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8256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

1.七上《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

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

[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

[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1.《论语》: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①学习方法:

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

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

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

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孔子说: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

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

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

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

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

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

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

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19.七下《口技》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常识: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请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初进土。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2)文体常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以叙写故事为中心。

二、词的积累①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②重点词语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者,……的人)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宴,宴请,用作动词)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

妇抚儿乳(喂奶)众妙毕备(全、都)宾客意少舒(意,心情。

少,稍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以为妙绝(以为,认为。

妙绝,极点)变色离席(色,脸色。

座,座位)奋袖出臂(扬起、举起)两股战战(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曳屋许许声(拉)

③词类活用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④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古义:

适逢,正赶上。

今义:

聚在一起,合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隐隐约约。

今义:

小,细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

其中夹杂。

今义:

里面。

)两股战战(古义:

大腿。

今义:

量词。

几欲先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

只。

今义:

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听。

今义:

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

大腿。

今义:

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

跑。

今义:

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

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

今义:

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

适逢。

今义:

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

稍微。

今义:

数量少。

⑤一词多义指:

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绝:

1.以为妙绝(副词,极)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秒:

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指:

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作:

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间: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是:

1.当是时(介词,这)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坐:

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名:

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三、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四、写作特色:

1.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7.八上《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作者:

陶渊明,朝代:

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二、文章知识: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三、语音:

豁然(huò)开朗 俨然(yǎn)

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   邑人(yì) 黄发重髫(tiáo) 间隔(jiàn)问津(jīn)

便要还家(yāo)四、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

“具”同“俱”,完全,详尽五、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更不必说。

今义:

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

妻子及儿女今义:

指男子的配偶绝境:

古义: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

(味道)新鲜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不值得。

今义:

不充足,不满。

六、一词多义1、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2、属:

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属(名词、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3、寻:

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4、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5、向:

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6、之: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7、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七、重点词语解释1、缘溪行:

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花。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10)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人:

衣:

悉如外人貌:

黄发垂髻行:

往来种作神:

(见人)大惊情:

怡然自乐。

十、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的世界: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

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一、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二、开放题:

1、请你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是一个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追求理想、热爱自然不慕名利的人。

2、作为中学生,该怎样认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作者向往的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境界,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多少受到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的影响表现了一定复古思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3、面对污浊的环境,有人认为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也有人认为要学菊花隐居避世,独善其身。

你更赞成哪一种人生态度为什么

10.八上《陋室铭》(刘禹锡唐)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验,神奇。

斯是陋室:

此,这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

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写法:

托物言志2.作者情感: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3.本文对偶句: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调素琴,阅金经。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5.、《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9、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答:

从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室中往来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三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四、开放性试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

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4.八上《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仅。

自李唐来:

从,自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被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上《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

作者: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

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略:

完全、全部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

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

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

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

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

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9.回答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0.开放性试题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

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