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9614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docx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近3年真题+模拟

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

高考试题

考点一维新思想

1.(2013年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仅摭拾泰西皮毛”批评的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批评洋务派“不识国民之原理……政治之本原”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这是维新派的主张,故D项正确。

2.(2013年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特征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与前两个历史环节不符;B项与三个历史环节都不相符。

3.(2013年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关键信息“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可知康梁反思了戊戌变法,认识到了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A项正确。

B项与史实不符,康梁变法借鉴了日本的经验,排除。

C项与史实不符,康梁提倡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靠朝廷,排除;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敢发动民众运动,排除D项。

4.(2013年重庆文综,7)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

“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

C.《天演论》D.《资政新篇》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可知该书出版的目的是学习西方进而抵御西方侵略;并且本书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由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该书为《海国图志》,其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并影响到后来的洋务运动。

5.(2013年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及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评论认为《劝学篇》使中国人“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即强调《劝学篇》符合现实,顺应了时代潮流,A项正确。

B项“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体现;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6.(2012年北京文综,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

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始史料的解读能力。

抓住史料中的固定名词或专用名词即可作答,它们是不可以分开的,如“本末”“体用”,由此可知①③⑥错误。

故选B。

7.(2012年天津文综,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明朝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为了顺利在中国传教,在画世界地图时故意将中国放在了世界的中央。

明清时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国人形成了妄自尊大的天朝大国观念,对世界的发展潮流视而不见。

这首《醒世歌》的内容针对的就是上述现象,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世人清醒”,故本题选D。

其他三项内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名师点评】本题容易误选A项或B项。

出错原因:

一是出于思维定势,一看到题干中的“戊戌变法期间”,甚至不看完题目,就选出A项;二是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题目问的实际就是诗歌的中心思想,很多人想当然地理解为其作用、影响等,误选B。

8.(2012年四川文综,2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解析: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

题干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是革命进程中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其政治用意是主张在中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即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康有为主要是借鉴法国暴力革命的血腥,以此来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故本题选B。

9.(2011年北京文综,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

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九州……四海”可知这部著作描述的是世界史地知识,而《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故A项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变法通议》《孔子改制考》是宣扬维新变法思想的著作,故B、C、D三项均不合题意。

10.(2011年安徽文综,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各政治派别的主张的了解和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A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观点;B项过分推崇“中学”,是顽固派的观点;D项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主张科学与人权并举,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观点;故排除A、B、D三项。

C项认为中学与西学本质不同,实际上是反对洋务派将“西用”嫁接到“中体”上的主张,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的观点。

11.(2011年上海历史,31)有人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解析: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表明作者认为康有为急躁冒进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明显错误,C、D两项对材料理解不准确。

12.(2010年江苏历史,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

解析:

C 本题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掌握情况。

根据材料中“其貌则孔”“其心则夷”可以得出,这一思想家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思想结合起来,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思想,这符合康有为的思想特点。

13.(2010年重庆文综,1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

“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

解析:

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楹联的内容,从题干中提取出主要信息:

同外国人进行商战、收回利权。

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同外国人进行商战的是早期维新派,故选B项。

由于阶级局限性,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不符合题意。

C、D两项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但不是最早的,故应排除。

14.(2009年天津文综,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

D 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故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

15.(2013年广东文综,39)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对洋务运动的相关认识及评价。

(2)深层信息:

时代发展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解析:

(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它是对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发展。

(2)问据材料一从两者对“本”“末”的不同认识这一角度分析。

第(3)问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分析。

第(4)问材料一表明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不同所得出的历史认识必然不同,材料二表明所处的时代环境深刻影响了认识者的历史认识。

答案:

(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16.(2013年山东文综,2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一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一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二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二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

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一,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二,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

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化教育领域的变化。

(2)深层信息:

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论证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字,从“译书类别(内容)”“国别(地域)”两个方面概括,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西方国家(含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专业课程的名称,判断哪些属于中学,哪些属于西学,然后结合“中体西用”的含义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此次教育改革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归纳。

第(3)问,从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

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若从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

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

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7.(2012年山东文综,28)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严复早期经历及其思想主张。

(2)深层信息:

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解析:

(1)问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和主要活动,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归纳。

(2)问据材料中“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等信息及对“标”“本”的理解回答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9世纪末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归纳客观原因。

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18.(2012年江苏历史,22)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修正。

(2)深层信息:

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不断深化。

解析:

(1)问由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应包括对政体的改造和思想启蒙两方面;第

(2)问论证材料主题,先要明确主题观点:

即随着时代发展,史料丰富,史家的历史认识会不断修正,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其次论证时要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充分,论证严谨。

答案:

(1)内涵:

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略。

考点二新文化运动

1.(2012年上海历史,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D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传统的权威被打倒,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故本题选D。

2.(2011年天津文综,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解析:

A 辛亥革命以后,民主政治仍与中国无缘,而要建立民主的国家,必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因此陈独秀把民主和科学作为救国救民的核心价值观念来追求和崇尚,用民主、科学破除了专制、迷信对人的束缚和禁锢,以及用两者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

B、C两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

D项中“倡导文学革命”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与题意关系不大。

3.(2011年浙江文综,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

B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徐志摩24岁以前,是指1920年以前,他对西方的相对论和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远大于对诗歌的兴味,即与诗歌相比,他对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更感兴趣,说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社会潮流,故B项说法最能反映材料信息。

其他三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

【名师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情景式材料题,考生易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材料主题,而错选A项,做此类题时,应注意题中时间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平时训练中要强化学生准确归纳材料中心主题的能力。

4.(2011年江苏历史,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解析:

A 材料信息体现该思想家利用生物进化论宣传改革思想,这说明他主张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