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156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原文]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网络构建]

题点1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母题导入

(2013·江苏地理)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

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答案 

(1)B 

(2)A

解析 第

(1)题,由图分析,易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

(2)题,图中四地年平均温度均发生波动,但四地区代表了不同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且波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说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核心规律

1.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太阳的异常活动。

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即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

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特别提示] 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时,不要全部归结为人类活动的结果。

从气候变化的规律来看,全球正逐渐进入相对温暖的时期,这是自然规律。

但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使这一过程加剧,增温加快、幅度增大。

2.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2)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3)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预测演练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2)题。

(1)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是(  )

①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 ②橡胶、甘蔗栽培北界向高纬度推移 ③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 ④沿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直接明显减弱(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题,全球变暖,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将上升;农作物种植范围分界线将向高纬度推移;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减弱;沿海地区由于蒸发量增大,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2)题,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会产生直接影响。

题点2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母题导入

(2013·海南地理)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据此完成

(1)~

(2)题。

(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题,根据题目叙述: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邻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题,本题考查自然资源与人类。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

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川地地区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

核心规律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北京、上海

山区和高原,气候一般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热带气候湿热地区,高原上相对较为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平原

山区

运输方式

交通方式多样,根据实地条件灵活选择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线路走向

受限制较小,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经过河流,尽量经过村镇和小城市且离大城市的距离近

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修建,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线路弯曲

较小

较大

线路安全

安全系数较高,多受洪水、台风等影响

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易受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的破坏

投资成本

相对较小

相对较大

[特别提示] 我国交通线“以桥代路”原因分析

(1)青藏铁路:

首创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以桥代路”的先河,是为了克服高原冻土、山地地形等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不被截断,保护大河源头不被截断等。

(2)京沪高铁:

该线穿过东部平原农耕区,以桥代路可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节约耕地;也有利于达到铁路的高标准平顺度,大大提高线路基础稳固程度。

同时可以避免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平面交叉,实现全封闭,保证交通畅通和安全。

预测演练

下图为“我国某地公路线分布示意图”,该地区北部高、南部低。

读图,回答

(1)~

(2)题。

(1)M处公路穿越的地形可能是(  )

A.河谷B.盆地C.陡坡D.平地

(2)该地公路常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B.寒潮C.泥石流D.干旱

答案 

(1)C 

(2)C

解析 第

(1)题,M处公路弯曲度大,很大程度是为了减小坡度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据此推知此处公路穿越区可能是陡坡。

(2)题,结合经纬网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该区域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所以该公路常遭遇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滑坡等。

题点3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

母题导入

(2013·重庆文综)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

指出图1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2)某公司拟在图2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

与甲地相比,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优势。

(3)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

答案 

(1)特点:

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

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长地下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量的补给增加。

(2)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或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小);劳动力成本低。

(3)负面影响:

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对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解析 

(1)阅读图1中图例及图形信息,即可归纳地表组成物质及地形起伏特点;对地下水的影响,一要从“地表组成物质”、“地形起伏特点”两方面分别阐释,二要从对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水量两方面来组织答案。

(2)“饮用水生产”是一种原料(地下水)密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不高;分析其区位优势,应从地价、水源水质、劳动力价格三方面思考。

(3)种植业发展对地下水的负面影响,从对水量、水质两方面思考,防治措施应“对症下药”。

核心规律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

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预测演练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其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

图1表示“2011年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国家构成”,图2表示“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读图完成

(1)~

(2)题。

图1

图2

(1)有关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的发电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资源丰富

B.太阳能光伏发电较火力发电成本低

C.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可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D.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根本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

(2)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特征,目前,下列省区中适宜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是(  )

A.湖南B.江苏

C.四川D.贵州

答案 

(1)C 

(2)B

解析 第

(1)题,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可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使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题,江苏社会经济发达,可为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题点4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母题导入

(2013·四川文综)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

A.陕、桂、湘B.滇、黔、蜀

C.滇、黔、湘D.陕、蜀、桂

(2)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

A.滑坡B.沙尘暴

C.森林火险D.土壤盐碱化

答案 

(1)B 

(2)C

解析 由图可知,重旱发生地区集中在云贵川三省,云贵高原森林覆盖率较高,春旱易导致森林火险等级高。

滑坡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

沙尘暴、土壤盐碱化都主要发生在北方。

核心规律

1.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洪涝

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

夏秋季节多发,我国东部地区、世界上的季风气候区、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毁坏家园、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少降水,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干枯死亡

台风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等地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半年

强烈降温冻坏农作物,带来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

(2)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

地震

岩层断裂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能量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破坏建筑、危及生命

火山喷发

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

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滑坡

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土体沿滑动面整体下滑

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状况较差的山区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提示] 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

(2)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显著,降水季节分布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3)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4)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

(5)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防灾、减灾的技术水平较低。

预测演练

读“20世纪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

(1)~

(2)题。

(1)这种灾害是(  )

A.台风B.滑坡C.洪涝D.地震

(2)造成图示状况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经济水平B.人口密度

C.地貌形态D.季风气候

答案 

(1)D 

(2)B

解析 第

(1)题,该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与地震带分布相一致,同时依据其危害程度判断灾害类型。

(2)题,该图主要反映了人员伤亡状况,这与人口密度关系密切。

地理事物分布图的判读

【典型例题】 (2013·武昌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稀土被称为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

目前我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的市场供应。

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

中国在减少出口的同时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

(1)说明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原因。

(2)根据上图简述中国稀土空间分布特点。

【图解过程】

答案 

(1)稀土是非可再生资源,我国的稀土资源总量在减少,减少出口有利于保护稀土资源;有利于我国稀土工业向深加工发展(调整结构);提高稀土资源的附加值,增加收益;有利于保护环境。

(2)中国稀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北轻南重,北方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山东两省。

【方法规律】

判读地理事物分布图,应把握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读图名,总体认识图示内容。

注意图名可能不出现在图下方,而是前置在题干中(如关于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前提说明),如忽视就会导致解题失误。

第二、定位置,如有经纬网,可先大致定位,再依据图中相关信息准确定位。

第三、读图例,获取图中有用信息。

特别要注意图例符号的对应性,不能搞错。

如没有图例,则需按常用图例符号确定图中要素,如河流、等高线、湖泊等。

第四、根据图中的信息,归纳分布特征或规律,提取与设问内容相关的知识,分析作答。

※术语与用语

本题关键术语和用语

单元其他术语和用语

关键术语:

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附加值、环境问题

关键用语:

分布不均、资源短缺、开源与节流

开源措施:

增加探明储量、拓展开发范围和渠道、开发新资源和能源

节流措施:

节约利用、利用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关键术语: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类型、地表形态、聚落、交通线路

关键用语: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和线网密度、河流对聚落具有供水和运输功能

【强化训练】

(2013·杭州七校联考)下面两幅图模拟的是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名称。

(2)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3)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 

(1)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为温带草原带。

(2)位置:

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

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我国区域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

(3)全球气候变暖。

台湾岛面积变小,台湾海峡将变宽。

解析 第

(1)题,结合A、B植被所处的地理位置,在确定气候类型后确定植被类型。

(2)题,通过两图比较后即可得出结论。

第(3)题,植被区域向北推移,说明气温不断升高。

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台湾岛沿海将被淹没,岛屿面积减小,而海峡面积将展宽。

一、选择题

(2013·北京海淀区适应性训练)近年来格陵兰岛的冰原面积不断缩小。

研究表明,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融化,地球海平面将上升0.5米。

回答1~2题。

1.冰原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  )

A.日照时间增加B.降雪量减少

C.板块运动加剧D.全球气候变暖

2.若上述现象在地球上普遍出现,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生物生存环境改变

B.全球淡水资源增加

C.海岸线长度增加

D.气温下降,蒸发减弱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原面积不断缩小。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迁,使生物生存环境改变。

(2013·四川德阳二诊)下图是一种设想中的“云彩制造船”。

这种船依靠风力驱动,会从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出来,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雾。

这种水雾比一般水雾密度更大,颜色更白。

这是人们试图通过地球工程对抗某环境问题的一个创意。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中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  )

A.臭氧层破坏B.酸雨危害

C.物种减少D.全球气候变暖

4.“云彩制造船”能够对抗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形成的水雾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B.形成的水雾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

C.形成的水雾能改善气候,利于生物的生存

D.形成的水雾呈碱性能中和酸性气体

答案 3.D 4.A

解析 水雾可以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缓气候变暖。

(2013·浙江温州适应性测试)下图为西安附近渭河某河段河道变迁图,完成5~6题。

5.图中渭河河段不断北迁的自然原因可能有(  )

①区域内地壳运动的差异 ②南岸堆积物颗粒较大 ③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④泾河携带的泥沙较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西安市大型新区不向南拓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南部(  )

A.交通条件差,居民出行不便

B.水资源严重不足,用水困难

C.地势平坦,易发生城市内涝

D.保护古遗址等文化景观需要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渭河南岸地壳抬升明显,山前沉积物较多,迫使渭河不断北迁。

第6题,西安南部有古都遗址,南迁将导致古遗址文化景观的破坏。

(2013·杭州教学质检)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7~8题。

7.A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  )

①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B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  )

A.不合理灌溉B.水资源紧缺

C.地势低平D.冬季风强劲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A为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该区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开发程度低,耕地面积少。

第8题,B地引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程度。

(2013·天津文综)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下图,回答9~10题。

4月14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

9.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

10.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D.建防护林

答案 9.B 10.C

解析 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阅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第9题,图中显示,乙地位于低压的东侧,根据气流运动规律,此处吹偏东风,从海洋吹向海岸即“向岸风”。

加上该地处于海湾,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和危害。

第10题,风暴潮的危害主要是由大风和巨浪导致海水涌向陆地引起的,所以修筑沿海堤坝是抵御风暴潮的重要措施。

完善预警系统只能做到“早知道”,本身没有“抵御”作用;围海造田不能抵御风暴潮;建防护林降低登陆后的风速,对海上风速影响较小,阻止不了海水涌向陆地。

11.(2013·广东江门、佛山模拟)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事件。

闯入地球低层大气并发生爆炸的陨石雨,可能引发(  )

A.高山雪线上升B.卫星导航失灵

C.地面建筑受损D.太阳辐射增强

答案 C

解析 坠落的陨石到达地面将会使地面建筑受损,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二、综合题

12.(2013·上海闵行区模拟)2012年,截止到10月30日7:

22,世界上已发生16次七级以上的地震,结合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北纬27.5°,东经104.0°)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4.0公里。

紧接着12时16分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北纬27.6°,东经104.0°)又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公里。

此次地震共造成81人死亡和较大财产损失,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平均人口密度205人/公里2)位于山区,山高坡陡,给救援造成很大困难。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群众生活贫困,是国家第二轮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12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的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

(2)云南地震与世界七级以上地震相比,震级小,但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更大,试从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分析其原因。

(3)云南、贵州的地震会诱发哪些地质灾害,并简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说明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答案 

(1)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因为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不稳定。

(2)此次地震震源浅;灾区人口密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低,房屋抗震能力偏弱。

(3)容易引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夏季多暴雨,土层和岩石裂隙中含水量较高。

(4)广泛性、突发性、群发性、破坏性。

解析 第

(1)题,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