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163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126套

河北省邢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

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

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

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

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

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

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

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

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

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

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

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

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及陈涉等起兵。

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

“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良因说汉王曰: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行,烧绝栈道。

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

上曰:

“此何语?

”留侯曰:

“陛下不知乎?

此谋反耳。

”上曰: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留侯曰:

“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上乃忧曰:

“为之奈何?

”留侯曰:

“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上曰:

“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

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

”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

群臣罢酒,皆喜曰:

“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留侯乃称曰: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

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

①赤松子:

传说中的仙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善之          善:

认为……好

B.秦将果畔          畔:

通“叛”,背叛

C.秦兵竟败          竟:

最终

D.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食:

吃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        ②大王来何操

B.①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C.①以天下不足遍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①其智可知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祖先为韩国人,且世代相韩,韩为秦所灭时,张良曾不惜千金为韩报仇。

后追随汉王,屡献奇策,帮助汉王攻入咸阳,使秦王子婴投降汉王。

B.作为一个谋士,张良料事如神,他从秦将是“屠者子”推断出“易动以利”,并让沛公“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张良所料。

C.由于汉王分封功臣时有失公正,“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以致有些军吏想相聚谋反,幸亏张良及时献计,让汉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齿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叛乱。

D.无论是秦朝末年还是汉王平定天下之后,张良都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被封为留侯,但张良却“置荣利而不顾”,辞官归隐,以致吕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7.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5分)

9.这首诗用何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

(2)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

(3)淇水汤汤,________。

淇则有岸,________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

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

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

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

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

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

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

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

她说:

“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

”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

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

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

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

“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

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

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

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

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

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

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

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

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

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

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6分)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之后,没料到却给他带来了不虞之誉,被视为学者型作家,受到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

  B.讲话也好,写文章也罢,绝不能自恃聪明,自上楼梯,把自己摆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口若悬河,但就是缺少老百姓的语言,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

  C.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D.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觉如花似锦,春意盎然。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剑潭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

B.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C.美国警方公布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的航拍照片,这些极具震撼力的照片,让公众有机会感受从空中目击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倒塌的一幕。

D.会议围绕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健全了学生信息源组织机构,布置了今年评教评学的主要工作。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

我的经验是,__________。

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

①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

②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

③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

④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

⑤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

⑥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

A.②①⑤⑥④③               B.②①⑥⑤③④

C.⑥③①⑤②④               D.⑥④⑤①②③

15.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5分)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16.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另写两句话。

要求:

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用满腔忧国之情凸显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片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

我们终于明白:

生命总归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据说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州大峡谷中的雕,在筑巢时专门寻找一种被称为“铁树”的特殊树枝作为材料。

因为“铁树”上布满了刺,所以在巢建好后,雌雕还会叼些树叶、羽毛、杂草等铺在巢里面,这样幼雕就可以在里面舒适地生活而不被刺伤。

在雌雕的精心呵护下,幼雕们渐渐长大,巢慢慢地“变”小,雌雕带回来的食物也不能满足它们。

这时,雌雕就叼去巢内的树叶、羽毛、杂草,让“铁树”的尖刺露出来。

巢不再像从前那么舒适了,小雕们纷纷躲到巢的边缘,这时雌雕就逗引他们离开巢穴。

从此小雕们开始了真正的飞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