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9150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9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docx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新乡县一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将足量的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未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当通入下列气体后,仍然观察不到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A.Cl2B.CO2C.NO2D.NH3

【答案】B

【详解】

A.Cl2具有氧化性,在溶液中将SO2氧化为SO42-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BaSO4,选项A不符合;

B.亚硫酸、碳酸的酸性都比盐酸弱,根据强酸制备弱酸规律可知,SO2与CO2都不与BaCl2反应,都不会生成沉淀,选项B符合;

C.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将SO2氧化为SO42-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BaSO4,选项C不符合;

D.氨气具有碱性,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与钡离子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B。

2.自然界的氮循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N2与O2反应生成NO

B.②中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③中氮元素只被氧化

D.氧元素参与了氮循环

【答案】C

【详解】

A.N2和O2在放电作用下化合,生成NO,NO被氧化生成NO2,NO2溶于水生成硝酸,故A正确;

B.氮的固定是指氮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的过程,大气中氮气转化成氮肥属于人工固氮,故B正确;

C.③中细菌还原硝酸根中正五价的氮,生成无污染的0价的氮气,所以③中氮元素被还原,而不是被氧化,故C错误;

D.如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氧元素参与,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氧元素参加,故D正确;

题目要求选不正确的,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氮以及化合物的性质,理解还原反应、人工固氮等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选项D是解答的易错点。

3.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①中的物质

②中的物质

预测①中现象

A

淀粉碘化钾溶液

浓硝酸

无明显现象

B

酚酞溶液

浓盐酸

无明显现象

C

氯化铝溶液

浓氨水

有白色沉淀

D

湿润红纸条

饱和氯水

红纸条褪色

A.AB.BC.CD.D

【答案】A

【详解】

A.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进入淀粉KI溶液,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KI氧化为I2,I2遇淀粉变蓝色,故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进入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不变色,故B正确;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氯化铝溶液,一水合氨与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故C正确;

D.饱和氯水挥发出氯气,氯气与湿润红纸条接触,氯气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使湿润红纸条褪色,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4.X、Y、Z、W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X、W可能的组合有(    )

①C、O2②Na、O2③Fe、HNO3④S、O2  ⑤N2、O2   ⑥H2S、O2  ⑦NH3、O2

A.四项B.五项C.六项D.七项

【答案】A

【详解】

①氧气不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①符合;

②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时氧化钠可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②符合;

③过量的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亚铁,硝酸亚铁与稀硝酸反应转化为硝酸铁,铁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③符合;

④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在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硫与氧气不能直接反应生成三氧化硫,④不符合;

⑤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氮气与氧气不能直接生成二氧化氮,⑤不符合;

⑥氧气不足时,硫化氢燃烧生成硫,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硫化氢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⑥符合;

⑦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氨气与氧气不能直接生成二氧化氮,⑦不符合;所以,符合图示转化关系的有:

①②③⑥,故答案为:

A。

5.起固定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A.雷雨时空气中的NO转化为NO2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C.用NaOH吸收NO2和NOD.工厂用NH3催化氧化制NO

【答案】B

【详解】

A.NO转化为NO2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选项A错误;

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是由单质氮气转化为氨气,符合氮的固定的定义,选项B正确;

C.用NaOH吸收NO2和NO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选项C错误;

D.用氨气转化为NO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6.下列叙述与氮的固定无关的是

A.工业合成氨

B.工业上将氨转化为硝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

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D.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

【答案】B

【分析】

氮的固定是指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详解】

A.工业合成氨属于氮的固定,属于人工固氮,故A不选;

B.工业上将氨转化为硝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属于含氮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固氮无关,故选B;

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微生物固氮,故C不选;

D.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属于自然固氮,故D不选。

答案选B。

7.如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将集气瓶置于光亮处,然后挤压胶头滴管使胶头滴管内的水进入集气瓶,发现烧杯中的水会倒吸进入集气瓶,则集气瓶内的混合气体可能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

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在光照条件下不反应,且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氧气难溶于水,压强几乎不变化,烧杯中的水不会进入,故

不符合题意;

氨气和氧气在光照条件下不反应,但氨气易溶于水,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集气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故

符合题意;

二氧化氮和氧气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集气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故

符合题意;

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在光照条件下不反应,且氮气与氢气都难溶于水,压强不变化,烧杯中的水不会进入,故

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D。

8.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NH3·H2O(除水外)

D.氨水中共有五种粒子

【答案】C

【详解】

A.氨水显碱,但氨水是混合物,所以一水合氨是弱碱,选项A错误;

B.氨水是混合物和液氨是纯净物,所以两者成分不相同,选项B错误;

C.氨水中有氨分子、水分子和一水合氨分子,除水外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NH3•H2O,选项C正确;

D.氨水有中性分子:

氨分子、水分子和一水合氨分子和离子有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共六种粒子,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9.14g铜、银合金与一定量某浓度的硝酸溶液完全反应,将放出的气体与1.12L(标准状况下)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被水吸收,则合金中铜的质量是(  )

A.9.6gB.6.4gC.4.8gD.3.2g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意:

有如下转化关系:

设Cuxmol、Agymol金属铜、银失去电子给了硝酸中+5价的氮,还原产物中的NO和NO2又失去电子给了氧气生成硝酸,整个过程等效于铜、银失电子,转移给了氧气,所以根据电子得失守恒规律:

2x+y=4×

,质量守恒:

64x+108y=14,分别解出x=0.05mol,m(Cu)=0.05mol×64g/mol=3.2g;D正确;

故答案选D。

10.足量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O的混合气体2.24L(标准状况),这些气体与一定体积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4mol•L﹣1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50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硝酸是0.4molB.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68L

C.此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0.3molD.混合气体中含NO21.12L

【答案】D

【详解】

A.沉淀达到最大,溶液中溶质为NaNO3,故产物中的氮元素为硝酸钠和氮氧化物,2.24L氮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0.1mol,根据N元素守恒,参加反应硝酸的物质的量为n(NaNO3)+n(NOx)=50×10-3L×4mol/L+0.1mol=0.3mol,故A错误;

B.Cu2++2OH-=Cu(OH)2↓,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求出参加n(OH-)=50×10-3L×4mol/L=0.2mol,n(Cu)=0.1mol,根据分析,铜失去得电子最终给了氧气,根据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即n(Cu)×2=n(O2)×4,即n(O2)=0.2mol

=0.05mol,即氧气的体积为0.05mol×22.4L/mol=1.12L,故B错误;

C.铜和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物质的量为0.1×2mol=0.2mol,故C错误;

D.2.24L氮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0.1mol,令NO的物质的量为x,则NO2的物质的量为0.1mol-x,根据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即3x+(0.1mol-x)=0.2mol,解得x=0.05mol,因此NO2体积为0.05mol×22.4L/mol=1.12L,故D正确;

答案选D。

11.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

,你认为下列试纸和试剂可用到的是

①蒸馏水②NaOH溶液③红色石蕊试纸④蓝色石蕊试纸⑤稀硫酸

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⑤

【答案】C

【详解】

检验固体物质中的

时,为便于反应,通常将固体先溶于水,然后加入强碱溶液、加热,逸出的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所以应选择①②③,故选C。

12.氮元素在海洋中的循环,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关键。

海洋中无机氮的循环过程可用如图表示,下列关于海洋氮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洋中不存在游离态的氮

B.②中的含氮物质转化属于氮的固定

C.④中的含氮物质转化属于氮的还原

D.向海洋中排放含NO3-的废水不会影响NH4+的含量

【答案】B

【详解】

A.根据图像,海水中存在氮气,A错误;

B.②中氮气转化为

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B正确;

C.④中

转化为

,化合价升高,属于氮的氧化反应,C错误;

D.根据图像,

能转化为

转为氮气,氮气转化为

,故向海水中排放

会造成

浓度增大,D错误;

故答案选B。

 

13.下列每步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就实现的是

A.NH3→NO→NO2→HNO3

B.Al→Al2O3→Al(OH)3→NaAlO2

C.S→SO2→H2SO4→MgSO4

D.Fe→FeCl2→Fe(OH)2→Fe(OH)3

【答案】B

【详解】

A.氨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NO2溶于水生成硝酸,A正确;

B.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氧化铝不溶于水,不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铝,B错误;

C.S燃烧生成SO2,SO2被氯水氧化可以转化为硫酸,硫酸与镁等反应可以生成硫酸镁,C正确;

D.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被氧气氧化转化为氢氧化铁,D正确;

答案选B。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在

B.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

C.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时,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

D.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

【答案】A

【详解】

A.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气体,说明产生碱性气体氨气,则原溶液中存在铵根,故A正确;

B.白色沉淀也可能为硫酸银,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氯离子,故B错误;

C.火焰呈黄色说明含有钠元素,但不一定是NaCl,也可能是NaOH、NaBr等,故C错误;

D.白色沉淀也可能是氯化银、碳酸钡,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有硫酸根,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5.已知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

A与X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均已略去,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X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了X的强氧化性

B.若A为铁,则足量A与X在室温下即可完全反应

C.工业上,B转化为D的反应条件为高温、常压、使用催化剂

D.若A为碳单质,则将C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一定可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答案】C

【详解】

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则X是硫酸,D和水反应生成硫酸,则D是三氧化硫,B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则B是二氧化硫。

A.X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了X的脱水性,A错误;

B.若A是铁,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所以足量铁与浓硫酸在室温下不能完全溶解,B错误;

C.工业上,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反应条件为450℃、常压、使用催化剂,C正确;

D.若A是碳,浓硫酸和碳在加热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不能产生白色沉淀,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6.表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

选项

气体

a

b

c

A

NH3

浓氨水

生石灰

碱石灰

B

SO2

70%的浓H2SO4

Na2SO3固体

98%的浓H2SO4

C

NO

稀HNO3

铜屑

H2O

D

NO2

浓HNO3

铜屑

NaOH溶液

 

A.AB.BC.CD.D

【答案】B

【详解】

A.因NH3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不能用图示装置收集,收集方法不合理,故A错误;

B.Na2SO3与70%的浓硫酸反应生成SO2,SO2中混有的H2O用98%的浓H2SO4除去,收集装置合理,故B正确;

C.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不能用图示装置收集NO,应利用排水法收集,故C错误;

D.NO2被NaOH溶液吸收,收集不到NO2,故D错误;

故选B。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溶液加入AgNO3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B.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沉淀不消失,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

C.某化合物在焰色反应实验中出现黄色的火焰,则该化合物一定是钠盐

D.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在NH4+

【答案】D

【详解】

A选项,某溶液加入AgNO3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l-、CO32-、SO42-等,故A错误;

B选项,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沉淀不消失,该溶液中可能含Ag+、SO32-、SiO32-、SO42-等;故B错误;

C选项,某化合物在焰色反应实验中出现黄色的火焰,则该化合物一定含钠元素,但不能说一定是钠盐,故C错误;

D选项,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在高中化学里只有氨气,所以说明原溶液中存在NH4+,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8.(NH4)2SO4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4(NH4)2SO4=N2↑+6NH3↑+3SO2↑+SO3↑+7H2O,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发现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还有部分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检验发现从溶液中逸出的气体无色、无味,溶液中氯化钡恰好完全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的沉淀中既有BaSO4、又有BaSO3,且n(BaSO4):

n(BaSO3)约为1:

1

B.生成的沉淀中既有BaSO4、又有BaSO3,且n(BaSO4):

n(BaSO3)约为1:

2

C.生成的沉淀中既有BaSO4、又有BaSO3,且n(BaSO4):

n(BaSO3)约为1:

3

D.从溶液中逸出的气体只有N2,最后留下溶液中溶质只有较多的NH4Cl

【答案】A

【详解】

(NH4)2SO4分解的方程式为4(NH4)2SO4=N2↑+6NH3↑+3SO2↑+SO3↑+7H2O,设分解了4mol(NH4)2SO4,则分解生成的N2、NH3、SO2、SO3物质的量依次为1mol、6mol、3mol、1mol,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发生反应2NH3+SO3+H2O=(NH4)2SO4、(NH4)2SO4+BaCl2=BaSO4↓+2NH4Cl,此过程中消耗1molSO3、2molNH3、生成1molBaSO4沉淀;还剩余4molNH3,最终从溶液中逸出的气体无色、无味,溶液中氯化钡恰好完全反应,说明3molSO2全部反应,则发生的反应为4NH3+3SO2+3H2O=(NH4)2SO3+2NH4HSO3、(NH4)2SO3+BaCl2=BaSO3↓+2NH4Cl,此过程将4molNH3、3molSO2全部消耗,生成1molBaSO3沉淀;根据上述分析,生成的沉淀中既有BaSO4、又有BaSO3,且n(BaSO4):

n(BaSO3)约为1:

1,从溶液中逸出的气体只有N2,最后留下的溶液中有较多的NH4Cl和NH4HSO3,故答案为A。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NaCl不存在阴阳离子,不导电B.CO2、NO2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C.硫酸钡溶液几乎不导电,但硫酸钡属于电解质D.只有金属和电解质才导电

【答案】C

【详解】

A.固体NaCl存在阴阳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所以固体氯化钠不导电,A错误;

B.CO2属于酸性氧化物,NO2溶于水生成NO和硝酸,NO2不是酸性氧化物,B错误;

C.硫酸钡溶液几乎不导电,是因为溶液中离子浓度太小,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出离子,属于电解质,C正确;

D.电解质不一定导电,电解质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D错误;

答案选C。

20.实验室用右图装置干燥、收集某气体R,则R可能是

A.SO2B.NH3

C.HClD.Cl2

【答案】B

【详解】

A.二氧化硫能和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A错误;

B.氨气为碱性气体,不能和碱石灰反应,能用碱石灰干燥,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

C.氯化氢能和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C错误;

D.氯气能和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D错误;

故选B。

21.同温、同压下,在3支体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充有体积比为1:

1的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它们是:

①NO、NO2;②NO2、O2;③NH3、N2。

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①>②

【答案】B

【详解】

假设气体体积为0.5V和0.5V,则:

①NO、NO2中,发生3NO2+H2O=2HNO3+NO,0.5VNO2的反应生成

的NO,NO与水不反应,则剩余气体体积为0.5V+

②NO2、O2中,发生4NO2+O2+2H2O=4HNO3,0.5VNO2的反应消耗0.125V的氧气,则剩余气体体积为0.375V;

③NH3、N2中氨气易溶于水,而氮气不溶于水,则剩余气体体积为0.5V;

综上所述,剩余气体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①>③>②,答案为B。

22.下列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A.硫酸铵:

NH4SO4B.氯酸钾:

KCl

C.硫酸亚铁:

FeSO4D.氨气:

NH4

【答案】C

【详解】

A.硫酸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故A错误;

B.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3,故B错误;

C.硫酸亚铁的化学式为FeSO4,故C正确;

D.氨气的化学式为NH3,故D错误;

故选C。

23.关于某溶液所含离子检验的方法和结论正确的是(  )

A.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一定有

B.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一定有

C.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可能有

D.加入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

【答案】C

【详解】

A.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该沉淀可能是氯化银或硫酸钡,则原溶液可能有

或Ag+,故A错误;

B.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加入的盐酸中含有

,会导致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则不能确定原溶液一定有

,故B错误;

C.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原溶液中可能有

,故C正确;

D.氨气是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而与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酸性气体;加入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

,故D错误;

答案选C。

24.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放液体,下列组合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氯化氢和水B.氯气和烧碱溶液

C.二氧化碳和水D.二氧化碳和烧碱溶液

【答案】C

【详解】

当烧瓶内的气体极易溶于胶头滴管以及烧杯中的液体,使烧瓶内压强大幅降低时,烧杯中的液体会被倒吸到烧瓶中形成喷泉。

A.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压强大幅降低时,烧杯中的液体会被倒吸到烧瓶中形成喷泉,故A不符合题意;

B.氯气和烧碱溶液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使烧瓶内压强急剧降低,可以形成喷泉,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不能形成喷泉,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烧碱溶液反应:

CO2+2NaOH=Na2CO3+H2O或CO2+NaOH=NaHCO3,使烧瓶内压强急剧降低,可以形成喷泉,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25.某混合气体可能有

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可判断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

A.

B.

C.

D.

【答案】A

【详解】

由于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而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浓硫酸干燥后,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说明氧化铜被还原成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反应后有水生成,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氢气,综上所述,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HCl、CO2、H2,故答案为A。

【点睛】

考查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此题为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完成此题,要根据题干叙述的内容,根据物质的有关性质,抓住解题的关键,根据“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