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592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心理学学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学习.docx

《心理学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学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学习.docx

心理学学习

第一章

1、名词: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3、名词: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

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4、填空:

心理现象分类的维度以及主要分类:

心理现象分类的维度:

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比较稳定特征、相对持续状态

主要分类: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5、心理现象分为三类: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两类:

个性心理特点分为三类

6、简答或论述:

心理现象的高度整合性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

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理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总体生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7、简答或论述:

心理现象实质的理解

8、填空: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

9、简答:

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1.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

2.行为主义理论取向

3.认知理论取向

4.精神分析理论取向

5.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6.现象学理论取向

10、填空或简答:

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11、填空或简答:

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活动产品分析法

第二章

※1、感觉现象有哪些:

感觉的后像、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意义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

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

2.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3、简述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举例说明记忆过程常用的几个记忆策略

1.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

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低,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高。

信息的长期保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信息由感觉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是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

2.记忆的基本策略:

注意策略:

注意是感觉记忆的内容进入短时记忆的前提。

复述策略:

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

精细阐述策略:

精细阐述策略就是在记忆材料中添加一种意义,或增加一定的细节,使较为分离的对象组合为一个整体。

提取策略:

提取策略就是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的方法。

4、简述干扰与遗忘的关系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首先,前后两种学习所识记的材料相似性中等时,抑制最大,而相似性较小或完全相同时,抑制则较小。

其次,如果先学习的材料或后学习的材料难度较大,抑制也较大。

第三,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抑制就越大。

第四,学习的巩固程度越高,越能抵御干扰。

5、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更容易遗忘。

其次,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记忆材料越长,就越容易遗忘。

第三,以往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哦、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

第四,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

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超过150%的重复,其阻止遗忘的效果便不再增长。

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2.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及时复习

5.选择适当的复习方式

7、名词: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感觉:

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察觉。

知觉: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记忆: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8、填空:

注意的特点: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感官活动、身体动作、生理活动

9、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0、感觉现象:

感觉的后像、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当统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就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11、填空:

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意义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的加工系统: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

一般约为7±2个组块

12、简述想象活动的认知加工方式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13、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哪些

※14、论述: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情绪与动机

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2.对问题情景的知觉

问题情景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

当问题的呈现方式月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景,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3.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思维定势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的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从而表现出消极的影响。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5.原型启发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1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其次,培养强烈的讲求效率的竞争意识。

第三,培养说话和写字的速度。

第四,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日常的思维训练始终要有数量与速度的要求。

第五,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2.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

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

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

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3.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其次,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

1、名词:

需要: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简答或论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马斯洛指出,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那么,有机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对安全的环境、恒定的秩序、避免伤害和威胁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与别人交往,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追求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方面。

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

他尊是指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都基本满足以后才产生的最该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有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3、名词:

动机: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4、简答或填空: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5、简答:

动机与活动的关系

当活动产生以后,如果其活动指向了个体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会加强,这种活动就能继续下去;如果其活动偏离了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得不到强化,这种活动就会减弱或停止。

这就是动机对活动的维持和调整功能。

6、简答:

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人的动机实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

只有当人们具有一定的愿望时,才能形成动机。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

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

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

7、简答:

动机的相互作用

人在同一时间往往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有的是与目标相互一致的,有的则是相互矛盾或对立的。

人的行为到底由什么动机决定,主要取决于这些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动机的联合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个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为。

在几种相互联合的动机中,强度最大的是主导动机,它对其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

(二)动机的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1)双趋式的动机冲突

(2)双避式的动机冲突

(3)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8、名词:

双趋式冲突和趋避式冲突

双趋式冲突:

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这两个所欲达到的目标对个体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能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但个体由于条件、环境所限而无法同时获取两个目标,这时在心理上产生的难以作出取舍的冲突情境就是双趋式机动冲突。

趋避式冲突:

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

一个目标对个体形成了好恶、吸引排斥的两个方面,此时个体所形成的矛盾的心理情境,就是趋避式动机冲突。

9、论述: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

研究表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

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不仅是指材料内容要正确,符合客观规律,逻辑结构严谨,它还包括材料内容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材料的趣味性是材料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实用性较强。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试卷。

这样可以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满足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

眉批、评语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其正确的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多鼓励与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之处。

(5)适当开展竞赛

一般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动机的成就需要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所以,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然而,竞赛有时也具有消极作用,因此,开展竞赛要适度。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使差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10、名词:

情绪

11、简答:

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快感度方面来说,有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也有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诱发和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来控制和排斥消极不愉快的情绪。

但二者有时也可以同时出现。

从紧张度来看,情绪有轻松和紧张之分。

从强度来说,人的任何情绪在强度上都有着由弱到强的变化等级。

从激动水平来说,情绪有激动和平静之分。

情绪在两极性多维度上不同程度的结合构成了人类复杂而多变的情绪。

12、简答:

情绪的功能

(1)情绪对环境具有适应功能

(2)情绪对其他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3)情绪对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协调功能

(4)情绪与个体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13、填空:

表情

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

表情一般分为: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14、名词:

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是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15、简答或论述:

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学习不可能脱离学生的情绪体验而孤立进行。

情绪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自我

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这种自我觉知能力是情绪智力的核心。

自我觉知能力高的人对自己的情绪具有清晰的认知,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2)管理自我

管理自我即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

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

每种情绪、情感都有其作用和意义,调控的核心意思是保持平衡而不是压制情绪。

(3)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意味着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能做到坚忍不拔,依然满腔热情,继续努力。

善于自我激励的人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热情与毅力,能经受住诱惑,抵制冲动,延缓满足,并能保持稳定的乐观态度。

(4)识别他人的情绪

识别他人的情绪是移情能力的体现。

要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可以:

教给学生一些倾听与提问的技能技巧;帮助他们区分对方所说所做及自己对此的反应与判断,避免误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教给他们就事论事的处理原则。

(5)处理人际关系

能够调控他人的情绪是把握人际关系技巧的核心,它要求其他两种情绪技能达到成熟:

自我管理与移情。

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时,教师一方面要进行认知指导,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对有些学生的认知缺乏进行“补课”;另一方面,教给他们一些社交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学会调停冲突以及必要的妥协。

16、名词:

意志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7、简答:

意志行动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性的行动

(2)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对行动具有调节作用

18、简答:

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与认识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

(2)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首先,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密切联系的。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中包含着意志的成分;同样,意志过程中也包含着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的成分。

19、简答:

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忍性

(4)意志的自制力

20、填空:

与每一种意志品质相反的品质

(1)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与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与坚忍性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顽固

(4)与自制力品质相反的是冲动性

21、需要的特点

(1)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2)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

(3)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

(4)需要具有整理关联性

2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他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最基层的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

马斯洛指出,如果所有的

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那么,有机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对安全的环境、恒定的秩序、避免伤害和威胁的需要。

一般而言,当生理需要满足后,安全需要就随之产生了。

但在面临危险或威胁时,人们会把安全看的比一切都重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与别人交往,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个体在前三种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追求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都基本满足以后才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马斯诺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马斯诺把前四种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与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诺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1、名词:

人格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

2、简答或填空:

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具有整体性

(2)人格具有独特性和共同性

(3)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

3、名词:

气质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4、填空:

气质的体液说

人体有四种体液:

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希波克拉特更具这四种体液在人体中所占的比例,把气质分为: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5、填空或简答: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神经过程的强度,即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工作能力和耐力。

(2)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即兴奋与抑制在强度方面的相对均势或优势。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即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化的速度。

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强、不平衡型(兴奋型)

(2)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

(3)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

(4)弱型(抑制型)

6、填空或名词:

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

7、填空:

典型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

8、论述:

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对其行为表现作出预测,并采取适合其气质特点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气质差异,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培养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第三,由于气质特征影响智力活动的特点、效率以及智力活动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特征,在学习途径、方式和方法上,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

9、名词:

性格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0、填空: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1、填空或简答:

性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性格的结构包括: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态度特征:

其一,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其二,对劳动或工作的态度特征;其三,对子自己的态度特征。

(2)理智特征:

12、填空:

性格的类型

性格的类型是指一类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

按照性格结构中认知、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哪种占优势,可以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按照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外露,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其他性格分类方式:

按照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可将性格分为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权力型、审美型、宗教型六种。

13、简答:

良好的性格对学习具有哪些功能

良好的性格对学习具有调节功能、控制功能、维持功能和补偿功能。

性格的调节功能表现为改变学习态度,调节学习动机,稳定学习情绪,提高心智活动水平。

性格的控制功能,主要指性格可以加快或延缓、加强或减弱心理活动,可以积极地对学习活动进行反馈、自我监督、自我核对和自我校正。

性格的维持功能表现为能够帮助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所谓补偿功能,是指性格因素能够弥补智力和能力的某些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14、简答: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作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其一,性格与气质虽然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并在人的活动中得到体会,但是它们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

其二,性格与气质的形成条件有很大区别。

其三,性格与气质的发生发展也是不同步的。

其四,性格与气质的区别还表现在,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