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764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9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docx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第一章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

2017年高考作文考情综述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命制。

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材料兼具厚重感与鲜活性,形式新颖而灵动,直接而策略地反映出了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了价值观念。

1.立德树人:

立意高远,春风化雨 

2017年高考作文精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

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并正确进行国际比较,要求考生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并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的内涵。

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全国Ⅱ卷作文题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

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的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考生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

浙江卷作文由“人要读三本大书”切入,强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对人成长的意义,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体认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全面发展。

2.文化自信:

融通古今,传承发展 

2017年高考作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

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名句更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命题要求“合理引用”,引导考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

北京卷作文“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天津卷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引导考生借鉴长辈的人生经历,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3.时代气息:

贴近考生,贴近生活 

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是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

全国Ⅲ卷“高考作文话高考”对于正在高考现场的考生来说,几乎是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题目。

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高考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不言而喻。

加之时值恢复高考40周年,2017年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2017年高考作文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

国家热点战略“一带一路”、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关键词出现在全国Ⅰ卷作文中,让人耳目一新。

江苏卷作文由“生活中离不开车”切入,并从车的“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帮助考生展开丰富联想,积极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山东卷作文题取材于真实的新闻,材料涉及的夜读、24小时模式、书店中的流浪者与拾荒者等都是考生有所感悟、可以发挥的话题。

上海卷作文以“生活充满变数”为背景,启发考生调动积累的知识,展开对“预测”的思考,有助于培养考生的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

4.任务写作:

指令明确,利于发挥 

材料型作文经多年实践已趋于成熟。

今年作文题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考生发挥。

全国Ⅰ卷作文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考生必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关键词使用要求“形成有机的关联”,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帮助外国青年”则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感。

全国Ⅱ卷作文要求“合理引用”两三个名句,意在要求考生在理解与发掘这些名句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引用名句,或简单借用,或深度化用,使之自然融入全文,对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国Ⅲ卷作文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空间。

北京卷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任务型写作方面也作出了有益探索。

总体而言,2017年高考作文在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第一章 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

(对应学生用书第192页)

第一节 任务驱动型作文完全⑦的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的是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情境(或提供关键词、诗句名言),呈现相关或相对的问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2017年全国卷Ⅰ和卷Ⅱ都采用了这种题型考查写作,这类作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二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

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它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性:

1.指令性

指令性就是作文的写作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写作的针对性更强,作文导向十分清晰。

这种任务型作文,都应该指令什么?

体式指令,指令写成什么样的文体;内容指令,指令写作内容是什么;思维指令,指令问题的焦点、写作的着力点;对象指令,指令具体的问题。

2.相关性

有些作文材料会给出一组相关或相联的关键词或名言诗句,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两至三个进行组合,然后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这就需要在审题过程中,先找出各类关键词(或名言诗句)的相关性,再进行组合,从而找准切入点进行写作。

3.矛盾性

作文材料要给出一个情境,并从中出现对立性或矛盾性的问题,然后要求考生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由于出现了一个对立性、矛盾性的情境,那么就需要考生进行探究,探究就是对作文内容作深入探讨、认真研究。

作文的探究是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这就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

4.权衡性

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作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内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作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和逻辑性的表达。

5.辨析性

如果说“权衡性”还是在审题阶段,那么“辨析性”则主要体现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

辨析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符合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品读佳作]

①一碗一筷诠中华

2017·广东一考生

②白落梅曾写道:

“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

尝不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

”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③古来便有七俗:

“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

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

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

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

“食色,性也。

”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④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

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豪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⑤食物上多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

春节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⑥然而,正如《月亮的六便士》所言:

“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

”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不知从何时起,食品安全开始令国人担忧,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日,食物难辨优劣,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眼里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的现状,实在是“利欲驱人万火牛”,悲哉!

⑦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治理。

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

最终,蔽日浮云将被吹散,也不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⑧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着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的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

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

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歆享中国特色中国味吧!

[名师解读]

①题目暗合作文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数量限制,将“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融入其中。

构思巧妙。

②文章开头由白落梅的名言写起,以小见大,提出“从胃开始”,了解中华文化。

③第二段由“柴米油盐酱醋茶”生发开去,概括出国人性格的真谛。

④第三段用具体实例说明“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这一看法。

⑤第四段作者认为,食物并非只是时代的变迁,还依附着许多“中华传统”。

⑥第五段作者话题一转,指出当今社会食品安全上所存在的问题,紧扣题目要求中的思维驱动,使“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形成了有机关联。

⑦第六段作者以精粹的语言告诫人们,食品安全终会得以解决。

⑧文章的结尾两段作者挥毫泼墨,点睛之笔跃然纸上,读来让人感到荡气回肠。

名师品评 本文作者选择了“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关键词(题目要求中的“数量驱动”),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对当代中国的认知(题目要求中的“内容驱动”),分析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题目要求中的“思维驱动”),而且在文中多次点明“从胃开始,读懂中华”“中国人”“中华传统”“中国特色中国味”等(题目要求中的“对象规定和目标达成驱动”),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该文中心明确,寓意深刻,层次感强。

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句式变化较多,并时而引用或化用名言名句。

[技法突破]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包含三部分:

读懂材料内容与含意,明确写作任务和进行准确立意。

根据任务的不同,我们把任务驱动型作文分为三种类型,下面就不同类型的情况进行分析:

组合延伸类

所谓“组合延伸类”,就是命题者给出一组关键词(或名句),要求从中选取两三个(或两三句)进行搭配组合,进而构思立意,写出一篇文章。

这类题搭配组合的自由度比较大,但要选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或名句)进行组合,并写出具有创意、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并非易事。

2017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均属于组合延伸类,这将成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导向。

关于这类题型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

[典题示例1]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示范] 题目是有明确写作要求的材料作文题。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社会发展,展示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综合素质。

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要求让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由此写出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可以有下面几种立意组合的角度:

(1)正向思考组合。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2)对比思考组合。

如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历史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相联系,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象征的封闭文化与当下的“一带一路”象征的开放合作相互对照。

(3)批判思考组合。

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性,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

权衡与选择类

所谓“权衡与选择类”,就是命题者给出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权衡、比较,然后进行选择,最终得出观点并写出一篇文章。

该类题目,围绕作文的探究性,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

这一类型考题,常常在材料中展现出矛盾与对立,可以多则材料的形式出现,也可在一则材料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的选项。

如2015年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就“三名候选人”进行“思考、权衡与选择”,回答“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问题,显然属于该类型作文。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

[典题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国许多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曾经呼吁:

文学家、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关注社会,贴近时代脉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就应该服务时代,回馈大众。

离开了社会和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但如今的一些年轻作家认为,想象才是创作最重要的因素,脱离社会和生活没关系,只要想象奇特,就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这两个观点你赞同哪一个?

请围绕此问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审题示范] 1.弄清材料中两个观点的争论点是什么

材料围绕文学创作呈现了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和一些年轻作家的不同观点,其争论点在于,文学创作的关键究竟是社会和生活实际,还是想象力。

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相反,一些年轻作家认为想象力才是最重要的。

2.把握文学创作的根本是什么

就中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多年的学习,应该或多或少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脱离社会和生活,光凭借想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没有根的。

即使是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其中的优秀作品也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完成的。

因此,材料中两个观点的高下很容易就能分出。

3.显而易见的选择,力求高人一等

既然选择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就应该花更多的心思让立意和行文高人一等。

“文学艺术源于社会和生活”,这么宽泛的立意自然很难写出有感染力的文字,毕竟我们不是文学家、艺术家,在这一范畴内,还做不到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因此我们不妨从自己写作或艺术创作的经验入手,谈谈自己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灵感。

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一位作家或艺术家入手,谈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这位作家或艺术家了解不深,只是泛泛而谈,生硬地塞入素材,结果会适得其反。

看法与评价类

很多任务驱动型作文考题在题目中直接要求考生阐述看法或就材料中的内容进行评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类考题的立意方向较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进行深入论证即可。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

[典题示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沈阳的潘先生开车送因高烧引发肺炎的女儿到儿童医院就诊,但医院内地面正在施工,停车位特别紧张。

情急之下,潘先生只好把车临时停在医院外的路边,先送女儿就诊。

他在车上留下了“警察叔叔,孩子急病,停车场没位了,请不要贴我。

碍事我就移车,谢谢了”的字条。

警察看到后,就没开罚单,还留言说:

“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

”事件引发热议,警察留下的字条更被称为“暖心字条”。

“暖心字条”引发了你哪些联想?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出你对“暖心字条”的看法和认识。

[审题示范] 这则材料呈现出一个主题(“暖心字条”),任务驱动要求考生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说明对“暖心字条”所代表的现象的看法。

写作时,要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1.敬法畏法,方有秩序与和谐

法律,本就是一套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多数人利益的运行机制,对违法行为不应纵容。

潘先生固然情有可原,可毕竟违反了法律,应该受到处罚。

虽然警察对他的请求表示谅解,但不代表他这样做就是对的,这种做法更不值得他人效仿。

2.字条暖心,法亦有情

人情、民意是法律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也是法官判案、警察执法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沈阳交警面对潘先生情真意切的字条,回了表示理解和祝福的“暖心字条”,体现了冰冷法律之外的人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3.坚守法律,辅以人情

人们常说,法不容情。

确实,把法律晾在一边不管,完全依靠个人感情执法是坚决不行的,任何情感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作为公民,应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者,更应该知法守法,依法办事。

但我们也必须知道,法不容情,这里的“情”指的是“私情”,即执法者的个人意志,执法者的“亲朋故旧”之情。

法律是刚性的,但却不应该是冰冷的,法律的存在本身体现的就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人文关怀。

法律与私情水火不容,但并不代表法律就不能有温度,执法之人就不能有“热心肠”。

[好题演练]

1.(方法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出你的审题立意。

《炎黄青年报》公布了近年中国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红”“断舍离”“中国梦”“点赞”“吃瓜群众”“正能量”“中国式”“最美”“山寨”等词语,并开展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将择优发表。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投稿,要求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也就是通过对流行语的演绎去分析中国社会,表达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看法。

向《炎黄青年报》投稿,要有对象意识,预设中的读者是青年。

“有机关联”中的“有机”,不是随便把词语放在一起;“关联”则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

①具有相同性质、特征:

如“互联网+”“网红”“点赞”“中国梦”“正能量”……;②相因相承:

如“断舍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③相反或相对:

如“工匠精神”“山寨”……;④其他可以产生关联的。

(鼓励考生在关键词组合上具有创造性)

可从下列角度组合、立意:

①追求舒适自由的生活空间,寻求压力的缓解和心灵的释放——“断舍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②弘扬正能量,做最美中国人——“正能量”“最美”

③发扬主人公精神,发展创新,共圆中国梦——“中国梦”“互联网+”“吃瓜群众”

④工作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反对投机取巧、不思进取的行为——“工匠精神”“山寨”

⑤摒弃“中国式”,做最美中国人——“中国式”“最美”

⑥为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人和事点赞——“正能量”“点赞”

2.(高考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路”,古往今来的人们有很多感受和思考。

屈原说: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岑参说: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王安石说: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鲁迅先生说:

走上人生的旅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对于“路”,你有什么思考?

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两句或几句,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材料是有关“路”的名句或名言,因此作文的立意应围绕“路”展开,且要和材料中的两句或多句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篇合理的文章。

屈原的诗句注重的是追求过程中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岑参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坚持和不放弃,注重的是过程,其含义类似于“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王安石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艰难迷惑,只要坚守就可以迎来光明、看到希望,其含义类似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鲁迅先生注重的是行路追求中的勇气和魄力。

这几句在意义内涵上可以找到有机的内在联系,或说古论今,或由小及大,恰当联系现实,见仁见智。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材料(内涵)是考生作文立意的源头;但在表现形式上看,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限定话题,允许考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从中提炼出不同方面的话题,进而确立文章主旨。

新材料作文既有规定的限制性,如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又有灵活的自由度,如允许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等。

由于它较好地融合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长处,因此近年来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山东卷、江苏卷、浙江卷都采用了这种题型考查写作,新材料作文是当今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

[品读佳作]

读书三境

2017·浙江一考生

①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

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我深以为然。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

“书让我们彻底成为人。

”生命就是一门阅读世界、阅读自我的课程。

禅宗修行,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种境界之说。

我认为读书也有三种境界。

②读书第一境,阅读“有字之书”。

书中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精灵,她们穿越千年,跨过万水,从遥远的历史中迤逦而来,与我们的精神结缘,与我们的灵魂共振。

我们在一片圣洁的星辉之下,进行关于人类文化的精神沐浴、进行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③“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有字之书”,特别是千古流传的名著,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它们可以打破我们自身的局限,让我们从尘俗中突围,一步步拥有高贵的灵魂,同时,能够让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一些关乎个人幸福和民族未来的“有字之书”!

④读书第二境,阅读“无字之书”。

所谓读“无字之书”,就是读社会,读生活,读自然。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的“躬行”,就是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曹雪芹也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社会就是一本大书,阅读它就要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进而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

学校、家庭是小社会,社会、国家是大家庭,我们要从“无”中读出“有”,从“有”中读出“我”,从“我”中读出对于家庭的责任,读出对于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