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8245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庄与道家思想.docx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

主持人好!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老庄与道家思想》。

关于道家,我们一般人直观的概念,就是到青羊宫或者青城山的天师洞这些道家的道观里面去看。

其实,这些并不是道家学问的主要内容,那是道教的事。

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做法事、穿红戴绿、敲锣打鼓这些,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道家源头上的东西。

道家的学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说儒释道三家是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

我们要学修国学,对道家文化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老庄可不是我们平时所称呼的老李、老赵、老王这些,是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

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

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

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我们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

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

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

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

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

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

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

为什么叫“故事新编”呢?

他是把远古时期的一些故事、一些历史事件,用现代文学手法、现代人的心理,现代人的语言方式,写成了一个系列的小说集,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读后保证让你入骨三分。

《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

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

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

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

“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

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

老子就对学生说:

“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

”学生说:

“当然是牙齿啊!

”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

老子老了,牙齿都掉光了,不过舌头还在。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平时我们吃饭,不小心牙齿和舌头打架,牙齿会把舌头咬伤,好像牙齿很厉害。

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柔弱的东西最终保留下来了,刚强的东西反而没了,都东一颗西一颗掉光了。

这就是道家思想的一个特点,他不和你争一时之胜负,心平气和地借时间之手来教训你,从更广大的空间上,让你理解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

  

  在这之后,老子就离开了周朝的都城,准备到西边,到道家所向往的仙山祖源——昆仑山去,相传那里有很多神仙居住,在中国道家首屈一指的第一名山。

那天老子骑着一匹青牛到了函谷关口,只要出了这个关口,就不是中原的地盘了。

这个时候,一个守关的官吏叫尹喜,后来也叫关尹喜,他估计也有些道术,远远看见一个老头骑着青牛过来,就觉得他满头满身都裹着祥瑞之气,感觉那一定是一个得道的高人。

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网络的传播,但是人们的口耳相传也挺快的,人们知道老子辞职不干后,都一传十、十传百,说老子要到西边来了。

尹喜看到这个老人这么大年纪,又那么有道气,估计是老子来了,于是把他拦下来问:

“您是不是老子啊?

”老子一看被人识破,没办法,只好承认了。

关尹喜就说:

“如果您是老子的话,就得给我留点东西下来,留点买路钱下来,不然就这么白白放您老走了,我多不划算啊!

”当然,鲁迅是这么写的,他说:

“我早就知道你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了,你不留点作品下来,我没法交代啊!

”老子没有办法,就在函谷关的关楼里自己口述,关尹喜笔录,就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

鲁迅的小说《出关》,就是写道家的这部根本经典《道德经》是怎么来的。

当然我这里只是简述,小说的过程还很复杂,很幽默有趣,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

  

  据《史记》记载,老子口述《道德经》后,就西出函谷关,再也不见踪迹,也没有后文了。

但是后来我在写一本叫做《红尘禅仙》的书是,写到成都青羊宫的来历的时候,发现老子与青羊宫很有渊源。

在成都流传的版本是这么说的——

  

  老子给关尹喜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以后,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兴奋,连夜就仔细拜读。

但是拜读之后就发现,自己对经里面的意思一窍不通,根本搞不懂。

按照古代的说法,真正学通《道德经》的人,是要成神仙的,可不得了的。

关尹喜没有办法,就对老子说:

“我还是不能放您走,您要给我逐字逐句讲解,让我搞懂后,我才让您走。

”老子就说:

“那怎么行呢?

你现在在做官啊,事务那么繁忙,心也定不下来。

万一敌人攻进来了,或者有逃犯要逃跑,你有操不完的心,怎么能安心来学道啊?

这样吧,你如果真有心学道的话,三年以后,我在成都西边的青羊肆等你,看你自己来不来了。

”这个关尹喜也真是个求道心切的人,三年任期届满之后,再也不想做官了,辞了官就直奔成都。

青羊肆过去估计是一个市场,关尹喜到了之后,果然见到了老子。

老子就在这里,一五一十地把《道德经》的内容讲给他听了。

他听了之后,当然就高高兴兴地依法修炼,后来就得道了,成了老子的第一个传人。

关尹喜后来还留下了一部书叫做《关尹子》,一共有九篇,也是谈道家修炼方面的内容。

在后来的道教里,就把关尹喜奉为老子的嫡传弟子,称他为神仙,并被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

成都青羊宫最早的溯源,据说就是要推到这个故事的年代。

因为根据目前的考证,大家都不知道第一个修建青羊宫的是谁,也不知道修于何时,就把这件事一直上推到了老子头上。

  

  老子本是道家学术的鼻祖,只不过后来被道教神化了,成为太上老君,就是《西游记》里面,把孙悟空关到八卦炉里去炼的这个老头。

按照历史的说法,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比孔子大概大20岁左右,是楚国苦曲县人。

老子俗家姓李名耳,字聃,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的说法。

相传,老子因为隐藏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内,就是在国家图书馆里面,早已读尽了天下的所有书籍,并且隐修得道,却并不为人所知。

中国古代也有记载说,中国的两大圣人,就是孔子与老子是见过面的。

因为孔子年龄小一些,出道晚一些,于是找老子请教过一些比如仁、礼之类的问题。

  

  当时孔子向老子谈到了他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这套内容,老子的观点非常耐人寻味。

老子说:

“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就是说,仁义这个观念,只不过是上古先王临时住的房屋,就像现在躲地震搭的活动板房,临时住住而已,不能长期住在里面。

为什么呢?

如果你长期把仁义的大旗扛在肩上,贴在脑门上,就容易出问题。

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后来假仁假义的人也特别多,因为人们都以仁义为荣耀,所以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仁义的标签,所以就真伪难辨了。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所倡导的,就是用一种至简至易的生存方式,采用非常淳朴自然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

这就是道家的理想。

  

  孔子还曾经向老子问过礼法。

老子说,你说的古人的礼法看起来确实很好,行礼的人尸骨都已经朽烂了,你所看到的,只不过先人记录的文字,不是真正的礼,光看这些文字有什么用呢?

真正的贤人君子应该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说,遇到了太平盛世,遇到了可以施展抱负的时候,你就要积极入世,用自己的本事去服务社会、服务众生。

如果生不逢时,生在乱世,这个时候你就要以全身保命为重,隐居起来,韬光养晦,不要到处显摆。

所以,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他们取法的角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道家的人物往往是隐士、隐者居多,儒家的人物往往是入世的多,名臣大儒居多,愿意到社会上去建功立业。

  

  孔子从老子那个地方回来以后,据说是三天都不说话。

孔子的弟子问他:

“您到老先生那里去,到底那个人是什么样的啊?

弄得您老人家话都说不出来了?

”孔子就说了一段对老子的评价,这恐怕是历史上对老子最有名的评价了,就是我们黑板上写的这句话: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

至于龙,吾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鸟我知道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能在水里游,野兽我知道它们可以自由行走。

对于野兽,可以设置陷阱让它们掉进去抓住它;对于游鱼,可以编织渔网、鱼钩、鱼线把它们钓住;对于飞鸟,可以用网把它们抓住。

但是对于龙这种动物,我就没有办法了,只知道大风一起它就飞到天上去,一瞬间就不知所踪了。

这一回,我看见了老子,觉得他就像龙一样,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是有真本事也是摸不透的,这个人太神奇了!

后人描述老子的时候,都喜欢借用孔子的这段话。

在宋代,有个道士写了一本老子传,用的名字就是《犹龙传》。

  

  在后来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老子的生平可说是迷雾重重,没有人能够真正搞清楚老子的生平。

老子确实是一个隐居的人,但他确实又写出了《道德经》这本千古奇书。

作为权威的史家著作,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也专门写了《老子韩非列传》,把老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子孙的事情都写了一下。

虽然写出来了,但是都很简单,中间也有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

比如他说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在楚国的时候遇见过一个叫老莱子的人,估计这个人就是老子吧。

后来,在孔子死后129年,当时周朝有个叫太史儋的人曾经预言过秦朝霸业的兴起,司马迁就说,好像也有人认为太史儋就是老子。

如果这几个人都是老子的话,从年龄上推算,老子起码就活了200来岁,作为我们现代人来说,肯定是不可思议的。

司马迁写到这里的时候,估计也有点底气不足,所以他就说:

“世人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哈哈,世间人都说不清楚,反正老子就是个隐士,同时对他的年岁也说了,“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人家老子毕竟是修道的人,修的是长生不老之术,他是神仙级的人物,通过修道能活过二百岁也是可能的。

总之,司马迁无法自圆其说,历史上大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后一句话作老子生平的结论,就是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老子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

我们现在能够了解道家文化,学习好《道德经》,把它作为我们修身养性或工作生活的指导,那就很不错了。

至于老子这个人到底如何,也就听凭传说,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

  

  刚才我们讲了老子的生平,现在来看看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按照《史记》的记载,庄子名叫庄周,是宋国的蒙县人,比老子生活的时代晚一些,是战国时期人,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作过掌管漆树园的小官吏。

庄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可以说当时诸子百家的学问,没有他不会的。

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路数,最终还是接近、甚至是承接了老子道家的学说。

  

  庄子平生做的最大的官就是漆园小吏,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政府在郊区有一块种漆树的园子,庄子就是政府部门经营漆树园的管理人员。

每天日常的工作不外乎就是就是一早就到漆树园子里巡逻巡逻,看看有没有乡下人来偷树,或者把偷割公家漆树的人轰走而已。

在蒙地的这片漆园旁边,还有一片水域,叫做孟诸泽,估计是一片很自然的小湖泊。

庄子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可以说是自得其乐,经常在孟诸泽里面捕鱼捞虾,日子过得算是相当潇洒了。

  

  庄子的生平,史书上记载得不多。

大家一般都从庄子自己所著的《庄子》一书中,看到有很多寓言故事,在很多故事中,庄子把自己也写了进去,自己当主人公,也留下了很多庄子的故事。

但是我们要知道,庄子是个很擅长编故事的人,擅长写寓言,他书里面记录的这些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那么回事,还真是说不清楚。

总之,我们后世的人都是从庄子自己所写的书以及史书的简单记载中,对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印象,感觉庄子这个人是非常智慧、豁达,同时又嘴尖舌利,能言善辩。

就是这么个人,他不管是面对朋友、敌人,还是面对权贵,几乎是毫不客气,有什么话就说什么。

  

  在《庄子》里面,记录了庄子见梁惠王的故事,说明他对待权贵有点像我们现代有些人一样,还是有点仇富仇权心理的。

当时,庄子去梁国,梁惠王找到了他。

庄子毕竟还是个名人,古代的国君都喜欢去寻找一些隐居的高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

梁惠王听说了庄子这个人后,就派人找来庄子,想跟他谈一谈,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高见。

结果呢,庄子来见梁惠王,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麻衣,脚上套着一双破鞋,鞋连后跟都没有,只好用麻绳捆上了事。

梁惠王见他这一身打扮,就说:

“唉,听说你这个人挺有学问的,怎么这么潦倒啊!

”庄子一听,马上就不高兴,立即反驳说:

“衣服破了,鞋破了,没什么了不起嘛,这不算潦倒。

真正的潦倒,是人有道德而不能行,这才是潦倒!

我这个人虽然这么穷困,不是我的不幸啊,是这个时代的不幸啊!

我不幸,是因为我生在一个贪污腐败、坏人当道的国度里,所以我才这么潦倒不幸啊!

”梁惠王被他一番抢白,真是哑口无言。

虽然他是个国君,倒还很有涵养,打落了牙齿也自己吞下。

不像现在有些官员,芝麻大一个老爷到了乡下去,如果一个乡下人说了什么对他不好听的话,那面子挂不住,一定是要好好收拾人家一顿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很有风度和涵养。

梁惠王虽然为显示其风度,没有治他的罪,但也从此打消了提拔他做官的念头,庄子的官运也就没有了。

  

  庄子对待那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又是什么心态呢?

《庄子》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宋国的一个曹商被派往秦国,这个人估计挺会拍马屁的,见到秦王后,大得秦王的欢心,得到一百乘车的赏赐。

这就像我们现在谁有突出贡献,政府奖励给他一百辆汽车一样,是很不简单的财富啊!

拥有这么大一笔财富,这个商人肯定很骄傲啦,逢人就夸耀自己富裕。

他回到宋国后,有一天遇到了庄子,他就很不屑地说,如果有一天要我像你一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住在茅屋陋巷、清苦一辈子,只有满肚子的道德文章,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本事;你看我一句话就能打动国君,打动最高统治者,得到百辆车乘的赏赐,却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我的强项啊!

你看我现在就有这么大的收获,有这么大的势力。

庄子一听,马上对他说,你知道吗?

我听说秦王前段时间生病了啊。

暴发户说不知道。

庄子说你真不知道啊?

秦王屁股上长了痔疮,到处找医生,还到处贴了告示,说是只要能替他治疗痔疮的,就赏车一乘;如果有人能用舌头把痣疮舔好,就赏车五乘。

你得了这么多车乘,不知道替秦王舐了多少回屁股啊?

  

  所以我们看,在面对这些人时,庄子是非常刻薄的,绝不轻易放过。

这就是庄子对权贵、对暴发户的态度。

庄子心中有他自己的一套做人原则,有他自己的学问道德,他看中的是这些,不管金钱和权势。

那么庄子对待朋友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朋友面前,他也是坚持原则,从不轻许的。

  

  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以前和惠施的关系很好,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觉得朋友高升了,还是要去祝贺,于是就取道宋国到梁国看望他。

惠施手下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跑去对惠施说,宰相大人,您要留神啊!

庄子这个人学问那么大,本事那么大,他恐怕是盯着您宰相位置来的吧!

惠施当时可能也是一时脑袋短路,便派了一些兵丁在城内城外搜了三日三夜,想把庄子拦截住,不让他到梁国。

这些兵丁们想,宰相的老朋友肯定是个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人,所以一直就在留意这种打扮的人,哪知道庄子邋里邋遢,像个叫花子一样毫无阻拦就到了梁国。

  

  三天以后,庄子自己跑到惠施门口要拜见他,惠施只好很尴尬地出门迎接。

庄子一看他的表情,一切都明白了,就对他说:

老朋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你听说过南方有一种叫凤凰的鸟吗?

这种高贵的鸟儿从南海飞向北海,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就是说,这只凤凰不是高贵的梧桐树就不歇脚,不是非常洁净的栋实就不吃,不是甘冽的醴泉之水就不饮。

结果有一天,它正在天上飞的时候,下面有只猫头鹰抓了一只死耗子正在吃,看见凤凰从头顶飞过来,以为是来抢它口中的死耗子的,于是冲着凤凰大叫一声,以图吓走凤凰。

庄子接着说:

老兄啊!

梁国宰相的位置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只死耗子而已,你何必在那里大动干戈,大喊大叫呢!

  

  所以你看庄子的性格,确实是长着一身的孤高傲骨,估计能和他和平相处的朋友也不会太多。

虽然庄子和惠施有段这么不愉快的经历,但是惠施则是庄子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更确切的说,是最佳辩友,因为他们两个一见面就要喋喋不休地展开辩论。

惠施在战国时期也是个出名的人物,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特别善于辩论。

  

  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到郊外去玩,在一座桥上面观赏景色,心情非常愉快。

桥下的水非常清澈,里面的游鱼很欢快地游玩。

庄子就很感慨地说,你看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它们是多么地快活啊!

这个时候,惠施马上就说: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庄子啊,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人家鱼快乐不快乐啊?

庄子反应也很快啊,马上回了一句说:

“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惠施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

惠施也不是吃素的主,听他这么一说,马上又发起反击,说:

你说的太对了!

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到底知道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同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能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呢!

一般人遇到惠施,那肯定到此就会败下阵来了,无言以对了。

但是庄子的思路非常清晰,他马上就抓住了惠施的漏洞:

请记住你最开始说的那句话!

你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是个基本前提啊,你已经下了这个判断了,已经知道我了,我又怎么不能知道鱼呢?

你现在又说不知道我知不知道,这就是相互矛盾了嘛!

  

  这种辩论拿到现在来看,我们肯定觉得很无聊,这是一个扯不清楚的事情嘛。

但是,这个辩论其实不光是逻辑上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

作为道家学说来讲,是相信心物相通的,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是可以相通,可以有感应的,到最后,当然就能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这是从一个基本的感觉最后升华出来的。

人在这种大好的春光中,心情觉得非常舒畅,那么自然界中其它的生命也应该如此。

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处在非常自然、非常和谐、没有天敌的环境下,它们也一定会非常舒畅,非常逍遥自在。

所以,人心和自然的生命是可以沟通的。

但是,在名家思想中,比如在惠施的思想中,这种心与物的沟通则是不行的。

这有点像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所说:

“他人就是地狱。

”觉得人生在世上就是绝对的孤独,是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绝对隔阂的。

通过庄子和惠施之间的辩论,就可以看到道家和名家思想的区别。

  

  尽管庄子和惠施一见面就PK,一见面就辩论,每次都会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却保持了极好的私人关系,也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片段。

  

  惠施比庄子去世得早一些。

有一次,庄子与学生路过惠施的坟墓,禁不住大发感慨。

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于是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个泥水匠,有一天,他在做泥活的时候,一滴比苍蝇翅膀还薄的白粉弄脏了他的鼻头,他自己也不擦,就叫旁边一个叫“石”的木匠,让他帮助自己把鼻头上的白粉去掉。

石木匠正在劈木头,看都没看,一抬手上的斧头,风一样迅速地从泥水匠鼻头上削过,白粉刹那就没有了,鼻头却完好无损。

那个泥水匠站在那里,气定神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又继续干他的泥活去了。

后来,宋国的国君听说石木匠有这等本事,你这斧头功夫比程咬金那三板斧的功夫强多了啊,你跟我们现场表演一下如何?

这时石木匠就跟国君说,对不起,我演不了,说实话,我那个搭档泥水匠已经死了,换了任何一个人,看见我举起斧头照鼻子上招呼,肯定早吓瘫了!

没有泥水匠,我就表演不成了。

庄子跟他的学生说,你们看,我和惠施就是这样的关系,如果没有惠施的话,就不能激发我精神中那些高级的东西,从今以后,我就决定哑口无言,不说话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他没做什么大官,也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了不起的大事,但就凭着他写的《庄子》三十三篇一书,这中间经过后人考究,还说其中还有些不是庄子自己写的,而是伪托庄子的名字硬塞进去的。

但是就凭这本书,庄子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这样一个“漆园小吏”,他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远。

包括东汉以后形成体系的中国道教、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禅宗、魏晋玄学时期的所有代表人物、整个唐代诗歌、两宋的人文风气、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等。

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整个文学史,都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

大凡第一流的文士诗人,也几乎都受到过庄子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士诗人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王维、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明清时期的李卓吾、曹雪芹,等等。

用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话来说,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开山大宗师”。

在钱穆先生的眼中,庄子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老子。

  

  像我们龙江书院以前的学修,我们的老院长冯学成先生,这两年最主要的讲学就是《庄子》,一共讲了18篇,整理出来的文字都有200多万字,现在也出了第一辑。

冯老师的庄子的讲义要出全的话,差不多也要十几本书。

所以庄子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不管是对道教、儒家、还是禅宗,以及世间的文学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

  

  前面我们介绍了对道教文化起着奠基作用的两位大师——老子和庄子的生平故事,下面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源头,就是从老子《道德经》来的,然后就是庄子的《南华经》。

列子也有一部经典叫做《冲虚经》,这是道家的三大经典。

当然,列子相对于老庄来说,就要低一个级别,这部《冲虚经》也有说是后人伪托的。

我们一般说道家思想,都是老庄并列。

《道德经》是讲道家理论的根本经典,很有思辩色彩,是道家面对世界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他自己精神修养的一种方法,这是《道德经》的特点。

《庄子》这本书里面虽然也有理论的阐述,但更精彩的是里面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当然,这些寓言背后的内容,也和《道德经》一样,都是道家的思想路数,所以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

  

  那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体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感觉是人与大地间的关系。

这个人是什么人呢?

可不是一般人啊!

是真正要有心认识大道、认识真理的人,在精神层面上有积极进取心的人,并非普通的苟且偷生者,不是每天吃饱了饭没事干,打打小麻将、吃点麻辣烫混日子这类的人。

所谓法,就是效法的意思,这些小人是没有办法效法于地的。

一个有作为的、有进取心的人,一个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应该效法大地。

大地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

我们说地大物博,地球上万事万物都由大地生发,而且大地是非常公平的,不仅要长香花也要长毒草,不仅要生好人也要生坏人。

它能够生养万物、承载万物,这就是大地的精神。

那么我们人的精神呢?

也应该有大地这样一种胸怀和容量,能够容纳万事万物,能够承担万事万物。

这就是“人法地”的意义。

  

  “地法天”,就是大地应该效法于天。

那么,人在中间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刚才我们说,人的心胸要宽广,要能包容万物,但并不是把万事万物装到肚子里就算了。

装进去还要化掉,不能老堵在那里,天就是具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

比如昨天,上午天还那么阴沉,下了那么大的雨,但是到了下午,雨住云散,天空非常明净,到了傍晚,成都天空的晚霞非常灿烂美丽。

成都经历了“5、12”大地震后,似乎把气候都改变了。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说,成都现在就像高原的天气一样,天空有藏区那么明亮、洁净、清澈,让人感到很舒服。

天,就是有这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

我们看天空,非常高远、明净、明亮,它的包容性比大地更大,而且把大地上那么多阴沉滞重的东西都能够化掉了。

人的心有了容纳万物的感觉后,还要有这种化掉一切的“化功大法”,让自己心里面随时像藏区的开空一样,保持一种空灵、明净,保持一种一尘不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