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675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

地理环境处于大气、陆地、水域的交接部分,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构成。

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是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二)、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联系密切。

四、参考教材体系

参考教材:

《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鹿守本编著,1999)、《蓝色的国土》(广西教育出版社,杨文鹤著,1998)、《富饶的宝藏》(广西教育出版社,柯贤坤著,1998)、《海岸—通向海洋的虹桥》(广西教育出版社,王颖著,1998)、《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陈学雷著,2000)、《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陶世龙等编著,1999)、《普通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邓绶林主编,1985)、《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潘树荣主编,1985)、《水文与地貌》(华东师范地学出版社,周泽松主编,1992)、《自然地理基础》(商务印书馆,南京大学等编,1983)。

五、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一)授课内容以教材为主,教材担负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

因此教材要概念及原理要清晰、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并要注意加强导学。

在内容上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反映当代新课改的精神。

(二)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六、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72学时。

本课程在第二学年开设,2节/周。

(二)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包括课内实践)

第一章宇宙环境12

第二章大气环境10

第三章海洋环境6

第四章陆地环境8

第五章人口与聚落6

第六章第一产业生产与布局8

第七章第二产业生产与布局8

第八章第三产业生产与布局6

第九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8

合计72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建议

第一章宇宙环境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1、1人类认识的宇宙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的概念

二、宇宙的特点

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2宇宙资源的开发和宇宙环境的保护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二、宇宙资源的开发

三、宇宙环境的保护

1、3星空的时空变化与观察

一、认识天球

二、星座和视星等

三、星空的时空变化

四、著名的星座和恒星

1、4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5地月系的相对运动在地球上产生的自然现象

一、月相及其变化

二、日食与月食

1、6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规律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注意识别和抵制法轮功及其他伪科学。

培养学生利用图象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动手实践的能力。

、理解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日食与月食的成因、种类及过程。

能够分析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重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月相变化的规律,日食月食形成的条件及原因。

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星空的时空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的规律,日食月食形成的条件及原因。

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动手制作活动星空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文结合的绘图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章大气环境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二、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的影响

三、大气的垂直分层

2、2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二、大气的保温效应

三、全球的热量平衡

2、3大气的运动

一、等压线图

二、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四、大气环流

2、4天气和气候

一、常见的天气系统

二、气候与气候类型

2、5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气象灾害的特点

四、我国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2、6大气环境保护

一、全球变暖及其节制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三、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2、7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

一、气象观测

二、天气预报

教学目的:

学会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的结构和气温垂直变化以及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学会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学会用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说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能用学习的知识观测当地的主要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各月及日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各月平均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和最小年降水量),并能综合分析这些资料,说明当地气候的主要特征。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

教学重点:

大气垂直分层的结构和气温垂直变化以及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

教学难点:

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三圈环流形成原理。

教学建议: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海洋环境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3、1海水的特征

一、海水的理化性质

二、海水的运动

3、2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海水与海水化学资源

二、海底矿产资源

三、海洋动力资源

四、海洋生物资源

五、海洋空间资源

3、3海洋与环境

一、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海洋环境问题

三、海洋环境保护

3、4海洋权益与海洋战略

一、海洋权益

二、蓝色国土

三、海洋战略

教学目的:

学会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学会用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说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随纬度的变化与海洋表面温度的关系。

了解海洋权益与海洋战略的内涵,学会正确分析海洋的环境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规律,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随纬度的变化与海洋表面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随纬度的变化与海洋表面温度的关系。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学会画海洋表面盐度、温度分布图,培养学生的画图和读图分析能力和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陆地环境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4、1岩石圈

一、地壳的结构与组成

二、地壳运动

三、地表形态

4、2陆地水

一、地表水

二、地下水

三、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4、3生物圈

一、生物与地理环境

二、土壤

三、陆地生物资源

4、4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二、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4、5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二、自然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目的:

学会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组成。

观察矿物和岩石标本,学会识别常见矿物(要求五种以上)和三大类岩石。

学会用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过程。

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理解生物与环境、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各个环节。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

识别常见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建议:

学会观察矿物和岩石标本,学会识别常见矿物(要求五种以上)和三大类岩石。

结合东营当地情况,考虑当地主要的自然灾害和防御措施。

第五章人口与聚落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5、1人口增长、迁移及分布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再生产

三、人口迁移

四、人口分布

5、2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二、乡村聚落的分类

三、城市的起源和形成

四、城乡的划分及差异

5、3城镇化

一、城镇化进程

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教学目的:

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并能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用所学知识调查学校所在城镇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并说明其原因和前景。

了解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形成以及城乡的差异,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不同。

教学重点:

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不同。

教学难点:

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村聚落、城市聚落的形成以及城乡的差异。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通过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知道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也是不相同的。

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或提供一些照片等启发学生说出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

可结合当地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第六章第一产业生产和布局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6、1农业概述

一、“大农业”与“小农业”

二、农业生产特点

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6、2农业区位选择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现代农业的区位特点

6、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水稻种植业

二、商品谷物农业

三、大牧场放牧业

四、混合农业

6、4粮食问题

一、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世界粮食问题

三、中国粮食问题与前景展望

教学目的:

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掌握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了解世界主要的农业区位类型及特点,思考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了解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存在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学重点:

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世界主要的农业区位类型及特点,存在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学难点:

各种主要的农业区位类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教学建议:

(1)运用阅读、举例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取地理知识,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通过练习、联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所学进行正确的农业区位选择。

第七章第二产业生产与布局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7、1工业生产与布局特点

一、工业的概念

二、工业类别

三、工业生产的意义

四、工业生产布局的一般特点

7、2工业布局合理化及其影响因素

一、工业布局合理化的基本含义

二、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三、工业布局的指向性

7、3科技革命与世界工业发展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7、4世界工业生产与布局

一、世界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与布局

二、世界主要工业地带与工业国

7、5中国工业生产与布局

一、旧中国工业生产与布局的主要特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生产与布局的主要特点

三、中国主要工业部门生产与布局

四、中国的主要工业区

教学目的:

学会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各种因素中,分析某一地区某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

学会将世界某种主要工业产品(石油、煤、钢铁等)的分国统计数字,绘成圆内扇形百分比图。

调查当地某种工业的原料来源、能源供给情况、产品市场所在、劳力和技术条件,并加以评述。

教学重点:

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教学难点:

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教学建议:

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第八章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8、1第三产业的构成及其特征

一、第三产业的构成

二、第三产业的特点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8、2交通运输业

一、交通运输业的特点与地位

二、各种运输方式及其特征

三、交通运输线、点的布局

8、3邮电通信业布局

一、邮电通信概述

二、邮电通信网的布局

8、4商业布局

一、商业主要特征

二、商业网的布局

三、电子商务

8、5旅游业布局

一、新兴的朝阳产业

二、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三、旅游地及其类型

教学目的:

1、了解:

第三产业的构成及特征、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旅游业的特点。

2、理解:

交通运输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影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旅游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3、应用:

能正确分析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旅游业布局是否合理。

4、能在中国重要风景名胜区分布找出重要的旅游地及其分布类型。

教学重点:

第三产业的构成及特征,交通运输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影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旅游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旅游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教学建议:

利用地理导学法来学习本节有关旅游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在中国重要风景名胜区分布找出重要的旅游地及其分布类型。

第九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9、1人类与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辨证关系

三、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

9、2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类别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9、3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9、4世界可持续发展

一、《21世纪议程》的特点与内容

二、《21世纪议程》实施情况

9、5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评析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唯一真确选择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

教学目的:

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辨证关系,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分布特点。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了解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条件和现状。

教学重点:

人与自然环境的辨证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条件和现状。

分析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教学难点:

人与自然环境的辨证关系,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唯一正确选择的原因。

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有无突出的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整治或保护的设想;引导学生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