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486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docx

精品花卉栽培历史

花卉栽花卉栽培历史

花卉是美化环境、丰富人民生活的活材料花卉是色彩的来源,是季节变化的一种标记花卉是为园林和风景区进行绿化、美化的重要活材料,是用以点缀居室,会场、阳台、道路、居民区、工矿区、寺庙等处的素材。

花卉之美还常因季节、时间与天气而有变化,四季相异,早晚不同,晴雨有别.花卉从发芽、抽梢、展叶到开花、结果、散子等阶段构成的节奏感,使人们体会到动态美和生命的旋律。

花卉以它的姿色、风韵和香味给人美的享受,它既能反映大自然的天然美,又能反映出人类匠心的艺术美。

中国花卉栽培的历史

我国花卉栽培历史非常悠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可以考证,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欣赏花卉;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出现“园、圃",说明那时有了园林的雏形;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楚词、离骚》有了花卉栽培的记载,“吴王夫差建梧桐园,广植花木”;2100年前秦汉年间,统治者大建宫院,广罗各地奇果佳树,名花异卉,根据《四京杂记》所载,当时搜集的果树、花卉已达2000余种,其中梅花就有候梅、朱梅等不少品种。

1800年前西晋时期,嵇含撰写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各种奇花异卉的产地、形态、花期,如茉莉、睡莲、菖蒲、扶桑、紫荆等,并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将我国南方81种植物分为草、木、果、竹类,此分类方法比瑞典林奈的植物分类系统早1400多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花卉专著。

1300年前唐朝,花卉种类和栽培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牡丹、菊花的栽培盛行,出现了盆景,并有了多部花卉专著,如王芳庆的《园林草木疏》,李德裕的《手泉山居竹木记》等。

1000多年前宋朝,是我国花卉栽培的重要发展时期,花卉种植已成为一种行业,出现了花市。

不仅花卉的种类和品种增多,而且栽培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如菊花的嫁接,培植出一株能同时开放上百朵花的大立菊和塔菊;唐(堂)花艺术,即利用土炕加温、热水浴促进植物提早开花。

有关花卉专著已增加到31部。

这些专著记载和描述了许多名花品种,还论述了驯化、优选以及通过嫁接等无性繁殖方法来保持优良品种特性的育种和栽培技术。

如范成大的《苑林梅谱》,王观的《芍药谱》,王学贵的《兰谱》,陈思的《海棠谱》,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等等;其中陈景沂的《全芳备租》,收录了267种植物,其中120多种为花卉,并对其形态、习性、分布、用途等进行了阐述,可称为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花卉百科全书.

  600-300多年前明朝-清初,是我国花卉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花卉专著达到53部。

如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王路的《花史左编》;清朝陈昊子的《花镜》,刘景的《广群芳谱》,袁宏道的《瓶史》等巨著。

花卉开始商品化生产,生产的花卉不仅满足宫廷,也为市民所享用。

如北京丰台的十八村(现黄土岗乡)是当时北京花卉名产地,宣武门是北京最大的花市.

  150多年前鸦片战争,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花卉栽培业遭受了极大损失,丰富的花卉资源和名花异卉被大肆掠夺,如大树杜鹃。

外国商人、传教士、医生、职业采集家和形形色色的探险家,从我国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种子、苗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欧洲的园林。

但是,这些外国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输入大批草花和温室花卉,约百余种,使我国的花农开始学习国外的栽培技术,在上海一带还出现了花卉装饰。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花卉事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花卉产业发展迅速,花事活动也十分活跃。

1986年天津《大众花卉》编辑部发起评选我国十大名花活动,按得票多少评出牡丹、月季、梅花、菊花、杜鹃、兰花、山茶、荷花、桂花、兰花为十大名花。

1987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

1999年在昆明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国内外有关学者及专家的高度赞誉.各地纷纷成立花卉产业协会,积极组织、引导花卉产业的生产栽培,由露地栽培逐步转入设施栽培;由传统的保护地栽培转入现代化设施栽培;由传统一般盆花转入高档盆花;由国内市场转入国内国际市场并举。

在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品种选育与引进,商品化栽培技术研究,现代温室改进与应用,花卉的无土栽培、化学控制、生物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西方花卉栽培历史

据考证,约在3500多年前,古埃及帝国就已经在容器中种植植物了。

在金字塔里发现了茉莉的种子和叶子。

埃及、叙利亚等国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种植蔷薇和铃兰,并在宅园、神庙和墓园的水池中栽种睡莲等水生花卉。

在古埃及,宅园中除了规则式种植埃及榕、棕榈、柏树、葡萄、石榴、蔷薇等树木外,还有装饰性的花池和草地以及种植钵的应用.以夹竹桃、桃金娘等灌木篱围成规则形植坛,其内种植虞美人、牵牛、黄雏菊、矢车菊、银莲花等草本花卉和月季、茉莉等木本花卉,也用盆栽罂粟布置花园。

古巴比伦(公元前1900~公元前331年)虽然有茂盛的天然森林,但人们仍然崇敬树木,在园林中人工规则栽植香木、意大利柏木、石榴、葡萄等树木,神庙中使用树林。

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空中花园”,曾经是古巴比伦的重要建筑,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在高达20多米的平台上,栽植各类树木和花卉,远看犹如花园悬于空中。

古希腊(公元前2000~公元前300年)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园林中栽植的植物种类和形式对以后欧洲各国园林植物栽培应用都有影响。

考古发掘的公元前5世纪的铜壶上有祭祀阿冬尼斯时,祭祀场所布置的各种种植钵栽植的图案。

在阿冬尼斯花园中,其雕像周围四季都有花坛环绕。

在神庙外种植树木-—圣林,在竞技场中布置林荫路.据记载,园林中种植油橄榄、无花果、石榴等果树,还有月桂、桃金娘等植物,更重视植物的实用性,使用绿篱组织空间。

到公元前5世纪后,随国力增强,除蔷薇外,草本花卉也开始盛行,如三色堇、荷兰芹、罂粟、番红花、风信子、百合等,同时,芳香植物也受到喜爱.

在古罗马早期(公元前753~公元前405年)的宫廷花园中有百合、蔷薇、罂粟等花卉组成的种植坛,但主要是实用栽培。

在公元前190年,古罗马征服被叙利亚占领的希腊后,接受了希腊文化,园林得到发展,观赏园艺也逐渐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在古罗马有历史记载以来,1~4英亩的世袭地产称花园而不是农场。

大量资金投资在乡间的花园或农场上、庄园中。

花园多为规则式布置,有精心管理的草坪,在矮灌木篱围成的几何形花坛内栽种番红花、晚香玉、三色堇、翠菊、紫罗兰、郁金香、风信子。

罗马衰亡后的中世纪(公元5~15世纪)西欧花卉栽培最初注重实用性,以后才注意观赏性。

修道院中栽培的花卉主要是药用和食用,由于教堂的行医活动,药用植物研究较多,种类收集广泛,形成最早的植物园,但形式很简单;有少量鲜花用于装饰教堂和祭坛。

还有果园、菜园、灌木、草地的布置。

城堡庭院的花园中有天然草地,草地上散生着雏菊,有修剪的矮篱围成,内部用彩色碎石或沙土等装饰成开放式花园(open knot garden),或栽种各种色彩艳丽草花的封闭式花园(closed knot 

garden),最初主要采收花朵,种植密度低,以后密度提高,注意整体装饰效果。

花坛形状也从简单的矩形到多种形状,从高床到平床,设在墙边或街头。

园林中常见栽培的有鸢尾、百合、月季、梨、月桂、核桃及芳香植物。

十字军东征时又从地中海东部收集了很多观赏植物,特别是球根花卉,丰富了花卉种类。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17世纪),花卉栽培在意大利、荷兰、英国兴起,成为很多人的业余爱好,花园中的花卉常切取后装饰室内。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出现了许多用于科学研究的植物园,研究药用植物,同时引种外来植物,丰富了园林植物种类,促进了园林事业的发展。

18~19世纪,英国风景园出现,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园林发展。

这一时期,植物引种成为热潮。

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中国的许多植物被引入欧洲.据统计,18世纪已有5000种植物引入欧洲。

英国在18世纪~19世纪通过派遣专门的植物采集家广泛收集珍奇花卉,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植物种类,也促进了花卉园艺技术的发展。

1724年出版了第一部花卉园艺大词典《The gardeners of Florists dictionary》,1728年出版了《造园新原则及花坛的设计与种植》。

商业苗圃开始大规模生产观赏植物,使其能被大多数植物爱好者利用。

同时,室内植物在欧洲也普遍使用,18世纪中普遍栽种的有棕榈、常绿雨林树木和攀缘植物。

园林中大量使用树丛和草地,草花用量较少,主要是自然丛植。

1世纪后注意园林中植物造景中的色彩,大量应用花木如杜鹃花,以及草花,采用花境、花卉专类园等多种形式,形成园林中绚丽多彩的景观.

19世纪公园和城市绿地等出现,并成为观赏植物的主要应用场所。

林荫道、花架、草坪、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为常见应用形式.19世纪中叶,植物热转到北美,当时建立了许多私人植物园和冬季花园。

19世纪30年代出现小玻璃罩,改进了世界各地的植物运输,促进了外来植物的引种和栽培。

中国花卉传入西方,对西方花卉生产和园林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花卉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如原产我国的桃花、萱草,约在2000年前就传入欧洲。

进入近代后,西方英、法各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园林艺术的发展迅速,对海外的奇花异草有更多的需求。

当时来华的西方商人等很快对我国众多异乎寻常的漂亮花卉产生了强烈兴趣,千方百计设法引进我国花卉的种苗.在18世纪下半叶的时候,西方通过各种途径从我国输入的花卉和观赏树木包括石竹、蔷薇、月季、茶花、菊花、牡丹、芍药、迎春、苏铁、银杏、荷包牡丹、角蒿、翠菊、侧柏、槐树、臭椿、栾树、皂荚和各种竹子等。

其中荷包牡丹、翠菊、角蒿是后来非常普遍栽培的花卉植物,被冠以颇为动听的名称,如荷包牡丹被西方人称为闪耀红心,颇富浪漫色彩.翠菊是我国特产的美丽花卉,在西方很受欢迎,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紫菀”。

一些树木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臭椿也是欧洲普遍栽培的绿化植物,被称为天堂树.栾树在西方被称为金雨树。

进入19世纪后,英国丘园派出的科尔,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验茶员雷维斯等又从我国的广东沿海等地收集了大量的棣棠、栀子、忍冬、蔷薇、杜鹃、紫藤和藏报春等的种苗送回英国。

20世纪,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花卉园艺不断发展.近几年国际花卉市场异常活跃,行业产值(包括鲜切花、盆花、盆景、绿化苗木、草皮等)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1年已经达到2000亿美元。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花卉产业结构合理,花卉生产中广泛使用先进的栽培设施,采用穴盘育

苗、无土栽培、采后保鲜处理等新技术,采用科学化、专业化生产管理,产品不断依市场要求更新。

值得注意的动向是,近年园林植物生产量逐年升高,苗圃植物和花坛花卉用量正在逐年上升,表明人们对环境建设中绿化美化的要求在提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花卉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

随着世界花卉生产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利用自身优势,采取相应对策,保住或开拓国际花卉市场的份额。

培历史

花卉是美化环境、丰富人民生活的活材料花卉是色彩的来源,是季节变化的一种标记花卉是为园林和风景区进行绿化、美化的重要活材料,是用以点缀居室,会场、阳台、道路、居民区、工矿区、寺庙等处的素材。

花卉之美还常因季节、时间与天气而有变化,四季相异,早晚不同,晴雨有别。

花卉从发芽、抽梢、展叶到开花、结果、散子等阶段构成的节奏感,使人们体会到动态美和生命的旋律。

花卉以它的姿色、风韵和香味给人美的享受,它既能反映大自然的天然美,又能反映出人类匠心的艺术美。

中国花卉栽培的历史

我国花卉栽培历史非常悠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可以考证,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欣赏花卉;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出现“园、圃”,说明那时有了园林的雏形;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楚词、离骚》有了花卉栽培的记载,“吴王夫差建梧桐园,广植花木”;2100年前秦汉年间,统治者大建宫院,广罗各地奇果佳树,名花异卉,根据《四京杂记》所载,当时搜集的果树、花卉已达2000余种,其中梅花就有候梅、朱梅等不少品种。

1800年前西晋时期,嵇含撰写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各种奇花异卉的产地、形态、花期,如茉莉、睡莲、菖蒲、扶桑、紫荆等,并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将我国南方81种植物分为草、木、果、竹类,此分类方法比瑞典林奈的植物分类系统早1400多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花卉专著.1300年前唐朝,花卉种类和栽培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牡丹、菊花的栽培盛行,出现了盆景,并有了多部花卉专著,如王芳庆的《园林草木疏》,李德裕的《手泉山居竹木记》等。

1000多年前宋朝,是我国花卉栽培的重要发展时期,花卉种植已成为一种行业,出现了花市.不仅花卉的种类和品种增多,而且栽培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如菊花的嫁接,培植出一株能同时开放上百朵花的大立菊和塔菊;唐(堂)花艺术,即利用土炕加温、热水浴促进植物提早开花。

有关花卉专著已增加到31部。

这些专著记载和描述了许多名花品种,还论述了驯化、优选以及通过嫁接等无性繁殖方法来保持优良品种特性的育种和栽培技术。

如范成大的《苑林梅谱》,王观的《芍药谱》,王学贵的《兰谱》,陈思的《海棠谱》,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等等;其中陈景沂的《全芳备租》,收录了267种植物,其中120多种为花卉,并对其形态、习性、分布、用途等进行了阐述,可称为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花卉百科全书。

  600-300多年前明朝—清初,是我国花卉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花卉专著达到53部.如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王路的《花史左编》;清朝陈昊子的《花镜》,刘景的《广群芳谱》,袁宏道的《瓶史》等巨著。

花卉开始商品化生产,生产的花卉不仅满足宫廷,也为市民所享用。

如北京丰台的十八村(现黄土岗乡)是当时北京花卉名产地,宣武门是北京最大的花市。

  150多年前鸦片战争,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花卉栽培业遭受了极大损失,丰富的花卉资源和名花异卉被大肆掠夺,如大树杜鹃。

外国商人、传教士、医生、职业采集家和形形色色的探险家,从我国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种子、苗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欧洲的园林.但是,这些外国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输入大批草花和温室花卉,约百余种,使我国的花农开始学习国外的栽培技术,在上海一带还出现了花卉装饰。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花卉事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花卉产业发展迅速,花事活动也十分活跃。

1986年天津《大众花卉》编辑部发起评选我国十大名花活动,按得票多少评出牡丹、月季、梅花、菊花、杜鹃、兰花、山茶、荷花、桂花、兰花为十大名花。

1987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

1999年在昆明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国内外有关学者及专家的高度赞誉。

各地纷纷成立花卉产业协会,积极组织、引导花卉产业的生产栽培,由露地栽培逐步转入设施栽培;由传统的保护地栽培转入现代化设施栽培;由传统一般盆花转入高档盆花;由国内市场转入国内国际市场并举。

在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品种选育与引进,商品化栽培技术研究,现代温室改进与应用,花卉的无土栽培、化学控制、生物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西方花卉栽培历史

据考证,约在3500多年前,古埃及帝国就已经在容器中种植植物了.在金字塔里发现了茉莉的种子和叶子。

埃及、叙利亚等国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种植蔷薇和铃兰,并在宅园、神庙和墓园的水池中栽种睡莲等水生花卉。

在古埃及,宅园中除了规则式种植埃及榕、棕榈、柏树、葡萄、石榴、蔷薇等树木外,还有装饰性的花池和草地以及种植钵的应用。

以夹竹桃、桃金娘等灌木篱围成规则形植坛,其内种植虞美人、牵牛、黄雏菊、矢车菊、银莲花等草本花卉和月季、茉莉等木本花卉,也用盆栽罂粟布置花园.

古巴比伦(公元前1900~公元前331年)虽然有茂盛的天然森林,但人们仍然崇敬树木,在园林中人工规则栽植香木、意大利柏木、石榴、葡萄等树木,神庙中使用树林。

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空中花园”,曾经是古巴比伦的重要建筑,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在高达20多米的平台上,栽植各类树木和花卉,远看犹如花园悬于空中。

古希腊(公元前2000~公元前300年)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园林中栽植的植物种类和形式对以后欧洲各国园林植物栽培应用都有影响。

考古发掘的公元前5世纪的铜壶上有祭祀阿冬尼斯时,祭祀场所布置的各种种植钵栽植的图案。

在阿冬尼斯花园中,其雕像周围四季都有花坛环绕。

在神庙外种植树木——圣林,在竞技场中布置林荫路.据记载,园林中种植油橄榄、无花果、石榴等果树,还有月桂、桃金娘等植物,更重视植物的实用性,使用绿篱组织空间.到公元前5世纪后,随国力增强,除蔷薇外,草本花卉也开始盛行,如三色堇、荷兰芹、罂粟、番红花、风信子、百合等,同时,芳香植物也受到喜爱.

在古罗马早期(公元前753~公元前405年)的宫廷花园中有百合、蔷薇、罂粟等花卉组成的种植坛,但主要是实用栽培。

在公元前190年,古罗马征服被叙利亚占领的希腊后,接受了希腊文化,园林得到发展,观赏园艺也逐渐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在古罗马有历史记载以来,1~4英亩的世袭地产称花园而不是农场。

大量资金投资在乡间的花园或农场上、庄园中。

花园多为规则式布置,有精心管理的草坪,在矮灌木篱围成的几何形花坛内栽种番红花、晚香玉、三色堇、翠菊、紫罗兰、郁金香、风信子。

罗马衰亡后的中世纪(公元5~15世纪)西欧花卉栽培最初注重实用性,以后才注意观赏性。

修道院中栽培的花卉主要是药用和食用,由于教堂的行医活动,药用植物研究较多,种类收集广泛,形成最早的植物园,但形式很简单;有少量鲜花用于装饰教堂和祭坛。

还有果园、菜园、灌木、草地的布置。

城堡庭院的花园中有天然草地,草地上散生着雏菊,有修剪的矮篱围成,内部用彩色碎石或沙土等装饰成开放式花园(open knot garden),或栽种各种色彩艳丽草花的封闭式花园(closed knot garden),最初主要采收花朵,种植密度低,以后密度提高,注意整体装饰效果。

花坛形状也从简单的矩形到多种形状,从高床到平床,设在墙边或街头。

园林中常见栽培的有鸢尾、百合、月季、梨、月桂、核桃及芳香植物。

十字军东征时又从地中海东部收集了很多观赏植物,特别是球根花卉,丰富了花卉种类。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17世纪),花卉栽培在意大利、荷兰、英国兴起,成为很多人的业余爱好,花园中的花卉常切取后装饰室内.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出现了许多用于科学研究的植物园,研究药用植物,同时引种外来植物,丰富了园林植物种类,促进了园林事业的发展。

18~19世纪,英国风景园出现,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园林发展。

这一时期,植物引种成为热潮。

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中国的许多植物被引入欧洲.据统计,18世纪已有5000种植物引入欧洲。

英国在18世纪~19世纪通过派遣专门的植物采集家广泛收集珍奇花卉,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植物种类,也促进了花卉园艺技术的发展。

1724年出版了第一部花卉园艺大词典《The gardeners of Florists dictionary》,1728年出版了《造园新原则及花坛的设计与种植》.商业苗圃开始大规模生产观赏植物,使其能被大多数植物爱好者利用。

同时,室内植物在欧洲也普遍使用,18世纪中普遍栽种的有棕榈、常绿雨林树木和攀缘植物。

园林中大量使用树丛和草地,草花用量较少,主要是自然丛植。

1世纪后注意园林中植物造景中的色彩,大量应用花木如杜鹃花,以及草花,采用花境、花卉专类园等多种形式,形成园林中绚丽多彩的景观。

19世纪公园和城市绿地等出现,并成为观赏植物的主要应用场所。

林荫道、花架、草坪、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为常见应用形式。

19世纪中叶,植物热转到北美,当时建立了许多私人植物园和冬季花园。

19世纪30年代出现小玻璃罩,改进了世界各地的植物运输,促进了外来植物的引种和栽培。

中国花卉传入西方,对西方花卉生产和园林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花卉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如原产我国的桃花、萱草,约在2000年前就传入欧洲。

进入近代后,西方英、法各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园林艺术的发展迅速,对海外的奇花异草有更多的需求。

当时来华的西方商人等很快对我国众多异乎寻常的漂亮花卉产生了强烈兴趣,千方百计设法引进我国花卉的种苗。

在18世纪下半叶的时候,西方通过各种途径从我国输入的花卉和观赏树木包括石竹、蔷薇、月季、茶花、菊花、牡丹、芍药、迎春、苏铁、银杏、荷包牡丹、角蒿、翠菊、侧柏、槐树、臭椿、栾树、皂荚和各种竹子等。

其中荷包牡丹、翠菊、角蒿是后来非常普遍栽培的花卉植物,被冠以颇为动听的名称,如荷包牡丹被西方人称为闪耀红心,颇富浪漫色彩。

翠菊是我国特产的美丽花卉,在西方很受欢迎,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紫菀".一些树木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臭椿也是欧洲普遍栽培的绿化植物,被称为天堂树。

栾树在西方被称为金雨树。

进入19世纪后,英国丘园派出的科尔,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验茶员雷维斯等又从我国的广东沿海等地收集了大量的棣棠、栀子、忍冬、蔷薇、杜鹃、紫藤和藏报春等的种苗送回英国。

20世纪,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花卉园艺不断发展.近几年国际花卉市场异常活跃,行业产值(包括鲜切花、盆花、盆景、绿化苗木、草皮等)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1年已经达到2000亿美元。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花卉产业结构合理,花卉生产中广泛使用先进的栽培设施,采用穴盘育苗、无土栽培、采后保鲜处理等新技术,采用科学化、专业化生产管理,产品不断依市场要求更新。

值得注意的动向是,近年园林植物生产量逐年升高,苗圃植物和花坛花卉用量正在逐年上升,表明人们对环境建设中绿化美化的要求在提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花卉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

随着世界花卉生产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利用自身优势,采取相应对策,保住或开拓国际花卉市场的份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