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747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

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

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

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使其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

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

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

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和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

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时,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间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

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人们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证的。

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其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

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

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等夸张的说法,其实,微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

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1.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与

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电视台主持人因离事

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低端。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2.下列对“微博”与“新闻”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博中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D.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出现后,新闻发布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任何人上微博传递的消息都可以称为新闻。

B.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记者和主持人开的微博,也未必就是最权威和公正的。

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C.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

高祖陵,汉光禄大夫。

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

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

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颓然①而不可侵也。

乡党亲族莫不称之。

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

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

殷曰:

“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

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

吾今王母②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宣子曰:

“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

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

”遂以女妻之。

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

“我女年始十四。

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

”宣子曰:

“非尔所及也。

”诫其女曰:

“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

”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

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

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

赵王伦篡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

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

既至,谓殷曰:

“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

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

”殷曰:

“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

”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

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

竟以寿终。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①颓然:

恭顺的样子。

  ②王母:

曾祖母王氏。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而不介               介:

孤高

B.州辟从事               辟:

征召

C.优诏遂其高志           遂:

于是

D.明刑旌善               旌:

表扬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刘殷至孝”的一组是(3分)

A.①服丧三年,未曾见齿     ②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

B.①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   ②事王母以孝闻

C.①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D.①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②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期间悲哀超于常人,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不露齿而笑。

为奉养曾祖母王氏,放弃了多次做官的机会,他的孝顺也为当时的人所赞赏。

B.刘殷

刚成年,就广泛地学习。

阅读文诗赋,精通经史。

他性情洒脱,有济世的志向,节俭而不鄙陋,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

C.征南将军羊祜征召刘殷任参军事,他称病推辞。

同郡张宣子不赞同他的做法,认为刘殷是庸人的见识,但佩服刘殷的孝心和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D.适逢乱世,刘殷多次放弃为官的机会,但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征入刘殷任大司马军谘祭酒,刘殷应召到任,后又调任新兴太守,政绩突出。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5分)

答:

(2)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

(5分)

答: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8-9题。

(11分)

春夜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①斜影,绿水散圆纹。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闵②默?

是日最思君。

【注】①结:

交叠。

②闵:

同“悯”,哀伤。

8.中间四句写了哪些景物?

表现了春日的哪些特点?

(4分)

                                             

9.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

(2)长太息以掩涕兮,。

(3),依依墟里烟。

(4),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题。

心灵踱步

张秀亚

(1)又是阴天,浮云的帘帏还未曾拉开。

火车行过那长遍茅草的山坡,渐渐的速度快了起来。

她觉得那垂垂的草叶,好像她的思绪,如波,如带,纷披,凌乱。

(2)打开车窗,她又似呼吸到青麦那股特有的沁人芳香。

比那香味更浓的乡愁,似烟非烟,弥漫开来,沾濡上她的睫毛了。

啊,在这阴沉沉的天气,无处不萋萋,在她这怀乡病的患者,也就无处不凄凄了。

(3)她眨了眨眼睛,车子正在浊水溪上的铁轨桥上狂奔,这溪水已经干涸了,只是溪床上一些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4)车子在终点停下来了,她的眼睛自车窗外收了回来,那本单调但有趣的大书,遂暂时向她阖起来了。

她走下火车。

亲切的目光到处逡巡着。

(5)长髯的老榕树旁边,是几辆饱经风雨的破旧三轮车,那些车夫还认得她,古铜色的脸上,浮漾着古铜色的微笑。

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在那简陋的车儿上,她享受过多少清风与明月。

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

她可以从容地坐在车子座位中间,那两个蠕动的小身子,紧紧地依偎着她,有时候,一张红通通的小脸突然贴了过来,小手开始摸弄她的面颊,拉扯她的头发。

她那时感觉到幸福,温馨,毕竟有两个美丽的小生命需要她……想着,想着,她不知怎的竟跳到一辆三轮车上来了。

(6)车子上只有她一个人,空荡荡的,当年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呢?

他们的生活的天际线已经扩展了,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新天地,他们已不再需要一个母亲过分关怀与扶持……她的嘴角在搐动着,她在笑呢,在笑吗?

(7)一缕阳光,穿过了车篷的缝隙,照到她的鬓边。

暖洋洋的,她像当年两只温热的小手捧着她的脸,接着,嘘着气的小嘴巴贴到她的耳边来了,“嗯,姆妈,给我五毛钱,去买个大气球。

”她笑了,这一次笑得真开心,但还未敢笑出声来,怕车夫听了会感到诧异。

车子走过一片凤凰木树荫,顽皮的阳光隐去了,也没有了那甜甜的,泡泡糖味道的耳语了。

(8)车子又转了一个弯,她看到那座图书馆了,白色的屋顶,土红色的墙头,散布着木棉花的影子,有着夕阳一般颜色的木棉花,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受,和墙里边那些旧书的纸色一样,令人总想到过去的日子。

(9)“啊,没有什么,秋天的落叶!

(10)在把玩着那些落叶时,她每随口念出那几句译的诗。

的确,一片普通的枯干了的叶,原本没有什么,只是它代表着一个浅碧的春天,一个浓艳的夏日,一个有回忆的瑰丽生命。

(11)车子停下来了,也打断了她的沉思。

啊,这是她的老“家”呢——什么地方才是一个游子的“家”呢。

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谁家孩子养的鸽子在吐着泡沫般的声音。

邻居门口的榉树,守望着一地日影,一条发亮的蜥蜴,在她这旧宅的短墙上爬过去了,是她的断了线的思想吗?

(12)她原来是想在这个旧家里呆一个下午的,但是到了门口,看到那锈了的铁锁,实在不想进去了。

那宅院里满潴着一池清水似的寂静,她不想去搅动它。

(13)这些残破的砖头,这么多年来,看过多少次她的身影的闪出闪进,听过多少次她的絮语同歌声?

真的,如今她已忘了那些老歌,那些可爱的老歌。

她如今转而爱谛听寂静,她多喜欢那两句:

“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

”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14)太阳渐渐地斜下去了,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任着它生锈吧,任着它锁住一地夕阳吧,她又要走了。

(15)她默默地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16)当晚,她又坐夜快车回到某城,她觉得很疲倦,也很快乐,她已做了一次心灵的踱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个人情思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意蕴丰富,引人共鸣。

B.“她”因思乡而归乡,在回乡过程中找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自己的快乐,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和宁静。

C.文章第(5)到第(7)段将“她”的现实所见与过去与孩子的点滴回忆交织,既充满了往事不再的痛苦,也有亲子之爱的美好幸福。

D.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为序,记叙了“她”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

E.“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是因为老家静悄悄的,作者心情也恢复了宁静,不愿打扰。

(2)“她”的这次“心灵踱步”,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其情感的变化。

(6分)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11)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

(4)文章说,“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请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25分)

星斗其人蔡元培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

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

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

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

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

“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

林用刻

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

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

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

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

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

“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

”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

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

“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

”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

出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恬淡,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

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

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

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持北京大学那一时期。

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向,一时间“黑云压城”。

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压力。

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来决然说道:

“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了“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

“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

有人概论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

人们注意到,蔡一生中的辞职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动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

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是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

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

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

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

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

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

本此观念,它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至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

为了他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

蔡元培的人

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突破了传统传记的写法,从表情、举止、语调、事迹、精神诸多方面生动地刻画出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形象。

B.中国传统修身养性的思想与法兰西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蔡元培,造就了他的学者风度、君子雅量和恬淡平易的性格特点。

C.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借酒发问,当众使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难堪,蔡元培巧用心思,机智作答,化解了尴尬场面。

D.既临事时常常无可无不可,又在关键时敢于担当;既兼有东西方文化之长,又在书法方面只学黄体,这些体现出蔡元培复杂的文化品格。

E.本文通过对蔡元培相关事迹的叙述,表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平易恬淡、心胸豁达、不畏强权、廉洁自律、坚持操守的崇高品格。

(2)传记是怎样表现蔡元培“仁人君子的雅量”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

(3)蔡元培“书生本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6分)

(4)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适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宝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常常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实施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办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他们的统治永远无异于一个野蛮阶段,有着复杂的

典章制度从本能状态进入能够未雨绸缪的理性状态的文明,属于文化的高级阶段。

①这当然不是只有今天才能找到的迹象

②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最终解体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

③他们被不无道理地称为野蛮人

④彻底摧毁一个破

败的文明一直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

⑤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

⑥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

A.②③①⑤④⑥B.②①④③⑤⑥C.④①②③⑥⑤D.④③①②⑥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教育部正在规划将教师节由9月10日改至这一天。

网络问卷调显示,这项规划得到了近七成网友的支持。

孔子是“万世师表”,他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留“孔颜之乐”的佳话。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教师节的一个情境。

教师节当天,我给同学们上课:

“今天是教师节——”同学们回应道:

“祝老师快乐!

”我说:

“教师节应该是‘同学们快乐'。

”想想看,①              ,当老师的能够快乐起来吗?

当今时代,师和学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授受关系,②              。

学生具有主体性地位,其主体地位的实现既是

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过程,它表现在我们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教师作为一项职业,是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学生则是这种价值的体现与反映。

正因为此,我要说,③                  。

 

17.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

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构成排比句,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       ,       ;     ,   。

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

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

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4.C遂:

成全

5.CA.②说的是刘殷的性情;B②说的是刘殷妻子;D②不是直接说明

6.C“张宣子不赞同他的做法,认为刘殷是庸人的见识”错

7.

(1)刘殷都接受而不推辞,只是说等以后富贵了会报答他们。

(“谢”“酬”各1分,大意3分)

(2)如此姿色见识,还担心不能做公侯的妃子吗?

你却怎么急着把她嫁给刘殷呢?

(“虑”“遽”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

高祖刘陵,是汉光禄大夫。

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悲哀超于礼制,服丧三年,从不露齿而笑。

当时的人赞赏他天性孝顺,竞相赠给他谷米丝帛。

刘殷都接受而不推辞,只是说等以后富贵了报答他们。

刚成年,就博学精通经史,综合归纳考查各家的学说,文章诗赋无不备览。

性情洒脱,有济世的志向,节俭但不鄙陋,清约但不孤高,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

乡人亲族无不称赞他。

郡中任命他为主簿,州中征召他为从事,都以家中无人供养为由,推辞不就任。

司空、齐王司马攸征召刘殷担任掾,征南将军羊祜征召他任参军事,都称病推辞。

同郡张宣子,是个有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