舍水平面上散射光强度与同一时刻舍外空旷无遮挡物地点的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47.采光系数:

指畜舍的有效采光面积与舍地面面积之比。

48.畜牧场生产工艺是指人们利用动物和饲料生产畜产品的过程、组织形式和方法,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的组装。

49.可感散热:

辐射、对流、传导,三种散热方式,其散热量只与有效散热面积及体表与环境温差成正比,也称非蒸发散热

50.非可感散热:

蒸发散热只能使舍适度增加。

周围物体不感到热,约占总散热量的30%

51.外围护构造:

将舍环境隔开的畜禽舍的屋顶和外墙

52.日平均温度:

每日2时、8时、14时、20时测百叶箱温度的平均值

53.有效温度:

也称“实感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一样影响的空气温度。

54.温湿指数:

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55.最大水汽压: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到达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水汽压,这时的水汽压称为最大水汽压或饱和水汽压。

56.下限临界温度:

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场提高代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57.上限临界温度:

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蓄热,体温升高,代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绪论

1、什么是家畜环境?

家畜环境分类?

家畜环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一切外部因素,也就是影响其进化、生态反响及其生长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称。

家畜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学特性。

人类社会环境是指与动物生活、生产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制度、人们的信仰、风俗习惯。

(必考)2、谈谈你所了解的现代规模化养殖业中环境问题,及你的看法。

畜牧业的四大支柱:

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疫病防治、动物环境

第一章环境应激

1、畜牧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

1.物理因素:

冷热、辐射、噪音、气压;

2.化学因素:

空气中的CO2、NH3、H2S等有毒有害气体、化学毒物和药剂等;

3.饲养因素:

过饥或过饱、日粮不平衡、日粮变更、饲养水平、饮水缺乏、水质不清洁、水温过低;

4.管理因素:

饲养员更换、断奶、称重、转群、抓捕、驱赶、运动缺乏、饲养密度过大;

5.生物学因素:

传染病、预防注射;

6.外伤性因素:

去势、打耳号、烧烙、断尾、创伤、骨折;

7.心理因素:

人的粗暴对待等;

8.运输因素:

长途运输;

9.定向高强度选育

2、应激对家畜有什么不良影响?

如何预防和减缓应激?

〔一〕不良影响:

1.对畜禽安康的影响;猪有可能会患“突毙综合症〞,诱发感染为主的应激综合症。

2.对生产力的影响;〔1〕对繁殖性能的影响;〔2〕对生长肥育性能的影响;〔3〕对产蛋性能的影响;〔4〕对肉品质的影响。

〔二〕预防应激:

应当采取适当的监测手段,如现场观测法;激素检测法;酶学监测法;氟烷测验法;遗传标记法等

〔三〕减缓应激的措施:

①加强选种工作选育;②控制畜舍的环境因素;

3.PSE肉

指猪屠宰后肌肉色泽呈现灰白色〔Pale〕、软〔Soft〕、汁液渗出〔Exudative〕。

常见于猪腰部和腿部肌肉,呈淡白色,与周围肌肉有明显区别,其外表湿如水洗,多汁,指压无弹力,呈松软状态,故又称为“水煮样肉〞。

原因:

①猪品种和遗传等在因素;②应激反响。

对应激敏感性高的猪,在宰前的长途运输、驱赶、麻电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猪只的高度兴奋和狂躁、恐惧状态。

③科学饲养,加强管理;④应用抗热应激药物和添加剂

4.DFD肉

指猪在宰后色泽呈现暗黑色〔Dark〕、质地坚硬〔Firm〕、外表枯燥〔Dry〕病症的肌肉。

原因:

屠宰前长途运输、长时间绝食,处于饥饿状态等应激因素作用下,造成肌肉中肌糖元消耗过多,肉pH值维持在6一6.2以上,细胞色素酶作用下,氧合肌红蛋白(鲜红色)变成了肌红蛋白(紫红色),此外肌纤维不变细,水分不渗出,所以肉质较硬,肌肉组织枯燥严密。

5.应激的预防方法

1〕培育抗应激新品种:

纯种改进、杂交改进

2〕环境调控

①畜舍设计 牧场规划、畜舍设计②环境控制 畜牧场质量控制〔温度、空气、废弃物等〕

③环境绿化 道路、畜舍周边

3〕改善饲养管理

①调整营养水平②饮水充足、干净③饲养方式 少喂勤添、适口性等

4〕抗应激添加剂

①镇静解热剂②电解质醛固酮、氯化钾、碳酸氢钠③维生素VB、C、E增加抗氧化功能

④抗生素增加抵抗力,慎用⑤中兽药添加剂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6〕驯化和适应

6.应激的阶段:

〔1〕发动阶段〔警觉反响〕:

指机体受到刺激后,尚未获得适应,可分为休克相和反休克相。

〔2〕适应阶段〔抵抗阶段〕

〔3〕衰竭阶段:

应激因子作用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机体抵抗力耗尽,机体出现营养不良,异化作用重新占优,机体贮备耗尽,适应机制破坏,各系统紊乱,动物出现应激综合症,严重者出现死亡。

第二章温热环境

1、温热环境对家畜的影响途径

〔1〕直接影响:

温热环境对畜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热平衡与热调节的作用而产生的。

〔恒温动物的体热平衡的维系是其生命及生产活动的前提。

〔2〕间接影响:

温热环境还可以通过其它条件间接地影响家畜安康和生产力:

①土壤、植被、饲料、饲草。

②寄生虫,其它疾病。

(3)温热环境对家畜安康和生产力的影响因品种、种类、个体、性别、被毛、状态、对气候的适应性和不良气象因素的严酷程度及持续时间而不同。

2、家畜产热和散热方式

产热方式:

①根底代产热;②体增热;〔一局部为动物摄食、消化和吸收饲料时,因细胞生物化学反响使代强度增加而产生的热量。

另一局部为饲料在消化道运动,被微生物发酵所释放的热量。

如瘤胃,马属盲肠和大肠。

③活动产热;④生产代产热;⑤自外界获取热量

散热方式:

①辐射散热;②传导散热;③对流散热;④蒸发散热

3、影响家畜临界温度和等热区上下的因素?

〔1〕动物种类:

体型大的耐低温,不耐高温,其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2〕年龄和体重:

临界温度随年龄和体重增大而下降,主要受被毛热阻和组织热阻的影响。

〔3〕皮毛状态:

被毛致密或皮下脂肪较厚的动物,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4〕饲养水平:

饲养水平高,体增热多,临界温度就低。

〔5〕生产力水平:

生产过程中代率提高,产热量增加,临界温度低。

〔6〕对气候的适应性:

寒冷地区动物的临界温度较低,炎热地区那么反之。

〔7〕管理制度:

饲养密度大,临界温度低

〔8〕其他气象因素:

如太阳辐射、气湿、气流等条件有关

4、等热区和临界温度在畜牧业生产中有何意义?

①、为畜牧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一般在等热区,动物机体为维持体温恒定所付出的代价最低,家畜的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都较高,抗病力高,饲养家畜较为经济与有利。

等热区为动物环境控制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最正确的温度围指标。

动物生产的环境温度比等热区的要求要宽松。

根据“等热区〞有关理论,可针对不同种类和不同年龄的动物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饲养管理方案和环境管理措施,以满足各种家畜的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生产潜力。

②、为畜舍的热工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动物等热区的理论,从动物与环境热交换的角度,提醒了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状态的动物对热环境的要求,而修建畜舍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环境和控制环境。

因而,等热区的有关理论为畜舍建筑的热工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

③、为动物引种育种提供依据

动物适应特定的气候环境是进展生产的前提。

在育种或引进外来品种时,假设既重视品种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又充分考虑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就能防止育种工作的盲目性。

等热区和临界温度为动物耐热性和耐寒性的选择提供了量化指标。

5、高温对母畜繁殖的影响

①直接影响母畜的受胎和妊娠:

使受胎率下降,死胎率上升。

受精卵在输卵管对高温最为敏感,胚胎在附植前的这个阶段受到高温时死亡率很高,这个敏感期在猪为配种后8天,牛在4—6天,羊在3天。

一般经过8天后,胚胎死亡率可以减少。

母畜在妊娠后期由于代旺盛,产热量高,如果遇到高温环境,也可严重影响胎儿发育,以至增加死胎数,在猪还可减轻窝重,甚至流产。

②抑制母畜发情:

高温家畜出现不发情或发情期短,或表现微弱。

③受精卵减少,异常卵子显著增加

6、高温影响母畜繁殖性能的机制

①高温导致体温升高

高温环境引起母体温升高,使母畜子宫环境温度升高,易使胚胎死亡,畸形率增加,这是高温环境导致母畜繁殖力降低的直接原因;

②高温减少母畜子宫供血量

高温时皮肤供血量增大,脏(子宫)供血缺乏,导致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如氧、水、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缺乏。

③高温导致分泌机能失调

在持续高温情况下,动物丘脑下部--垂体--性腺轴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促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素减少,催乳素分泌增加。

这是导致动物繁殖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④高温导致动物营养物质摄入缺乏

高温情况下,动物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营养物质摄入缺乏,是动物繁殖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7、气温对家畜安康的影响

1.高温直接引起动物产生疾病;

2.高温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衍,诱发传染病;

3.高温有利于病媒昆虫繁衍和活动,有可能导致疾病流行;

4.高温为寄生虫繁衍创造了条件,有可能导致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5.高温可降低动物抵抗力,诱发疾病

6.高温可降低饲料品质,使动物产生疾病。

8、高温和低温时动物是如何进展体热调节的?

高温:

高温时家畜为维持体温的恒定,力图减少产热量,增加散热量。

〔1〕加速外周血液循环,提高散热量

〔2〕提高蒸发散热量

〔3〕减少产热量:

行为调节;体液调节

低温:

〔1〕减少散热量

生理上的表现: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温下降,皮温与气温之差减少;汗腺停顿活动,呼吸变深,频率下降,可感散热和蒸发散热量都显著减少。

行为上的表现:

肢体蜷缩,群集,竖毛肌收缩,被毛逆立等。

〔2〕增加产热量

生理上的表现:

环境温度下降到临界温度以下时,开场加强体营养物质的氧化,增加产热量。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加强,糖原和脂肪组织分解加强。

行为上的表现:

肌肉紧度提高,颤抖,活动量和采食量加大,

9、温热因素综合评定的方法和指标?

方法:

评定某一温热因素对家畜安康和生产力的影响时,应综合其它温热因素来考虑。

指标:

①有效温度;②温湿指数;③风冷却指标

10.畜舍防潮措施

〔1〕夏季容易解决〔通过通风换气等〕,冬天比拟困难〔因换气通风会影响舍温〕;

〔2〕建场时考虑场址选择,地下水位低的地方;

〔3〕建筑施工时做好防潮层;

〔4〕日常生产管理:

及时去除污水,控制生产用水,加强通风换气

第三章光照和噪声

1、红外线、紫外线对家畜的生物学作用?

〔一〕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1.光热效应

2.红外线对家畜的有利作用:

〔1〕以红外线灯作为热源,不仅可以御寒,而且可以促进生长发育;

〔2〕红外线具有消肿作用;

〔3〕红外线具有镇痛作用;

〔4〕红外线有一定的色素沉着作用;

〔5〕红外线能加强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3.红外线的不利作用:

〔1〕影响动物体热调节机制,使胃肠道对特异性传染病的抵抗力降低;

〔2〕皮肤温度升高,皮肤变性,引起全身反响;

〔3〕波长600~1000nm的红外线可穿透颅骨,使脑温度升高,引起日射病;

〔4〕波长1000~1900nm的红外线照射眼睛,可引起羞明、视觉模糊、白障、视网膜脱落等眼病。

(二)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1.紫外线的分段

A段〔320~400nm〕 较弱,主要起色素沉着作用;

B段〔275~320nm〕 强,主要是红斑及抗佝偻病。

C段〔200~275nm〕 最大杀伤力,对机体细胞有强烈的剌激和破坏作用。

2.紫外线的主要作用〔1〕红斑作用

紫外线照射下,被照射皮肤出现潮红的现象。

机制:

动物组织的组氨酸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转变为组胺,组胺可以使血管舒,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因而皮肤出现潮红。

〔2〕杀菌作用

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原浆和核蛋白,使蛋白质分子产生光化学分解,核蛋白质变性、凝固,细菌死亡。

杀菌最强的是253.7nm,波长增加或缩短。

杀菌能力减弱

畜牧中常用的是低压汞灯,可辐射出254nm紫外线。

灭菌效果好

〔3〕抗佝偻病作用

波长272-295nm紫外线照射,7-脱氢胆固醇和麦角固醇可分别转变为VitD2、D3,促进小肠对钙、磷吸收,保证骨骼的正常钙化。

太阳高度角小于35度时,紫外线一般不能到达地面,因此高纬度地区冬季应注意补维生素D或钙

〔4〕色素沉着

•在太照射下,动物皮肤和被毛颜色变深的现象。

原因:

增强了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形成黑色素蛋白,颜色变深。

意义:

使皮肤对光线的吸收能力增强,能量被表层吸收,防止光线深入组织深部,使部组织免受损害

〔5〕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长波紫外线可剌激血液中凝集素,提高了血液的杀菌性。

〔6〕光敏性皮炎

动物体含某些光敏物质时,如采食含叶红素的荞麦、三叶草和苜蓿等植物,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会引起皮肤过敏,引起皮肤炎症或坏死现象。

〔7〕光照性眼炎

紫外线照射过度或长期接触小剂量紫外线,可引起结膜和角膜发炎〔波长295~360nm〕。

〔8〕提高畜禽生产力

用波长280~340nm的紫外线每天照射2~3小时,可提高家畜生产力。

原因:

刺激量到达一定强度可增加食欲,增强胃肠的分泌和运动机能,呼吸运动加深,提高家畜新代水平。

2、可见光对家畜家禽作用的生理机制?

可见光动物的影响〔三条路径〕

〔1〕眼→视网膜→下丘脑→促释放激素→促激素→靶体〔器官〕而影响生长,繁殖等。

〔哺乳动物〕

〔2〕禽:

头盖骨→脑→下丘脑→促释放激素→促激素→靶体〔器官〕

〔3〕松果体→褪黑激素减少→下丘脑→促释放激素→促激素→靶体〔器官〕

哺乳动物,眼是最重要的可见光感受器,是传递光信息的主要途径;禽——眼有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头盖骨线是主要的〔对红光、紫光反响较强〕;松果体途径,辅助途径有时也起决定性作用。

3、畜牧场噪声来源及控制

来源:

1、外界传入,车辆、嘈杂、雷鸣等;2、机械设备产生;3、家畜自身产生

控制:

1、选好场址,避开噪声源,尽量防止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的干扰。

2、合理规划牧场;3、种植树木;4、选择噪声小的机械。

4.光照制度的制定

〔1〕恒定法

•3日雏鸡,每天给予23小时光照,第4天开场给予13小时固定光照,直到20周龄产蛋期。

此后每周增加半小时光照,待每天光照时数到达16小时后,维持恒定不变

〔2〕渐减渐增法

雏鸡出壳后,每天给予23小时光照,从第4日起改为19小时,此后每周末缩短22分钟,直至20周龄,然后每周延长22分钟,至每周总光照时数到达16小时后,保持稳定不变,即渐减渐增法。

该法防止小母鸡过早进入产蛋期,有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推迟性成熟,提高产蛋量和蛋重

〔3〕间歇光照法

人工光照改变自然光照的节律,使一个自然昼夜变成2个或2个以上人工昼夜。

间歇光照影响下,肉鸡增重,饲料报酬、蛋重及蛋的品质、节能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对产蛋率没影响或效

果较差

第四章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微粒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包括:

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

1、畜舍和畜牧场的有害气体

恶臭物质:

NH3、H2S、甲基硫醇、吲哚等几种。

其它有害气体:

CO2、挥发性脂肪酸等。

2、畜舍中氨、硫化氢的来源和对动物的危害?

〔1〕NH3

a.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呈碱性。

b.来源

主要来自粪尿、垫草、饲料等含N有机物分解产生。

氨主要产于地面,因此畜舍下部氨浓度高于上部。

c.对畜禽的不利影响

第一、氨溶于呼吸道和眼结膜产生碱性刺激

眼部粘膜发炎、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重者造成灼伤或失明;引起坏死性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病症。

第二、由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

破坏血红蛋白输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

第三、短时间和低浓度NH3可由尿排出缓解。

长时间高浓度引起中毒,不易缓解,直接刺激体组织,引起碱性化学性灼伤,中枢神经麻痹,损伤肝和心脏等。

第四、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

长期作用下,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弱,传染病病原菌如结核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对家畜的感染过程极易出现。

第五、降低生产力

200ppm NH3,猪增重降低17%,饲料利用率下降18%

〔2〕H2S

a.性质和来源

臭蛋味,易挥发,易溶于水。

来源于含硫有机物分解:

粪尿、垫草、饲料等含硫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其次是由消化道排出。

畜舍含量一般不超过10ppm。

b.危害

刺激粘膜,与粘膜中的钠离子结合生成硫化钠,产生碱性刺激与腐蚀作用,引起眼结膜炎,表现流泪、畏光等;引起鼻炎、气管炎、咽喉灼伤,甚至肺水肿;血液中的硫化氢和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三价铁结合,引起组织缺氧。

3、畜舍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及其卫生学意义?

主要来源:

家畜的呼吸。

卫生学意义:

说明了畜舍通风状况的空气的污浊程度,常用作监测空气污染的可靠性指标。

4、消除畜舍中有害气体的措施

①畜牧场场址选择和场地规划、建筑物布局;②及时去除粪尿污物;

③注意畜舍的防潮;④合理组织通风换气;⑤铺加垫料,可吸收有害气体;

⑥采用吸收剂〔除臭剂〕,如用过磷酸钙。

5、减少空气中微粒的措施

①牧场周围种植防护林带;②场进展绿化或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