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9927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宏观概览

内容

主旨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

汉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宋、明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明末清初

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明示: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2.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1)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

(2)兴办私学,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公平

孟子

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提出君子“四德”

荀子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

道家

老子

哲学上:

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

消极悲观,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

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思想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墨家

墨子

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认识论上提出著名的三表法;逻辑学上提出“类”“故”等术语,并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汉代儒学

1.“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

(1)背景

1.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

试答 

提示:

(1)客观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

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试答 

提示:

否。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

试答 

提示:

否。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吗?

试答 

提示:

否。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5.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试答 

提示: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概况

(3)影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上的一场浩劫,儒学也因此进入低潮。

2.罢黜百家——儒学开始确立为正统思想

(1)背景

(2)确立: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

3.太学的出现

(1)概况:

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

隋唐确立。

(2)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3)影响

6.韩非子的“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吗?

试答 

提示:

否。

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7.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

试答 

提示:

是。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吗?

试答 

提示:

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9.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 

提示:

新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10.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试答 

提示:

(1)政治:

设中朝加强君权、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经济:

盐、铁官营、重农抑商;(3)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但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其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

流派纷呈,学术活跃。

(4)“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5)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微考点1 

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老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试答 

史料解读:

无为而治。

二 ……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

——《孟子·梁惠王上》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孟子的什么主张?

试答 

史料解读:

仁政。

三 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韩非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试答 

史料解读:

严刑峻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主要治国思想

(1)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2)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3)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微考点2 

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思考1 史料一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试答 

史料解读:

认为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形成有重大积极作用,但有唯心主义倾向。

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思考2 史料二怎样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试答 

史料解读:

史料二认为新儒学禁锢、封闭了人们的思想,消极作用严重。

三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答 

史料解读:

①推动人们积极学儒学。

②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四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岉,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4 史料四反映出儒学什么功能?

试答 

史料解读:

维护封建秩序,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综合点1 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联系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

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轨后,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

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兼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针对训练]

1.[2015·贵州模拟]《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周书·泰誓上》: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道德经》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人文精神B.民本思想

C.天人感应D.唯物主义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惟人,万物之灵”“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等信息可知,上述材料都体现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没有完全体现材料思想。

综合点2 例证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ZONGHEDIAN[要点整合]

特点

例证

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于一体

例如他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就是借用了道家思想

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例如他提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表明了他“君权神授”思想

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例如他用“天人感应”思想规劝统治者要行仁政,“灾者,天之谴也”

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例如他指出皇帝是“受由天之号也,为人主也”

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例如他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实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辩护

[针对训练]

2.[2015·云南昆明摸底]《汉书·董仲舒传》提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强调大一统思想B.主张君权神授

C.强调天人感应D.糅合各家思想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三段引文分别是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可见董仲舒的思想糅合各家思想。

3.[2016·开封模拟]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答案 C

解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告,C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C项正确;A、B、D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整,故A、B、D项错误。

1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

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过,在他坚持统治者有统治权力的同时,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作者主要论述了孔子的思想。

(1)孔子思想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具有保守性。

(2)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2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材料体现了著名学者易中天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看法。

(1)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众多学派涌现,互相辩论、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的治国主张辩论,总体主要有三大争论:

儒墨、儒道、儒法之争。

其核心是儒家,说明了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但争鸣的结果是法家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

3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但武帝所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比秦始皇所采纳李斯的建议要温和得多。

秦朝对各种哲学思想流派的方针是一律禁绝,造成思想界的真空。

汉武帝则是在百家中扶植儒家,使它成为正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材料主要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

作者认为: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它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要高明。

4董仲舒是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材料主要说明了董仲舒的地位及其思想的消极影响。

(1)作者肯定了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肯定了他对儒学及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2)作者指出了董仲舒新儒学对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指出了董仲舒儒学的不足及对中华民族性格的消极影响。

真题典例 

1.[2015·课标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解析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

2.[2015·安徽高考]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为诸侯国所重用,故选A项。

由材料中“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可知,田子方还是重视功名利禄的,B项错误;C项从材料信息中体现不出来;D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排除。

3.[2015·山东高考]《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答案 C

解析 “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

“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4.[2015·四川高考]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 B

解析 “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

“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5.[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 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学,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回答“不同之处”。

结合宋代儒学家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回答“发展”。

师说高考

考频

本部分内容为近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①百家争鸣5年9考

②董仲舒新儒学5年14考

考过

①法家思想的特点

②仁政思想的内涵

③董仲舒思想的内涵

④儒家思想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⑤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⑥道家“无为”思想

⑦德礼和刑罚的关系

⑧法家思想与荀子思想的比较

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联系

⑩儒家思想与教育的关系

⑪各家思想的比较

考向

①儒家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的比较

②儒家思想对改善当今民生的启示

③诸子百家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

仿真练习

1.[2015·北京朝阳区模拟]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维系传统统治秩序”“礼制”的规定,依据对百家思想的认识,可选A项。

2.[2015·吉林摸底]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

刑和礼。

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

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

A.法家B.墨家

C.儒家D.道家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可以看出是以法治国,符合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A项。

3.[2016·江西六校联考]“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

”该描述应符合(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理解了材料可知,其主张无能无为无求,这是道家思想。

故选B。

4.[2016·蚌埠模拟]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董仲舒新儒学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

A、B、C、D四项都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然而,题干中的把灾害认为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故皇帝下“罪己诏”,这一行为体现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即人与天的沟通的媒介即是“灾异”的自然现象,A项正确;B、C、D三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材料并不能反映。

5.[2016·吉林质检]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汉初黄老学说显示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则是东方齐鲁文化的胜利。

这说明秦汉时期(  )

A.统治者的偏好决定政策走向

B.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C.忠孝仁义是百家的共同观点

D.帝国的政治文化渐趋定型

答案 D

解析 A项忽视了客观现实对文化的影响,故A项错误;从秦用法家,汉初用道家,可知B项“始终”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忠孝仁义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确立、大一统思想形成,体现出政治文化的日益定型,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