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900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

 

【选择题】(单选题,20题,共计40分)

01.下面漫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

A.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C.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D.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0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

03.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

“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04.“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05.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诗人描述的事件(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06.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

这说明(  )

A.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07.“冀中名将”吕正操曾在1991年前往美国探望老上级张学良,张学良笑道:

“我下野后,你当年在战斗中却获得一个‘地老鼠’的外号。

”“当年”是(  )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08.右图是小明同学收集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发行的邮票。

当时发行邮票的政权或部门是(  )

A.重庆国民政府B.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政权

C.伪满洲国政权D.沦陷区汪伪政权

09.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

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林则徐也认为:

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认识基于清朝的(  )

A.闭关政策B.文字狱C.重本抑末D.吏治腐败

10.近代历史上,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侵略,披着宗教外衣的文化侵略者打着“传播基督福音”对中国大肆侵略。

与此无关的是(  )

A.《天津条约》B.《望厦条约》C.《黄埔条约》D.《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1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的军事代表团和日本的考察团都曾到达德国,学习德国富国强兵的经验,受到了首相俾斯麦的接见。

了解了中日两国考察的不同侧重点之后,俾斯麦预言:

10年后中日若发生战争,中国必败。

俾斯麦预言“中国必败”主要是基于清王朝(  )

A.政治腐败官员贿赂公行B.只学西方技术、拒绝变革制度

C.从德国购买的战舰性能落后于日本D.中国工业化起步晚于日本

12.“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3.《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卢沟桥歌》: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从《松花江上》到《卢沟桥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  )

A.从东北沦陷到华北、华南沦陷B.国共从内战到走向联合抗战

C.从东北沦陷到中国人民奋起抗战D.国民党从不抵抗到奋起抗战

14.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

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中画得清清楚楚。

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历1928年。

这说明日本人(  )

A.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B.想对中国地理学开展学术研究

C.已占领了中国广大领土D.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15.“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合的,……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导致中共方针改变的背景是(  )

A.东北三省沦亡B.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C.日本制造华北事变D.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

16.右图是一幅张乐平先生于1938年创作的漫画,题目为《惟有军民合作,才能歼灭敌人》,它反映的是(  )

A.抗日战场节节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B.对国民党右派反共反人民活动的无情揭露

C.对国民政府抗战方式的谏言

D.对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期盼

17.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某一地区,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日胜利的曙光。

这一地区指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B.左右江根据地C.陕甘宁根据地D.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8.日本右翼势力认为:

在支那事变(指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夺取领土的性质。

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夺取领土的意图。

下列各项有利于驳斥以上言论的有(  )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为日本的殖民地B.通过《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C.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中国大片领土D.南京大屠杀

19.右图为日军侵入湖南衡阳的情形。

这一幕发生在(  )

A.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中

B.武汉失守后的枣宜会战中

C.日军发动的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中

D.战略相持阶段的三次长沙会战中

20.“祝捷的炮象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

满山遍野是人浪!

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述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

抗日战争的胜利(  )

①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④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非选择题】(3题,共计60分)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8分)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

 

22.(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因素。

(8分)

 

(2)在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

(6分)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

(2分)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3)透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此有人就说: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8分)

 

2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蒋介石于1931年8月16日铣电

材料二“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即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1933年4月对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的谈话

材料四1936年12月24日晚,周恩来面见蒋介石,蒋介石作了三点表示:

一、今后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

二、由宋美龄、宋子文、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

三、他回南京后,周可直接去谈判。

材料五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原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的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中国民族既以一致觉醒,绝对团结,自必不偏不倚之国策,集中整个民族力量,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中国不但为保障国家民族之生存而战,亦以保持国际和平与国际信义而奋斗,世界明达之士,必能深切了解之也。

——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合作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回答:

(1)材料一、二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

(2分)国民政府的态度如何?

(2分)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三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日态度?

(2分)和材料一二有何本质的相似之处?

(2分)

 

(3)材料四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2分)蒋介石出于哪些考虑作出上述表态的?

(2分)对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

(2分)

 

(4)材料五蒋介石是在什么情况下作上述谈话的?

(2分)有何历史意义。

(2分)

 

03.D题中,“不割吾领土”是指条约没有割让领土;“疾愚暴之无知”是指痛恨、铲除义和团,不难判断为D项。

04.B从题中“扶清灭洋”、“农民阶级”这两个关键词准确判断。

05.A从题中诗句可判断这是描述三元里抗英,只有A项对其性质表述准确。

06.A题中,国民党员提出“共抗外敌”,大学教授提出“共赴国难”,结合题中时间,可判断这是日本侵华使中日民族矛盾地位上升,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居于次要地位。

07.C张学良“下野”应该在西安事变后,“地老鼠”是指进行地道战的战士、将领。

08.B从图中邮票下的文字“晋察冀边区”可知这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09.A1840年,汪仲洋和林则徐对西方人的错误认识,源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人对西方闭目塞听,缺乏了解。

10.D题中强调西方“宗教传播”的文化侵略,只有D项条约没有这类内容。

11.B19世纪80年代正是洋务运动后期,洋务运动中国只学西方技术不变中国制度,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中国必败”的原因。

12.C题中,“紫禁城内各宫殿,被分国占据”,还有日本人参与抢掠,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C项。

13.C注意从歌词的内容中概括其精神,前一首突出“沦陷之痛”,后一首强调“抗战之勇”。

14.D在1928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陆军就对湖南(中国内地)绘了如此详尽的地图,这显然是为了侵华而作准备。

15.C突出“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其背景就是西安事变前中华民族面临的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即C项。

16.C从题中漫画题目强调的“军民合作”可知这是指出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的错误,A、D两项是抗战胜利后,B项是指国民革命运动后期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

17.C从1936年、中国西北部、中华民族精英、抗日胜利的曙光等关键词可综合判断为D项。

18.C注意题中限制条件,1937—1945年,夺取中国领土,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C项。

19.C日军侵入湖南衡阳是在豫湘桂战役中,即C项。

20.B①项表述不符合抗战胜利的意义,应排除。

21.

解析:

(1)从两则材料反映的侵略实质和相同内容方面看相同点;从侵略方式及程度的不同看不同点。

(2)从材料三反映的在中国北方地区拆炮台、驻兵可反映列强在中国争夺重点区域的变化;清政府帮助列强禁止中国人民反帝,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3)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可以总结出列强侵华特权、侵华方式等演变趋势。

22.

答案:

(1)因素:

政治上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为代表的近代科学革命;思想上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

(8分)

(2)主要表现:

政治上,专制集权达顶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窒息人民的创新力,导致社会的封闭;(2分)经济上,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保护自然经济,阻碍新经济的成长;(2分)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科举考试,鄙视科技、盲目自大,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2分)结果:

没有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国逐渐由领先转为落后。

(2分)

(3)整体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

(1分)因为:

①从战争的目的与性质看,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2分)

②战争的结果及主要影响看(这是主要方面),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2分)

③但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的确推动了中国的进步(这是次要方面):

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如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3分)

解析:

(1)材料一是指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晚期,正处于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指出同一时期欧洲发生巨变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背景。

(2)材料一所指时期正好是中国清朝前期,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要政策及其恶果,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态势角度看待其总的后果。

(3)运用整体与局部、主要和次要的观点看待问题。

从战争的目的、性质、结果和主要影响等方面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从战争的客观后果(次要影响)简要指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促进。

23.

答案:

(1)事件:

九一八事变。

(2分)态度:

不抵抗政策。

(2分)主要原因:

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2分)

(2)态度:

攘外必先安内。

(2分)本质相似:

对日妥协投降,对内镇压围剿红军维护反动统治。

(2分)

(3)事件:

西安事变。

(2分)考虑因素:

蒋介石被囚,日本及亲日派欲置蒋于死地;英美及亲英美派希望和平解决;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努力促成统一战线;(2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

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分)

(4)情况: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

(2分)历史意义: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实现。

(2分)

解析:

(1)从材料一的时间上可以判断材料一、二所述事件及国民政府的态度,从当时的国内局势指出国民政府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从材料三的时间及材料中“内匪”与“外侮”的关系可以判断其政策及说明这一政策的实质。

(3)从材料四的时间可明确判断这一历史事件,从事件发生后国内、国际不同政治势力的活动态势说明蒋介石准备联共抗日的考虑因素,简要回答该事件和平解决的影响。

(4)从材料五涉及的1937年9月这一特定时间可以判断它是指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及其历史背景,即题中的“历史意义”、“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