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0287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docx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学年高一下学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埃溥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能引起埃博拉出血热。

如图为埃博拉病毒结构示意图。

其中GP→NP是7种病毒蛋白,以下推测合理的是

A.GP可能是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与病毒侵染细胞时信息识别有关

B.假如L是一种RNA聚合酶,则可以催化病毒的逆转录过程

C.合成7种蛋白质需要宿主细胞内4种游离的核苷酸、ATP和酶

D.病毒RNA可能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答案】D

【解析】糖蛋白位于细胞膜表面与信息识别有关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RNA聚合酶是DNA转录合成RNA过程用到的酶病毒,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B错误。

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是氨基酸,C错误。

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吐或胞吞,D正确

2.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②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③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螻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④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⑤要观察图1所示微生物,应把载玻片向图2中丙方向移动

⑥与低倍物镜相比,高倍物镜下视野变暗,细胞变大,数目增多

A.②④B.③⑤C.①⑥D.④⑤

【答案】D

【解析】因为藓类叶片大,在低倍镜下容易找到,移到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观察,①错误。

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需将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然后换上高倍物镜,②错误。

换上高倍物镜后,只能调节细准焦螻旋,③错误。

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④正确。

要观察图1所示微生物,应把载玻片向图2中丙方向移动,⑤正确。

与低倍物镜相比,高倍物镜下视野变暗,细胞变大,数目减少,⑥错误。

D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显微镜使用知识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离约为0.5cm)停止下降。

(2)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3)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4)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5)显微镜呈放大倒立的虚像,例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

若物像在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6)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3.如图表示一个由15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蛋白质分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分子中含有152个肽键

B.参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1个氨基酸含2个羧基,1个氨基酸含2个氨基

C.该分子中有1个氨基酸残基含硫

D.该分子彻底水解将产生153种氨基酸

【答案】B

【解析】肽键数为氨基酸数153-肽链条数1=152,A正确。

据图,中部形成了一个肽键,则氨基酸中至少有1个氨基酸含2个羧基,1个氨基酸含2个氨基,B正确。

该分子中有2个氨基酸残基含硫,C错误。

该分子彻底水解将产生153个氨基酸,D错误。

【名师点睛】

用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图解完成相应的计算规律

肽链

数目

氨基酸

数目

肽键

数目

脱去水

分子数

多肽的相对

分子质量

氨基

数目

羧基

数目

1条

m

m-1

m-1

ma-18(m-1)

至少

1个

至少

1个

n条

m

m-n

m-n

ma-18(m-n)

至少

n个

至少

n个

注:

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4.生物学实验中,常利用某种试剂对生物体或细胞中成分进行鉴别,针对不同的鉴别对象,采用不同的试剂。

下列有关有机物鉴定试剂,材料选择、实验现象、结果等均正确的是

组别

实验名称

鉴定对象

试剂

颜色

水浴加热

生物组织中糖类的鉴定

淀粉

碘液

蓝色

生物组织中还

原糖的鉴定

还原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

需要

蛋白质的鉴定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需要

脂肪鉴定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不需要

 

A.①②③B.③C.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鉴定淀粉需要碘液,呈蓝色,①正确。

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验,需要水浴加热,呈砖红色,②正确。

蛋白质不需要水浴加热,③错误。

脂肪的鉴定用苏丹Ⅲ,不需要水浴加热,④正确。

D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鉴定

(1)还原糖+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2)脂肪+

(3)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5.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8%的盐酸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仍是活细胞

B.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RNA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C.加入8%的盐酸可以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D.对DNA和RNA染色,需将两滴吡罗红和甲基绿先后滴在载玻片上

【答案】C

【解析】用8%的盐酸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已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仍是死细胞,A错误;该实验结论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因为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液含有少量DNA和RNA,B错误;盐酸的作用是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并且使染色体中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染色,C正确;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是一种混合染色剂,不分开染色,D错误。

6.如图是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A.①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

B.②趕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C.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核

D.只有在真核细胞中,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看到此图所示的结构

【答案】D

【解析】①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A错误;②是核仁,它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通过核孔进出细胞,C错误;真核细胞才有细胞核,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看到此图所示的有关结构,D正确。

【点睛】易错混淆,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通过核膜以跨膜运输实现的,而不通过核孔。

7.下图是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概念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消化酶释放的方式是③B.④的含义是“是否消耗ATP”

C.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⑤D.⑥的含义是“是否为逆浓度运输”

【答案】B

...................................................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8.下列有关ATP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人体成热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含成ATP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是同一物质

④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但在细胞内含量很少

⑤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但一定含有相关的酶

⑥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A.①②④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糖类、脂肪、蛋白质等中储存的能量必须转移到ATP中才能被利用;细胞中的ATP含量和少,但对于ATP的需要量很大,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细胞生命活动对ATP的大量需求;ATP的合成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过程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光能,呼吸作用过程合成ATP能量来源于化学能,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细胞或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的光能、化学能、机械能或者电能等.

解:

①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ATP,①正确;

②Na+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因此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②正确;

③ATP中的“A”为腺苷,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是腺嘌呤,③错误;

④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在细胞内含量很少,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细胞对ATP的需求,④正确;

⑤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但一定含有相关的酶,如蓝藻,⑤正确;

⑥光合作用过程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光能,呼吸作用过程合成ATP能量来源于化学能,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也可以转化成光能和化学能,⑥正确.

故选:

A.

考点: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9.在小型圆底烧瓶内盛等量的H2O2,并向瓶中迅速加入等量的下列图示中的物质,烧瓶口紧包着一个小气球,使烧瓶沉于烧杯底部的同一位置。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温度和肝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

B.肝脏研磨液中的H2O2酶通过提供能量而起催化作用

C.上述装置中,沉入底部的烧瓶最先浮起的是图3

D.图1与图2对照或图2与图3对照,均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C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有温度、催化剂的种类和肝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故A错误。

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不提供能量,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化学能而起催化作用的,故B错误。

最先浮起的应是分解速率最快的,应是图3,因为温度适宜,酶活性高,故C正确。

图1中温度较低,酶活性不一定高,即自变量不是一个,和图2比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知识总结:

酶的作用原理

下图曲线表示在无酶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

(1)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②。

(2)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①。

(3)AC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4)BC段的含义是酶降低的活化能。

(5)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秋天的落叶进行叶绿体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B.实验的结果中色素带的颜色是黄色和橙黄色

C.加入的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D.实验的结果中色素吸收光谱是在蓝紫光和红光区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快,A正确;秋天的落叶,主要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故实验的结果中色素带的颜色是黄色和橙黄色,B正确;研磨时加碳酸钙主要是防止叶绿素分子被破坏,C正确;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D错误。

考点: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名师点睛】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

(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

(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

(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色素的结果:

11.下列关于“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淸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目与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成正相关,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的二倍,视野中不同细胞可能处于不同的时期,B正确;赤道板只是细胞的一个特定位置,不是细胞结构,C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观察的细胞是死细胞,不能通过一个细胞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及对实验过程中有关特点的理解。

12.下图是同一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②③④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若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C.该生物体叶肉细胞中共含有6个DNA分子

D.图③过程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分裂期的前期、末期、后期和中期,还要包括后期才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A错。

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前期→④中期→③后期→②末期,B正确。

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含有6条染色体,含有6个核DNA分子,但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也含有DNA,C错。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错。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

13.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中,不确切的是

A.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B.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C.细胞分化使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细胞分化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

【答案】C

【解析】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A正确;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B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细胞分化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D正确。

14.下列哪项不是衰老细胞的特征

A.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B.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C.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D.细胞核体积变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答案】D

【解析】细胞内水分减少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A正确;细胞内色素积累较多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B正确;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C正确;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大,D错误。

【考点定位】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名师点睛】细胞衰老的特征是:

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减小,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细胞活性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细胞膜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15.下列现象不属于细胞调亡的是

A.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导致脑细胞死亡B.人皮肤表皮细胞的脱落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淸除D.花冠在传粉后凋谢

【答案】A

【解析】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导致脑细胞死亡是被迫性的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细胞凋亡的判断

【名师点睛】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实质

特点

结果与意义

细胞凋亡

受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细胞膜内陷,细胞变圆,与周围细胞脱离

①清除多余无用细胞;②清除完成使命的衰老细胞;③清除体内异常细胞

细胞坏死

电、热、冷、机械等不利因素引起的,不受基因控制

细胞膜破裂

伤害周围细胞,引发炎症

16.“清除衰老细胞”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6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清除衰老细胞对延缓机体衰老、防止癌症具有重大意义。

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

B.若某细胞中存在胰岛素的基因,证明该细胞已分化

C.细胞凋亡,有的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D.细胞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答案】B

【解析】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A项正确;分化的细胞含有该物种全部的遗传信息,细胞中存在胰岛素的基因,不能证明该细胞已分化,B项错误;细胞凋亡,凋亡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C项正确;细胞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D项正确。

17.在完全显性条件下,下列各杂交组含的所有后代中,与双亲具有相同表现型的是

A.BbSs×bbssB.BbSs×bbSsC.BbSS×BBSsD.BBSs×bbss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BbSs×bbss,子代有4种表现型,故A错误;BbSs×bbSs,子代有4种表现型,故B错误;BbSS×BBSs,子代都是双显性个体,与双亲相同,故C正确;BBSs×bbss,子代有两种表现型,与双亲之一相同,另一个不同,故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D.根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模型,每个磷酸基团上连接1个脱氧核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未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B正确;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C错误;根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模型,每个磷酸基团上连接2个脱氧核糖,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9.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B、C分别对a、b、c为显性。

用两个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e:

AaBbCc:

aaBbcc:

AabhCc=1:

1:

1:

1。

则F1体细胞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F1测交,即F1×aabbcc,其中aabbcc个体只能产生abc一种配子,而测交结果为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1:

1:

1:

1,说明F1的产生的配子为abc、ABC、aBc、AbC,其中a和c、A和C总在一起,说明A和a、C和c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C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和c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0.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为1:

3。

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A.3∶2∶1B.7∶6∶3C.5∶2∶1D.1∶2∶1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AA占1/4,Aa占3/4;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因此自然状态下通过自交产生后代,因此aa的概率为3/4×1/4=3/16;Aa的概率为3/4×1/2=3/8,AA的概率为1-3/16-3/8=7/16,所以AA:

Aa:

aa=7:

6:

3,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

1:

1:

1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

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可以自由组合

D.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

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1群体的次级精母(卵母)细胞形成过程中,Y与y(或R与r)分离,Y与R(r)或y与R(r)自由组合。

则群体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

1:

1:

1。

如果仅考虑一个F1个体,其产生的4个配子只有两种基因型,YR:

yr=1:

1,或者Yr:

yR=1:

1,故A项错误。

B项,由于1个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1个精母细胞细胞产生4个精细胞,故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不等,故B项错误。

C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指的不是精子和卵的结合,而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故C项错误。

D项,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

1,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2.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f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

将一株高秆抗病的植株(甲)与另一株高秆易感病的植株(乙)杂交,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只研究茎秆高度的遗传,则图中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

B.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

D.子植株自交后代中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占1/4

【答案】B

【解析】A.由图示结果可以看出,在杂交结果中,高秆比矮秆比值为3:

1,根据遗传的基因分离定律,两个亲本高秆的基因型为Dd,表现为高秆的个体基因型以及比例为DD:

Dd=1:

2,所以高秆纯合子的概率是1/3,A错误;B.杂交子代中抗病与易感病的比值为1:

1,符合测交实验,亲本抗病植株基因型为Rr,易感病植株基因型为rr,因此甲植株的基因型为DdRr,乙植株的基因型是Ddrr,甲乙杂交后代有3×2=6种基因型,2×2=4种表现型,B正确;C.对甲植株(DdRr)进行测交实验,得到的抗病植株基因型只有Rr一种,不会得到纯合抗病植株,C错误;D.乙植株(Ddrr)自交后代全是易感病植株,都不符合生产要求,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

23.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

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3:

1的性状分离比。

F2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A.F1植株和F1植株B.F2植株和F2植株

C.F2植株和F1植株D.F1植株和F2植株

【答案】C

【解析】豌豆的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亲本杂交后所结种子的种皮基因型应与其母本一致,所以要表现出F2代种皮的性状,必须等到F2种子种下后,长成植株(F2代植株),再结出种子(即F2代子代),才能体现出来;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F2子叶的性状在母本(F1代植株)结出种子(种皮是F1代,胚是F2代)时就能够体现出来。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种子的形成(胚和胚乳的发育)阶段完成于母本体内,胚(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基因来自于父本和母本双方;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其基因仅来自母本一方.所以子代胚的性状(如子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