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951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中以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艺术,以阎立本和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以及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和彩塑艺术。

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放与最具文化底蕴的朝代当属隋唐盛世。

当时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并突破了魏晋南北朝的隋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隋唐文化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深远,所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灿烂的隋唐文化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概念化与系统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直观情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迈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列举唐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唐代书法艺术。

2.掌握以阎立本、吴道子为代表的唐代绘画成就。

3.了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以及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作品的观察分析,归纳出这些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2.通过“试试看”环节,让学生以导游员的身份对敦煌作介绍,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归纳、表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对莫高窟艺术的介绍,认识到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它在壁画和彩塑方面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以激发爱国主义感情。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2.难点

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二)解决方法

1.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敦煌壁画不仅仅是艺术品,同时又是历史画卷,它以绚丽多彩的画面描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个朝代多方面的社会面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墙壁上的图书馆”。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所以,教师应把“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的学习作为本课的重点。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2008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最受欢迎的舞蹈节目《飞天》的一段视频资料。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飞天’的艺术形象来源于何处吗?

”然后教师整理学生的答案,出示壁画“飞天”的图片,指出这组人物造型来源于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这是我国隋唐时期壁画和彩塑艺术的伟大成就,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在具体处理本环节的时候,首先展示两幅美丽的敦煌风光图片《莫高窟》和《月牙泉》,指出这是到甘肃敦煌旅游的最标志性的两处景点,特别是莫高窟,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

为什么莫高窟会有这样的称谓呢?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片《敦煌莫高窟》让学生仔细观察。

为了加深学生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鉴赏,教师在此处设置一个“试试看”的环节,出示两幅图片“敦煌壁画艺术”和“敦煌彩塑艺术”,同时提出问题:

“如果你是一名敦煌旅行社的小导游,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的来历和莫高窟里这些精美的壁画及雕塑吗?

”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相互交流来解决这一环节,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归纳、表述能力。

在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环节,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活动:

搜集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写一篇敦煌莫高窟畅想旅游短文,如《宝库探秘》等。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敦煌艺术的发展与遭劫、敦煌学的建立等课外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2.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对于大部分学生和教师来说,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修养还不能完整的建立起来,教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是很专业,这给本环节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将此环节作为了本课的难点。

对于本环节的处理,教师应以资料介绍和作品鉴赏为主。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

书法在何时成为一门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都有谁?

在整理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可先后出示颜真卿和柳公权的画像,文字资料和作品展示。

其中颜真卿作品为《多宝塔碑》,柳公权作品为《玄秘塔碑》。

同时在介绍柳公权的时候,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讲讲“笔谏”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然后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动脑筋”环节。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法度精密。

据说,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

我们的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宋体字,你看他们与颜柳的书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自由发表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鉴赏水平。

在介绍唐代绘画成就时,教师也分别出示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同时配以相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对两个人绘画作品的观察,体会教材中关于两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和特点的介绍。

通过以上环节的处理,学生既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了隋唐时期书法和绘画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和风格特点,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对书法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化解了本课的这个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资源:

2008央视春晚舞蹈节目《飞天》的视频资料;敦煌壁画《飞天》。

提示: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2008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最受欢迎的舞蹈节目《飞天》的一段视频资料。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飞天’的艺术形象来源于何处吗?

”然后教师整理学生的答案,出示壁画“飞天”的图片,指出这组人物造型来源于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这是我国隋唐时期壁画和彩塑艺术的伟大成就,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补充:

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的导课方式仅供参考。

1.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提问复习上一节课隋唐文化的内容,再回顾隋唐时期的建筑,科技以及诗歌成就之后,引入本课,将带领同学们走进隋唐时期的艺术殿堂,感受大唐盛世所带来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由此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2.课前可组织班级内学生的书法比赛,然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一起分析不同学生书法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之后再出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人的书法作品,在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同时,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资源:

颜真卿画像;《多宝塔碑》;柳公权画像;《玄秘塔碑》;阎立本画像;《步辇图》(局部);吴道子画像;《送子天王图》(局部)。

对于本环节的处理,教师应以资料介绍和作品鉴赏为主。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

书法在何时成为一门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都有谁?

在整理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可先后出示颜真卿和柳公权的画像,文字资料和作品展示。

其中颜真卿作品为《多宝塔碑》,柳公权作品为《玄秘塔碑》。

同时在介绍柳公权的时候,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讲讲“笔谏”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然后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动脑筋”环节。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法度精密。

据说,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

我们的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宋体字,你看他们与颜柳的书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自由发表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鉴赏水平。

在介绍唐代绘画成就时,教师也分别出示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同时配以相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对两个人绘画作品的观察,体会教材中关于两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和特点的介绍。

通过以上环节的处理,学生既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了隋唐时期书法和绘画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和风格特点,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对书法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化解了本课的这个难点。

2.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资源:

视频资料《莫高窟》;图片《莫高窟》、《月牙泉》;图片《敦煌壁画艺术》《敦煌彩塑艺术》。

教师在具体处理本环节的时候,首先展示两幅美丽的敦煌风光图片《莫高窟》和《月牙泉》,指出这是到甘肃敦煌旅游的最标志性的两处景点,特别是莫高窟,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

为什么莫高窟会有这样的称谓呢?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片《敦煌莫高窟》让学生仔细观察。

为了加深学生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鉴赏,教师在此处设置一个“试试看”的环节,出示两幅图片“敦煌壁画艺术”和“敦煌彩塑艺术”,同时提出问题:

如果你是一名敦煌旅行社的小导游,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的来历和莫高窟里这些精美的壁画及雕塑吗?

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相互交流来解决这一环节,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归纳、表述能力。

在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环节,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活动:

搜集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写一篇敦煌莫高窟畅想旅游短文,如《宝库探秘》等。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敦煌艺术的发展与遭劫、敦煌学的建立等课外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3.盛大欢腾的乐舞

资源:

图片《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胡旋舞》。

由于本环节的大部分内容为“楷体字”部分,所以这一环节还是以乐舞的鉴赏为主,通过对唐代的《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胡旋舞》等画面的欣赏,了解唐代音乐、舞蹈的特点。

感受气势恢宏、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事特色。

教师在此处可根据教材内容出示“动脑筋”问题:

结合你课外了解的知识,猜猜当时表演《霓裳羽衣舞》最好的是谁?

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鼓励学生积极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

(三)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人。

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

人称颜平原。

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

德宗兴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

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

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

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

德宗皇帝痛诏废朝五日,举国悼念。

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朱长文赞其书: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

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

苏轼曾云: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东坡题跋》)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

《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2.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後人也称他“柳河东”。

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3.阎立本

阎立本(?

~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

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

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

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

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

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

据传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壁画,在画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舍不得离去。

后人说他师法僧繇,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

阎立本除了擅长绘画外,而且还颇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库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

高宗显庆元年(656)阎立德殁,他由将作大将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

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咸亨元年(670)迁中书令。

咸亨四年卒。

4.吴道子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玄。

是中国唐代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画史尊称吴生。

唐代第一大画家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

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

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

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

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

唐宣宗(847年)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

“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

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

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

《历代名画记》说:

“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

”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稜伽、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

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

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以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

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

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

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

“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

宋代苏东坡说:

“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

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

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

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

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

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

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

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

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士。

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

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

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

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

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

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

一位是晋代(公元265~公元420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公元755年)。

吴道子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

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

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

这样,一方面对他这样一个平民意识很强的艺术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

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

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

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

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

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

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

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

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

《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

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

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

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

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

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

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

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

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

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

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原因:

一是毁于兵乱水火。

比如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玄宗逃往四川,皇室的书画毁损散失不计其数。

及到肃宗李亨回到长安,“不惜名迹”,将宫内残留下来的画随便赏赐给贵戚,有的贵戚不爱好书画,就鬻于不肖之子"。

因此,不少名画流散民间。

唐末,黄巢起义,唐兵溃入京城,僖宗李儇逃往四川,溃兵及市民涌入宫中抢掠,“秘府藏画亦多有流散。

”以后历代更迭,名画都有散失。

明隆庆、万历年间国库空虚,皇室竟用内府名画折抵官吏奉禄,使许多名画流入贵族官僚之手。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皇宫的书画又被外国人大量掠走。

二是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曾以佛教“非中国之教”,下令毁灭佛寺,除京都长安、东京、洛阳各留两寺,同州、华州、高州、汝州名留一寺外,其余尽皆毁去。

全国共毁佛寺46600所,僧尼归俗26万多人。

五代周世宗于955年4月下诏,严禁私自出家,当年废寺3336所。

吴道子的画大部是画在寺庙墙上的壁画,随着灭佛废寺,自然难以幸存。

所以吴道子的真迹留下来的很少。

但寺庙虽然废毁殆尽,毕竟有个别保留下来(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宫廷所藏卷轴虽然几乎全部流落民间和国外,却也未必全部毁失。

5.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

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

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

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6.《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