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793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目标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B.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C.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2)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秋来查干湖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

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

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介小时。

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

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

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

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

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

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

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

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

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

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

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

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

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

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

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

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

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

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

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尖儿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5.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5分)

6.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6分)

(3)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D.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E.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

2、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

“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

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

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

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小题5分)

(1)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

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

以前的期约。

②狎兴:

狂放游乐的兴致。

③萧索:

零散,稀少。

14.下列对这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情调闲适,为全词的抒情做了铺垫。

B.“夕阳”至“目断四天垂”三句,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

C.“夕阳鸟外”是说飞鸟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之隐没更在飞鸟之外。

D“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

E.“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

15.“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描写桃花源在暮春时节草美花纷的桃林美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到浔阳后,终年听不到优美的音乐,这是因为“,”期间早晚只能听到“”。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奥运火炬在我所在的城市传递时,我看到热情的市民朋友纷纷到大街上去观看火炬接力的盛况,很多居民小区都十室九空了。

他潜心于文学研究,身居书斋十余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功夫,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就。

④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⑤国庆节,我去北京旅游,竟与五年不见的小学同学在故宫不期而遇,真是太让人欣喜了。

⑥辽宁抚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全省人民毁家纾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浓浓乡情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⑤⑥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白鹿原》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陈忠实将他的深厚积淀付诸于笔端,再现了北方的生活图景。

B.在网约车被合法化后,使得中国城市出行市场的固有竞争格局被打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改革也应尽快启动,以对接市场。

C.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

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D.二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3分)()

在雅安市雨城区南郊乡的深山密林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寺。

这座古寺修建于南北朝宋元嘉年间,距今约1500年,它原名“佛会寺”,明朝时,经过改建,更名为“石梯庵”。

历经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___________,使得寺庙充满了古朴神秘的气息。

A.古寺浑身氤满岁月沧桑、周围古木参天,再加上墙院青苔丛生、环境幽暗

B.古寺浑身氤满岁月沧桑、墙院青苔丛生,再加上环境幽暗、周围古木参天

C.古寺墙院青苔丛生、环境幽暗,再加上周围古木参天、浑身氤满岁月沧桑

D.古寺墙院青苔丛生、浑身氤满岁月沧桑,再加上周围古木参天、环境幽暗

20.下面是关于“成才与道德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亿万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愿,亿万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

为人父母,①               ?

而仅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提高鉴别力,增强免疫力,学会自我保护。

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②               ?

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让他们学会做人,与他人和谐的相处,适应市场竞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自立于社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

孩子有出息,家庭才幸福:

家庭幸福了,③               。

21.下面这份请柬在内容和语言方面有不妥之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5分)

XXX先生:

今年高考,本人舍弟荣获全市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

为表庆贺,特于8月24日在河谷大酒店宴请宾朋,届时敬请惠顾。

刘大敏

2017年8月20日

①改为

②改为

③改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与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想明年,你将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1.D

2.B

3.C

4.BE

5.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1分)看似柔弱,却很列阵,森然列阵,(1分)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1分)

6.①风景美。

天气舒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肥美。

(1分)

②人美。

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也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

(2分)

③生态美。

原生态的渔猎文化。

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1分)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文化等的眷恋守护。

(2分)

7.C8.AD

9.

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10.B

11.A

12.B

13.

(1)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

14.AD

15.“蝉嘶”之前加一“乱”字,表现蝉声纷乱;这纷乱的蝉嘶,配以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构成了萧瑟凄凉的景象。

由蝉声“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

16.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杜鹃啼血猿哀鸣

17.B

18.CA.“付诸于”改为“付诸”B.第二句缺主语,将第一句介词结构去掉。

D.第二句中途易辙。

19.D

20.

(1)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 

(2)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 (3)而仅仅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