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8218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社会保险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险学.docx

《社会保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险学.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保险学.docx

社会保险学

社会保险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程晓明主编《医疗保险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邓大松主编《社会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董克用、王燕主编《养老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张思锋等主编《社会保障概论》科学出版社,2003

杨良初《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万解秋等《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战略研究》2002

林义主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林义主编《社会保险》(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罗元文编著《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郑功志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社会保险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保险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保险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之后,它就成为说明、支持和指导社会保险事业的专门的学说,并推动着社会保险实践的发展。

社会保险学是一门具体的应用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中,对丧失劳动能力或在生活中遇到特殊困难的公民提供物质保障的科学。

社会保险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对社会保险的综合性研究,一是对社会保险的具体险种,也就是对社会保障具体制度的研究。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社会保险的综合性研究

社会保险的综合性研究主要凶手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的对象

一般来说,社会保险的对象分为全民和劳动者两类。

现在我国只对部分劳动者实行社会保险,而对全民实行社会保险是社会事业保险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这方面需要研究的是,在具备什么条件下,国家可以实行社会保险,以及对哪一部分社会成员实行社会保险。

2、社会保险制度的特性

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特性的研究主要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

例如强制性、对等性、补偿性、互济性、储蓄性等,是社会保险区别于商业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而特有的属性。

3、社会保险待遇

社会保险的待遇即各险种的补偿结构和标准。

为了规定社会保险待遇,究竟应当遵循哪些原则、运用哪些特定的精算技术、如何实施规定的待遇、将会对基金平衡和制度运行带来何种影响等。

这些问题均需进行探讨。

4、社会保险基金

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研究主要是基金筹集、管理与基金运作。

社会保险基金来源、结构、筹集模式、管理体制及其基金运作,是当前各国学术界重点探讨的问题。

占优势的意见是,社会保险基金应当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征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企业。

应当是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多渠道筹集形成,比较合理的模式是基金由劳动者个人和企业共同缴费积累而成,国家给予各方面的优惠和支持。

在社会保险基金方面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基金的保值增值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际问题,是社会保险学中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5、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这一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问题,也是十分重要而又较为复杂的课题。

二、社会保险制度研究

社会保险制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保险

对养老保险的研究在社会保险中占有重要地位。

列在项目中的课题包括:

老龄与老龄化问题;老龄化因素分析;老龄化变动趋向;老龄化后果;退休养老条件;提前退休问题;退休待遇、年龄等。

2、疾病保险

疾病保险涉及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公民,它在社会保险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社会保险中,对疾病种类以及疾病保险待遇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3、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关系到千百万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制定失业保险制度是各国社会保险学界所关注的重点。

主要问题有:

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规律和类型;失业率及其变动趋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失业保险享受条件;失业保险待遇以及失业保险管理等问题。

4、工伤保险

对工伤保险的研究主要有:

工伤保险和无责任补偿;工伤种类、职业病种类;工伤保险享受条件;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与残疾;工伤与劳动力性别结构等。

5、生育保险

对女性劳动者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因生育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因此,如何对这种风险的收入损失给予补偿,有待认真研究和解决。

生育保险和生育率变动有密切关系,后者对测算未来生育保险支出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对生育率的变动趋势也应当进行探索。

6、残疾保险

残疾保险要研究残疾种类、残疾人比例与人口素质、残疾与不幸事故;残疾与康复、残疾保险享受条件、残疾保险待遇、残疾保险与社会救助。

7、死亡保险

社会保险研究中的对死亡保险的研究要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诸如死因种类、总死亡率变动趋势、分年龄死亡率变动趋势、男女死亡率变动趋势,死亡保险待遇(丧葬费、抚恤金)及遗属生活照顾等,都江堰市要涉及。

除了以上分不同险种进行研究外,社会保险还要研究一些综合性课题,如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社会保险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险制度的类别、社会保险费率;投保式社会保险、国家统筹的社会保险制度等。

此外,还要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特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趋势。

比较的目的是从国外社会保险制度中汲取营养,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二节社会保险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社会保险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险学的理论基础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新历史主义、福利经济学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西方生育理论、老年社会学理论、死亡率变动理论、优生学理论、法学理论等。

下面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1、新历史主义理论

新历史主义理论是社会保险体系产生的基本理论,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古斯塔夫·斯穆斯、路德维希·布伦坦诺、阿道夫·瓦格纳等人。

这些德国学者虽以旧历史主义理论为依据,但又有所创新,自成一个学派——新历史学派。

他们强调国家机器功能对经济事务干预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国家机器实施社会政策的意义。

反对英国的放任自由政策,主张向劳动者实施强制的社会保险制度,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以缓和劳资矛盾,保证德国的经济更加蓬勃发展。

这就红人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保险事业在德国出台奠定了理论基础。

2、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理论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庇古。

这个理论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以后成为“福利国家”的现实。

所以福利经济理论也被视为“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福利经济学理论强调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国家采取遗产税、高额财产税、累进所得税等办法,把从高收入阶层征集来的税收,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渠道,并且以现金、实物、社会服务等形式支付给低收入阶层,以实现“收入公平化”。

社会保险制度所遵从的原则就是“公平化原则”,追根溯源,就是来自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

庇古认为,借助累进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可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

并且认为,即使国民收入不增长,只要运用好收入转移手段,使低收入者生活福利增进,也是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增进,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不过,福利经济学更强调通过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国民收入增长,认为这是社会福利增进的根本所在。

因此,社会保险制度贯彻实现公平化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主张。

3、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即失业和“充分就业”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以及美国劳动经济学家靡尔根。

凯恩斯20世纪30年代推出失业理论,把失业分为两类,并且提出国家干预经济,扩大公共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基础建设,刺激需求增长的反危机理论。

“充分就业”理论为欧洲各国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下半叶,靡尔根提出的失业不可避免理论以及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关系理论,一方面为失业保险、失业救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4、西方生育理论

西方生育理论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索维,美国的贝克尔、列宾斯坦,澳大利亚的阿诺德等人。

全心全意的生育理论提供了妇女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未来变动趋向,因而,对社会保险工作中的生育保险、子女补助有现实意义。

此外,也为研究老年社会保险、老人福利问题提供了理论知识。

因为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均取自于妇女生育率的变动。

5、老年社会学理论

老年社会学理论可概括分为“疏离”理论和“活动”理论。

前者又有功能主义分离和年龄分层理论之分。

塔科特·帕森斯是功能主义分离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以美国为例,认为美国的社会结构对年轻人有利,对老年人不利,因为社会重物质,重实效、重现实;唯其如此,主张老年人顺应社会和自然规律,最好自动疏离,若是抵制这一客观过程,彻底的分离——死亡必然加速到来。

他主张老年人应当服老、认老,自动走向疏离。

后者认为不同年龄段各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权利、义务,社会成员若能自觉地遵从,社会冲突就会减少,尤其是代际冲突会减少。

主张老年人主动把位子让给中年人,把学习让给年轻人,自己则离开工作岗位,使各种年龄的人各得其所,大家都各有所乐。

认为若不是这样,必将引起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而“活动”理论,则主张“积极的老年”,认为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对老年人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因为为健康和社会福利的获得都有赖于继续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他们认为,老年人在社会活动中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活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社会学家欧内斯特·W·伯吉斯等人。

在研究研究保险时,认真研究老年社会学理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6、死亡率变动理论

死亡率变动理论是披露一般死亡率变动趋势、分年龄死亡率变动趋势以及不同性别死亡率变动趋势的理论,也是社会保险学需要研究的基本理论。

因为这个理论对设计和考虑老年社会保险、死亡保险等活动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优生学理论

优生学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理论:

美国学者贝克尔的“三效应”生育理论、列宾斯坦的“子女成本与效益比较”理论、阿德诺的“儿童正负价值”理论,都对现代社会以至未来的妇女生育状态做了分析、研究。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妇女就业的主观条件——教育水平大为提高,客观条件日益有利——第三产业大发展;由于物质资料生产增长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由于核心家庭演变为基本家庭类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向,妇女以及家庭宁可少生优育已经成为现实。

显然,现代生育理论的这类研究成果大大有益于生育保险和家庭补助一类社会保险事业的设计,因此,也构成社会保险学的理论依据之一。

与此相联系,如何强调重视遗传基因的优生学理论以及智力早期开发理论,对生育保险事业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是社会保险学需要研究的基础理论。

8、法学理论

从事与研究社会保险事业需要法学理论和知识作为基础。

这是因为社会保险事业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标志是立法,由此,法学尤其是劳动法学理论、老年法学理论成为社会保险学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社会保险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和研究社会保险学的方法主要有: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社会保险学必须正确掌握应用经济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和劳动关系的客观规律,对于社会保险滨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我们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并将这些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的保险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2、调查研究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社会保险学,总结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在取得大量现实材料的基础上,从分析这些材料中找出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出科学的根据。

3、比较研究的方法

研究社会保险还应该有分析地吸取外国的经验,并以此作为改进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的借鉴。

如,国外有些社会保险待遇的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失业保险的规定等,对我们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应该有分析地加以采用,但要注意必须结合我国的情况,不能照抄照搬。

4、定量研究的方法

应注意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复杂的数据问题,对社会保险从定量上进行分析和预测,这对于提高社会保险研究的科学性、精确性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社会保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社会保险学与很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有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劳动法学、经济管理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人口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劳动保护学、劳动统计学等。

一、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保险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但是,社会渖从社会政策、社会生活方面研究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则是着重从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研究社会保险,它不仅研究社会保险的政策和原则,而且要研究社会保险的具体制度与办法。

二者的研究角度和具体程度上存在差别。

社会保险学需要吸收社会学研究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内容。

社会滨基本理论有:

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理论、交换理论、活动理论、角色理论、结构化理论、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这些都构成了社会保险学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二、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社会保险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因为社会保险学中探讨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如社会保险事业产生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与运用、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投保制社会保险中劳动者个人与企业投保比例的设计院、国家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险支出的相互关系、“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的制定与社会保险费(税)率的制定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必要的知识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的。

尤其是社会保险收支被视为社会再分配的重要杠杆,因此,如果不懂得经济学以及收入的的形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理论,社会保险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三、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与社会保险学的联系也相当密切。

哲学不仅仅从一般理论上并且也从方法论上为研究社会保险学提供了钥匙。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更是研究社会保险问题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基础。

比如说,在研究客观趋势问题时,社会保险学就与哲学有关,哲学的思维为社会保险学的研究提供了思考的方法。

四、与劳动法学的关系

劳动法学是研究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科学,这些法律规范对于劳动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法学研究的法律规范规定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方面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社会保险是实现劳动者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保险学也必须吸收劳动湖滨研究的最新成果。

五、与经济管理学等各门学科的关系

社会保险学与经济管理学等各门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经济管理学与社会保险学之间,社会保险需要研究管理问题,例如各种险种的社会保险问题、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问题,在研究这类问题时,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学的知识和技术。

又如财政学,其中的税收理论知识、国家和地方财政预决算以及监督管理机制等,都与社会保险学有着密切联系。

还有人口社会学,其研究的生育问题、失业问题、婚姻关系问题、家庭问题、老年问题、优生优育问题等均与社会保险有着密切关系。

又如人口预测,提供了各种人口变动趋向的预测方法,包括老年人口预测、女性人口预测、少年儿童人口预测、劳动适龄人口预测、经济活动人口预测等。

显然,这些预测知识和方法对从事社会保险学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从事社会保险事业需要一种专门的科学方法即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也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方法,对社会保险活动的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保险事业需要专业工作者来推动和开拓,而社会工作学正是培养具有专门社会工作学识,掌握从事社会保险工作方法的专门人才。

所以,学习社会保险学,也要求掌握社会工作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案例讨论:

福利经济学理论提出一系列主张,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国家采取遗产税、高额财产税、累进所得税等方法,把从高收入阶层征集来的税收,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渠道,以现金、实物、社会服务等形式,支付给低收入阶层,以便实现“收入公平化”。

借助累进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等手段可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从而达到最大社会福利。

并且认为,即使国民收入不增长,只要运用好收入转移手段,使低收入者生活福利待遇增进,也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增进,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不过,福利经济学更强调通过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国民收入增长,认为这是社会福利增进的根本。

试分析:

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如何体现社会保险制度所遵从的公平化原则,如何贯彻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社会保险的理论与制度定位

第一节社会保险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

1、定义

社会保险是指由政府推行既定政策为目标,应用保险技术,采用法律手段,对法宝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强制征缴保险基金,用以对其中遭遇劳动能力丧失或失业等特定危险事故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特殊的再分配形式。

2、具体含义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在于使被保险人因为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以及失业等原因,本人和家属失去生活收入时,能够通过社会保险获得物质帮助。

这些物质帮助既包括保险金,也包括保险服务和预防措施等。

从理论上说,社会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在特定情况下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一种形式。

这种分配是社会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再分配,进而形成一种专门的消费基金。

当被保险人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时对其基本生活需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被保险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是以对社会保险履行了社会义务为前提的。

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是国家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劳动者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

社会保险是以社会保险费为物质基础的。

社会保险费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时政府也介入其中。

保险费是强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的,它是为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设计征收的,并且任命用人单位的利益。

在国家通过立法进行干预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劳动者以及国家和地方财政在社会保险事业中扮演阗自己的角色。

一般来说,他们在保险计划的制定和管理上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发言权,共同承担各种社会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保险是一个目标,是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选择和逐渐争取的一个目标。

因此,各国对社会保险的定义也有差异。

国际劳工组织(ILO)主编的《社会保障基础》(1984年英文版)在述及社会保险原理、概念时写道:

“社会保险的定义在国与国之间虽有差异,但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列举如下:

1、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分担的保险费。

有时或许国家也介入其中。

国家参与社会保险,或采取补贴保险的形式,或采取从财政收入中直接拨款的形式。

2、除少数外(如独立劳动者、临时工),参加社会保险是强制性的。

3、保险费积累为专用基金,保险补助金则从基金中支付。

4、当前无须支付的保险补助金,即剩余的基金,用于投资以获得进一步的收入。

5、个人享受保险待遇(即补助金)的权利,根据其个人缴纳保险费的记录而得到保证,也无须对其家庭需要或经济状况进行调查。

6、保险费与保险待遇标准总是与其个人的工资收入有关。

7、工伤保险计划则通常全部由雇主资助,但也不排除从财政收入中拨款资助的可能性。

二、社会保险的特性

1、普遍性

社会保险的普遍性一方面表现为,生育、工伤、年老、死亡等这些风险的发生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保险的各个险种,如生育、死亡、工伏特加残疾、失业、年老、疾病等风险,对一个人口群体或劳动群体,都带有必然性和可能性。

如就个别劳动者而言,工伤、失业不一定一种普遍性的客观存在,但总有这种可能,人一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是带有普遍性的。

所以,承担各种风险的社会保险也就具有普遍的意义。

社会保险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只要国家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使劳动群体中必将发生这种或那种风险,从而必然引起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社会保险普及到劳动群体中间,使劳动者享有安定的生活,这也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功能。

2、强制性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化,劳动者摆脱了小农经济的束缚,但同时家庭劳动也由工厂劳动所取代,劳动者已成为社会劳动者了。

他们比起家庭劳动者,受到的约束大增强,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产和生活,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强制。

秤纪律是一种制度,机器的运转使劳动者遵照工艺流程行事。

同时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也是一种强制,不能回避,因为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强制着劳动者必须紧紧跟上,并合节拍地共同运行,否则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就会脱轨。

国家为保证物质资料生产的正常运转,必然要关心劳动力的状况,必然强制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以应付必然要发生的各种风险。

因此,国家要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支付劳动者群体中间发生的种种风险。

国家从合理利用资金、节约资金出发,也要采取强制手段,把社会保险的费用分摊到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和政府三方。

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一般是通过国家立法、国家征税(费)和保证支付三种方式体现出来。

立法,即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国家在社会保险领域的意志,是必须执行,强制社会保险机构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

社会保险税(费)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必须按章定期缴纳的;同时,社会保险机构也必须依法保证社会保险金的给付,否则就是一种失职行为。

“强制”一词虽有“强迫”的含义,但另一方面,也有“义务”的含义。

也就是说,一方面,凡进入工厂、矿场并获得工资的劳动者,都要参加社会保险;另一方面,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探子期缴纳社会保险费,也是劳动者对全社会、对其他劳动者应尽的义务。

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主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于支付劳动者的保险费,这也是对国民收入的一次再分配,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缩小劳资双方的生活水平差距,起到公平分配的作用。

3、互济性

社会保险的互济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大范围的横向平衡调剂,在某一个时间段上总是众人投保,少数人受惠。

这是社会保险事件的随机性使然。

比如,生育保险是从全体工资劳动者中征集保险资金,但只用于女性工作者身上。

对于遭遇社会危险事件的劳动者,除了其个人投保的金额要用在自己身上之外,还可能从社会保险基金会获得多于个人投入的金额。

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险机构对各种社会保险津贴实行统一给付。

而且,还可以在不同被保险人、不同项目、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实行平衡调剂。

4、补偿性

社会保险的补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再生产方面。

为了保障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就必须确保劳动力的再生产。

而为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保障劳动者及其供养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即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不能中断;失业,有拿不到任何工资的可能,生育要在家休息,工资就有可能中断,退休是退出工作岗位,也就有可能失去任何收入。

为保障劳动者工资收入不致中断,实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使劳动者在工资中断时能获得一定比例的补偿,便是必需的。

这样劳动者就不会担心遇到风险时而无收入来源,从而使劳动者的再生产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所以,在实行社会保险的条件下,各种风险得到补偿,也就使社会保险具有鲜明的补偿性。

这是保障劳动力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第二,收入方面。

社会保险的法定补偿是指补偿劳动者因受风险而招致的直接损失——劳动者投保社会保险的第一职业的主要工资性收入。

而劳动者因风险发生而酿成的直接损失以外的其他经济损失,则不在保险范围之内,这体现了社会保险的补偿性是有限的,只补偿法定的收入损失。

劳动者从其他方面得到的收入,即便也是劳动收入,却不在保险之列。

第三,生活需要方面。

劳动者丧失的最低收入由社会救助承担,很难说能完全保障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进行。

社会福利保障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因为劳动者一方面获得自己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国家、企业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福利。

社会保险则负责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即连本人和供养的直系亲属在内的全部基本生活需要,以达到维护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目标。

正因为社会保险具有补偿性,所以把社会保险待遇规定过低或过高都是不合理、不正确的。

规定过低,与社会救助差不多,保证不了劳动力再生产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资金;规定过高,近似于社会福利,只能助长和发展懒惰思想,造成有些人靠在社会保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