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739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docx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所需时间

5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四、五课的内容。

在必修三模块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介绍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后两个单元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单元包括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三个专题。

三个专题都紧紧围绕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从横向来研究文化发展规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纵向来研究发展文化规律,前两个专题又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

本单元通过对历史、文化等多学科整合活动的设计,尤其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较为理性系统地认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是在讲我们“为什么”得以享有今天的文化,即今天的文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其核心内容是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教材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阐述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根据对高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分析文化多样性的成因,使学生懂得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理解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形成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要懂得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提高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理解文化的继承性特点,明确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要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要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以及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重要的反作用,明确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感悟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提高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提高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感悟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对应课标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我们今天的文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

专题划分

专题一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

专题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专题三文化创新

专题一

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专题一《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从横向来研究文化发展规律,是认识文化传承的一个方面。

主要介绍了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文化传播的途径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以鲜活的实例,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感性认识。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道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和文化传播的途径;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成因和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懂得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理解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否以传统节日、习俗、服饰、饮食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历史上以及现在各个民族与国家之间是怎样进行文化交流的?

3、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

4、你能说说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设备

常规资源

教材、相关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图书馆、多媒体教室

其他

小品表演的自制道具

学习教学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一、情景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为了生动活泼的进行世界文化多样性这节课的教学,我们选用案例导入方式。

我们选用的是精彩的多媒体音像短片。

1、欣赏俄罗斯民歌《卡秋莎》、中国民歌《茉莉花》、韩国《大长今》,引导学生感受民歌中体现了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点评: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民族音乐、节日、文化遗产等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播放录像:

《北京申办奥运宣传片》,北京市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特意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

这部宣传片介绍了北京的天坛、长城、天安门等名胜古迹,表演了太极拳、腰鼓、风筝、京剧等民俗文化及立交桥、国际贸易中心、火车站、飞机场、成千上万的北京市市民等城市风貌。

该宣传片仅仅用了几分钟,但是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申办奥运活动中多次播放,受到好评,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起到推动作用。

长城太极

天坛故宫

京剧2008奥运会会徽

点评:

《北京申办奥运宣传片》短小精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可以快速感染奥运官员、奥运评委,也感染大家。

2.思考题

为什么要在宣传片中拍摄中国传统的建筑、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国民族服饰?

3.教师引领

介绍中国传统的建筑、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国民族服饰……其目的就是为了介绍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感兴趣。

体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有推动作用。

二、教学过程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体育项目、代表性建筑、民歌舞蹈、历届奥运会的会徽等。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去查询,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摘录。

然后每组派两名代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和展示。

总结:

文化遗产标志了各国的文化和成就。

文化遗产有益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因此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形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问题讨论】:

讨论:

是什么提高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展示了文化,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的认同感?

总结: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提到春节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想到东方;提到圣诞节人们就会想到美国,想到西方。

节日集中体现了不同的文化。

民族节日: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理解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来探讨,每小组4名辩手,由一名同学担任主持人。

正方观点:

有必要进行文化交流

反方观点:

没有必要进行文化交流

通过的激烈的辩论,让同学们懂得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交流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树立对待各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角色扮演:

假设你是一名奥运会的志愿者,你如何看待外国运动员和观众的语言、肤色、举止、衣着等,该不该歧视或觉得可笑而不能接受?

由同学以表演小品的方式向全体同学展示。

【拓展训练】:

1.《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几”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

这表明()。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②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③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①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2010年8月1日,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消息,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

①它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它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③它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④它是具有开发利川价值的不可冉生资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城市文化的多元与文化融合”,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之一。

这个主题一提…就深受各国欢迎,这是因为()。

①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③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创新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4.“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和’的精神,就是要和睦相处、和谐共生。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说明()。

A.各民族文化大同小异

B.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

C.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D.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历史造成的

5.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举行。

全球亿万观众通过电视、网络等观看了这场融合了世界各国文化元素、感动且震撼了世界的开幕式。

这体现了。

A.传播媒介就是传媒

B.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C.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D.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2010年为国际文化和睦年。

设立国际文化和睦年的基本目的是显示多样性文化带来的有利影响,强调国家之间彼此相互认识和了解的重要性,最终促进国家之问的和谐。

下列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维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②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④文化融合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合作探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习俗。

比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蒙古族有那达慕大会,傣族有泼水节,彝族、白族和纳西族等火把节……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国传统日受到“冷落”。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没意思,而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你认为这样做对不对?

为什么?

教学评价

1、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设计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通过自主学习、生活对比分析等环节设计融合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

2、贴近时事、贴近生活:

将全民瞩目的奥运会宣传片引入课堂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倡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从新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多角度的看问题。

3、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搜集资料、并进行小组交流与分享,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交流表达、自主学习等学习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丰富了教学资源,扩大了课堂容量,更好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有所感而有所悟。

专题二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专题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纵向来研究发展文化规律,是认识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方面。

其内容主要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的传承为主题,讲述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本课题分二目,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其中第二目是第四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要理解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面,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还会对学习第三单元“文化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明确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发展;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性;能够举例说明各种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在传承文化中所具有的选择、传递、创造的特定功能。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文化继承?

文化发展?

其关系如何?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教育方式变革在文化传承中起什么作用?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设备

常规资源

教材、相关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图书馆、多媒体教室

其他

小品表演的自制道具

教学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创设情景—走进传统文化]

【导入】:

当前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中学生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很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如何在继承中发展我们传统文化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化讲坛,领略文化魅力,提升文化品位。

探讨文化,首先对待传统文化要有一个严谨治学的态度,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之前,很多教授对他说,堂堂教授讲些小儿科的东西,真是浪费资源。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钱文忠教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问题设置◇

  ①什么是文化?

  ②什么是文化继承?

文化发展?

其关系如何?

  ③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教育方式变革在文化传承中起什么作用?

  在视频中钱文忠教授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妄加评论,其实就是瞎说。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特别指出:

对待事情要实事求是,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

所以,对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必须坚持求实的态度。

[合作探究—体验传统文化]

◇问题探究◇

  ①什么是文化?

  学生:

学生甲…学生乙…(学生在老师启发、指导下进行交流、讨论,回答,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在老师启发、指导下交流、讨论,回答,从而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

  教师: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我们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有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传统思想。

其中,传统思想对提升中国人的文化品位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是三位一体的,有儒释道。

其中儒家文化被誉为中国人的“精神粮店”,儒文化乃人之需要也!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明确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那么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

◇问题探究◇

  ②什么是文化继承?

文化发展?

其关系如何?

  学生:

学生A…

     学生B…(学生在老师启发、指导下进行交流、讨论,回答,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教师:

首先,继承的意思就是传承和发扬。

传承的应该是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每一个老师的责任就是借助教育平台“传道、授业、解惑”,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不要断裂。

顾炎武有句名言:

朝代的更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的断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断裂了,这个民族和国家就灭亡了。

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把根本的孝道教育和应用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那发展的意思是什么呢?

同学们可以从“女子十二乐坊”的民乐转型中加以体会。

同时思考:

  ① 你如何看待“女子十二乐坊”的这种民乐转型?

  ②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女子十二乐坊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问题探究◇

  ③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教育方式变革在文化传承中起什么作用?

(在多媒体放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

  【多媒体放映】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回归传统文化—升华人生]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所创造的这些文化在今天政治、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其作用是否一成不变呢?

请一位同学谈谈(学生回答)

通过刚刚与同学们一系列快乐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继承有关的知识,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范的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甚至很多外国人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儒”,有的国家甚至兴办了孔子学校,请中国老师为他们讲授儒文化。

可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疑义

(展示幻灯片 即兴辩论正方:

孔子是财富反方:

孔子是包袱)

下面,我们举行一个5分钟的小型即兴辩论赛(分正反方,学生准备约1分钟,辩论)

其实,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孔子是财富还是包袱,因为其思想中有我们今天仍认为是精华的,也有我们今天很难接受的,我们许多高校名校的校训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

因此,我们在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坚持正确的态度,请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总结: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深信在大学明德亲民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你们一定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拓展训练】:

1.2010年8月16日,首届“巾华伉俪节”新闻发布会暨全国首站──伊春爱之旅活动的启动仪式往北京举行。

此次活动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婚姻文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

举办“中华伉俪节”,这属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

A.传统习俗的继承B.传统建筑的继承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思想的继承

2.2010年9月举办的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为“游孔子故里、品孔府家宴、观儒乡风情、学圣人智慧”,进一步弘扬了以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为主流的民族优秀文化。

下列对儒家文化认识正确的有()。

①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儒家文化是一种财富,我们应当全部继承③儒家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④对儒家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上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④B.②⑧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合作探究】:

看漫画《禁止对文化遗产的开发性破坏》,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禁止对文化遗产的开发性破坏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

1、体现新课程理念: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合作和探究等多种方法与途经,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贴近学生实际: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为了更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课前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材料、图片准备充分,使整堂课内容丰富多彩,多角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给学生提供赏析文化的素材,在赏析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3、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另外,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实现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题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